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2014800000009

第9章 想要从商,先学做人(8)

码头很快就修好了。胡雪岩又出资造了儿艘大型渡船,不仪可载人,还可以载车和牲畜,全部实行免费渡江,又快又稳又省钱,上八府的人闻讯无不拍手称好。这一来,胡庆余堂在上八府顾客中的知名度提高了。由于上八府的旅客改道由鼓楼进城,胡庆余堂的地理劣势就转为优势了。

胡雪岩开设义渡后,江边设有趸船,以便过客待渡,渡船每天航运十余次,一般顾客不取分文,只有能够干苦力的人来过渡时须代船夫服役片刻。由于胡雪岩设义渡是众人受惠之事,干苦力的也乐于奉献自己韵一份力量。更令人称赞的是钱塘江义渡还准备有救生船。遇有风高浪急时,渡船停驶,救生船便挂了红旗,巡游江中,若有船只遭遇不测,飞快驶过去实施救援。

开办钱塘江义渡使胡雪岩的善名在浙江附近几省不胫而走。而且.义渡加强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胡雪岩的事业发展也大有裨益。

事实上,胡雪岩所做的慈善事业还有很多。晚清时期,各地有灾荒发生时,胡雪岩都踊跃向朝廷捐赠赈济。山东大水灾,胡雪岩一次就捐出了二十万两银子。不但捐钱,而且捐粮食、捐棉衣、捐药品。胡雪岩自幼家境贫寒,自身经历坎坷。他深知,天灾人祸的时候,每多捐一分钱就能够多救一条人命。浙江收复后,胡雪岩谒见左宗棠,报告朝廷说自己已经采置粮食万石,运抵杭州。左宗棠当时讲明军饷有困难,战乱刚刚平定,官府财库亏空,恐怕采购粮食的费用一时不能兑现,需要拖欠。胡雪岩听后,随即表示,购粮所垫的十万两银子,全部报效朝廷,不用官府再还。这一行动使左宗棠大为吃惊,作为一介商人能够在关键时刻,舍私利而取大义,慷慨捐赠军粮使左宗棠大为感动和佩服。他在上奏朝廷的折子中称胡雪岩“实属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员”,语多褒扬,恳请朝廷对胡雪岩进行“破格优奖”。

胡雪岩虽然捐献了十万两银子,但却赢得了朝廷的嘉奖和封疆大吏左宗棠的信任,拥有了左宗棠这位官场中的靠山和朋友,为他事业的不断壮大奠定了基础。

胡雪岩商道箴言

商人以逐利为职业,因此传统的意识中商人是狡诈和悭吝的代名词,甚至在感情世界中,商人也被定格为“重利轻别离”的角色,然而这并不能以偏概全。事实上,历代不乏十分重视义利两立的极为明智的商业经营者。他们非常善于用余财热心资助慈善、公益事业,结果往往因此善名远扬,在事业中得到更大、更高的回报。

仁义为根,人我双赢

却说胡雪岩自己开了一家钱庄,但他之所以急于早早开张是想先支个架子起来,立个门户,省得以后人言纷飞,说他是依靠王有龄才开起钱庄的。胡雪岩的钱庄开始也确实没什么名头,“阜康”完全是个后辈名声,但胡雪岩却一直想把它做到名声最大。胡雪岩初到湖州,顺便去钱庄行业逛了逛,发现湖州的钱庄大多本钱太小,眼光也小得可怜,但当时阜康的名声连这样的小钱庄也比不上,因此这些小钱庄对这家“阜康”并不重视。

胡雪岩闲来没事,逛到一家只有一个小门面的钱庄里,不动声色地问这家钱庄阜康的汇票兑不兑,这家钱庄老板面露鄙夷之色,讲道:“阜康是什么角色,我们怎么会跟这种下三流的钱庄搭边。”胡雪岩逛了这么多家钱庄,胆敢这么肆无忌惮公然鄙薄阜康钱庄的仅此一家,他记住了这个名叫“永兴盛”的钱庄,记住了这家钱庄老板。

数年后,胡雪岩又路过此地,突然想起这件事,便打算狠狠地报复一下,发泄一下早年的恶气。为此他请了个人仔细地打听了这家钱庄的底细,后台老板是谁,是否可以斗得过他。据打听消息,胡雪岩大为失望,这家钱庄的后台老板小得可怜,其底盘不及当时胡雪岩钱业的一个零头。有人劝胡雪岩这下可以大摆头寸,将这个小钱庄一举拿下,但胡雪岩想到的却是大家都不易,而且从商业利益角度来讲,现在搞垮这样一个钱庄对自己没有半点好处,甚至还会背上恶名。于是,胡雪岩当即打定主意:“算了,算了,以后再说吧,说不定可以跟他交个朋友。”

