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别人先要理自己
21102500000021

第21章 管别人要学会拴心留人(3)

势既然如此重要,君主就应当将它视为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生命。韩非以形象的语言告诫君主:觊觎君主权势的大有人在,君主一旦失势,即使想安稳地做老百姓都不可以。猛虎依靠尖锐的爪牙制服狗,如果虎的爪牙移到狗身上,老虎就反被狗制服了。因此做君主的应当像防贼一样提防所有的人,越是亲近自己的人越要注意,例如父母、妻子、兄弟等,他们都可能构成对君权的致命威胁。

韩非和他的老师荀卿一样,都主张人性恶,韩非的看法更为极端。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趋利避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统是赤裸裸的相互利用关系,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子弑父、妻谋夫、下僭上、臣弑君。为此,君主要善于运用权术来管理臣民。

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理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对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实践,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不久,韩非的著书便流传到秦国。当秦王政如饥似渴地读完韩非的《孤愤》、《五蠹》时,不禁拍案称奇,起身感慨地说道:“哎呀!寡人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同他一道交游,即使死也没有遗憾啊!”

这时,恰逢秦王的长史李斯入内禀事,见大王如此感慨,便向前询问。秦王政请李斯阅读案上的竹简,并说道:“先生博学,请看案上的书简,是出自何人之手?”

李斯遵命阅览书简、片刻间便抬起头,笑着对秦王政说:“禀报大王,此书简是韩国公子韩非所写。韩非同我曾一道受学于苟卿先生多年,所以能一看就知道。”

听了李斯的回答,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

韩非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使心高气傲的秦王如此兴奋,并对他五体投地,必欲见之而后快?

加强君权、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建立帝国,这正是秦王政日夜思念的大事。韩非的著作为这些大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句句话都说在秦王政的心坎上,使他犹如夜见明灯。这怎能不让他发出“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慨呢?

连日来,秦王政多次翻阅韩非的书简,读他的文章,想见到他本人。为早日见到韩非,让他为自己所用,秦王政在急切的心情之下做出了决定,于公元前233年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安见秦国大兵压境,惊慌得手足无措。危难中,韩王想起了韩非。尽管以往从未采纳过他的意见,这次却决定派韩非出使秦国,让韩非劝秦王首先伐赵。

韩王哪里知道,秦王政此次发兵的目的,不是要在此时灭亡韩国,而是要借此得到韩非。因此,当韩非出使秦国时,秦国便撤兵而归。

秦王政在选用韩非的时候无疑是从秦国根本出发,看中了他的实用性。在韩非治国思想的指引下,秦王政终于统一了六国,实现了霸业。

如今,一些大企业同样重视人才的实用性,诺基亚公司便是一个这样的企业。

诺基亚将人才视为自己的生命,非常重视人才的实用性。为了选择合适的人才,他们制订了严格的选拔计划。

每年年末,诺基亚的业务部和人力资源部就会共同商讨如何选拔人才,并确立选拔计划,然后由人才资源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选拔。

诺基亚的选拔有好几道关口。初次通过面试的应聘者并不一定能顺利进入该企业,因为随后将会接受第二次面试以及必要的心理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应聘者的自身素质、思想品格和性格特征都会被一一考察。考察过后,测评专家会对此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估。只有评估结果达到了诺基亚的要求,应聘者才有资格进入企业工作。

而且,人力资源部在安排测试的过程中会紧紧围绕一条主线,那就是应聘者的价值观。诺基亚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很难改变,如果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相异或相悖,即使他的专业水准很高,也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

通过如此严格的选拔,诺基亚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三个主要方面选择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适人才。

当然,任何体制都不可能达到完美。尽管选拔制度如此严格,也不能够保证它所选择的人才都是最合适的。不过,诺基亚的选拔制度还是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和仿效。

另外,诺基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常常偏重于选拔本地人。他们认为,本地人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把握住市场命脉,灵活掌握本地人的需求,能够为企业提出更好的建议。

管理箴言

1.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明确选人的目的。虽然是择优录取,但绝不是为了选择全才。因为选用全才并不合理。

2.对于企业来说,全才的作用有限,这同样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当企业招来一个人才后,必须要给他安排一个具体的职位,而这个具体的职位便限定了他的工作范围和需要发挥的能力范围。如果企业的工作进程安排得合理,他是不能有大量空余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即使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也很难发挥出来。

用人不疑,让员工大胆去做

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正准备出差,就在他即将登机的时候,接到了朋友的求助电话。在电话中,他了解到朋友生病住在了医院,急需一笔钱。商人很重视朋友间的感情,但他也很为难。一方面飞机即将起飞,另一方面朋友的求助也不能不顾。商人稍作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商人在候机场找到了一位不认识的年轻人,将两万元交给了他,并告诉了他朋友住院的地址,然后匆匆上了飞机。

年轻人没有辜负富商的希望,他按时将两万元钱送到了商人朋友的手中。

当事情传出之后,有人好奇地问这位年轻人:不认识的人托付的事情,为什么要认真去做?

