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2014800000045

第45章 明智睿达,审时度势(4)

从此,蔺相如和廉颇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二人一文一武,齐心协力为国家办事,于是秦国就更加不敢轻易欺侮赵国了。

蔺相如用容忍谦让来取得胜利,故此名垂青史。在此处,容忍礼让不但是一种权术或策略,而且还是一个人思想高度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能够切实做到谦让宽容的人,必定怀有坚强厚实的智能、品德与权位。自然,谦让容忍的对象也必须是识大体的明理之士,对于得寸进尺或愚顽不化的小人,就完全不需要这么宽容了。

胡雪岩商道箴言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不一定代表着怯弱。以退为进,其实是一种具有深远宏大眼光的策略。更遑论“让”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一直是一种美德,“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即是一个明证。“让”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一般想要做大事的人,首先就要学会以大局为重,高屋建瓴地看问题,自然就能培养出善于容忍的胸怀和气度。

自奉俭约,嗜欲能忍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尚俭黜奢的,《论语·八佾·述而》说:“礼,与其奢也,守俭”,“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墨子在《墨子辞过》则说:“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管子在《管子·八观》中说:“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崇俭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识,对后世人们,包括商人在内,影响甚巨。

商人对奢俭问题是什么态度呢?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奢侈挥霍,用钱如泥沙;一种是俭朴自守,一钱掰作两半花。成功的商人应属于后一类型。在中国历史上,白圭是一个节俭型商人的表率。《史记·货殖列传》称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白圭从自己的实际经营中很懂得“不勤不得,不俭不丰”这个朴素的道理。在开始经商时,资本微薄,做生意只能靠勤力劳作;在有了一定的成就后,还必须追加投资,把买卖做得更大更活,这就得把先赚的钱省吃俭用,用于资本积累;如吃光用尽,将无法裕财增赢,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经营实力。“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这是商人发家致富的三部曲,从“少有”到“既饶”,即靠勤力和俭约而成。韩非子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没有“力勤而俭”以致富,怎样“斗智”“争时”,活跃于市场,制胜于商界?实际的经历,再加传统思想所提倡的尚俭美德的影响,商人中的有为者白圭就恪守勤俭二字,以此作为自己立业、守业、兴业的根本。勤俭两者相互为用,于商尤宜。单以俭字来说,在商业经营中实有至关紧要的意义。“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虽勤而不俭,商人还是发不起家的,更不用说致富了。秦汉时期,承白圭的余风,在著名的大商人中,以俭朴自守者还比较多见。洛阳大贩运商师史,“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家产达七千万,但富了以后也还是精打细算不乱花一分钱。“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故司马迁所下的结论是“夫纤啬筋力治生之道也”。筋力是勤力劳作,纤啬是纤细计算,点滴节约之意。啬属多义词:一是吝啬;二是节约不浪费。这里的啬是节约不浪费,并无贬义,纤啬就是尚俭美德的具体表现。

胡雪岩也是比较注意节俭的。胡雪岩经商看似出手大方,实际上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比较节制的。胡雪岩嫁胡三小姐时,虽然事业已陷入困境,但胡雪岩嫁女的钱还是有的。按道理说,以胡雪岩的身份和财富,嫁一个千金小姐再怎么也要花百万两银子。但胡雪岩说不能多花,只花三十万两就够了,多一分也不行。胡雪岩说花钱要留有余地,不能穷奢极侈。

胡雪岩经商注意节俭,嗜欲能忍。曾国藩也是虽身处高位,也颇为节俭。曾国藩生长在一个勤俭孝友的家庭。人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曾国藩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像过去一样俭朴。曾国藩不仅自己生活俭朴,还不与骄奢家庭联姻。难怪清末流行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商人从长期的实践中加固了对尚俭戒奢的认识,留下了许多足以警世醒迷的商谚。如《商贾醒迷》中说“俭约可培,浪侈难植”“和能处世,俭能治家”“不俭不怜,徒负披星步竣,能生能守,岂妨沐雨航洋”“不以布衣而日贫,天然质朴;若以丝罗而日富,多是虚头”。这些话对节俭的重要性,对奢侈的耗散钱财以至重新导致贫贱,都深有体会,以此勉励经商者不要始俭终奢,而要善始善终,“老亦不变”。

对比胡雪岩等“富而能俭”的卓越的商业成功人士,近来我们有些商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不说是很不正常的的“异象”了。这些人在汹涌的商潮中逐浪沉浮,发了大财,成了大款。但他们不是把钱用于正当的投资,去发展生产兴办实业,而是花钱如流水,摆阔排场,搞高消费,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扩大了贫富矛盾,民众对之反感极大。其实俭能成事,奢可败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以前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大好河山,来之甚慢,去之甚速。“创业难,守业更难”,中国历朝历代莫不是由创建者流血流汗地建立的,可是他们的子孙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侈生活,酒池肉林,依红偎翠,不问朝政,到头来大好河山毁于一旦,过着无处藏身的生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清代盐商的斗富邀宠,四处竞造园林,一夜骤起白塔,然而舞榭歌台,雕栏玉砌,除了留下一些文化古迹可供后人观赏怀古凭吊外,还有什么呢?

