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学生气象知识丛书-气象与饮食
20729200000002

第2章 气象与食物

食品的储运与气象

人类的许多食物,总要或长或短储存一段时间。对我国来说,食物储存中最为紧要的是粮食,因为库存粮食数量极为巨大,一旦生虫、变质,轻则降低营养价值,重则不能食用,造成巨大损失。粮库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粮食含水量在16—18%或者18%以上时,最适霉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高温也有利于米蛀虫(如米象)等害虫生长。因此粮库储粮要及时通风、降温、降湿,必要时还要晾晒。日本储藏大米(日本人主要吃大米)的办法有常温和低温两种,以低温为好。主要是把通风管道深入散装大米之中,输入冷风使粮温保持15℃,空气相对湿度75%。由于粮食处于低温休眠状态,不仅不会发生虫害和霉变,而且由于这时粮食的呼吸作用极微弱,因而储藏期可大大延长,两年后大米质量基本和新米相同。瑞典人安全储粮的办法是,入储前先经烘干处理,使粮食含水量降至14%以下,可保粮食1年不变质;如果含水量保持在13%以下(粮仓中有自动显示粮食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设备),温度又低于20℃,甚至可保存20—30年(冬季中粮温保持5—6℃或者6℃以上)。

储粮虽然需要低温,但是面食发酵、做酱油、制酱豆腐(即豆腐乳)及乳酪加工熟化过程中,由于需要特殊微生物帮助,温度过低便不利于微生物繁殖。例如在10℃以下时,酵母菌活动便减弱,以至停止。

空气过湿虽易使粮食霉变,使食糖、食盐等因吸湿而潮解,但是过干会加速食物水分蒸发,麻烦也多。例如北京过去的散装糕点,冬季中常难以咬动。但人们可利用干燥快制干化食品,例如笋干、紫菜干、咸鱼干等。过去山东农民靠秋季晾晒的红薯干作为过冬主要粮食,但如秋雨过多,红薯干会发生霉变。一冬粮食化为乌有,其后果可想而知。吐鲁番葡萄干则是依靠当地热且极为干燥的气候,用40天左右晾出世界一绝的“绿珍珠”的。

前面提到我国北方过去冬季当家菜全靠大白菜,因此家家都大批储存过冬。但储存温度高了会腐烂;不慎冰冻了会味同嚼蜡;室内存放的风干了的大白菜也无法吃。居民一般挖1—2米深的地窖,在5℃左右的温度储存最好。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地下3—4米深度处的温度全年都在5℃左右,食物久储不腐,是个“天然大冰箱”。新疆地区“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冬天烤火时吃窖存的西瓜。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和气象密切相关。例如食糖、食盐及其制品需要严格防雨和避免过潮、过干;水果和流质食品等冬要防严寒冰冻,夏要防腐,均需空调运输工具。

气候差异与食物分布

不同气候区的主要食物虽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气候区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

不同气候区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气候区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这主要在温带,特别是冬冷夏热的我国。

冬季中,人们热量消耗很大,因此食欲好,这时人们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常用药物进补。吃法多用火锅。北方人用火锅涮羊肉,边放边吃鲜;南方火锅主要起煮熟和保温作用。除了火锅外,云南“过桥米线”(米粉做的粉丝)和西安的“羊肉泡馍”中也有民间有效的保温办法,即汤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油蒸发慢,蒸发耗热便大大减少。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胃口大减。因此多爱好新鲜爽口、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菜也是肉少而蔬多。冰棍、雪糕等冷饮和啤酒、汽水等饮料销售量随气温的升高而直线上升。西瓜和绿豆汤则是民间清凉去火的消暑佳品。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常反季节而行之。我国东北民间过去有一道菜叫“油炸冰溜子”。把室外屋檐下挂的冰溜子,用白面拌成面棍,然后放在油里炸。由于动作快,在冰化之前外面的面已炸熟,一咬一股白气,风味独特。类似的东北奇俗还有“刀切生鸡蛋”和“空心疙瘩汤”。

“油炸冰溜子”是冬季吃冬季中的冰,泰国夏季吃的牛肉火锅则是夏季中的冬季吃法。因为那是在冰室中进行的,冰室中气温低至十几摄氏度,吃火锅当然是十分舒服的了。

如果说,前述温差可以导致“食差”,即冬季中外界气温和体温之差越大,胃口越好,夏季中气温接近体温因而食欲为一年中最差的话,那么,温差还能导致“味差”。例如有人做过实验,在炎热的夏季,让一群人依次饮用不同温度的啤酒以鉴定品质,结果大家都认为6—8℃的那种啤酒味道最好。实际上他们喝的啤酒都是一个桶里的,只不过温度不同。这个实验在冬天进行时,最好喝的啤酒变成10—12℃的那种了。此外,不同食物在不同温度下味觉也有不同,例如吃冰西瓜以8℃时口感最好,饮热咖啡以70℃最可口。距此适宜温度越远,口感便越差。

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一年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欢的麻(花椒)辣面也有同样功效。常常一碗面,一头汗,感冒便好了。在一些高山气象站,例如山西五台山顶,海拔2896米,那里夏季常要生火炉、盖棉被,7月平均气温只有95℃,气候阴湿。那里的气象员没有四川人,但也大多吃辣椒,其中驱寒抗风湿就是主要原因。

食品的美味与温度

科学家对食物味道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证明由于温度的不同,人吃起来感觉就不大一样。比如:甜的东西在37℃左右感觉最甜,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甜度就会变淡;酸的东西在10℃到40℃之间,其味道基本不变;咸和苦的东西则是温度越高,味道越淡。

根据味道与食物温度的关系,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喜凉的食物温度在10℃左右,冷食之类温度在0℃到6℃之间,喜热的食品温度在60℃到65℃之间其味道最好,对人体较为适宜。

凉开水在12℃到15℃时,口感最好;冰激凌在零下6℃时吃着最痛快;汽水在5℃时最好喝;冷咖啡在6℃时最适宜;喝果汁的最佳温度为10℃,解暑西瓜以8℃左右为最佳,除此之外,喝热咖啡温度在70℃左右时香甜可口;热牛奶和热茶温度在65℃左右最好喝。

食品的温度与味觉关系

人类之所以对各种食品有不同的感觉,主要是人们的生理、心理上的味觉、嗅觉共同作用的结果。食品溶于水或唾液后,化学物质作用于舌面和口腔的味蕾引起的感觉,就是人们所说的味觉。嗅觉则是食品散发在空气中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腔上的嗅觉细胞而引起的,食品只有在挥发时才能刺激鼻腔。挥发当然要有温度这一客观条件,如冰冻鱼类闻不到腥味,随着温度升高而解冻后,腥味阵阵触鼻。

根据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气象学家与食品专家们共同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其中主要结论是:人们对30℃左右的食品,味觉敏感最高;甜味食品37℃左右人们会感到最甜;酸性食品的温度要求不太严格,10℃到40℃之间人们的感觉无大的差异;咸与苦的食品则温度越高,味道越淡,这些科学结论在具体应用中又分热食和冷食两大类:1.冷食谱:啤酒6℃至8℃最可口,味道最好;汽水5℃、咖啡6℃、果汁10℃、冰淇淋 -6℃、冻西瓜8℃、凉茶12℃至15℃最受顾客欢迎。因为这个温度的食品使人口感最清香,最顺口,吃、喝起来最痛快,也最有美的感觉。

2.热食谱:70℃左右的咖啡、65℃左右的茶和牛奶最香甜,最好喝。油炸类也一样,不同温度,人的口感不同。如炸虾,保持在70℃左右吃起来味道最好,最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