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方言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初来周至的人,先弄明白了周至方言,在交友办事中会事半功倍!说不定,还能为你的亲朋好友带回去一大堆话题笑料哩!
周至自古就是周、秦、汉、唐王朝的京畿之地,语言很有特色,词汇十分丰富,含意幽默有趣,文化底蕴厚重。常听周至人这样自豪地评价方言:唐朝时候,我们的关中语,曾经是官方的“普通话”哩!
民间还有一说:关中道有个地方剧种“眉户戏”,眉指眉县,户指户县,中间夹了个周至县。因之,周至话是最标准的秦腔代表语言!这,也许正是自古以来周至出秦腔名角的缘故吧!现在,周至仍有近十个秦腔剧校,学员不但出路宽广,而且有近十个人先后成为全国戏剧梅花奖的得主,盖源于此。
周至方言口语话的特点十分明显。周至人把“下”念“哈”(ha)。如,“把哦(wo)事办一哈”,其实是让把某件事办一下。发现了让人惊叹的事,首先一句话是“我的光荡~”、“我的爷~”!也说成“我的天~”、“我的妈~”等。把不明白的地方叫“阿达”。如,好些日子没见你,跑到阿达去咧?把不知道的事情叫“狄道”(也叫“知不道”)。如,你问某人:明天是啥天气?他回答:我接(今)日没听天气预报,狄道呢(或者说成“知不道”)!把“一会儿”叫“登儿”。如,别急,我去问个语,登儿就回来了,等等我!方言把差一点叫“险乎儿”;把一点点叫“一精精(jing)儿”;把很远的地方叫“巍巍~儿呢!”
周至人对“吃饭”的叫法别有风味:把“吃”叫“咥(die)”;把吃晚饭叫“喝汤”;把大米饭叫“蒸饭”;把搅团叫“水围城”;把客人刚到家吃的第一顿饭叫“打尖”;把二次加热后的饭叫掺(can)饭;把扯面叫“二大(dai)王”;把饺子叫“煮角”;把麻花叫“麻糖”;把酸汤面叫“水水面”;把吃大锅饭叫“打平伙”;把搭情吃饭叫“坐席”;把神堂供饭叫“献饭”;把路旁赐汤叫“舍饭”;把乞丐讨来的食物叫“百家饭”等等。
在周至问路,见了老汉叫“老人家”或“老汉叔”,见了老太太叫“老婆姨”,见了姑娘叫“女子”,见了媳妇叫“嫂子”,见了成年男子叫“老哥”,见了年轻人叫“小伙子”!如果你在门外打问情况,敲门之后,有妇人答:“屋里没人!”那其实是说她家的男主人没在家。上古传下来的规矩,女人不轻易与生客往来,故作如此回应。这话,外地人听了觉得奇怪甚至好笑,周至人听了却觉得十分泛常,明明白白。
如果你带着小孩来周至,本地人首先逗娃娃玩。把孩子健康可爱叫“蛮”,说:这娃蛮得很,爱人(人爱)得很!把孩子身体健康叫“丑”,说:这娃丑得很,你咋务劳(经管)得这么好!把孩子漂亮叫“奴”,说:这娃长得比他爸他妈都好看,奴得很!
周至话有不少多义字。如:“蛮”字,孩子听话、中用叫“蛮娃”;容易发生的事叫“蛮发生”;不会使用巧劲叫“出蛮力”等。“咥”字,吃饭叫“咥饭”;干活叫“喱活”;将孩子收拾一顿叫“咥一顿”等。“馕”字,“好”叫作“馕匠(jiang)”;“正巧”叫作“馕觇(chan)”;“舒服”叫作“馕活(huo)”等。
天长日久,为了简便快捷,人们把有的方言说成了合音字。如,把“人家”说成了“nia”;把“囫囵”说成了“浑(hun)”;把“什么”说成了“吆”;把“后晌”说成了“晃”;把“不雅气”说成了“pia气”等。
有些方言,与普通语法的语意截然相反或相异。如,让某人把东西在某个指定的地方“放下”叫“放上”;把“好得很”叫“歹得很”;翘指夸奖某件事物出色时说“假得很”;讥讽或批评某人不守信用不认真做事做人时说“娘的儿”等。
不少周至方言,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有些方言的解释,就连本地年轻人也胜任不了“翻译”的角色!如,把揉面叫“差(cai)面”;把用筷子夹菜叫“抄菜”;把袒胸叫“袒暴怀”;把家境破败叫“倒灶”;把日子富裕叫“活泛”、“滋润”;把过分客气叫“奸(jian)”;把吝啬叫“皮薄”;把性急叫“性叫(jiao)”;把训斥人叫“禁端”、“暾打”、“削(xiao)问”;把骂人叫“撧(jue)、失诀”;把巴结人叫“超(chao)毛”;把本事大能力强叫“馋火”;把笨人叫“瓷棰”;把思路不清的人叫“然(ran)浆子”;把脾气暴倔的人叫“蹭(ceng)”;把姑娘出嫁叫“起发”;把新媳妇叫“花不楞登”;把回娘家长住叫“熬娘家”;把妯娌叫“先(xian)后”;把好叫“嫁”、“忏(chan)”;把聪明叫“灵醒”;把低智叫“哼(heng)讷”、“瓜不楞登”;