胡雪岩商道箴言

勤俭是创业与立业的根本,即所谓开源与节流并用,只有积累财富才能使事业有更大的发展,否则即使事业小有所成,也只能算小富即安的庸人而已。

察言观色,八面玲珑

有伸有缩,方圆之道

一个人若一门心思只为了出人头地,却不懂得委曲求全、韬光养晦,到头来终究只会落得想伸反而伸不成,不愿屈也得屈的下场。而胡雪岩却是一个“方圆”达人,善于屈伸并能够很好的屈伸的人。

胡雪岩本身并非饱读诗书之人,所以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肯定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身为一个学徒,要是他还有这种闲情雅致的话,多半是会大吃几年苦头的。

胡雪岩唯一可以去做的,就是那个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众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众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察言观色把握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遂人心满足他人的爱憎欲恶,以上两点做好了,就可以事事顺遂,尽知人心。

人人都认为方正的人值得称羡,但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早有了定论。方正者的品德风范的确令人肃然起敬,不过他们往往就像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一般,只是让世俗中人恭敬而已,实际上人们往往在“敬”的行为发生之后,就是“远之”了。

就像那嵇鹤龄,原本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个“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愿谈钱,的的确确也算得上是个既德才兼备又傲骨铮铮的人。

幸好他遇上的是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接连不断的抚慰,于是他大为感动,并知恩图报、投桃报李,出面相助王有龄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然而事成之后论功行赏时,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地方上每当发生了大案子,要么是出兵剿灭叛乱、骚乱,或者是进行河道工程建设,或者是把漕运从河运变更为海运这一类大费周折的案子,事情办好了出奏,依照以往惯例可以给出力人员请功予以奖赏,被称为“保案”,其中有详细划分为“明保”“密保”,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密保。黄抚台给嵇鹤龄的是一个明保,而胡雪岩给的则是一个密保。

胡雪岩听到了这件事情后,心里也感到很不公平。他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鬼,于是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搞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黄抚台手下有个文案员,向嵇鹤龄索取2000两银子,嵇鹤龄没有答应,好说自己没有钱,而且就算有也不去塞这个狗洞。

在官场上,这样耿介的人,的确是不多见。按照嵇鹤龄的说法,他看厌了官场中的世态炎凉,反正世界上绝没有饿死人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浙江我混不下去了,那么我就回湖北办我的团练去。

同样事情在胡雪岩手中,却有着另一番看法。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性原本就与其他万物差别很大。水可以往低处流,但人总不能也往低处走吧?事在人为,有阻塞就要想方设法让它通畅才是。生疮找良医,化脓就得挤。胡雪岩决定来帮嵇鹤龄处理好这件事。

胡雪岩怎么帮的嵇鹤龄呢?依旧是“圆了你的意,开通我生路”。

他开了两张本号的银票,一张面额2000两,一张200两,并用封套封好,封皮上写着“菲仪”两个字,署名是“教愚弟嵇鹤龄”。请人送给了文案上的陈老爷。没过一个时辰,就有人送来抚署文案委员陈老爷的一张名片,上写四个字:“拜领谢谢!”

于是胡雪岩就连夜通知王有龄去见抚台商量这件事。

最终结局异常的顺利和圆满,以至于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次日就有了准信儿,嵇鹤龄受命接管海运局。

胡雪岩的圆通之“圆”于此可见一斑。

圆世的态度,其实就是个不吃眼前亏的处世态度。但是由于整个文化气氛对方世予以褒奖,对圆世予以贬抑,所以通常人们总是在言谈中以处世行方为荣,而以圆滑透熟为耻。

方世是好口碑的准则,圆世则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圆者自然不会方,不过有了舆论压力的时候,就不得不随波逐流地弃方求圆了。这种毫无主见的常人生活,正是芸芸众生多是庸碌无为之辈的唯一原因。

胡雪岩的特立独行恰好就在此处。他并无生来的优越条件,而且和上流人物相去甚远,对于出身于钱庄学徒的他来讲,对高论是否遵从,并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也没有什么压力,既然如此,那就确定了一条路坚持走下去,反倒是比较容易的事儿了。

圆可以将关节打通,可以让事情柳暗花明。

胡雪岩将一批洋枪从上海押运去浙江,期间遭遇了事关旧朋、新知将来的出路和相互之间以后关系的事。

依照惯例,这批在上海购买的洋枪,需要由松江漕帮协助运到浙江地面。然而人到松江后,却发现了一件很大的麻烦事儿。麻烦来自松江魏老头子的旧好俞武成,俞武成已经与太平军方面的赖汉英暗中勾通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到这批军火从海上起运后,只要进入内河,就立刻动手截留。魏老头子也允诺届时将有所照应。