年轻人的回答很简单:“他信任我!”

由此可见,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从古代的故事中也能看出,用人疑人者坏事,用人不疑者成事。

三国时期,袁绍兴兵七十万赶往官渡,攻打驻守在官渡的曹军。曹操收到将领夏侯悖的告急文书后,立即率七万大军前来支援。与袁绍大军相比,曹军数量甚少。在官渡苦苦坚守了两个月后,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于是,曹操打算放弃官渡,退回许昌。在犹豫不决之际,他写信征求驻守许昌的苟或的意见。荀或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为由,劝曹操不要放弃官渡。

他在信中对曹操说:“袁绍大军虽然浩浩荡荡,但并不是一条心;而主公神武明哲,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如今,虽然我军数量甚少,但形势还没有当年楚汉之争时荥阳和成皋之间的对峙情形严峻。主公可以牢牢守住官渡,卡住袁绍大军的喉咙,让他们进不得半步……”

曹操接受了荀或的建议,令众将士死守官渡。然而,这必须要有足够的粮草。曹军又守了些时日后,几乎没有了军粮。于是曹操秘密派人火速赶往许昌让荀或赶紧筹办军粮事宜。不巧的是,曹操派出的使者在途中被袁军捉住。这位使者被带到了许攸那里。

许攸在年少的时候曾经是曹操的朋友,此时已是袁绍的谋士。他命人从使者的身上搜到了催粮的书信,于是高兴地直奔袁绍住处。见了袁绍后,许攸献计道:“曹操在官渡屯军,与我军已经相持很久。此时,许昌城内必然空虚。如果我军派出一部分军队在夜色掩护下,乘其不备袭击许昌,那么许昌便会被我军占领。许昌攻破后,擒住曹操便是件极容易的事。如今,驻守官渡的曹军已经没有了粮草,这正是我军进攻的大好机会。何不兵分两路,一举攻下许昌和官渡呢?”

袁绍则认为曹操一向诡计多端,说不准这次是诱敌之计,不可轻信这封书信。许攸便以“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为由劝袁绍立即出击。正在此时,使者呈上了在邺郡为官的审配的书信。审配在书信中提到了有关许攸的事,说许攸在冀州时,曾经搜刮民间财物,纵容自己的子侄多多征收各种府税等。

袁绍不禁大怒,愤愤说道:“你这个无视王法的匹夫,有什么资格给我献计?你和曹操原来有过交往,料想你一定收受了他的财贿,因此为他作奸细。按照军法,本当将你斩首示众,如今我饶你不死,你马上离去,以后我不想再见到你。”

许攸退出后,长叹道:“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随后便要拔剑自刎.幸好被左右拦下。左右劝他投奔曹操,他立即前往曹营。

曹操正要休息,突然有人报许攸前来相见,顿时非常高兴。他来不及穿鞋子,赤足出迎许攸。远远看到许攸后,曹操又是拍掌又是欢笑。走到许攸身旁后,他拉着许攸的手一起来到寝室,然后向许攸施行拜礼。

许攸见曹操如此谦恭,将自己前来投奔的想法告诉了曹操。曹操自然高兴无比,他对许攸说:“你肯为我效力,我就能够成大事了。希望你能帮助我打败袁绍。”

许攸说道:“我曾经建议袁绍用轻骑兵乘虚袭击许都,形成首尾相攻的局面。”

听了许攸的话后,曹操大惊:“如果袁绍听了你的建议,我将必败无疑。”

接着,许攸问曹操:“主公军中的粮草还有多少?”

曹操回答说:“可以用一年。”

许攸笑了笑说:“恐怕不能吧。”

曹操改口说:“能维持半年。”

听了曹操的话后,许攸“拂袖而起”,快步走出帐外,曹操紧随其后。

许攸生气地说道:“我诚心诚意前来投靠,你却这样欺骗我,太让我失望了!”说完便做出一副要离去的样子。

曹操挽留道:“你不要生气,我如实告诉你吧。军中的粮草只够维持三个月。”

许攸转怒为喜,笑着说道:“人们都说曹孟德是个奸雄,果然如此!”

