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叔能读书,折节如儒生。一战摧大敌,顿使河宇平”,这首诗是明末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为歌颂东汉光武帝刘秀写的。诗中所说的“一战摧大敌”,指的就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新朝统治的昆阳之战。此战爆发于更始元年(公元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那么,刘秀是如何打败王莽军队中的巨人巨毋霸的?由昆阳之战引出了哪些地名?
风雨摇摆的王莽政权
昆阳的山水独具田园风味,山岭、塘河、碧波、翠竹、水田和云影,构成了一副悠然恬静的江南田园图案。著名的昆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可是,王莽上台后“托古改制”的做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民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王莽的统治。
一时之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王莽新朝完全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1.“绿林军”的历史由来
天凤年间,荆州一带遭遇连年饥荒,农民纷纷到野泽中掘草根为食。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和王凤替百姓排忧解难,被推选为首领。他们人数越聚越多,形成一支武装力量,不时攻击附近的乡聚。他们隐蔽在绿林山中(今湖北当阳境),所以被称作“绿林军”。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和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 南阳的刘演、刘秀兄弟为西汉宗室,见天下大乱,他们也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并且把宗族、宾客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起兵反莽,称为舂陵军。为了壮大各自的势力,绿林军同舂陵军联合起来,使舂实力大大增强。联军在沘水和育阳大败王莽军,进围宛城,不久以后便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
当时,王莽发州郡兵42万,由王邑和王寻率领,阻击绿林军。“新莽”政权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王莽军前锋近十万人,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
王凤和王常率领绿林军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则轻骑突围出城,征集援兵。
那时昆阳城外围兵数十重,列营百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秀发郾、定陵营兵数千人援昆阳,王邑和王寻一战失败,王寻被杀。
城中守军乘势出击,“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绿林军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大量辎重珍宝。
昆阳战后,“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更始)诏命,旬日之间,遍于天下”。
这次战役对于绿林军入关和王莽政权的覆灭,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后,绿林军兵分两路进攻王莽。一路由王匡率领,攻克洛阳。此时,更始帝在洛阳派遣刘秀到黄河以北去发展势力,刘秀北上后,逐渐脱离了农民军的控制。另外一路绿林军由申屠建和李松率领,西入武关。析县人邓晔起兵攻下武关,迎入绿林军,两军合兵直取长安,关中震动。
当时,长安发生暴动,王莽被杀,绿林军迅速攻克长安。绿林军纪律严明,府库宫室一无所动。此外,绿林军瓦解了一批关中豪强武装,迅速平定三辅。
然而不久以后,更始帝开始沉醉于腐化的宫廷生活中,地主儒生乘机大肆活动,义军内部离心离德的现象逐渐滋长。
2.何为赤眉军
绿林军发动起义后,琅琊人樊崇等在莒县起义,附近各地起义领袖逢安、徐宣、谢禄、杨音等都率部归附他。他们在泰山、北海一带进行斗争,击败太常丞田况所部莽军。
这支起义军基本上是由为饥饿所迫的农民组成,他们同绿林军一样,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攻城徇地的打算。起义军承袭汉朝乡官和地方小吏的称号,把各级首领分别称为三老、从事、卒史,彼此之间以巨人相称。此外,他们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和号令,口头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军十多万,进攻赤眉军。
所谓“赤眉军”,是起义军为了在作战的时候与敌人有所区别,把眉毛涂红,故得此称号。
当时,王匡、廉丹率领的军队残害百姓,非常横暴,百姓作歌道:“宁逢赤眉,不逢太师(王匡),太师尚可,更始(廉丹)杀我。”
