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以其天才般的眼光,认识到人才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因而不惜代价地挖掘、笼络人才,胡雪岩选取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看了人再用”。但他的这一个“看”字,内容特别丰富:既有长相、身材、胖瘦的察言观色,又有专业素质、生活习惯、社会关系方面的背景考察。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多视角的考察,才能全面地把握一个人的优劣长短,然后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全面观察,挖掘人才潜力
人才是商业发展的资本
牡丹花尽管娇艳,但是却还需要绿叶扶持陪衬。一个人即便是拥有三头六臂,可依然还是有忙不过来的时候。要将场面做大做强,仅仅是有钱用处不大,还需要有人;自己不明白没关系,只要敬重懂行的人就可以;用的人没本事不要紧,只要自己肯用人的名声传扬出去,自然会有本事好的人前来投奔。
这个世上,有一些人本事非常大,有一些人本事非常小,而有一些人就干脆是根本没有本事,因此,用好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与你的利润大小、乃至你的生死息息相关。
胡雪岩对人才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以钱赚钱算不得真本事,以人赚钱才是真功夫”。所以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用人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那么胡雪岩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呢?
首先,工资收入、职位晋升是激励手段之一。当时,有个切药工,业务上功夫过硬,人称“石板刨”,但因脾气耿直火暴而得罪了不少人,在原来的药行难以取得立足之地。后来,经人介绍,来到胡庆余堂后,胡雪岩不但没因他有“牛脾气”而看不起他,反而按能定赏,给“石板创”高工资,还提拔他当了大料房的头儿。人是有感情的社会动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石板刨”见驰名朝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竟如此器重自己这个小人物,怎能不感其知遇之恩而加倍效力呢?
其次,胡雪岩对有功者,特设“功劳股”。这是从赢利中抽出的一份特别红利,专门奖给对胡庆余堂有贡献的人。功劳股是永久性的,就相当于现在退休之人按月领取的工资。有一次,胡庆余堂对面一排商店失火,火势很大,眼看无情的火焰扑向胡庆余堂门前的两块金字招牌,孙永康毫不犹豫地用一桶冷水将全身淋湿,冲进火场,抢出招牌,结果头发、眉毛都被烧掉了。胡雪岩闻讯,立即当众宣布给孙永康一份“功劳股”。
再次,胡雪岩建立激励机制并不只限于物质刺激,他还用“仁术为本”“造福冥冥”等精神因素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用信任下级、赞赏先进、融洽关系等管理手段强化员工的能力,巩固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胡雪岩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凡是他的员工被派出去办事,绝无家庭后顾之忧。因此,员工们都为加盟胡氏企业感到兴奋与自豪。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识人才便成了一等一的大事,识人才的过程其实如同医生对人体进行解剖的过程,从人才身上发现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因此要学会用心理学知识之刀划开人才内心深处的神经;用语言之利器剥去人才身上华丽的外衣;用数字之兵刃分析人才身上的细胞。总之,能正确得出结论才是成功的第一步。人才好比一条河流的源头,人识错了,将会导致污染整条河流。
英雄志士常起于行伍,故良将要有恤才之心,平日多考察部属中是否有杰出志士,予以提拔,以免为敌所用。经商亦是如此。企业主管或者老板,必须留意下属有没有潜质人才,以免人才流失。
但有些公司主管或者经理从不体恤下属,骂之詈之,常常恶言相向,甚至在薪酬福利方面,克之扣之,刻薄不堪,如此这般,又怎会留住人才呢?人才一去,企业怎能不一蹶不振?