此后,大笔的债务使这家钱庄越来越艰难,老板整天愁眉苦脸。胡雪岩此时正想在此地放一个自己的钱庄,于是想把这家钱庄收到自己手上,自己的钱业正在兴头上呢,蓬勃发展之中急需大量代理。而这家钱庄的店面、地理位置、人手等都是现成的。于是他开始行动了,出了一笔巨资,将债务了断,钱庄老板亦非不识时务者,明白胡雪岩的用意,但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乖乖地按胡雪岩的意思办。胡雪岩用人不喜勉强,给他晓以利害,加上他一贯的手法,钱庄老板同意做胡雪岩的下手。接下来就是改装门面,重新开张了。胡雪岩对此也颇为得意,一举三得:了却早年心事;找到一家理想的代理;帮助了钱庄老板一家。

讲仁义也是分对象分场合的。胡雪岩正是看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牌。如果当时“门当户对”,胡雪岩会兴致勃勃地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但对方根本就不值得这样兴师动众,再这样做无非与自己性格相悖。放宽一点度量,帮人利己,双方共成就,岂不美哉?

“仁义”的用法是可以调和的。宋襄王迂腐到在战场上摆仁义架子,赔兵失败仍不后悔,真正“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位战国时的墨家创始人墨子却活用了“仁义”。他一向的主张是“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时至今日,仍具参考价值。

公元前477年至前413年间,楚王发奋图强,连续吞并了陈国、蔡国、扫国、落国,使楚国在经历了动乱与衰落之后又重新强大起来。楚国想要同晋、秦等北方强国较量,就必须首先征服楚、晋之间的宋国,于是,楚国决定向宋国进攻。楚王用了一位在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即鲁人公输般。公输般制造了云梯、撞车、飞石、连珠箭等新式攻城武器。这些武器在当时看来确有极强的威力,用来攻城是十分有效的。楚国一面制造这些武器,一面大肆宣扬,制造舆论,实行恫吓战术。这种战术果真有效,宋国遭受楚国的侵略最多,这次吓得宋人惊慌失措,求救无门。这个消息传到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那里,他就赶紧带了三百弟子跑到宋国去。他先把弟子布置在宋国的城墙上,然后徒步跑向楚国。他走了十天十夜,脚磨破了,用布包上再走,终于来到楚国的都城郢都。

他去楚国的使命就是要劝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但楚王认为公输般的器械很好,一定能攻下宋国,就不肯同意墨子的要求。墨子直率地告诉楚王说:“你能攻,我也能守,你是攻不下来的。”

于是,楚王就叫来公输般,要两人比划对阵,看看谁能赢。墨子解下自己身上的皮带,围在桌上当城墙,再拿上一些木块当作攻城的器械,两人演示起来。

公输般攻,墨子守。公输般挖地道,墨子就用烟熏;公输般用撞车,墨子用滚木擂石;公输般用云梯,墨子就用火箭,公输般一连用了九种攻城方法,均遭到墨子有效的抵抗,不能取胜。公输般的攻城办法使完了,墨子的守城方法还有几种未使出来。

楚王很清楚公输般是输了,但公输般却说:“我知道战胜你的方法,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能胜我的方法是什么,我也不说。”

楚王感到迷惑不解,就偷偷地去看了看墨子,问他们到底要用什么方法战胜对方。

墨子直言不讳地告诉楚王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他是想让您杀了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会知道抵御他攻城的方法了。其实不然,我来时就做好了这方面的安排,已经委派我的大弟子禽滑厘率领三百弟子帮助宋人守城,我已把这些方法全部告诉了他们,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抵抗公输般的进攻,因此,杀了我也是没有用的。”

楚王听信了墨子的这番话,墨子见此,又用坦诚的语调对楚王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真是地大物博,你们如果用心治理,一定会富甲天下。而宋国呢,土地不足五百里,物产也不及楚国丰富,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去攻打宋国。这难道不是扔掉自家华丽的马车去偷别人的破车吗?难道不是扔掉自己锦绣的长袍去偷别人家破旧的短袄吗?”

