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商的过程中,没有永远的失败,你必须善于观察分析市场的航向,把握住良机。在关键时刻看准了,迅速出手,有时就可以化危机为赚钱的机会,或许你的境遇就会因此而改变。
胡雪岩商道箴言
就经商而言,了解了天下大势,就能顺势取势。但抓住最佳成功时机的关键是:能够看准时机,并把握时机。而有的经商之人即使忙忙碌碌一辈子,由于没有把握好时机,那么一生也只能是碌碌无为。因此,抓住机会对于一个经商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机会不仅可以让人更省力地达成目的,而且还可以为人带来利益。
把整个局势全部藏在心中
胡雪岩在他的鼎盛时期能纵横商场保持不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有于复杂局势中见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的过人眼光。比如在蚕丝销洋庄的生意中,就显示了他这种过人的眼光。
为了结交丝商巨头,联合同行同业,以达到能够顺利控制市场、操纵价格的日的,胡雪岩将湖州收购的蚕丝运到上海后,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之前都还没有脱手,而这时出现了几个情况:一是由于上海小刀会的活动,朝廷明令禁止将丝、茶等物资运往上海与洋人交易;二是外国使馆会衔,各自布告本国侨民,不得接济、帮助小刀会;三是朝廷不顾英、法、美三国的联合抗议,已经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
这些情况对于胡雪岩正在进行的生丝销洋庄的生意来说,应该是有利的。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由于朝廷禁止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奇货可居;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受到一些限制,而从洋人布告本国侨民不得帮助小刀会,和他们极力反对设立内地海关的情况看,他们是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的。此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行情的工作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人就范,将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一定不是太难。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胡雪岩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十分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作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由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看,他们事实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必得继续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从这里,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僚们从来不会体恤为商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会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既然如此,也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留个见面的余地,因此,即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他确实没有赚到钱,但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也确实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事实上,胡雪岩在这一笔生意“卖”给洋人的交情,马上就为他赚来了与洋人生丝购销的3年合约,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总之为他驰骋十里洋场,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胡雪岩商道箴言
一项投资能否最终经营成自己的一道财源,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有全局判断的能力,要有能在整个局势的盘算中看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的眼光。能够“盘算整个局势”,能够看出整个局势发展的大方向,并知道如何“照这个方向去做”,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叫看得准。
戒贪戒满,和气生财
不图小利,照顾同行
钱有用完的一天,但朋友交情却是得罪了就没得救!
我们知道,商场上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在这种环境下还要照顾到别人的利益,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胡雪岩却做到了。在经商中,胡雪岩一直奉行“不抢人之美”的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样既博得了同行衷心的好感,又在同业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声誉,巩固了自己在商界中的地位,从而为他带来更长远、更巨大的商业利益。