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击败莽军,杀廉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当刘玄进入洛阳的时候,赤眉军也活动于中原地区,于是樊崇等二十多人接受了刘玄的列侯封号。
后来,由于刘玄排斥赤眉,樊崇等人遂脱离刘玄,转战于今河南一带。他逐个吞灭了铜马、高湖、重连等部农民军,被称作“铜马帝”。
公元25年6月,当赤眉军迫近长安时,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同年九月,赤眉军入长安。当地残破不堪,赤眉军只能四处找寻粮食但附近的豪强地主隐匿粮食,武装抵制赤眉军。赤眉军粮尽不支,又无法打破豪强地主的封锁,于是西走陇坂,企图获得出路。
然而,赤眉军在那里受到了割据势力隗嚣的阻挡和风雪的袭击,于是折返长安,打算引众东归。
刘秀的军队在洛阳以西地区截断了赤眉军东归的道路。赤眉军奋勇力战,但终因粮尽力细,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失败。
随后,赤眉军决定离开关中,在崤(今河南洛宁)和宜阳再被刘秀军打败,樊崇投降,最后被杀害。
3.“短命”的王莽
昆阳大战后,汉军消灭王莽主力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鼓舞了各地人民,他们纷纷起来响应汉军。甚至有很多人杀了当地的官员,自称将军,等待汉军的命令。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和李松率领汉军乘胜进攻长安。此时,王莽惊慌失措,将关在监狱里的囚犯拼凑成一支军队,抵抗汉军。可是,这样的军队怎么肯心甘情愿地替王莽打仗呢?他们还没有同汉军接触,就陆续逃散了。
不久,汉军攻进长安城,城里的百姓纷纷响应,并放火烧了未央宫的大门。大伙儿高声吆喝,要王莽出来投降。王莽走投无路,带了少数士兵逃进宫里的一座渐台。那座渐台四面是水,火烧不到那里。
后来,汉军把渐台一层层围起来,竟然围了几百层。汉军等渐台上的士兵把箭都射完后,便冲上去,结束了王莽的性命。
王莽新朝维持了十五年,最终土崩瓦解了。
历史沧桑中的昆阳
1.昆阳古城
昆阳是叶县的古称,文明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期属楚,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50年,魏国在此设昆阳邑,后属秦,置昆阳县。
昆阳是叶姓始祖沈诸梁的封地,也是海内外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的发生地。
此外,昆阳市井繁荣、商贸发达、人文荟萃。孔子、黄庭坚、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或为官于此,或游历于此,都留下了广为传颂的不朽佳话和历久弥香的精美诗篇。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新闻巨子马星野等一批名人从这里走出,享誉海内外。
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使昆阳荡涤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古风幽韵。通福门古老肃穆,半山庵钟鼓悠扬,东岳观香火久传,文昌阁古雅精致,“师儒侍养”牌坊凝聚古人气节,红十三军烈士墓铭刻革命遗志。传统气氛造就了今天风俗醇厚、文气如虹的地域文化。
据考证,“三苏”曾于公元1059年到过昆阳(今叶县),并留下许多关于昆阳大战的诗文。
苏洵在七言《昆阳城》中写道:“昆阳城外土非土,战骨多年化墙 。当时寻邑驱市人,未必三军皆反虏。江河填满道流血,始信《武成》真不误。杀人应更多长平,薄赋宽征已无补。英雄争斗岂得已,盗贼纵横亦何数。御之失道谁使然,长使哀魂啼夜雨。”
此诗写得很有气势,在描述昆阳之战中,苏洵引用了战国末年秦赵长平之战和伪古文尚书《武成》篇“血流漂杵”的典故,说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指出了王莽的失利主要是因为“御之失道”。
苏轼的《昆阳城赋》写得恣肆汪洋: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嗟夫,昆战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陈,兀若驱云而拥海,猛夫扶辕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获,固以变色而惊悔;忽千骑之突出,犯初锋于未艾。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
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纷就死其何怪。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过故城而一吊,感志士之永慨!”
2.“昆阳故城”冠名权之争
古诗文中的昆阳故城苍茫悲壮,真实的昆阳故城又是什么模样呢?
最早,人们普遍认为昆阳故城位于叶县南旧县乡叶邑故城。后来,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声称要争回“昆阳故城”的冠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