胡雪岩前来拜访两面朋友,这才知道大水冲了龙王庙,情势万分尴尬。胡雪岩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的不安,心里也在考虑:要是俞武成并非他的“同参弟兄”,事情就好说了。如果这批军火,不是被太平军拿到手里的话,事情就不难办了。这时候既是投鼠忌器,又无法轻易松手,弄成了左右为难的局面,连他都觉得顷刻之间难有善策。

松江的魏老头子于是决定断绝了和俞武成之间的交情,帮助胡雪岩渡过这一难关,阻止俞武成动手截取军火。

到了这种毁约反目的时刻,尽管事出无奈,然而也是无可挽回了。胡雪岩却忽的“灵光一闪”,打算把这一切下去就会拦腰截断的老交情摆平了,抚圆了,继续维系下去,相互之间也不伤和气。

胡雪岩的神机妙计,就是请出俞武成90岁的老娘俞三婆婆,借她之势硬压俞武成罢手让步。这其实无奈之举,假如可以说动俞三婆婆出面干涉,那么俞武成就只能依命。而且如此做来,也不至于让魏师爷太过为难。

不过,这个俞三婆婆却也非是等闲之辈。她在胡雪岩面前装糊涂,不愿意帮胡雪岩这个忙。

由于这样,胡雪岩就更加不敢大意了,简明扼要地说明来意,一则表示不想让松江漕帮为难,开脱了老太爷的窘境,一则又表示想请兵护运,担心和俞武成发生冲突,有伤江湖道义。

这番话确实就像俗语说的“绵里藏针”,面似柔弱,骨里刚强。俞三婆婆毕竟老于江湖,熟知人情世故,当胡雪岩提到“不愿清兵护运”这句话时,心中着实暗暗吃惊。因为这话里的意思就是指责俞武成抢劫军械,这可是重于强盗的罪名啊,真要追究起来,实在是灭门有余。

在此利害攸关之际,俞三婆婆故意做出一副异常气愤的样子,回头顿一顿拐杖,厉声呵斥俞少武赶快加派人手把他那糊涂涂老子找回来!

无论她是真的生气,还是故作姿态,来客均大感不安,胡雪岩忙加劝阻,说此事怪不得俞大哥!他们也是听到了一些风声,是真是假还不能确定,俞大哥还不会做出敌友不分的事情。他们此番前来,不过是想恳请三婆婆做主,并借助俞大哥的威名,保得一路平安。

听得这一番话,俞三婆婆的神情平和了下来,说这件事武成理当效劳。

可是,事情却并不是如此简单。俞武成客居他乡异地,手下信得过的兄弟都不在身边,尽管由他出头来主持,也不过是因人成事。上山容易下山难,事情并不是凭着一句话就可以搞定的。

事情异常麻烦,俞武成为本帮兄弟的生计打算,迫切需要谋个出路,因此身不由己,受到他人挟制势若骑虎。吃萝卜向来就是吃一节剥一节的,幸好最难的一节——与俞武成拉近关系——已经顺利走过,已经用不着考虑骑虎的人赶着老虎来追赶了。胡雪岩随后要做的就是怎样让骑虎的人顺顺当当的下虎背。

以胡雪岩的脑筋、实力和关系,做到这点其实不算非常困难:只要降伏了老虎,使恶虎俯首听命了,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伏虎说白了就是收降。计策好像也不算十分高明,不过细细加以推敲,也确实可以从中看出胡雪岩的眼光实在是深远。他以商人的视角统观大局,认为太平军不过一时肆虐而已,在情势方面,在力量上面,想要得到长久是非常渺茫的。因此,在商业上,胡雪岩总的原则是帮助官军消灭太平军,天下早得到一日的安宁,商业就会早一日繁荣昌盛。这批军火原本也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进行的,遭遇到了坎坷,也正好借机依照这个思路去想出解决的办法。

这确实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很快,胡雪岩就和俞武成以及其他谋划劫持军械的江湖首领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报请官府,给这批人发放三个月粮饷,保证不诱降(不先降后杀),事成之后编队移地驻防。胡雪岩还自掏腰包先拿出10000两银子来补润。

既然已经有了生路,谁又会不要命的非要往死路上走呢?

从这件事也能够看出胡雪岩务求事圆的决心、手段与恒心来。若非已经山穷水尽,决不放弃和平解决,只要能够达到平和圆满,也决不过分的姑息迁就。原则必须坚持,灵活行事也不能放弃。

这就表现了胡雪岩的另一种“圆”。

如果只是魏师爷给了面子人情,而与俞武成反目成仇,固然运枪之事可以办成,然而之后的局面却会就此乱成一团,变得处处掣肘,事事纠结。因此可以接受魏师爷的人情,但是却不能那么简单的一锤子买卖。对于俞武成则稍有不同,因此与俞武成原本并无人情但却必须做成人情,做成人情的方法不过就是同生死、共患难而己。替对方打算好了,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自己的事情也就功德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