即使对利润极丰的军火生意,胡雪岩也执行“宁可抛却银子,也不得罪同行”的准则。
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外商运进了一批先进、精良的军火。以商人的敏感性,胡雪岩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笔可以赚大钱的好生意。刻不容缓,于是,他马上找外商联系,结果他凭借自己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信誉和声望,很快将这笔军火生意做成了。
然而,正当他感到高兴的时候,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在指责他做生意不仁义。原来在胡雪岩做这桩生意之前,外商已拟定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那位同行付款稍稍晚了一步,结果就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最终,使那位同行丧失了赚钱的好机会。
胡雪岩得知此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于是,他马上找来那位同行,希望通过彼此的协商,将这件事圆满解决。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担心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致使生意更加难做,所以只好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在一般情况下,很多人认为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问题就算是解决了,但胡雪岩却没有这样想,而是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卖”给他,这样同行就吃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那位同行甚为佩服胡雪岩的商业道德。
“不让人赚钱的买卖人,不是好买卖人。”这是皮货大王古耕虞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商业社会,做生意总要有合作伙伴、有帮手、有朋友。你照顾了别人的利益,实际上也就照顾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古耕虞又反复解释:“同人来往,事先一定要好好算计,如何使自己能获得最大利益。但无论怎样算计,一定要算得对方也能赚钱,不能叫他亏本。算得他亏本,下次他就不敢再同你打交道了。不仅如此,这样还会激化矛盾,增大了自己管理金钱的难度系数。所以,生意人绝对不能精明过了头。如果说做商人的真理是赚钱,那么精明过头,这个真理同样会变得荒谬。你到处叫人吃亏,就会到处都是你的冤家,你到处打碎别人的饭碗,最后必然会把自己的饭碗也打碎。”
所以,经商推崇以小谋大的智慧。引用到经营管理上来说,就是要做到目光长远、注重大局、能舍能取、能进能退。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相反,如果紧紧地盯在眼前的利益上,这样的商人不仅是一个见识浅薄的人,而且也会因争利而得罪同行,树敌过多,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
俗话说:香饵之下,必有死鱼。所以,商人为了更好地赚钱,适当的时候要懂得故意损失一些钱,进而与对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减少商场上的风险。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堪称是一种智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胡雪岩商道箴言
聪明的商人要学会让些利润给同行,这虽然听起来好像是自己在吃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不仅不会让同行因利益问题而与你相敌对,反而会为你的仁义行为而动容,信任于你。在商场上,赢得信任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赢得同行的信任更是可贵的,因为,这样你既得到了一个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赢得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
善忍者,成大事
胡雪岩经商一生,主动容忍礼让、为了大局迁就他人的事例非常得多,但是最为人称道的是胡雪岩拉拢并成全张秀才这件事。
在杭州城中,张秀才可以说是个人物,平日里以衣冠中人自居。可以与官府来往,往日里包揽讼事,调解是非等,典型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行为很是无赖。曾有一件事情使他对胡雪岩十分嫉恨,从此就总是明里暗里找胡雪岩麻烦。当时胡雪岩回到了杭州,恰好是杭州即将被收复的时候,胡雪岩这时候考虑的就是收服这个人,把他当作一个攻城时候的内应。想要收服一个人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这个人的脾性,于是胡雪岩把这个任务统统交给开路先锋刘不才去办。
谈起二人结仇的事,事实上不过是张秀才不满胡雪岩,而胡雪岩却对张秀才并无半点怪责。当初王有龄主政杭州,实施旧弊革新。那时候有一项对新开店铺征收规费的税,王有龄锐于政事,认为这个税不应当征收,因此他贴出告示,永远禁止征收这个税。钱塘县和仁和县的差役们,尽管心中存有顾忌,不过却不敢乱来,因此一时敛迹,不敢征收这项税了。不过巡抚、藩司两个衙门,自以为靠山很硬,不把知府看在眼里,照样征收这项税。但是自己不方便亲自出面,于是就指使张秀才出面去收这种费,说好了和张秀才三七分账。没想到运气实在是差,张秀才收税的时候正好碰到知府大人王有龄的轿子经过,王有龄发现有人争吵,下了轿自一问缘由,居然是这种事。而且还是在他贴布告的当天就敢这么大胆,所以勃然大怒,决定要严厉惩罚张秀才,王有龄声色俱厉地把张秀才斥责了一顿,一定要革去他的功名。这可把张秀才吓破了胆,因为一旦被革去了秀才的功名,那他可就成了一名白丁了。