胡雪岩商道箴言
商场如战场,卓越的人才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要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商业战争,关键是要有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此,许多企业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强化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只要经商之人明白这个道理,对人才寻觅、提拔、抚恤,那么,他的商业活动就不愁没钱可赚。
多面看人,挖掘潜力
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多面性,要完整地看待一个人,就不能只看到这个人的一面。这原本只是最普通的交际原则,但是胡雪岩却将这条原则用在了识别人才上面。因为胡雪岩觉得,用一个人,并不是要用他的全部,只要他有某一方面适合自己的需要,那么他就是一个好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才收服了诸如刘不才之类的人。
经过几次的接触,胡雪岩觉得刘不才其实是个人才,甚至还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胡雪岩决定收服刘不才。
刘不才何许人也?刘不才,纯粹一个花花公子,且嗜赌如命,一个规模相当不错的药店被他输得精光。在别人眼里,这绝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就连他的亲侄女芙蓉,对他也没有一句好评价。
可是胡雪岩却看到了他的另一面:第一,他赌得再狠,输得再惨,手上几张祖传的秘方决不当赌注押上,说明他心里还存着振兴家业的念头;第二,嫖赌吃喝样样都来,而且样样在行,样样都能翻出花样,但决不吸大烟,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白贱自戕的程度。
就凭这别人不注意的两条,胡雪岩就看出他还有药可救,而他会玩却又正是自己用得着他的地方。
胡雪岩收服了刘不才,抑他的毛病,用他的“长处”,为自己做成了几件大事。例如拉拢庞二联手销洋庄;例如在太平军占领杭州期间托他为自己照顾老母妻小;例如由他去收服小张,而为收复杭州后振兴自己的生意打基础,都是靠了刘不才。
对于别人的疑惑,胡雪岩这样说道:“一个希望有大作为的生意人,在识别人才时,不要只盯在别人的现状上,你要多方面地看人,看看这个人如果为你所用之后能作出什么事情。比如说刘不才,现在是个败家子,但是为我所用之后,他就是一个打通关系的好手。生活中也确实难得有面面都强的全能人才。有魄力的人,可能粗枝大叶;心细的人,可能手面放不开;老实肯干的人,脑袋瓜子却可能不灵活,算盘珠子似的拨一下动一下;而脑袋瓜子灵活的,又可能偷巧卖乖,办起事来让人不放心,这的确是实情。尽管如此,人总是要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途,关键还是在于用人者的眼光,在于看人的角度。”
胡雪岩在苏州收了阿巧姐的弟弟福山跟着自己学做生意。福山已经在一个布店学徒三年,算盘拨拉得挺“溜”,人也机灵。但胡雪岩还要考考他。正好刘不才与裘丰言为运军火的事到了苏州,好整以暇到一个当地有名的“堂子”里吃“花酒”去了。胡雪岩叫身无分文的福山去把他们找回来,以此来试试他的“外场”本事。让一个小小年纪的后生到烟花柳巷里去找人,这种考察人的方法实在有些特别。
随胡雪岩到苏州的周一鸣就觉得似乎有些不妥,以为虽是要考察他的“外场”本事,但让一个小后生到那种地方去总不大相宜。他怕福山小小年纪落入那种“迷魂阵”。胡雪岩对周一鸣的担心不以为然。他对周一鸣说:“不要紧的,我看他那个样子,早就在迷魂阵中闯过一阵子了。我倒不只是考他,就是要看他那路门径熟不熟。少年入花丛,总比临老人花丛好。我用人跟别人不同,别人要少年老成,我要年纪轻、有才干、有经验。什么事都看过经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着迷上当。”
想了一会儿,胡雪岩接着说道:“年纪轻轻到过那种地方不好,自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那只是一个方面,而对于那时的人来说,稍稍有些身份,有一点积蓄的人又有几个从来没有到过那种地方?何况像福山这样一个年轻机灵又是单身的后生。而且,‘食色,性也’,那种地方对于像福山那样的后生,诱惑力总是存在的。‘闯’过,经历过,也就有了经验,也就不足为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着迷上当,这当然比完全没有经验而在紧要关头着迷上当好得多。”
考察人才是每个企业主都要遇到的事情,那么考察什么?如何考察?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搞明白。企业主所需要的人并不是全人,而是在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需要的人。这正是胡雪岩所说的“多面看人”,要善于看到表面之外的一些特征,挖掘对方的潜力。
不过在此,我们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胡岩为什么能多面看人?他是如何挖掘到对方的潜力的?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就得从胡雪岩的身世开始说起:
一、胡雪岩在做生意之前是做什么的
在资助王有龄之前,胡雪岩是信和钱庄的一个外场伙计。当然,刚开始进入钱庄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学徒,干着提水倒便壶的活。后来学徒期满,胡雪岩分管外场,所接触的都是一些有钱人,而这些有钱人又有几个不是烟花柳巷的常客呢?自然而然,胡雪岩对这些人、这些事非常清楚。当然,胡雪岩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他善于观察、总结和思考的结果。如果换做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分管外场三年,也学不到这么多的东西。
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考察一个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这个人才的表面一些东西,还要调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对对方的行为作出判断。无论是谁,做出的每个举动都是有原因在里面的,如果不细心观察,很可能会失去发现一个人才的机会。
二、胡雪岩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去考察人才的
立场不同,考察人的方向也就不同。一个商人考察一个人,立足的是商人的立场,只要这个人对自己的生意有作用,那么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才,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胡雪岩考察刘不才正是使用了这种方法:刘不才吃喝嫖赌的爱好可以帮助自己打通各种各样的关节,对自己的生意产生益处,就凭这一点,胡雪岩就应该把他收服。
在此我们要记住一点:胡雪岩是个商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商人的角度出发的。而我们现在的企业主却往往没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而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喜好来进行,这样自然也就没有好的结果了。
胡雪岩商道箴言
企业主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和胡雪岩一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即,这个人身上是不是有值得我们利用的一个方面,如果有,那么就是人才;如果没有,那就不是。所谓选拔人才,其实就是拿现成的要求去套这个人的能力,能套上就行,不能套上就放弃。
拿他们的才气助我成功
现代社会,人们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归结为简单的五个字“人才的竞争”。这就说明,任何强大的公司,都是因为积聚了丰富人才的结果。而事实也证明,的确是这么回事。但是,这里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堆积在一起,怎么将他们筛选出来?
