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拷问中国教育
21122700000016

第16章

李非说:“我父母的话都很少,家里最吵闹的时候就是我的考试成绩公布之后。”张老师说,李富春夫妇平时都忙,只有在家长会才能见到,每次也是开完会就走,从不和老师单独交流。而父母每次从学校回来,李非都免不了挨一顿责骂。父母忽视了儿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李富春经常出去应酬,金霞下岗后开了个饭店,也总不在家,李非时常处在孤独和寂寞之中。再加上性格内向腼腆,没有几个可以诉说的朋友,升学应试的压力一逼上来,出现心理扭曲并不足为怪。

无独有偶。一则《“好学生”不堪忍受学习重负一一17岁学生杀死生母》的消息被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浙江:17岁学生杀死生母

据新华社消息,一名17岁中学生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的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今年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吴凤仙是金华市食品公司职工。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吴风仙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賺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第10名。吴风仙喜出望外,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然而,仇恨也就从这时候埋下种子。

去年11月底,吴风仙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18名。回家后吴风仙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吴风仙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今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吴凤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到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冲突。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綉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当场将母亲活活砸死。

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他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凶残的事?

当地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这出悲剧的主要原因。金华市公安局和市教委的人士分析说,从徐力身上可以看到一对矛盾:他一方面似乎“训练有素”,杀死母亲后移尸灭迹,还写字条欺骗父亲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并居然照常参加了考试;但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脆弱,仅仅因为母亲在学业上对他施加压力,就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这说明他的心智并不健康,法制观念淡薄。

金华市教委的人士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对子女往往期望过高。子女考试不理想,就有一种愧对父母的感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心理扭曲;而现在社会上凶杀、言情等读物泛滥,许多青少年经过不良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在幼雅中平添了几分“早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

重庆:十四岁少女留下的遗书

从早晨6:20到6:40的20分钟里,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站在8楼楼顶进行了她一生的最后一次思索,然后纵身跳下,只留下一封千字遗书。

2000年2月末的一天,重庆铜梁某中学初三女生余金津从8楼纵身跳下,不治身亡。这个生前从不曾被人注意的女孩,却因她留下的一封千字遗书一下子成了四川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

“整整两页发自肺腑的遗言让小金津的亲人悲痛欲绝,他们复印了十来份遗书留作纪念……”

“然而,小金津自杀后的第二天便陆续有遗书复印件开始在校园内流传,同学们纷纷争相传阅同龄人凄婉的遗书,女同学们读着读着便禁不住泪流满面。许多同学还动手制作了遗书手抄本,一时间遗书成了校园内的热门读物。而在校外,有人复印了据说数百份‘千字遗书,四处兜售,每份5角、1元不等。”

据当地记者报道,死者所在学校已勒令学生上交遗书复印件或手抄本。县有关部门也对流传的遗书悉数收缴,并禁止向外扩散。

那是一份怎样的遗书?它何以在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之后,掀起如此的波澜呢?从中是否可以分析出小金津选择死亡的原因?让我们带着被刺痛的心来看一看这份少女带血的绝笔--亲爱的妈妈、外婆以及我的一切亲人:

这两张纸是我早就借来准备写遗书的。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外表看似快乐的我,内心其实不知有多少忧愁。也许谁也不会想到我会就这样离去,没有人知道。

我知道我现在成绩不好,大家都不太喜欢我了,都对我有成见。我不怪谁,我只怪我自己。也许我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上,根本就不该,来了又有什么用?如今我是全家的累赘、负担,一提起我就摇头。可是又有谁能真正了解我呢?我何尝不想学好,我做梦都想。可是我就是学不好,又有什么办法呢?你们知不知道,每次你们骂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的可怜、无助。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上?为什么?

今天早上,我的心情很好,如同这阳光洒在大地上,如此晴朗,可是现在……

我知道,因为我成绩不好,弟弟也经常欺负我,我都忍了。其实我也恼怒,晚上我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死,这个词早在几年前就在我的生活里出现。小学六年级,我就经常想到死,上了初中以后想得更多了。特别是初二下学期,每次被老师骂后,我的心像被针扎一样。我忍着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悲伤、失望,甚至是灰心,活了下来,直到今天。我每次总是想,明天是美好的,太阳每天总是新的。然而,生活并不因此而宠爱我。一天一天,什么都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我那颗千疮百孔、心灰意冷的心。

当我的座位从第一排到了最后一排时,我越来越失望。那段时间,我的心总是灰蒙蒙的,有一大团阴影在我心上,越来越大,甚至大到都快看不见我自己了。初三上学期有一次,请家长来校,我都忘了是为什么请家长,反正是比较严重,老师让我回去反省。他也许不知道,他这一句话对我的打击有多大。我在回去的路上一语不发,我自己走上了八楼,我想结束这一切。我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当时,只要我再往前走一步,我整个人生也许就会画上一个句号。我在那里站了整整三十几分钟,我在生与死之间作(做)着抉择。终于,理智让我活了下来。我回到了家,众人又开始教育我,我什么也没听进去,脑海里一片空白,眼睛茫然地看着大家,什么也没说。我活了下去。

