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择人任用上,德才兼备、文武全才者固然最为理想,但现实往往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时候,到底用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用人,就得看用人者的用人艺术了。回顾胡雪岩一生在商界创下的无数业绩,不能不注意到他手中的济济人才,这些人中不少都曾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胡雪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所以他在用人上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如何才能在用人上做到科学合理呢?
第一,用长避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他优点在不适当条件下的延伸。既想用其长,又不准备谅解其短处,求全责备,必使其离心离德。应该是“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当前,尤其要特别注重起用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些人之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善于处理非常规性问题,而不满足于从事常规性、重复性工作;二是乐于作变革性探索而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三是长于着眼全局或思考战略性规划与韬略。
第二,取长补短。即善于把各种不同类型的专才或偏才组织成互补结构,去弥补个体素质的不足。
齐国商人刁闲,在用人方面,.反世俗,莺视使用那些因社会地位卑微被人们厌弃鄙视的“桀黠奴”,用他们之长替自己去赚“渔盐商贾之利”。他给予“桀黠奴”们以足够的重视和信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由于刁闲重用这些人,这些“能人”非常愿意留在刁闲家逐利效劳。要知道,商战中用人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理国家大事中的使用人才。
第三,企业在用人时,除用人长处外,还有化短为长的办法。
人的短处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有的办事粗心,不够谨慎;有的文化知识水平低、工作能力不强;有的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对于这些缺点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性质恶劣的,不得任用,如管仲所说的易牙、开方、竖刁等人就不能担任要职。但对企业没有损害,不拘生活小节的一般短处,要避短而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如性格内向的,不要让其做宣传教育工作、群众工作和营销工作,最好让他去做管理物资的工作;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不要让他们管钱管物,应做管理数字的统计工作和物价工作。如此以短为长选用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一技之长,这是企业领导者的高明之处。人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不足,没有绝对界限,有的只是二重性。如有的性格倔强的人有可能同时具备不随声附和的优点;有的办事利索敏捷的人而可能又显得幼稚不成熟。可见,是优点还是缺点,关键在于用人。如果用人不当,优点就会变成缺点。舍长就短,优者也无能。在现实企业经营中,有的高明企业家拥有善于短处长用的艺术。
第四,要做到人尽其才,还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聚集智慧等高的人,不一定能使工作顺利进行,往往只有分工合作,才会有辉煌的成果。如沉默而人格高尚的人,要和喜欢夸口而做事敏捷的人互相配合;性子很急,做事很冲动的人应和遇事皆能三思而行的人互相配合。一般所说的人尽其才,就是把一个人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使他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然而,更进一层地分析,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所以若要能取长补短,就要在分工合作时,考量双方的优点及缺点,合理配置,使之切磋鼓励,同心协力地谋求事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经常可以见到彼此有排斥对方的嫉妒心理。例如,三个非常优秀的人共同做一件事,却往往无法顺利完成,原因就是不能协调。此时,如果把其中的一个人调走,结果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超过三个人一起做的成果,同时,调至新工作岗位的人,也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不要求每个人都精干,这样容易造成排斥对立,反而会破坏绩效。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人所共知的算术。可是用在人与人的组合调配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可能会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反之,若调配不当,一加一可能等于零,更可能是个负数。身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应了解这一点。