曹操也笑着说:“你应该听说过‘兵不厌诈’吧!”然后在许攸耳边低声说道,“军中的粮草只能维持这个月。”

谁知许攸大吼一句“休瞒我!粮已尽矣”。曹操愕然,问许攸是怎么知道的。许攸拿出了从使者身上搜出来的那封急信,向曹操讲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随后,许攸向曹操献计,为曹操大败袁绍大军拉开了帷幕。

有时候,成败就在一瞬间。如果袁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那么曹军必被他打败。然而,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袁绍却偏信了来自邺郡的审配的书信,想当然地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进而将许攸逐出帐外。正是因为他的用人又疑人,使得许攸投奔曹寨,成为他自取灭亡的导火索。

与袁绍相反的是,魏文侯能够做到用人不疑。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讨伐其他国家,魏国也不例外。魏文侯在位时,乐羊在魏国做臣子。一日,魏文侯决定攻打中山国,要在众大臣中挑选一位大将担此重任。论带兵打仗,在魏国中很难找出能力超过大臣乐羊的。但关键问题在于,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大臣。如果派乐羊前去作战,他难免要与自己的儿子交锋。在这种情况下,乐羊是选择父子之情还是保持忠君之心便很难预料。众谋士和大臣议论纷纷,魏文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经过几天的思索后,魏文侯仍宣布乐羊为主帅,领军征讨中山国。

乐羊率领大军来到中山国后,中山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中山国国君得知魏军主帅是大臣乐舒的父亲,便让乐舒迎战,想利用两人的父子之情迫使乐羊退兵。

为了顺利攻下中山国,乐羊向众将士下令将中山国城池团团围住,暂且不进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仍然按兵不动,中山国自然没有被攻下来。于是,魏国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认为乐羊贪恋父子之情,背叛了国君。魏文侯听到了许多传言,也收到了许多奏章,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为了鼓舞士气,魏文侯专门派人给前线将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劳。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在乐羊大军的驻扎地为乐羊盖了一座别墅,表示支持。又过了些时日,乐羊见时机成熟,于是发兵攻城,一举攻克中山国。

乐羊凯旋而归,魏文侯兴高采烈。为了奖赏功不可没的乐羊,魏文侯摆了盛宴。酒过三巡后,魏文侯派人取来了一个封好的钱箱,把它赏给了乐羊。乐羊以为魏文侯奖给他的不过是一些金银珠宝,谁知回到家中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箱贬斥他的奏章。

看到这些奏章,乐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魏文侯没有绝对相信自己,就有可能接受众大臣的进谏,乐羊就既不能破城,又会背上不忠的骂名,难以保身。

如果对员工起了怀疑之心,说明管理者怀疑的并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在怀疑自己的眼光。一旦产生了怀疑心理,管理者多多少少会对员工产生想法,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管理者来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是相当难的,这需要管理者统观全局,独具慧眼,果断用人。

管理箴言

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管理者,如果任用了某位员工,就说明这位员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在公司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管理者就应该充分相信他,这样才能使员工全力以赴地为公司工作。

2.作为公司的领导,主要工作是负责重大决策,引导公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怀疑员工上,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

减少干涉,给员工发挥空间

一个人在精力分散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好事情的,正所谓“一心不能二用”,身心投入是做好事情的最好保证。所以,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在给员工分配任务的时候,明确想要的结果,这样员工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任务。

任子齐是孔子门下的一位弟子,比较有心计。

一年,任子齐被鲁国国君任命为萱父的地方官。任子齐在赴任前,心想:国君的身边难免会有些小人,如果我不小心得罪了他们,他们一定会在国君耳边说我的坏话,从而扰乱我对萱父的治理。

任子齐认为,如果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国君肯定难以彻底理解。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请求国君派两个亲信和他同去,以便辅助自己的工作。国君批准了他的请求后,他就带着国君的两个亲信出发了。

任子齐到任后就开始认真工作。这天,他命令国君的两个亲信各写一份工作报告。两人接到命令后,提笔便写了起来。但令他们头疼的是,他们在写报告的时候,任子齐也没有闲着。他在他们的身边走来走去,突然晃晃这个人的胳膊,突然又去碰碰那个人的手,没完没了地捣乱。他们好不容易把报告写好,任子齐又大声指责他们没有好好写字。就这样,这两个亲信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地工作。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了,就背着任子齐逃回了宫。

两人将任子齐折磨他们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国君。国君听完诉苦后,便知道了任子齐的用意。他立即派人前去萱父传达自己的旨意,表示以后决不干预任子齐的工作。

有了国君的旨意,任子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管理才能。两年过去了,他把管辖范围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与此类似,战国中期秦国的甘茂为了能够打胜仗,也花了不少心思。当然,这些心思也不只是打仗方面的。

秦国国君秦武王在位时,甘茂在秦国谋事。一天,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大将,命令他率领军队攻打宜阳城。当时,宜阳是韩国的一个比较大的城池,与秦国相隔很远,而且,在前往宜阳的途中,险要的地方比较多。甘茂考虑到这两点后认为,要想顺利攻下宜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