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拷问中国教育
21122700000017

第17章

杀母的孩子是个“好学生”,他突然的异常举动可能是不满在心中长期积累而产生的后果。这提醒我们,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造成的紧张应该有得到指导、帮助、倾诉的地方。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心理辅导体系,不是形式化地开心理课,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社会学家:教育是否走进死胡同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

徐力杀母事件反映了我们国家教育的失败,至少目前我们的教育思路是不成功的。我们多年来推行的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模仿式的教育,靠背标准答案就能得高分,从而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创造力,同时,中小学生过早背负上沉重的升学压力,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上一个世纪,我们的教育对科学知识、经济发展和发明创造究竟作出了多大贡献?你可以发现,对世界和人类起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中几乎找不到中国人的影子,我们的教育成功与否可见一斑。

此外,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其人格、心理还没有完全稳定和成熟下来,尤其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反社会的意识,因此教育界应加以研究,给予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

良好的教育是很必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但是我想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们陷入无休止的“高分”和“竞赛”中去。教育是为了培养一种综合全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心理、生理和在社会中健康的生存与竞争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有计划的“教育”,更需要一种自然环境中的成长,对于孩子来讲,还要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玩耍,主动地感知这个世界。

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吗?

现如今,大学是众多中国学生前面的一块路标,更是众多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设计的惟一目标。

当孩子们在家长的逼迫下最终气喘吁吁地抵达大学的彼岸时,家长们才可能露出欣慰的笑容,悬在心头多年的那块沉重石头也才算轻松落地,一句“这一下好了”成了此类家长的口头禅。然而,上了大学的孩子果真就是“这一下好了”、一了百了的健全孩子吗?

怪事!大学生也雇保姆

星期天,武汉市某综合大学女生宿舍楼的寝室里,一个中年妇女在不停地忙碌着。她先扫地,接着擦洗书桌,麻利地收拾书柜,最后整理1张床铺。做完这些,脏乱的寝室面貌一新。接着,这个喘着粗气的妇女又走进另一间零乱的寝室收拾起来。

不要以为这是学校的清洁工在履行职责,这个中年妇女是武汉高校悄然扩大的保姆队伍中的一员。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此一现象:

在这所综合性大学,仅94级外语系就有4间女生寝室雇请保姆,她们或以寝室为单位,或多个寝室共请一位保姆。保姆的来源以下岗女工和教职工家属为主。她们所做的杂务各有价格:洗一件夹克五角,洗床单一元,扫地五角--都是现款交易。对此,“雇主”们各有说辞。

“我们是理科学生,功课忙,整天有做不完的习题。为了应付寝室大检查,只有请保姆。”一名95级物理系女生如是说。

朱凡是独生子女,直到上了大学都还没自己洗过衣服。她说:“请保姆解决了我的大问题,我一个人在学校父母也放心了。”

还有一群“志向远大”、不屑卷入扫地洗衣等“世俗劳务”的大学生,也是雇保姆的主力军。

那么,这些请保姆的“雇主”们从“琐事”中脱身后,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一个请了保姆的化学系女生寝室中,7个同学中有5人每天早上7:40起床,没课的时候可以睡到10:30。反正用不着收拾床铺,晚起一点又何妨?这是她们高枕无忧的理由。周末,她们全体出动,有的看录像,有的外出旅游,有的比翼双飞,让保姆在寝室当“留守女士”,忙个不亦乐乎。

94级外语系的毕同学,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回去干一番事业。可是请了保姆之后,室友们发现她竟玩起了游戏机,诸多豪情壮志早已弃之脑后,整日通过游戏机赌博,不久东窗事发,被校方勒令退学。

凡此种种,保姆们感慨万千。一个下岗女工说:“本来做保姆可以补贴家用,还可以帮学生减轻负担。没想到你做得越多她们越懒,现在连内衣都是我帮她们洗。那点钱倒不是问题,看见学生们这样,我心里难受。”林阿姨的丈夫是学校食堂的师傅,工资不高。雇请林阿姨的那个寝室,总是打“拖拉机”(一种朴克游戏)打得昏天黑地,而林阿姨往往是在一边弯腰扫着瓜子壳。她敢怒而不敢言,毕竟这工作来之不易。

据了解,这种情况在武汉某师范大学、某医科大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大学生宿舍请保姆热虽在升温,但也有一些同学不肯随大流。大三学生小傅,家庭困难,6个室友合请保姆,她却硬是不肯“入伙”,坚持自己铺床、擦桌子。她舍不得用父母的钱买自己的安逸。中文系的刘瑜凡立场很鲜明:“古人说‘一室不扫,何以天下,。如今连男生都自己动手洗衣叠被,何况是女生呢?”这话颇有代表性。

“大学生宿舍保姆”产生的温床何在?是大学生的娇惯、懒散,还是自身所谓的优越感?一个女同学的父亲是外科医生,他治好了许多重病人,对自己的女儿却显得有些无奈:“她从小被惯坏了,什么事也不让她做。走上社会怎么办?我只有让社会惩罚她了。”

