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2014800000013

第13章 慧眼识珠,掌握人才(4)

清朝龚自珍有诗云:“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说的是:什么人肯费心费力栽培粗大的栋梁之材呢?就是因为人们不栽培木材,因此只能用黄泥巴来垒亭子,用白茅草来盖房子。事实上,新生的杨柳树,只要三年就可以拿来给子孙后代作屋梁用了。

这就如同人才一样,人们都很清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本往往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多寡与优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的短缺也随处可见,尤其是高层管理人才缺少,已成为很多商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怎样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如何培养充足优秀的人才队伍,将是商业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来看看领导者们高明的栽培方式:

第一,知人、用人要准确。

识别人才,就要对人才进行综合的考察与评价,从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知识、工作能力、性格、精力状况等方面予以全面考量。“知人”一方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又是对合理使用人才和科学管理人才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知人”是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基本保证。不具备识人的“慧眼”“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就无法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原则。知人是实施人才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知人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要的环节;同时,知人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第二,善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善用就是通过科学的理论、途径与方法,让用人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尽最大可能发挥出人才的最佳效益。

《吴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法家吴起的名著,在《吴子兵法·治兵》中有一段关于作战用人的精辟之言:“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主谋”。吴起说的尽管只是军事作战的用人之术,不过在商战中的用人之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第三,选优。

这就好像广告大师奥格威说的那样:“如果我们用的人个个都比我们小,那么我们的公司将成为侏儒的公司;不过要是我们用的人都比我们大,那么我们的公司将成为巨人的公司。”

第四,谋划,通过策略取得胜利。

“生意譬如棋局,子子皆有谋术”。商品流通由经营过程中的购销调存,到和其有着密切联系的生产、消费、市场、交通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彼此联结、因果相应的整体。所以,整个商品流通的过程就好比一盘棋局,由整体战略布局到每个棋子的布置,都需要有周详严密的筹划。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给予员工与职位相对等的权力、财务支持、人力资源和灵活安排时间。给员工一定的权力去使用资源,使员工既明白在整体中布局,又清楚在具体细节中审慎细致的思考。

第五,授权。

授权既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它对管理者的要求很高,需要管理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与技巧。当然前提必须要真心实意。能否授权,从根本上由最高管理者的信念和价值取向来决定。

那么,管理者在授予员工权力的时候,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要点呢?

第一,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人员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即公司所采取的行动将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如此一来就能够有针性地予以选择。这一要求特别针对于一些具体性的工作,像设计、规划、谈判等。

第二,人员筛选必须做到定性定量。即有衡量行动结果的标准,使人员筛选结果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数据表现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被授权的人对行动价值有准确的认识。

第三,限定完成时间。必须规定明确的时间期限。这样员工会针对每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全力以赴,浪费掉的时间也会想方设法弥补回来。

胡雪岩商道箴言

一个企业的做强做大,首要的是要有得力的领导班子与管理决策人才,不过假如员工整体素质过低还是不行。所以,就需要栽培人才,需要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不断提高所有员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增强。

留得底线,把握人性的根本

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药店开办之初,对于药店的总管人选,就颇费了一番心思。

胡庆余堂挂出“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招牌之后,胡雪岩广泛征选药店总管,也有人毛遂自荐。许多衣冠楚楚、一脸精明的人前来应征,他们中有不少人就药店开办之后如何扩大经营,如何提高利润等等,谈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生意经”,甚至有人保证药店开业两年之内就为胡雪岩收回几十万的投资,而且还拿出了相当不错的方案。

这几位总管,个个都称得上精明能干,算盘珠拨得劈啪响,方案造了一个又一个,全说开张后,一年能为店里获利多少两云云。胡雪岩只是笑着点点头,不露声色,然后客客气气地给他们一一送了丰厚的用资和酬金,婉言辞谢。

俗话说:“事不过三。”胡雪岩连请了三次总管都没有成功,引得人们议论纷纷,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一天,来了个余姚人,自称姓余,应聘总管。胡雪岩照样在客厅接待了他,还向他详细介绍了以前4位先生的打算。这位余先生一味地“啪哒啪哒”吸旱烟,半天也不吭声。待到烟吸足了,茶喝够了,他站起身来,拱拱手就说告辞。

胡雪岩诧异地问:“余先生,我还没有请教你的高见呢?”