一席话,说得楚王脸都红了,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凭自己满腔仁义,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挽狂澜于危急之中,为宋国免去了一场灾难。

国与国之间如此,商场中也同样会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如果将对方竞争下去,对自己却没有丝毫利处,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为何不采取联合、兼并等其他方式做出更为圆满的结果呢?

胡雪岩商道箴言

无论是在商场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把眼光放开一点,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考虑一下对方的境况,也许能找到双方都有利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必定会使双方都受欢迎,说不定还为以后的路拓宽一面。

行仁举义,善名远扬

胡雪岩曾在兵荒马乱时,在杭州城内设善局,施粥救人,一时“胡大善人”声名远播。

待得后来胡雪岩想请刘不才来开一家以济世扬善为生的药店,一来挽救嗜赌成性的刘不才,为他找条好的出路,而这也是刘不才多年的心愿;二来刘不才手上有几方祖传秘药,别人来买是无论如何都买不到的。当时胡雪岩刚娶到刘不才的侄女芙蓉,可以说开这家药店一半也是为了芙蓉。他把从胡庆余堂进药、用人、进货、布置、管理等,都迅速安排了下来,卖药赚的钱并不多,遇到买不起药的就白送。后来还专门规定了几种小巧又有奇效的药为送品,于是每天都有人来药店取药。胡雪岩药店的名声越来越大,虽然药店没有为他赚很多钱,但他做其他事情或生意时,因为口碑良好,非常顺利畅快。

由此看来,只要人做好了,尤其是会做“仁”,成事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啊!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君子,提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功绩,恐怕没人会说唐太宗不是一位明君、不是一位仁人君子吧!但我们想想李世民是如何上台的。李渊有三子,其中数次子李世民功劳最大,当时被封为秦王。但长子李建成功劳也不小,而且即位有望。李世民着了急,他一直是想做皇帝的。于是带兵埋伏在长安城的玄武门,李建成惨遭兄弟之杀手。李渊不得已传位李世民。李世民继位后,又先先后后将各位谪庶兄弟一一捕入网中,大开杀戒。

但唐太宗又很会做皇帝。虽然以武力起家,但他懂得治国必须以德服人,这就必须学会做“仁”的道理。他很善于招揽贤才,注重任用仁义之臣。早在秦王府中,就有所谓的“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多谋善断,陆德明、孔颖达精通经学,姚思廉擅长文史,虞世南以书法名世,其余十几人也是当时的人杰才俊。

试想,有这样一批头脑为自己办事,就相当于自己有十几个头脑去做事,如此智力集聚,不办一番大事才怪呢,事实上,这些大臣、智士犹如李世民左肱右股,须臾不能脱离。

房玄龄自幼敏于政治,确定了治国安邦、造福民众的志向。还在隋文帝时,大多数人都称颂隋朝的功德,房玄龄却看出了其中潜在的危机。他说:“隋朝本是篡夺了人家的权位,对百姓没什么功德,只不过一味欺骗百姓而已。现在兄弟之间相互争夺皇位,贵族们竞相享乐,互相勾心斗角,甚至骨肉相残。这样的王朝,其灭亡是跷足可待的。”后来事实证明,房玄龄的看法是有预见性的。

房玄龄的个人品德也极为人们所称赞。他是一位孝子,对继母也是至孝。对父亲更是不用说了,他的父亲卧病100多天,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房玄龄始终如一服侍父亲,从来都是和衣而卧,其尽心尽意是可以想见的。房玄龄的这种个人品德,对他日后有大的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房玄龄分析时事,认为隋朝灭亡是迟早可见的事。而在诸支义军当中,唯有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能据有天下。于是,他就毅然抛弃了隋朝的官位,投奔了李世民。当时李世民距他有八百里之遥,他“杖策于军门”,拜见了李世民。李世民颇能识人,把他当作重要谋士看待。从此,李世民与房玄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两人密切合作,使李世民与房玄龄分别成为一代明君和一代名相。

房玄龄一片赤诚,为人胸怀宽广,并极能团结同僚,共图大业。经他推荐的杜如晦,史书上称“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晦的很多看法,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得益彰,他们两人密切合作,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留传不绝的佳话。

李世民依靠诸位谋事良臣,成就了“贞观之治”之美名,“仁”者爱人,换来的是被“仁”者所爱,“仁仁”携手,共创灿烂前途美景。

胡雪岩商道箴言

有道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对于自己行事风格好的一面,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光大。而对自己的缺点,不管什么时候,都须有清醒认识,不昏了头脑,抑长扬短。真正要做“仁”人,确实是要费一辈子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