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教育理论着作中,不知为什么认为道德教育问题,只要研究儿童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够了。要知道儿童不道德行为的现状和动向,不仅取决于产生与滋长这种行为的因素,而且取决于与之相对抗和敌对的原因。要消除产生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在目前要完全防止学生不受坏的影响还是有困难的,但是,培养他们识别坏影响的能力,增强抵制坏影响的特殊免疫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导员要竭力及时发现儿童不良倾向的苗头,防止这些不良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并创造根除可能产生不道德和敌视社会行为的环境。
防止儿童受不良的影响,还同研究他们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和进一步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求教导员经常加以观察的不仅是那些所谓“难教”的儿童,还有全体学生:
包括学习能力强的、弱的与一般的以及性情温和的和活跃的儿童。
不守纪律现象往往是由于个人与同龄儿童集体发生冲突产生的,有时因错误的教育措施和委曲情绪而偶尔发生冲突,使他们与集体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稳固的,有时也可能是暂时的。
再教育过程是根据缺乏道德修养产生的原因安排的:开始是准备阶段(研究原因),然后是调整与集体的关系,产生一种希望与集体“和睦”相处的需要感,进而巩固与集体的正确关系,不断调整新的关系,直至抑制并消除旧的关系。这个过程是根据巴甫洛夫关于定势的研究而来的,他说,任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不可说服的,只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一切都是能够办得到的,都会向美好的方向转化。
积极解决所谓“难教”问题的途径,应当从检查“难教”学生教育过程的缺点,研究这些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入手。经过对“难教”学生进行道德再教育的实践以及对他们的不讲道德和敌视社会的行为加强防范措施表明,有关道德方面的再教育,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人士协同一致的努力,儿童集体方面的高度重视,以及积极鼓励他们接受改造才能顺利实现。
统一发挥集体和个人的相互作用原则是一条起主导作用的教育原则。这一原则在学生道德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即再教育的对象需要接受两种影响:一是对任何学生的成长所必需的普遍影响,另一种是为克服教育死角而进行的特殊工作所需的特殊影响。只有通过集体活动才能改变学生对集体的态度,然后才能谈到对自己态度的改变,因为在改造过程中集体越是发展,集体对个人在改造过程中的影响就越强。
依靠优点、发扬优点是道德教育的普遍原则,它在组织学生再教育的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倘若对待学生的缺点总是强调不能容忍,总是强调必须克服这些缺点,那末,这种再教育就变成了对学生的一种折磨。鼓励学生积极努力,激发他们的感情会加速再教育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思想斗争。因此,再教育首先向那些在教育上被忽视的学生提出发扬优点的要求。教师的乐观精神和对学生的信赖,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会引起消极的反映。依靠优点能使学生懂得,他应往何处去,应该努力追求什么,应该培养何种品质。在进行再教育的时候,必须给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1923年H·K·克鲁普斯卡雅写的一篇题为《有道德缺陷的儿童的问题》的论文中就已经对此作过理由充分的说明。再教育的过程与对教育的忽视程度、整个学生集体受教育的水平、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条件、受教育者的具体行为及其与周围接触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苏联学校里,再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因为对“难教”儿童也象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一样,都具有统一的要求。再教育的方法就是从一般的道德教育方法内容中引申出来的,因为一般的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成为更好的学生。一犯错误就惩办,一有不端行为就给以处罚,以及用强制手段纠正缺点和强行改造学生意志和性格的做法是再教育工作中绝对不能允许的。道德上的再教育可以理解为学生新的生活实践的组织过程,是在同妨碍他们成为优秀学生的各种缺点和恶习作斗争中发展他们的能力与才干。这时,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根除其已经沾染上的各种妨碍社会的生活习气。在再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内在观点和行为特点在发生变化,原有的生活模式处于受改造的状态,原先那些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将要被彻底铲除。有时候,革除旧的观念,并不一定从阐明什么不好,为什么不好开始,而是从安排另一种生活实践开始,让学生接触另一些人们的行为,这些人能够向“难教”学生指出其不正确的观点以及失败、绝望、心情不愉快的原因。这种再教育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建立在巴甫洛夫关于动力定型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再教育必须从揭露不良行为的原因开始,然后引导“难教”学生去干有益的事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从对集体活动的反感方面转移到有益于集体的活动方面来,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与集体活动的成败是休戚相关的,这样,学生就会被吸引到具有共同兴趣的引人入胜的集体活动中来,最后,再要求他们在活动中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学生注意力和精力的转移是通过将一种活动转变为另一种活动,从一种交往方式转变为近似的交往方式实现的。
采用这种转化方法,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需要,要善于选择那些有利于集体的、能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活动。