如今,我又要选择,我没有勇气再选择活,尽管我不想死,我还这么留恋人世。我还小呀,才14岁,我不想死呀!可是我又没有勇气再活下去。算了,走了吧。来去匆匆化作泥土,从此世上便不会再有我。

妈妈,再也不会有人烦你们了,你们再也不用为我着急了,不用了。原谅我的不孝,感谢你们为我的付出,我已经无所需求了。我爱你,妈妈!

不孝之女金津绝笔

从这些带血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余金津直到最后时刻还流露出的对生与爱的强烈渴望。这使我们不敢想像,几年来她怀着怎样的心情借来漂亮的信纸,酝酿自己的遗书;不敢想像如此稚嫩的生命如何一次次在阳光与黑暗、生与死之间挣扎和选择。

这时候,我们不能,也不忍心再去责备孩子心灵脆弱、承受力差,我们惟一痛心疾首的,只能是我们社会目下的教育一到底哪里出了毛病?

痛定思痛,悲剧之后说教育

上述杀父弑母或自杀之类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实在令人震惊,令人痛心!记得前些年,南京一对教授夫妻,也因类似原因被因学习成绩差而被认为“没出息”的儿子双双杀害。

而同样是由于学习成绩带来的压力,仅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相关事件就有:

1999年9月12日湖南省长沙县12岁少年杀死要见家长的老师;1999年9月27日陕西省黄陵县9岁小学生因未完成作业挨了280鞭;

1999年10月劝日四川省资中县14名学生看录像害怕家长责骂离家出走;

2000年1月10日山西省屯留县郝妮、牛李惠因未完成作业不敢回家而冻死在雪地。

围绕浙江17岁学生杀母事件并针对中国教育当今出现的严峻局面,2000年2月21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了几位专家对教育的紧急评说--

教育学家:算算孩子成长的机会成本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唯副研究员:

首先,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和十几年前发生的夏斐事件(母亲杀子),以及近年不断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虽然表现形式不相同,但根源基本相同。

表面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负担过重,这是直接导火索。更深刻的原因是:传统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在现代教育面前面临着窘境。

——子女的成长成了“工具”。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其中固然有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也有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过得好的良好用心。而在这种期望值的背后,仍有家长自私的一面:“我儿子怎么样”,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思想长期积淀的影响,同孩子向别人炫耀父母的心理一致,家长无意识地把子女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具”。

现代教育要求,“你的价值,只有通过你自己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孩子”。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出现这些问题的家长基本上是文革的一代,自己被耽误了,总希望子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对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事实上,现代教育是一个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体系:学习不好应该是愧对自己,而不是父母。只有为自己干的事,才会上心。

——掠夺式开发。许多家长下意识地认为“多做一道题比少做一道题好”,有些孩子甚至要每天72道题,每日一练。细心的家长发现,同样是这些题,孩子做得多了,并未熟能生巧,而是恰好相反:完成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问孩子,回答只有一个字:烦。

这种掠夺式的开发,无异于并不管这块地以后如何,先让它长了这茬庄稼再说。有些孩子考了双百,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今后不想学习了。教育上最好的期望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多元化社会需要书呆子还是有创造力的人?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但学习知识并不完全是目的。要发展孩子各方面的健全人格、心理。信息化社会,学生很早就能接触到大量信息,这是成人不能控制的,而同时,社会也正在鼓励创新人才,完全守规矩的人一点用也没有。家长要想清楚,你要培养书呆子还是有创造力的人?

——经济学分折。此前有调查显示,的北京人认为给小学生减负没减到实处,为什么?关键在于单纯减负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成长效率,对学生的投人和产出不成比例。人的时间是个常数,对于孩子,处处可以学习。整天花在作业上,他就减少了交往学习、游戏学习等成长需要。必须算一下机会成本:为了多做一道题,是否值得牺牲孩子成长需要的另一些因素?

心理学家:现在是给家长办学的时候了

北师大副校长、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既包括课业负担又包括心理负担。“减负”只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要求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有人把学生心理压力大归咎于‘高考独木桥,。可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我敢说即使现在大学校门前面是阳关大道,类似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因为家长们要求的不是简单的‘上大学,,而是‘拔尖儿,,不管考试制度怎么改,‘尖儿,只能是少数。所以,如果人们的教育观念不转变,这种悲剧不可能杜绝。”董奇教授认为,现在是家长该进学校的时候了,对家长进行有效的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家长一定要认识到,人是有差异性的,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