古人云,“政以得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这是很有道理的。同样,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识才善用已成为企业领导者的重要职能,也是有效管理的基本要素。正如前人所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是的,在企业管理系统中,若领导者有好的主意,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本身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但不能科学地用人或用人不当,就会出现好主意不能收到好效果,正确的决策不能顺利地贯彻或执行不当等消极的后果,这样的领导应当说是畸形的领导,这样的领导者也就算不上是优秀的领导者。只有量才适用,识才善用,把人用在最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他的真正潜力,取得积极的效应,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所以说,高明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做到科学地用人。
胡雪岩商道箴言
商场上的竞争与其他任何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因此,选择帮手便显得异常重要。帮手选得好,事业成功的把握就大,而一旦用人不当,后果常常不堪设想。因为用错一个人,往往会坏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整个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要想在商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其最大的本事,应该就是能识人、会用人。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这篇名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世上的千里马其实是很多的,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都遇不到慧眼识才的伯乐因而失去了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组成这个世界的是有限的伯乐和无数千里马,“伯乐”或是为国富民强,或是为企业发展壮大,或是为创造财富。总在不断地睁大了眼睛,恨不能尽量以自己的慧眼发掘出更多的“千里马”来;而“千里马”们也是竭尽全力地展现自己的优秀卓越之处,期待能够被“伯乐”发现,进而全力以赴地驰骋疆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恰恰相反:千里马比比皆是,伯乐却百不一见。无数的天才就这样在不被人知的情况下白白浪费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大多数以伯乐自命的人辨识“千里马”的功底太差,并没有全然领会“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对于千里马的挑选,他们恨不能使尽浑身解数,手持放大镜百般挑剔,把千里马身上一切缺陷都放大开来。于是,千里马的命运就理所当然被这种苛刻的选拔条件给卡死了。
在现实社会中,好公司、大公司往往会招聘很多人,因此各个公司均会设立“面试”这一道关卡,这也就等于是在“相马”了。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如今的“面试”与其说是“相马”、选拔人才,反倒不如说是在“选美”,因为很多这种面试主要看的是“马”的长相而不是的“马”才能。比如说:是否身材高大,是否形象威猛,是否曾获奖,是否有某些证书等等这些表面文章,而不是对千里马的资质潜能进行考察,或者也考虑了,但是却考虑的很少。
如今的社会,一直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相马”标准,这是造成找工作的人往往被卡在初试关的主要原因。原因是:在如今的社会上,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某人可能考试分数不高,但实践动手能力却很强;某人学历不高,却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某人工作经验不多,但是工作能力比较强……所以相马的条件由于招聘人本人的素质而差别很大,因此,可能在此人看来他是一匹“驽马”,而在彼人看来则是一匹“千里马”了。
事实上,当伯乐在辨识“千里马”的时候,现实和理论总会有偏差存在。在表面上,我们无法发现能够证明千里马身份的标签,它日行千里的本事是内在的一种潜能。因此现实的偏差就是:原本选择千里马对于伯乐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却被现实扭曲成了伯乐对千里马的过分挑剔。可能是马毛不正宗,可能是马身不健壮,可能是马尾巴有点翘,可能是马的腿有点太长等,不过只要它能够有行千里的潜能,就应当认定它是一匹千里马。至于它的外观,它的德行,这些后天的东西可以通过调教予以改变。总而言之,现实中的伯乐不能再按找一匹“无瑕马”的标准去选择千里马了。
那些只看重外在的行为是“准伯乐”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所谓的“伯乐”的行为。因为真正明白识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行家里手,绝不会将“马”的瑕疵无限放大,相反,他只看重马的才华,马的能力以及马能创造的价值。
就好比胡雪岩,他就是一个很会识“千里马”的人。胡光墉在《慎节斋文存》篇中记载:“又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少年明干精于会计者。每得一人,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界之,稗无内顾忧。以足人莫不为尽力。”胡光墉的记载充分说明了胡雪岩对于人才的重视,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才使得自己的生意在众多人才的帮衬下越做越大。
