后发制人讲求战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说:“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我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意思是,后发制人用的是潜力,先发制人则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挫损到最低限度,而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大程度去消灭敌人。这才是军事家运用潜力和锐气的奥妙之处。后发制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在战略退却中,待敌疲惫,再反手一击;坚壁持久,守而不出,迫使敌久暴师于坚城之下,挫敌锐气,待其衰竭,再一鼓作气反击;一面依托阵地组织坚守防御,挫敌进攻锋芒,不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待其攻击力竭,投入预备力量,实施反击,消灭敌人等等。后发制人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具有积极主动的内容。一般地说,敌人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中,开始阶段组织得都比较严密,缺点和弱点不易暴露。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线拉长、敌我力量消长,敌人的许多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就算是聪明的将军也会发生过失。我方可以慢慢的等待和寻求敌人的可乘之机,在这之前可以先暗中积蓄力量。这就是孙子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后发”的用意。
三国时期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后发制人的实例。
赤壁之战以后,关羽锁守荆州,东吴反复要求刘备归还但无计可施。荆州处于东吴上游,严重威胁到吴国的安全,所以孙权一心要占有它。后来关羽北上攻打樊城,这就给吕蒙夺取荆州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吕蒙表面上和关羽修好,看起来好像十分珍惜双方的和平关系,暗地里却在想办法夺取荆州。他上书孙权说,请求带兵回到建业,然后以养病为名麻痹关羽。就这样,孙权公开下诏征吕蒙回建业养病,暗中跟他谋划袭取荆州的具体力法。然后吕蒙推荐陆逊代他把守陆口,这样是为了避免引起关羽的猜忌。
陆逊到达陆口以后,采取了示弱策略,让关羽对他失去防备之心。他在写给关羽的信中说,祝贺关将军在樊城取得的胜利,并表示东吴也很为高兴;接着对关羽大加赞颂说,最后还自称晚辈书生,才疏学浅,并希望将军指教。关羽看完信,发现陆逊对自己既敬佩又谦卑,大意之下把江东的忧虑放到了一边。
不久关羽就调后备兵到樊城。陆逊得到消息后,立即起兵准备占领荆州。吕蒙带领人马到了浔阳,让精兵藏在船里,让穿着白衣的士兵摇橹,化装成商人,昼夜兼程赶到关羽设立在江边的烽火台旁,摧毁了关羽的报讯设施。接着东吴占领了荆州。
通过示弱来取得成功,是一种反败为胜的行动策略。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我们会面对各个方面的竞争,在自己的实力不足时,可以通过示弱求得自保。在和敌人正面竞争难以成功时,我们可以通过示弱麻痹对方。
(1)在不引起对方猜忌的情况下巧妙安排自己的弱点。“示弱”就是隐藏自己的锋芒,从而迷惑对方。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手段的高妙,假如引起对方的猜忌那就得不偿失了。
(2)为下一步的成功努力。“示弱”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所以必须专注于取胜的后继行动,让自己迎来光明的前景。
后发制人,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示弱”或“不打第一枪”。要在“后发”的被动形式中迈出主动的步伐,需要高度的预见力和牢牢把握事情发展趋势的能动性。“后发”的行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胸有成竹的,一切在掌握之中。这个时候选择放弃不是永久的失去,而是为了更多的取得。
看过《武松醉打蒋门神》的人都还记得,英雄踉踉跄跄,摆出那副似醉似昏的姿态,是故意做来给对方看的,其实他是有功底的。
好的写手,在文章的开头,会想到高潮和结局;好舵手,因势利导,一定要了解全航程的线路曲直。所以发于后,要想在前,备于先。如果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岸边自回头”的想法来做事,则一定不会从“后发”中找到胜利的希望。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原文】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庄子·天下》
【译文】
用仁慈的态度来普施恩泽,用道义的标准来分辨事理,用礼仪的准则来约束行为,用音乐的韵律来陶冶性情,和善慈祥,称为君子。
【解读】