公司挑选人才,不像是菜市场里顾客买菜买鱼,随便看一下,新不新鲜,色泽好不好就了事。它需要的是有慧眼的伯乐从各个角度对他们进行考察,只有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不遗余力地对他们大加开发、利用,一个公司的人才库才能永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有首唐诗云:“燕昭高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不拘一格用人才,从而使弱小的燕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的故事。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商之人、管理人员和公司,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个组织,是组织那就都有一个架构。虽然说领导人员是处于高端的人群,掌控着公司发展的方向,但是他下面的员工——人才才是公司的基石。领导人员只是站在了这些人的肩上,所以才显出巨人的样子。而因为人才能创造出极大的价值,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好的人才是助经营者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一句谚语叫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讲的就是人才的作用。虽然用到这里不是特别恰当,但我们这里强调借用的是人才发出的光。一个公司如一栋房子,它是靠着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所以要想公司光辉灿烂,光芒万丈,它只能是借助于一个个人才具有的光的堆积。正是因为这样,现代的管理人员才不断地将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搬上工作日程。甚至还专门开设了一个门类,叫管理学。
而一代大商胡雪岩可以说就是用人之道、管理方面的一个榜样。他不仅有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还能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性格的人,只要他觉得符合自己用人的标准,便会想方设法把他吸引过来,成为自己的帮手。而这种大胆将人才为我所用的做法也就成就了他成功的事业,辉煌的一生,这充分地印证了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
在人才的不拘一格使用上,还要求管理者、提拔者、伯乐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胡雪岩虽然自己不具备超人的能力,但是他心胸宽广,并不妒才嫉能,因为他知道人才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不断地发现人才,并不拘一格地用人,甚至不惜用高薪来肯定人才的价值。正如他自己说的,“眼光要好,人要靠得住,薪水不妨多送。一分钱一分用人也是一样。”
从胡雪岩的身上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优良的组织需要一个好的管理者,而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要善于发现人才,并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对他们不拘一格地使用。大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他自身本没有西楚霸王项羽那么有实力。但他们两位之所以能出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两人用人的标准差异造成的。项羽高傲,恃才傲物,看不惯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更不要说对他们大加利用。而刘邦不同,他善于使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从而不仅给自己减少了工作量,减轻了压力和负担,还让那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各尽所能,终于取得了大汉朝巍巍天下。
胡雪岩就是像刘邦一样的理智管理者。当初,阜康钱庄开业,胡雪岩急需聘用一个得力的总管。经过各方面的考察,他锁定了大源钱庄的刘庆生,而那个时候的刘庆生,根本不是什么起眼的人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伙计。但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已经被胡雪岩这个伯乐相中,所以,胡雪岩开始了对他的考察,经过考察最终录用了他。
胡雪岩的钱庄那个时候只是开业,还没有正式营业,所以周转资金也还没到位,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仍决定每年给刘庆生200两银子的薪水,而且年终的“花红”还要单算(“花红”就是红利,类似于今天的分红)。让刘庆生感动的是,当时胡雪岩为了彻底解除刘庆生的顾虑,让他实心实意地给自己当总管,曾经约定只要双方达成一致,他就立刻预付给刘庆生一年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