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年那些人
2079800000046

第46章 怀旧金曲与画坛两栖创作者严折西瞿铭荣

20世纪20~40年代,上海滩有一位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严折西,因他创作词曲笔名用得多,真名用得少,故真名不甚传扬。若说到一批老歌,如:《千里吻伊人》、《爱的归宿》、《告诉我》、《烧饼歌》、《知音何处寻》、《许我向你看》、《得不到你的爱情》、《两条路上》……都是灌录了唱片并流行一时的歌曲,那时生活在上海现还在世的80岁左右的老人们还能记得。他所用的笔名有严宽、颜颉、颜三、颜禧、庄宏、庄泽、吉士、吉姆、梅霞、陆丽、丁方、杨杨、柳村、梅翁14个,创作的歌曲约有300首,现能回忆起的有150首。曾有人问严折西为何不用真名?严折西坦然地回答:“我不想出名。”

严折西,江苏淮阴人,1909年2月生于安徽歙县。其祖父曾在浙江桐庐做过官。其父是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张忠良的父亲的扮演者、影人元老辈之一的严工上,曾拍过103部电影,在上海有声电影开始之初,岁时说广东语音的演员较多,严工上专事为之国语教育。

其前妻是当时歌舞“四大天王”之一的薛玲仙(还有三位是王人美、黎莉莉、胡茄)因病红颜早逝。其后来的夫人就是聂耳为之作曲的《卖报歌》的卖报童“小毛头”的原型杨碧君。

严折西八九岁时父亲将全家迁居上海。1925年由于军阀战乱,学校停课,严折西只得转入自学,系统地学习音乐乐理、乐器演奏及美术,在父亲严工上的支持和帮助下,进步极快,自学成材。从1926年十七八岁开始自谋职业,曾先后在中华歌舞学校、黎氏中华歌舞团、黎锦晖等人组织的北平明月歌剧社(后改组为联华歌舞班)、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等处任职。1928年在黎氏中华歌舞团乐队任演奏,乐队到南洋各地巡回演出,影响极大,成为当年歌舞界的一件大事。次年回沪后又去北平(现北京)参加由黎锦晖等人组织的北平明月歌舞剧社乐队,在华北各地演出。1930年明月社回沪后改组为联华歌舞班,严折西任教务主任兼舞台美术,为培养20世纪30年代的一批中国音乐、电影风头人物聂耳、严华、周璇……的成长付出了心血。20世纪40年代严折西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又兼大中华、胜利唱片公司特约作曲家,为历史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音响史料,为中国的唱片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独立填词作曲的歌有周璇唱的《卖烧饼》及《许我向你看》、白光唱的《绾不住的心》、姚莉唱的《重逢》、严华唱的《一个小东西》、吴莺音唱的《萍水相逢》以及薛玲仙、王人美、李丽华、白虹、严月冷、姚敏、张帆……众多名演员和歌唱演员演唱的歌曲,数目甚多。一首《断肠红》由吴莺音演唱后,吴亦因此歌而走红;《千里吻伊人》曲子作好后,唐纳填词,由蔡绍序演唱后很是流行。其在1930年编导了第一部蜡盘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以后还负责了电影《香妃》、《赛金花》等的作曲、配音;为电影《柳浪闻莺》作插曲。

严折西在年轻时随黎氏中华歌舞团到南洋各地巡回演奏,此时他也汲取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融入到他以后所创作的歌曲中,故他所创作的歌曲音乐在南洋流传很广、影响很深,是一位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1991年3月,美国文学家杨沂先生由上海音乐学院陈良副院长陪同访问了严折西,并把台湾的流行歌曲演唱会的录像介绍出来,其中就有严折西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得不到你的爱情》、《许我向你看》等。严折西还被邀请到上海电视台与50年前的老同事老朋友严华、黎锦光等相聚,并录了像,后在台湾播放,满足了在海峡彼岸的歌迷们的愿望。1992年3月百代音乐公司(东南亚有限公司)的一位代表专程来沪告知严折西当年所作的不少老歌仍在港、台、南洋各地流行,并与其签了合同。日本大乐队也常演奏他作的曲子《两条路上》等。新加坡的《中国报》在1999年1月10日为严折西做了较大篇幅的专题报道文章;还有一位新加坡的严折西的歌迷收编了一份《严折西创作的流行歌曲目录》。

国内的电影《茶馆》、《黑三角》、电视剧《娃女》中用了严折西创作的《两条路上》、《断肠红》、《重逢》等歌曲曲调。10年前上海演员茅善玉曾录制了一盒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歌音带中就有严折西创作的《告诉我》、《许我向你看》、《知音何处觅》等。严折西创作的歌曲、音乐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有七八十年之久,还会继续传下去。在上海解放后的1951年严折西在芳华越剧团编写了一出《红花处处开》,由尹桂芳主演,参加市戏剧改革处办的春节节目竞赛演出,得了三等奖。

严折西还是一位从事美术创作的画家,在1926年为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刊》设计封面;在北伐战争时期应田汉之邀请随父及二位兄长赴南京参加北伐军,由其作宣传书画;1929年10月在上海环球广告公司任美术部主任;1930年在联华歌舞班任教务主任兼舞台美术;任明月社(联华歌舞班的前身)办的《明月》期刊的美书编辑;1931年在香港任《大兴报》美术编辑,《大众日报》特约漫画作者及大联影片公司的编导。20世纪30年代在搞音乐之余,还埋头创作漫画,作品发表在《时代》、《时代漫画》、《上海漫画》、《刺猬》、《派克漫画》、《联华画报》等刊物上。1932年在上海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漫画展览会》。从1952年开始专业从事美术创作,由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介绍成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次年加入美协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特约美术编辑,参加不少大型展览会的美术工作,为《小朋友》杂志和多种儿童科普作画。与严折西约稿的报社、出版社遍及京、津、沪、穗、武汉、沈阳等各地,有的画册还译成外文发行海外;为《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作插画。为儿童文学家贺宜的长篇童话《小公鸡历险记》做全部插图和装帧,因插图作品有特色,被选送到德国莱比锡美术展览会参展。曾编小型立体画多册,其中有一本叫《壁画里的故事》;还兼《科普画报》里“你知道吗?”和“十万个为什么”专栏的特约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漫画情歌》一书中收集了严折西的多幅作品,并作简介,对其作画的评价为“画风泼辣,线条有力而富装饰味,是一位成熟的漫画家”。

严折西有音乐创作和演奏、编导、美术创作等多方面的才能,风格独异,才华横溢,作品流传广泛。他为人正直,同情生活在旧社会里的电影艺人,特别是年轻的女艺人。在旧社会里,洋人看不起中国人,严折西虽为公司高级职员,同样受歧视,为了生活受些屈辱,但不媚外,英国人掌管公司时,他不讲英语,日本人掌管公司时,他不讲日语,而他的英语、日语都运用自如。“文化大革命”中因说了几句责怪“文化大革命”动乱的话,被打成“反革命”而被抄家,可惜他创作的作品和珍贵史料也不幸被抄家而失去。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折西有幸渡过了难关,“文化大革命”后得到了平反,但是失去的珍贵资料、作品、照片已不能复得。1983年5月,严折西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史科研究、写回忆史料。他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自己也感到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严折西、杨碧君夫妇与聂耳的侄女聂丽华一直保持着联系,“文化大革命”后聂每次来沪后都要去看望二老,由于上海的城市改造动迁失去了联系,2004年5月聂丽华还请《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先生帮助寻找杨碧君老人。严家现在有的30年代的照片还是在云南的聂丽华珍藏所赠,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