张秀才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托胡雪岩,因为王有龄对胡雪岩总是言听计从。于是张秀才就带着老婆儿女前去胡雪岩处跪地求助。胡雪岩当时也是有些大意,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于是便顺口答应了下来,保他不会有事。没想到的是王有龄坚决要依照自己的意思办,声明此事与他的威信有关。这时候的王有龄正处于建立自己威信的关键时期,怎么会就这样虎头蛇尾?在胡雪岩反复劝说
之下,王有龄总算是退让了一步。原本说是要革去张秀才的功名,并打上两百板子,枷号示众三个月。如今看在胡雪岩亲自劝说的情面上,打板子和枷号示众被免掉了,不过秀才功名却无论如何也要革掉。
没想到的是,对胡雪岩的出力帮忙张秀才毫不知情,之前说好了包他无事,谁曾想居然是这种结果。因此张秀才就认定胡雪岩不肯尽力,敷衍塞责自己。于是就对胡雪岩怀恨在心,总是和胡雪岩为难。
好在根据刘不才的调查,这张秀才尽管胆大包天,但是还有一怕官二怕他儿子小张,小张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张秀才费尽辛苦弄来的一些钱,一转手就被这个宝贝儿子挥霍得精光。
据此,胡雪岩琢磨出了一个法子,叫刘不才在小张身上下工夫,只要掌握了小张,那么张秀才就只能就范。于是,刘不才就在赌场上关照小张,赢得了小张的好感。随后又找借口与小张单独会了面。会面的时候,刘不才带上了最时兴的从上海带回的奇巧物品,令小张顿时爱不释手,刘不才于是顺水推舟,将物品慷慨相赠。不过却说是一个朋友赠送的,随即关键人物胡雪岩就出场了。胡雪岩之后还托刘不才给张秀才带消息,叫为自己的前途做好准备,同时还送去了保举书,并允诺事成之后保举他一官半职。又对张秀才解释了当初的那场误会,等到张秀才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登时一肚子的怒火就烟消云散了。
一切事情都很顺利,等到蒋益澧攻城的时候,张秀才父子由于打开城门接应官军有功,于是小张就获得了一张七品的奖札,随后被派为善后局委员。
在张秀才这件事上,胡雪岩首先委屈自己,派人由张秀才的儿子小张人手,以大局为重,讲明了各种利害,一般人可能对张秀才这样的“梗子”是不会考虑要请他做内应的。然而胡雪岩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又收了一个帮手小张,和他一起处理杭州城内的善后事宜。
从大局出发,就会看到私人的恩怨确实算不上什么,以大局利益为重,向对方讲明利害,通常也会把一切误会和歧见消弭于无形之中。在这个世界上,不识大局、不识大体的人终究只是极少数。
历史上有一件众所周知的以大局为重、主动忍让的故事,即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
在战国时期,中国大地有七个大国称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以秦国最为强大,秦国经常欺侮紧邻的赵国。某次,赵王派遣一个大臣的手下蔺相如出使秦国前去交涉。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以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赵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主动。秦王见到赵国居然有如此优秀的人才,因此就不敢再轻视赵国了。赵王发现蔺相如居然这么出色,于是就先封他为“大夫”,后来又封为上卿(职位与后世的宰相相当)。
赵王对蔺相如如此看重,这使得赵国大将军廉颇非常气恼。廉颇觉得自己为赵国拼杀疆场,莫非功劳还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只不过嘴皮子利索而已,又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过人本领,地位居然比自己还高!廉颇越想越不服气,于是怒气勃发地说:“如果我遇到了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瞧瞧他能把我怎么样!”
蔺相如很快就听到了廉颇的这一番话,他当即吩咐自己的手下人,让他们以后遇到了廉颇的手下人,一定要让着点儿,千万别和他们争吵。以后,他自己乘车外出,一旦听说廉颇从前面经过,就会立刻让马车夫将车子赶进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自己再走。
廉颇的手下人,发现上卿如此让着自己的主人,愈发得意忘形了,遇到了蔺相如的手下人,就肆无忌惮地嘲笑他们。蔺相如的手下人受不了这个窝囊气,就告诉蔺相如说:“您地位高于廉将军,他辱骂您,您却躲着他,让着他,他却愈发看不起您啦!长此以往,我们可实在受不了了。”
蔺相如淡定自如地问他们:“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一些呢?”手下人说:“自然是秦王更厉害了。”蔺相如于是就说:“是啊!就算是秦王我都不怕,我反倒怕了廉将军吗?要明白,如今秦国之所以不敢贸然攻打赵国,原因是国内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我和廉将军就像是两只老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或一死,如此一来就为秦国造成了攻打赵国的大好良机。那么你们认为,是国家大事重要,还是私人面子重要?”
这一番话令蔺相如的手下人异常感动,于是,之后当他们看见了廉颇的手下人,一个个都小心谨慎,始终谦让着他们。
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终于被廉颇听到了。廉颇内心异常惭愧,于是他脱掉一只袖子,裸露出肩膀,身后背着一根荆条,前往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赶紧出来迎接廉颇。廉颇拜倒在蔺相如面前,手捧荆条,恳请蔺相如责罚自己。蔺相如一把将荆条扔在了地上,急忙将廉颇用双手扶起,帮他穿好了衣服,并牵着廉颇的手请他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