余先生冷冷地说:“你想在短期内就赚钱翻本,我办不到,还是另请高明吧。”

胡雪岩从这几句话里,听出点味道来了,连忙挽留。但他还是故意说:“常言道: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做买卖嘛,能不为了赚钱吗?”

余先生正色道:“急于赚钱和正当赚钱是两码事。急于赚钱的,见钱眼开,只知道拼命地捞;正当赚钱的,就要重视信誉,细水长流。你看,每家药店门口几乎都写有‘地道药材’四个字,这容易办到吗?”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讲出一番道理来:驴皮非囤三年就不能熬成上好的膏;女贞子要经过五蒸五晒,红花要隔年采于西藏;茯苓不来自云南的洱海苍山不能算上品等等。

最后,余先生说:“药是治病救人的,所以贵到犀角、羚羊,贱到通草、马勃,都必须精选精挑,不能含糊马虎。不在质量上胜过别家,又怎么能打响牌子?再说开药店总得图百年大计,归根结底一句话,你要我做账房,就要准备先蚀三年本,才能慢慢赢利。这叫周瑜打黄盖——双方自愿,不然,另请高明。”

胡雪岩听了这番话,觉得句句在理,心服口服,一个正直的生意人就该有这种精神。他深深一揖,道:“今天我胡某总算请到了一位目光远大、经营有方的好总管,余先生,今后一切全仗你啦。”

后来,药店就取了个“庆余堂”的店名。一般人的解释,是取“积善人家庆有余”之意。其实,这中间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胡雪岩是庆幸自己请到了一位洞明练达的好总管余先生。

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考察对方的办事能力,而且还要考察对方的人品修养。能力再好,人品不好,对企业造成的损害会很大。很多企业里面,一些衣冠楚楚的经理、主管能力确实过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公司的利益,最终让公司蒙受了绝大的损失。这就是因为这些企业主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没有留住底线、没有把握人性根本所致。

什么是人性的根本?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把握人性的根本。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才会花大力气来选择胡庆余堂的总管。当然,很多人也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胡雪岩为什么要花大力气选择总管先生呢?这里大有玄机:

一、确实为自己的药店找到一个好人

胡雪岩曾经说过:药店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地方,所开之方、所用之药都必须是地道的,确实能治病救人的。所以给药店找到一个好的总管非常重要,这不仪仪关系到药店的声誉和前途,而且也关系到病人的利益。一旦药店总管心地不善,开假方、卖假药,首先受伤害的是病人,其次就是药店。

任何一个企业主都想为自己企业的重要职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担任。那么什么样的人选才是合适的?对此,每个企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人品要好,能为企业利益着想。可是现代很多企业主在选择人才的时候看重的只是能力,而不是人品。从企业长远的利益来看,这种评判人才的标准是不对的。人品第一,能力才是第二。

二、扬名作势,让所有人知道胡庆余堂是一个“戒欺”之堂

胡雪岩在选择主管的时候确实大费了一番周折,连招聘三个都没有成功,这不禁让周围的人觉得纳闷:胡雪岩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街头巷尾人们的猜测中,胡庆余堂还没有开张,全杭州城的人就知道了。这是扬名作势的一种方式,当胡庆余堂最终选定余先生为主管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胡庆余堂是一个“戒欺”之堂,这不仅仅传了名声,而且传的还是好名声。

在企业运转之初就大肆地招兵买马是现代很多企业造势的一种方式,以达到吸引别人眼球的目的。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广告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却屡试不爽,为一个又一个的企业造足了声势,然后“开业大吉”就顺理成章了。

三、趁机拉拢更多的人才

胡雪岩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招聘总管先生,也是趁机拉拢更多人才的一种方式。毕竟胡庆余堂公开招聘总管先生,势必会在总管先生这一类人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看在“胡大善人”的名声上,大家都跃跃欲试,最终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了胡庆余堂,流向了胡雪岩的身边。

很多企业为了拉拢更多的人才,不惜豁出面子去其他公司挖别人的墙脚。暂且不说这种做法对还是错,即便墙脚挖成功了,这些人才足不是能够真心地为企业效力,并且谁能保证这些人能不被其他企业主所挖走?那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让那些人才自动为这个企业而跳槽,这样不仅吸纳了人才,这些人才也能真心诚意地为企业效力。