假如能够消除“难教”儿童对周围世界产生消极态度的根源,就是说,当“难教”儿童已摆脱“被惩罚的处境”,但在这种状态尚未变为一种定型的关系的时候能及时用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代替利己的动机的话,那么,再教育工作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生的这些新道德行为应当成为习惯,在初期,尽可能是“无人监督的”,没有来自集体的直接和间接的压力,也无需随时加以奖励。这里重要的是激发“难教”儿童与过去彻底决裂的愿望。因此,必须分析过去已经形成的关系,周密计划改善这些关系的体系。为此,可以利用心理学的内省方法,研究个人破坏行为道德规范的情况。
“难教”儿童中,还有那种该受认真改造的、未成年的违法者,这是“难教”儿童的一个特殊的范畴。这些学生不仅在道德发展上出动力定型(ДИНaMИчeckийcTepeoTИn):指相对稳定的、完整的条件现了偏离现象,而且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和触犯法律的破坏分子。
对于35名在民警机关的儿童室登记在案的15岁到17岁之间的城市未成年违法者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都是在不利于全面发展,尤其不利于智力发展的条件下生活的。对于这些儿童,必须进行根除坏习惯的特殊工作。那又怎样来对待这类学生呢,我们从A·C·马卡连柯那里得到了启示。他写道:“按进化论的规律,打算慢慢准备,使人养成某种素质,设计一套改造心理结构的办法,但为了实现改造,反正一样,都必须有某种更锐利的、爆炸式的、震惊的突然手段。”
上述事实证明一条原理,即道德上的再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经常起作用的过程。这种道德再教育过程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明显的,无可争辩的。
自我教育构成了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部分。A·И·柯切托夫认为,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受教育者自我管理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根据生活目标和信念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于。
学生的自我修养应当趁早开始。这一工作的活动水平直接和他们的年龄增长成正比。客观的教育影响应当促使学生的主观心理愿望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境地。
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因素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就表现出来了,不过他们的表现方式是模仿较有经验的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教育便达到了兴盛的阶段。无怪И·M·谢切诺夫认为,“自我运动的思想应该是人的结构的最基本的方面”。
在开始时,学生总是力求锻炼那些在当前日常生活中应该实现的,并和他们的活动条件有最密切联系的个性特点。这是在学龄初期和少年初期常见的情况。之后,自我教育的目标便开始“脱离”日常的生活活动。在少年晚期,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时,学生的直接活动开始日益扩大,日趋复杂。
学生随着对自己的认识,开始看到自己行为上的缺点,并表现出改变自己的愿望。这就是他们积极要求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开端。
即将转入其他学校的八年级生和即将“走向生活”的十年级生对自我教育最积极。这时,在学生自我培养的意图和他们进行自我培养的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最小。但他们的自我教育也不是没有限度的,自我教育范围的扩大取决于灵活组织整个的道德教育过程。
由此得出结论:青少年已经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情况能在自我教育中起最主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И·M·谢切诺夫是正确的,他肯定了“人渐渐地在自己的行动中摆脱物质环境的直接影响,人的行动已经不是以单纯的感性动机作为基础了,而是思想和道德情感”
这样,自然得出第二个结论,其实质在于,自我教育目前还是提高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潜在力量。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需要,培养他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比组织教师熟悉的寻常的德育过程的任务复杂得多。为此,要使自我教育过程变得更有成效,必须好好地培植班集体,好好培养各个学生,由此看来,学生越能得到正确的培养,自我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就越大。所以,在关心个人对自我发展的主观决心的同时,必须特别注意创造能促使他顺利进行自我教育的客观条件。
使儿童集体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并能开展多样化的生活,沿着自身发展的远景道路前进,使该集体中具有健康的舆论及严格要求的气氛等等就属于这样的条件。
消极的学生是不会进行自我教育的。因为他缺少这一方面的意志力量。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中,促使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发展他们克服生活中的矛盾的能力。但是也不能象B·Л·瓦赫捷洛夫那样过高地估价自我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写道:“人是积极进行自我发展的个体,他是自我的创造者,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推进这种自我创造。”
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是从认识别人开始的,是从把自己和同学们作比较开始的,是从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的对比中开始的。
学生是从分析他人的行为过渡到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作自我分析的。
从自我认识过渡到能自我命令、自我暗示和自我说服,这是自我教育的最高峰。然后把已经形成的品质与理想的和愿望中的品质进行比较,看实际达到的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目标,是否能够引起学生满意或者失望的感情。在这样的时刻,学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经验比较丰富的同志或老师的及时帮助。
假如儿童集体的生活和活动的正常条件有利于德育的一般过程的进行,并为自我教育创造必要的前提,那么,领导这些过程的教育指导工作,要为每个学生指明方向,为帮助自我修养提供保证。
在组织和领导自我教育过程中,要把解释工作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通过这些活动实现自我教育。因此,在作关于道德自我修养的目的和途径的报告和讲演时,一定要以学生在班级或集会上的自我总结报告和同学们在鉴定上所作的评语来充实报告和演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