把小孩子表现好叫“帮肩儿”、“沾因儿”;把不爽快的人叫“扽(拉)不展”;把冒险叫“胡叠”;把估计叫“窥摸”;把答话叫“言(nian)传”;把喜爱叫“惜欠”;把自夸叫“卖牌”;把舒服叫“馕(nang)哉”;把心烦叫“瞀(mu)乱”;把坏人叫“黠(ha)人”;把倒霉叫“偾(fen)了”、“悖晦”;把成人生病叫“人不馕(nang)”、“人不chan”;把小孩子生病叫“不乖”、“变狗”;把主意不定叫“二二思思”;把说话罗嗦的人叫“话比史多”;把不好的习惯叫“起手”;把巧辩过失的人叫“饰诡”;把拖累了别人叫“拐带”;把事做坏、把东西损坏叫“湿沓”;把现在叫“尔时”、“仍个”;把昨天叫“夜隔”或“夜儿”;把黎明叫“鸡起”;把不可能叫“没向”;把想办法叫“相端”;把故意拿做叫“肘”;把粗叫“壮”;把二杆子劲叫“争”;把另外叫“替另”;把把握不住分寸叫“拿不住稀稠”等。
有的方言,带有性的色彩,只在成年人之间使用。如:“骚情(qing)”,是贬指某人向另外一人过份地献殷勤讨好,男女通用。又如“没血”,原意指女人在新婚之夜之前失贞。引申义为批评某人不正经,没志气。再如“纺线了”,原意指小两口白天暗约当晚亲热,天黑后,媳妇却羞于在长辈人未睡之前先睡,只好借纺线打发时间。可是,劳累了一天的丈夫却在等待中一个人进入了梦乡。引申义指某件事因为阴差阳错而导致落空,或指某人未竭力履约而未能践诺。
从一些十分幽默的谚语或熟语中,可见周至方言的“艺术特色”。如,把事难两全说成“方木头不滚,圆木头不稳”;把事情简单说成“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把出现怪事说成“井滴(掉)到桶里去了!”把处人方法总结为“疯张猛势的人嫑(bao)惹,风言风话的话霎(bao)听”;把做恶分脏说成“狗熊嘴大啃南瓜,雀儿(麻雀)嘴小鹐(啄)芝麻”;把告诫人不要麻痹大意说成“马上绊(摔)得是利拉(落)将,水中淹死会水人”;把装腔作势说成“瞎(ha)子坐席胡假(做作)哩,拿上杓杓胡挖(wa)(舀菜)哩!”;把心有余,力不足,说成“好打棰(打架),没力气!”;把重视实际利益说成“隔手的金不如到手的铜”;把要求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说成“桶没箍就散,车没油就喊(车轴发出摩擦的叫声)”;把强弱不可做比说成“饿死的老牛比鳖死(吃得过多而撑死)的鸡娃大”;把虑事不周、防范不到位说成“扁担没扎(扁担头没扣钩),两头失塌(出脱、失误)”;把量力而行说成“没有金刚钻,甭揽磁器活”;把劳而无功说成“白攘二亩荞麦”;把彼此帮助说成“马啃脖子工换工”;把不耐烦说成“嫌人易丑,等人易久”;把故意做作的人说成“黑馍爱夹菜,丑人爱做怪”;把使用阴谋诡计,结果适得其反说成“使烂(操碎)自家心,笑破人家口”;把劝人孝敬老人说成“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等。
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亦庄亦谐,也充满了方言味道。如,《月亮谣》: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出来恍一恍/初四亮一下(ha)/初五明一晌(大约等于白日的半天时间)/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都露(日、月同时出现)/十七、十八/坐到吾(wu)达等嘎(天黑后等一会儿月亮就出来了)/二十整整/月出一更/二十二三/月落正南/二十四五/月出五鼓(五更)/二十八九/月亮出来扭一扭(出来一会儿就看不见了)。会唱这首歌谣的人,就知道一月之中何日夜行可借月光,何日无月不宜出门。《秋收歌》:包谷(玉米)搬(折)净橛橛(玉米棒)子/搭架不能斜斜子/挖杆挖净根根子/霎(bao)留虚茬(余根)筋筋(霸王根)子/割谷菱(bao)遗穗穗子/稻秫(高梁)斫(砍)头再挖杆杆子/拔豆嫑(bao)剩卜卜(束束)子/嫑(bao)撞豆秧角角子/棉花拾净瓣瓣子/菱(bao)沾棉花叶叶子/萝卜拔好身身子/嫑(bao)伤白菜心心子/辣杆绑成提提(捆捆)子/红芋耍(bao)磕皮皮子。曾经有一位学者听了周至歌谣,深有感慨地说:“这些来自生活的谚谣,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味,欣赏她,就像把玩一件古色古香、藏巧于拙的出土文物,艺术珍品!”