自然,胡雪岩对于人才使用的不凡之处往往表现在他的“不拘一格”上。这种不拘一格甚至有时候包含了对那些“鸡鸣狗盗”之辈的使用,这些“鸡呜狗盗”之辈往往为社会所不齿。不过我们不可以把胡雪岩等同于做猥琐生意、投机倒把的商人,因为他和这些人的差别之处是:他利用的是这些“鸡鸣狗盗”之辈人性中的闪光点,而不是他们身上那些被人厌恶的缺点。这是胡雪岩最让人佩服的地方,这证明胡雪岩不但是一个优秀的“伯乐”,而且还是一个善用人才、善发掘人才,且胸襟博大的人。
后来的诸多事实也证明,胡雪岩的用人之道,除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之外,还祛除了那些人的劣根,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劣根的危害性。当然,他选拔使用人才的法子也非常简单,就是将合适的人使用在可以完全发挥其才能的位置上而已。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古应春是上海怡和洋行在中国从事经营活动的早期代理人。由于他在洋场混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外国的典章制度、工农业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自然而然的也就很清楚外国人的经商方式、行为特点。不过,由于古应春有着高傲的“书生”本性,最终还是被胡雪岩用“奇计”收服。然而收服之后,胡雪岩却没有将他踩在脚底进行侮辱,而是充分利用了他精通洋人事务的特长。之后,胡雪岩凭借着占应春这位“外国通”的鼎力相助,才在和洋人交往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如此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胡雪岩善于容人所短、扬人所长的结果。
如果不对这些人的长处予以利用,那么仅仅一个胡雪岩,即便他能力再高,也绝无可能事事精通。在赌场上他绝对不如刘不才擅长交际,在对外交际上他绝对不如“科班出身”的占应春对洋场了如指掌,在生丝生意上他绝对不如老张得心应手,因此如果不是对这些人的正确使用,那么他的生意不会做得那么大。并且在左宗棠率军西征,胡雪岩代表政府跟洋人借款的时候,假如没有古应春的帮助,那么借款利息的高低,还款时间的长短,还款方式的确定等问题,胡雪岩即便能够学得清楚明白却也不知道要费多少劲。
因此,无怪乎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有这么一句名言:“拿走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不过只要我的组织人员都在,那么四年之后,我依然会再次成为一个钢铁大王。”这绝非是说卡内基何等的狂妄,只是表明他清楚一个道理:无论怎样庞大的一个组织,它都需要依靠员工,依靠人才进行点滴聚集和积累,最终才能成就其辉煌。因此,卡内基言外之意,不仅包含了他对自己能力肯定的意思,而且还是他对自己“知人善用”这项技能的自我肯定。
胡雪岩商道箴言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没有人才,无论怎样的构想,怎样的管理,怎样的蓝图’都是空想一个。胡雪岩对此是深谙于心,因此他总是在为自己搜罗着合适的人才,同时想方设法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使得他们的才能能够最大限度被开发,进而为自己所利用。一个聪明的经营者,假如想做大、做好自己的生意,就应当学习胡雪岩的这种用人技巧。
知人善任,借助人才成功
学会栽培良才,培养远见卓识
做大生意仅仅依靠一个人是撑不住的,需要有无数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做生意的时候培育人才。
胡雪岩对陈世龙的精心扶植与栽培就很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在胡雪岩前去拜访湖州郁四的时候,胡雪岩因为未曾与郁四打过交道,所以在一间酒馆里,询问有什么人可以送他到郁四的住处。陈世龙走了出来,拉着黄包车,直接将胡雪岩送到了郁四的住处。在胡雪岩和陈世龙闲谈时,胡雪岩发现陈世龙既头脑聪明,又干事利索,就想让这个人以后为自己跑跑腿也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后来通过郁四的介绍,胡雪岩对陈世龙认识更加深刻了。
胡雪岩从陈世龙身上发现了三个优点,认为只要肯对他进行培养,就会成为一个生意上的好帮手。
首先,这小伙子为人非常灵活。胡雪岩和陈世龙的相识事实上非常偶然——是他在湖州先认识的恒利丝行档手叫陈世龙带他去找郁四的,于是他就和这小伙子有了一面之缘。然而就通过这一面之缘,胡雪岩发现他在和人交际时不露怯,同时又对胡雪岩提出的问题,既对答如流,又合适得体。
其次,这小伙子没有吃里爬外的毛病。这一点是郁四告诉胡雪岩的。尽管郁四认为陈世龙太精,而且又有吃喝嫖赌的毛病,不过对他不吃里爬外却给了非常公正的评价。至于说陈世龙“太精”,正好又印证了胡雪岩对这小伙子的第一印象良好。
再次,最为难得的是这小伙子很有血性,并且言出必践。这一点是胡雪岩亲自试出来的。胡雪岩在正式决定把陈世龙收到自己身边之前,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在快要分手时送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给他。要他拿着去随便花。在此之前,陈世龙已经允诺了胡雪岩自己要戒赌,胡雪岩很清楚好赌的人只要身上有钱手上就会发痒,他打算试试这小伙子是否能心口如一。当晚,陈世龙尽管还是忍不住到赌场转了转,不过最终还是拒绝了别人的蛊惑没有去赌,这一点就更让胡雪岩看重了。
所以胡岩对他的表现很是满意。因此胡雪岩就把他带到自己身边,打算把他送到上海去学洋文,虽然事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陈世龙最终没有做成翻译,但是胡雪岩的心思也并没有白费,他最终造就了一个自己生意上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