胡雪岩商道箴言

面对一个人才,胡雪岩总是将他往好的方面看,尽量看他的优点,尽量用他的长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胡雪岩是一个随便的人,在选择人才方面,他还是给自己留有底线,一旦此人超过了这个底线,那么他能力再好、优势再明显,胡雪岩也会将他拒之门外。用他的话说,选择人才也要把握人性之根本。

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大凡一些有才华的人,总难免引来众人的非议。只有具备独特见解的人才有与众不同的见地,正因为他们对事物有深刻的见解,常人无法体会其深远意义,所以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行为才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议论。

胡雪岩能够看到一些人的这一点,所以他总是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司马松就是胡雪岩不拘一格所选的人才。

当时,王有龄在湖州刚上任,统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树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讨论的结果是,手下幕僚大都认为应该进行剿杀。

然而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僚却反对这样做。他说:“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健,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否则,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心,也可平定民乱。”

这个司马松人缘很不好,平素寡言少语,又好贪小便宜,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同僚很看不起他。王有龄也不太喜欢他,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很是气恼,便不予理睬,而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民。

司马松见王有龄一意孤行,也小多说,只是摇了摇头。

事情果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名官兵在中途便巾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

这时,王有龄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办的,他赶紧召集幕僚,商议对策。众幕僚说来说去都没想出个好主意,王有龄突然想到提倡“安抚”的司马松,定睛一看,发现司马松没来,一问,才知司马松近来身体有恙而告假休养。王有龄赶紧派了个人去请司马松。不多久,差役回来说,司马松病得太重,不能前来议事。

王有龄无奈之下,只得派衙役带着一封安抚信,去与“无敌大王”谈和,哪知乱民根本不领情,不但杀了那衙役祭旗,还扬言要杀进湖州。

胡雪岩这时从外地赶回来。王有龄犹如见了救星,把近来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胡雪岩。

胡雪岩道:“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先派人打听司马松的情况。不一会儿,手下回报:“司马松正在江边钓鱼呢!”

王有龄一听,不禁勃然大怒,知道司马松是在戏弄自己。

胡雪岩并没有生气,而是说:“王兄,不可意气用事,纳其人而不知善用,你也是有过错的。”王有龄也是个大度之人,回头想想自己确实有错,难怪司马松会有如此举动。只是此时,该如何去说服司马松呢?

胡雪岩向王有龄保证说,只要自己出面,司马松一定会回来帮助你。

胡雪岩先派人了解司马松的情况。原来司马松是个遗腹子,全靠母亲把他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一家人眼看要过上好日子了,谁知老母又一病不起。雪上加霜的是没过几年,妻子厌倦了伺候婆婆的日子,撇下五个儿女,跟人私奔了。司马松既要照顾老母,又得照顾孩子。欠了一屁股的债,债主不时上门催讨,但他哪有钱还?

司马松有位朋友很可怜他,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

这个司马松,人虽然很聪明,却不善交际,也不谙人情世故,加之身受挫折太多。性情难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龄的衙门里一直不受重视,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次他给王有龄出计献策,见王有龄刚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大为恼怒,虽然后来王有龄来请他,但他仍旧不肯回去。

有一天,卧病在床的母亲突然想喝鱼汤。他哪有钱买龟?于是索性自己操起鱼竿,来江边钓鱼。钓了半晌,也不见有鱼上钩。眼见夕阳西下,司马松长叹一声,收拾渔具,回家。

司马松的家位于城郊破草岗上,一阵大风吹来,儿问破屋子都摇摇欲坠。他刚一进门,几个孩子就围过来,个个喊饿,喊得司马松眼中带泪,心酸不已。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有人在门外大叫:“司马松,你快点给我出来!”

司马松出门一看,不禁连连叫苦,门外赫然站着七八个债主,都是些难对付的狠角色。

为首的彪形大汉叫道:“司马松,今日不还钱,我就拆了这屋。”

司马松赶紧应付道:“各位,不急不急,容我再想想办法。”

一个脾气暴躁的家伙上来把司马松一推,说:“还不急,我都要了五年了,今日也不要你还钱,走!咱们上官府去。”

门外的嘈杂之声把司马松的母亲惊动了,她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连声哀求道:“各位老爷,别为难松儿……”话未说完便昏了过去。孩子们都吓得大哭起来。司马松冲进屋里,抱住老母,哽咽不止。

债主们也够狠的,丝毫不为所动,各自在屋中寻觅,看看有无值钱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