周至人从小就受到方言童谣的熏陶和影响。有一首小孩想住在舅家玩耍的童谣《小板凳》:小板凳,格登登/我到舅家住一冬/舅婆见我心喜欢/妗子见我黑了脸/妗子妗子你嫑(bao)抠/豌豆开花我就走/阿个(哪个)坑里没泥鳅/阿达(哪里)河里没石头/谁家娃娃没舅舅?!还有一首《占热炕》的童谣:喝罢汤(吃过晚饭),灯点亮/老汉老婆要上炕/要上炕,难商量/都想占个好地方/老汉要睡炕头上(温度高的地方)/老婆高低(无论如何)不肯让/说着说着上了墙(吵开了仗)/针尖对上麦芒芒/老汉撸(拿)了个顶门杠/老婆夯(拿)了个擀面杖/交手交到透天亮/打棰(打架)打了个平手仗/被儿掩(扯)得没瓤瓤(棉花)/热炕晾得冰凉凉/你说殃汤(奇怪)不殃汤/你看f西惶不惶惶/屋里董(拉乱)了个一踢堂(一塌糊涂)/叫人笑了个没脖项(大笑、缩脖)。
民间还有一个《能行人》的故事,也与方言有关。说的是有个“能行人”,扭伤了腰,去医院看病,挂号时,他要挂“闪科”的号(方言把扭伤腰叫“闪了腰”),结果挂成了“产科”(由于音近致误)。他看见铁路上奔跑的火车,不理解地问别人:只见车跑,咋找不见牛套在阿达(哪里)(他以为火车要用牛拉)?他陪邻人一起去街上卖猪娃,客人已花八十元钱将猪娃买到手了,他却多嘴地奉承了对方几句:你接儿(今日)占大便宜了——这猪娃,虽然是我邻家花六十块(元)钱买下的,可是光给猪抓药(买兽中药)治病,就花了一百多元哩!这一掺和,成了交的生意又泡了汤。还有一次,他随团外出旅游,新到一处景点,导游告诉大伙要跟上队伍,防止掉了队迷了路。他认为这种叮咛多此一举,当场大声回敬导游:娃呀,嫑(bao)怪我砸匠(批评)你,看你说得玄的,瓜(傻)得些,怕啥呢,我一老(一直)坐在车上,不哈(下)去,看能“迷”到阿达(哪里)去!
最典型的方言故事,要数《放电影》了:解放初,一个电影放映员去农村放映露天电影,不料机器出了故障,好长时间没有修好,观众十分焦急。这时,他拿起话筒,用普通话为群众解释:观众同志们,对不且(起),电影机子湿沓(故障),现在正在捻拢(修理),一哈儿(一会儿)再(如果)哈(ha,还)囊(nang,弄)不好,那就毕疆了(完蛋了),那就埃(nai)去啦(肯定没希望了)!
如今,这个电影放映员早已作古,周至方言叫“完了”、“殁了”。然而,由他创造的故事,却仍在不胫而走,永远“没完”、“没了”……
周至方言趣话
周至方言既是关中方言的一部分,又有兼蓄博采、独具特色的优长。关中方言有东府、西府之分。周至地处西府中心,故而,西府方言又以周至话为代表。
原因何在?听听关中的代表剧种之一眉户戏,你就会得出答案:原来,那就是地道的周至话;原来,那就是典型的秦人秦腔秦戏;原来,周至话兼容并蓄了各处方言的共性和特点,难怪人说周至是“戏窝子”!
