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这种“蝶悟”智慧在于:
(1)通过自己的瞑目存神,屏息万缘,从而忘掉自己的四肢五体,使得灵魂逍遥自在。
《老子肙犬耻第十三》中说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无身”,也就是“无我”,说的就是人一旦达到“无我”的境界之后,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其实,我们人类的身体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不得不去每天都为它谋衣糊口,为它去奋斗、去抗争,在这样的生活中,自然会惹出许许多多的烦恼和痛苦来。等到我们没有了身体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为了那些衣食住行而操心奋斗了。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什么烦恼和灾难呢!
其实,当一个人已经到达了不受时空的限制,心中也没有了牵挂障碍,薄酒、放达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时候,才会真正做到蝴蝶为梦、物我两忘。
(2)将生死寿夭、苦乐悲欢、高低贵贱、是非荣辱放在心上是愚人的悲哀,只有这样的人还在“有我”的境界里痛苦的挣扎。在庄子看来,既然人间的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没有什么区别,是虚幻不实的,是梦,人们就应该把它们看淡,身处其中而心处其外,不去辩识,不去执着,来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来好了,去了就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去好了。但是人们却往往都做不到,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等到事情真正的过去了,才幡然醒悟,才后悔不该当初。
庄子的思想中提到,人不过是自然中的一粒微尘,只有无所求,才可以尽获其所有,这样就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庄子是一个看透生命内在之需的人。他知道水中游鱼的快乐,他说快乐的至境就是身无所依,心无所求。他彻底地扬弃了名利情物,但他没有丢掉善。在喧嚣的尘世间,因为无所求,所以无欲无为,一直到了无我的境界,齐物我,齐万物,是至人也。
在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过去的人们都在极力探求真正的生活态度,那么现在的人们呢?
工作里的纷争都是为个人利益得失的烦忧所左右;情爱的患得患失都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悲喜;人际的纷繁都是做不到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累的东西太多!那到底还有没有净土?那到底还有没有可以歇息的地方?那到底还有没有不设防的交流之地?
恐怕只有真正参透“庄周梦蝶”的真正内涵,努力让自己达到“无我”的境界,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才能看清人世的本来面目,才能洞彻人世的来龙去脉,才能跳出人世的纷扰,才能真正的回归到人的本性,那就好似大梦初醒后才知这是大梦一样。
人生中需要“难得糊涂”的精神
【原文】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庄子·人闻世》
【译文】
这个果真是什么用处都没有的树木,以至于才让它长到这么高大。
【解读】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人有聪明和糊涂之分;可是同样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样的道理,同样是糊涂人,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在这里,庄子当然应该归结为假糊涂、真聪明之类。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庄王有一个异母的弟弟,名叫子綦,因住城南,所以,所有人都叫他南郭子綦。
南郭子綦有一天跑到河南商丘游玩,在那儿看到一棵很特别的树,那棵树长得非常高大。
子綦看着它说:“这是什么树呀,我想它肯定有特殊的用途啊。”
可是当南郭子綦抬头再细看大树的时候,自己又觉得有些奇怪。那树的细枝,原来都是弯弯曲曲的,绝对不能作栋梁。那树的主干,木质松泡,也不能做家具。舔舐一下它的树叶,口腔就会感染溃烂;闻到它的气味,就会叫人像发了酒疯一样,稀里糊涂,好几天都不能醒过来。
于是,南郭子綦说:“这真是不成材的树木,才长的这么高大。唉,其实在精神世界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真的就好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不过,“不材之木”难道是真的就是无才吗?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最聪明的糊涂精神。“不材之木”,表面无才,其实是不外露,以免遭受不测。这其实真的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对他真诚相待。后来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上签名后,为防着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并且亲自浇灌,以此来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
有一天,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两人谈起以龙状人,并且议论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这时,曹操指出了自己对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就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回答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本来就是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一语点破是英雄后,自己大吃一惊,竟然吓得把匙筋也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筋,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慌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由此看来,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机警明智的。
刘备深藏不露,在人前不夸张、炫耀、自大,更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样的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论英雄,至少让人看起来,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是极其聪明的举动。
在过去的店铺里,在店面里是绝对不会陈列贵重货物的,店铺的主人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柜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古语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自己的才能有多高,都一定要善于隐匿,就是说在表面上要看似没有,其实是非常饱满充实的。
其实这些也正符合了《庄子》中提出的“意怠”的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其实是在现代这个高度竞争社会里面,看起来很平庸,但是却又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法。
每个人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都不愿意成为一个糊涂的人。但是有时候还需要一些“难得糊涂”的精神。因为这种“糊涂”才是顶级的聪明。其实,有些时候,一点点的“糊涂”加上人情味,绝对要比十足的“太精明”更容易得到好的回报。
从一个角度来说,大智若愚也可理解为小事愚钝、大事精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在这里所说的愚,并不是自我欺骗,也不是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