某高校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说:“许多家庭都以家庭道德的标准要求子女,养成了在家百事不做的坏习惯。我校坚决反对学生请保姆,但这并不能从4艮本上解决劳动观偏差问题。这种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

大学生请保姆,仅仅是从一个方面折射出考学至上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某一缺陷。而实际上,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陷又岂止这一项?高压教育下的学生,即使是最终上了大学,似乎也避免不了先天的某种不足。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忧虑

我心里的话能向谁说?去进行心理咨询是不是就是心理有毛病……带着这许多的问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的学生走进了首都高校心理文化节,希望在这里寻求答案。

在大约两周的心理文化节期间,学生们听心理学讲座,参与心理案例分折。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园林系98级的小周和小射听完一场精彩的讲座后说:“心理健康太重要了,没有好的心理素质,什么事也做不好。但是我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比较少,真希望多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大学生中像小周她们这样看重心理健康的不在少数。北京市曾对6000名大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査显示,约90%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

“上大学前只知道一心读书,上了大学之后突然发现有那么多问题放在面前,真有些不知所措。”清华大学97级的沈钢说。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了:考不了第一怎么办?毕业时考研还是出国?恋爱失败怎么办……北京某高校有一名大一学生,因为不会洗衣服,怕出汗弄脏衣服,因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平时走路也怕“累”出汗来,久而久之神经高度紧张,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像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等问题,少数学生自己可以调节,一部分学生通过与朋友、同学、师长交流也能打开心结,但需要专业帮助的仍占30%-40%。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发展为心理疾病,被迫退学。据统计,每3个休学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说:据有关方面粗略估计,青少年中心理适应不良者在初中生中比例约为15%-高中生约为20%一25%,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5%-30%,而且这一比例有上升之势。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八逆境商数,即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都是跨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心理素质的具体体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大学生必须提高心理素质。”樊富瑕教授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和治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问题,提高全休学生的整体素质。”

虽然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不太信任。某高校96级的一个女同学说:“虽然我们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如果我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我不会去那里,我觉得咨询员就跟做学生工作的老师似的,心里话跟他说,得不到心理方面的帮助。”

心理咨询难说“真心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校心理教育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专业化程度不高。由于起步较晚,现在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多是以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虽然做学生工作经验丰富,但X隹免在做心理咨询时采用老一套的方式。现在从事高校心理教育的人数不够,很多学校都是聘请心理学专业教师。进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的学校和机构也不多。另外,高校心理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人、财、物等方面都还比较缺乏。所有的这些信息,不能不让人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担忧!因为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没有健康的人格。而没有健康的人格,学历再高,学识再渊博,都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

这样的人才与家长原有的期望,似乎也大相径庭。而事实上,孩子们身上所出现的潜在危机,在他们的中学阶段就已显露。

今天的中国孩子最缺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说:“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情感温暖与理解是目前学生们感到最为缺乏的‘稀有品,,目前要提防将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对立的倾向。”这是1999年王教授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这一课题时,在对北京30所中学近两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后得出的结论,发出的忠告。

王极盛教授任职于中国枓学院心理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至今已出版《青年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心商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等著作二十余本,近500万字。

来自近两万名中学生的调查信息

谈到自1996年开始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这个课题,王教授说,通过调査发现,现在中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功课负担,这是引起诸多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敌视、人际关系紧张等的直接原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智能状况发展得好,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力集中,控制情绪的能力强,意志坚定,人际关系顺畅。

王教授也谈到目前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问题:一些人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取消考试。在调查中,一位中学校长说,我们对刚入学的初中生进行摸底考试,成绩让人吃惊,有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只得了七八分。这位校长说,素质教育绝不是“放羊教育”,如果这样,他们的小学教育倒是“快乐”了,但让我们中学怎么办呢?对此,王教授说,实际上,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它们应该是一种统一的关系。会考试,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素质教育反对的是大量没完没了的作业、考什么学什么以及这种学习模式带给学生的巨大心理压力,而并不意味着削弱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削弱科学文化知识,那我们就将走人另一个误区。

那么,“素质教育搞好了,是否就能增加上大学的人数呢?”对于来自家长的这一良好愿望,王教授认为,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但从宏观上看,能否上大学是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与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制约的。我国目前的高考升学率约为4%一5%,这就是说,约95%的学生将不可能走升入全日制大学深造的成才之路。那么,是否说这些学生的生活之路就黯然无光了呢?绝不是的。一个社会不可能只靠大学毕业生来参与建设,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层面层次的劳动者。21世纪也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使学生能对自己准确定位,不论在什么位置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王教授接着说,现在的父母对子女期望值很高,付出的代价很大,得到的却是太多的失望。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养育方式不够科学。在被调査的学生中,有2/3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着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的误区。而情感温暖与理解是目前学生们感到最为缺乏的“稀有品”。对此王教授提醒家长,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母亲对子女的过度干涉、保护,会让家长的一片心血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