庄子在《庄子·外篇·缮性》里有这样的表述:“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和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道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意思是说:“以前,研究道术的那些人,总是以恬静来调养心智;心智生成而不用智巧行事,也就是以心智调养恬静。心智和恬静交相调治,因而身心和谐。德是什么,谐和也;道是什么,顺应也。德无所不容,就叫做仁;道无所不顺,就叫做义。明白义理,就叫做忠;心中纯厚朴实而且返朴归真,就是乐;诚信、得体而且合于一定礼仪的节度和表征,就可以称作礼了。”
庄子认为,君子应该遵循仁、义、礼。有好的规范,按照规范做人,这样就会拥有好心情,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有仁、义、礼,是对别人的,也就是要让别人有好的感受。别人有好的感受,自己也会有好的感受。
有一个叫甜甜的小女孩儿,十分可爱。每当大家上下班经过那家理发店时,甜甜远远地就朝人叫着“叔叔、阿姨”。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她就连忙跑过来,扬着脸说话。“天这么热,你这是干什么去呀?”“叔叔上班啊!”“上班干什么呀?”“上班挣钱吃饭哪。”
甜甜高兴的时候,还会神秘地说“您信吗,我会学赵本山!”她便躬着腰,夸张地装着《小草》中的那个喜欢唱歌的老太太。甜甜刚一拿姿势,就把人逗得忍俊不禁。甜甜也笑了,就是那种满足后美美的笑!甜甜的妈妈笑着说:“这孩子就愿意跟你疯,她学的东西你要是笑了,看把她美的,比买两根冰棍还高兴。回家准还会学点别的,就是想喜欢表演给大家看。”
看着甜甜的“表演”,过路人一天的疲惫,不知不觉间就烟消云散了,快乐也就油然而生了。而对于甜甜呢?把学来的东西表演给别人看了,别人笑了,也代表她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承认,甜甜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快乐和痛苦都是可以营造的、相互传递的,这就是所谓的投桃报李。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唐·克利夫顿认为,假如总是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总是以负面关系为主。他发现,个人生命会因人际互动而不同,积极的互动能让双方成长,消极的互动能让双方衰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无形的水桶,桶里的水不断增减,水桶满溢时会心情愉快,干涸见底时则沮丧。每个人也都有一只无形的勺子,当我们舀水到别人的桶里--用言行替别人增添正面情绪时,也会让自己的水位高些。假如用勺子去舀别人的水--言行有损别人的正面情绪时,自己桶里的水相对来说也会跟着减少的。
当你手里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
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这样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会拥有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还有六个人的友谊。
所以,人如果能够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一定更容易感到幸福。
看文艺表演的时候,演员给大家乐,为大家服务,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当掌声响起来时,不但台下快乐发自内心,台上也兴奋不已,快乐无比。这时候台上台下互动了,相互传递着快乐,达到和谐美满;多少业余作家,挤着闲暇时间,坐在电脑屏幕前,敲敲打打,快乐地码字的同时,也期望着自己的文字飞翔成飘香的“铅字”,穿梭在网络间,传递在快乐的眼神里,哪怕给整天嚷着生活平淡的人们添上些许快乐,欣慰的快乐也会成为他们坚守的永恒动力。多少清廉的官儿,就是以取乐百姓为乐,甚至把百姓的满意、百姓的快乐,当作毕生仕途的追求。百姓快乐了,百姓幸福了,他就能睡上安稳觉,吃上香甜的饭了。这样一来,快乐也就融入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在生命中的每一天,在家里多做些快乐的事儿,你就会发现,接踵而来的是快乐生活的连载!走出家门,从你轻轻地关上单元门那刻起,多想着别人,别人收获了快乐,快乐自然也就洋溢在你的身边。
所以,朋友,别吝惜微笑,别吝惜掌声,别吝惜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微不足道的赞美。那种赞美对别人来说,也许就是一天的快乐,甚至一生执著前行的动力。
有时我们更多地从快乐着别人的每一天里,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是,什么时候都应该记住,在奉献给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应该想着自己,只有自己心中拥有了快乐,才会把快乐无私地送给别人。让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就跟着快乐了,生活才会永恒着快乐!
给别人快乐吧,为了社会的和谐。这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笑一笑,十年少。心情好就身体好。人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在痛苦不在快乐中度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