当然,在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和权势,一定要糊涂;而在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只要这样,你也就一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不要说话太多,也不要做法强硬
【原文】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山上的树木都是因为材质可用而使得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都是因为可以燃烧照明而使得其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每个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可是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解读】
人们发现,在社会历史中,每当社会变动开始的时候,首先死去的总是那些有用的人才。就好像河中淹死的,总是那些会游泳的人,在酒桌上醉倒的一定是会喝酒的人。
这就是因为会水,在水中用场大,使得落水的机会也增多,失事的机会也增多;因为能喝,和酒有缘,那么醉酒的几率也大。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作为。庄子讲的无用,实际上是讲境界、讲人生目的。可是,历史是讲文明的,社会是讲功利的,人生是要创造的,怎么样才能无用呢?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庄子在《人间世》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木匠到齐国去,在路上经过曲辕这个地方,他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可以造船的旁枝有十余根。前来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可是这位木匠却连瞧也不瞧一眼,一直不停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在那里站着看了许久,跑着赶上了木匠,说:“自我学艺以来,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师傅您却连看都不肯看一眼,只是不住脚地往前走,这又是为什么呢?”
木匠对他的徒弟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造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一棵不能取材的树。其实正是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会活得这么久,会有这么长的寿命。”
晚上,木匠就做了这样一个梦,在梦中栎树对他说:“你准备拿什么东西跟我相比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一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人们的打击。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我看你不过是接近死亡,对社会再也没有用处的人,你又怎么会真正懂得那些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当木匠醒来后,他便把梦中的情况告诉了徒弟们。
徒弟们惊讶地说:“既然它只追求无用,可是它做社神为的又是什么呢?”
木匠大声地说:“闭嘴,你们都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在寄托罢了,反而招致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更何况,它用来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如果我们用常理去了解它,那岂不是相去太远了吗!”
其实这便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明白这个道理。
就好像一个人身在职场,往往都急于展露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可以尽快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让别人刮目相看,因而表现得锋芒毕露、急于求成,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动不动还要来个“抢跑”。并且,如果过早地掀起或卷入纷争中,也会对自己造成以下潜在的被动:
(1)你自己在无形之中,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定位上。因为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你总能比别人强。可是一旦你有遗漏和失误的时候,别人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对你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地说这就是自高自大的最好报应。
(2)而且你会过早地卷入升迁的争斗。升迁之争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便是淘汰制,通过不断地淘汰来实现金字塔式的职位升迁。过早地进入这个程序,就意味着有可能过早地遭到淘汰。况且有时的淘汰有可能是一种机遇和运气,有时会是人际关系失衡后一种权宜的矫正,更甚或是一种不公平、不光彩的人为私欲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如果过早地卷入这种争斗,恐怕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3)自己的根基不稳,即使长势很旺,可是也经不住风霜的摧残。倘若你没有厚积薄发的底牌,却一股脑儿地将十八般武艺悉数亮出来,便是应了中国那句忌语:“好话不可说尽,力气不可用尽,才华不可露尽。”一旦当你成为了强弩之末,连薄绢都穿不过的时候,那就一定会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场外,到了那个时候岂不是心血白费、努力落空?
所以,一个人要想长久,要想厚积薄发,就一定要善于去掉自己锋芒毕露的角。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道家的祖师爷老子也发表过类似的论述。
在《老子·洪德第四十五》章中说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才华固然很好,但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且尽量不被或少被人妒忌,避免功高盖主,这样才能算是更大的才华,而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算是有真正的用处。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并且在拜访中向他请教。老子告诫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在这里,老子指出孔子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并且他劝孔子去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对他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这里,在老子所说的“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中,盛德指的是“卓越的才能”。意思就是说,其实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在外表上看起来和那些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老子还告诫所有的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自我表现,反而会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超越其他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获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