周至人不光爱唱戏,而且爱自编自演,全用方言。有一出传统曲子戏《钉缸》唱道:光不净净光/轱辘会钉缸/清早我吃的是米汤/今天要走黄家庄……轱辘本是手艺人/担上担担儿走四方/夜儿(昨天)走的锦鸡岭/接儿(今天)要走王家庄/担子搁在十字口/吆号一声钉盘子、钉碗、又钉缸……买个新缸值多少/钉缸就要二百双/不与你多来不与你少/我与你百二钱买二百二十二个好麻糖(麻花)……王大娘拉住着了忙/叫声轱辘莫慌张/再还个价钱作商量/大缸与你二百二,小缸与你百二二……一段唱词中,出现了十一个“二”字(含“儿”),演唱难度够大的。须知,外乡人将“二”(er)读“奥(ao)”,成了茶余笑料。不是地道的秦腔秦音,是很难完成这些唱词的!
由于周至地理位置居中,方言易被左邻右舍诸县接受,故尔,周至人分辨东南西北口音最具天然优势。民间流传一段笑话,说的是四邻诸县对其中几个字的发音大相径庭。东乡话:门(mon)前一条河,河里一条船(cuan),船上一张桌(zuo),桌上一本书(su),书上一只蛛蛛(zuzu),蛛蛛跑得出出出(cucucu);西乡话:门(men)前一条河,河里一条船(fan),船上一张桌(zhuo),桌上一本书(fu),书上一只蛛蛛(zhizhi),蛛蛛跑得出出出(chuchuchu);渭北话:门(meng)前一条河,河里一条船(chan),船上一张桌(zhe),桌上一本书(shi),书上一只蛛蛛(zhizhi),蛛蛛跑得出出出(chichichi);山里话:门(men)前一条河,河里一条船(suan),船上一张桌(zu6),桌上一本书(su),书上一只蛛蛛(zuzu),蛛蛛跑得出出出(cucucu)。
周至有不少幽默话,或是颠倒说,或是反常话,或是说“胡话”,有意锻炼和检验说话者的方言能力,也用来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和鉴别真假事物的能力。有一首《颠倒歌》唱道:“颠倒话,话颠倒/石榴书上结樱桃/抬着车,拉着轿/孝子坟前哈哈笑/吹边鼓,打喇叭/蝇子钻到地底下/蚊子踢死驴/蚂蚁压塌桥/水泡沉水底/碾子水面漂/黄狗出来兔子咬/老鼠逮了个大花猫!”有一首《胡八扯》:胡八扯,八扯胡/高梁穗上长葫芦/一锄锄到枣树上/落下桑葚黑乎乎/拾到笼笼是黄花菜/放进筐里是萝卜/拿到家里成白菜/放到锅里是红薯/用刀一切老南瓜/下到水里白豆腐/吃到碗里是面条/仔细一看是糊糊/张三吃了李四饱/王五撑得咧嘴哭!《一个碎娃七十七》:一个碎娃七十七/娶了个媳妇八十一/生了个儿子九十九/添了个孙子一百一/他去城里做买卖/路上碰见他奶奶/奶奶腊月割大麦/领着没有过满月的他二爷……
“丘”字在周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表示调侃,意指无所谓、不重要、没关系等。本意说,“丘”既不是山,又不是川,不能砍柴,也不能种田,不值得十分在意。用时,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词缀,一般情况下,后面还带一个“了”字,表示“已发生”之意。例如,说“忘记了”为“忘丘了”;“迟了”为“迟丘了”;“倒了”为“倒丘了”;“坏了”为“瞎丘了”;“地荒了”为“荒丘了”;“火熄了”为“灭丘了”;“发脾气”为“躁丘了”;“饭糊了”为“焦丘了”;“不速之客离开了”为“滚丘了”;劝人“不要坚持己见”为“算丘了”;“花谢了”叫“落丘了”;“坏人死了”为“死丘了”等等。
周至方言中有两个表示程度的字:咂、嘎。“咂”表示深、重、大,用法为“形容词+咂了”,如:谄咂了;热咂了;饿咂了。“嘎”表示轻、小、浅,用时,多在动词之后,且带儿化音,沿渭一带人使用较多,如:吃嘎儿,喝嘎儿,坐到炕上歇嘎儿,拉拉家常谝嘎儿。
周至方言有雅俗兼具的特点。其中不少话,源自古汉语,堪称“语言化石”。例如,嫽、僚,方言中都是“好”的意思,语出《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覆,古语指“盖”之意,《庄子·德充符》曰:“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周至人说:给玉米地再覆个二水(浇第二遍水)。啖,即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周至人至今仍将给牛喂药叫“啖药”。袼,《广韵·雅器》曰:“袼,袖也”,周至人把袖子缝到袖口上叫做“成袼”。吮死了,源于“吮痈舐痔”典故,《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召医,吮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周至方言将“吮(shdn)痈舐(shi)痔”说成“吮(fen)痈舐(si)痔”,缩略为“吮(fen)舐(si)”,演化成“吮(fen)死”,即“吮死了”,亦说“吮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