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到底缺什么呢?
就在我主持《中国青年》杂志举办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的问题讨论行将结束时,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徐海燕读者给我寄来了一篇题为《现在的孩子缺什么》的讨论稿,当时由于版面所限,徐海燕的稿子未能刊出,现在请大家一同来看一看她的这篇稿件--现在的孩子吃精制食品,穿漂亮衣裳,在高楼居住,出门要乘车……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孩子享受着不止一家人、不止一代人的关怀和呵护,只要看大街上麦当劳、肯德基店里生意兴隆,就不能不感觉到孩子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现在的孩子还缺什么呢?
现在的孩子由于过多地享受着来自亲情的爱和物质化的爱,已在自己的世界里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是非标准,而其中许多是与我们成年人社会所抱有的期望值大相径庭的。一次我在逛东亚商场时,累极,遂在一老妇和一大约六七岁很漂亮的女童的对面寻了一张椅子坐了下去。不料那女童跳了起来,指责我不该坐在这里。我问:“这位置有人吗?”“没有。”“那为什么不能坐?”“因为我要放衣服。”她并没有衣服要放,她只是想在两个椅子之间玩。旁边的老妇忙解释说,“你坐吧,没关系。”可那女孩说:“不行。”看得出来,这是个极受宠爱,并被娇纵惯了的孩子。由于过多的爱,使她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别人都应该为满足她的需要而存在。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如果继续掉以轻心,则会很容易发展成为一种人格缺陷,而给她的终生带来永久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只要留心,几乎可以说举任何一个孩子为例,都不难发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缺乏责任心,不勤劳节俭,关心他人不够,成就需求低,学习动机扭曲等。但是他们的缺陷并非完全是个人的缺陷,而往往是与某种体制或时代的缺陷联系在一起。最明显的莫过于现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心理和社会对人才渴求的急功近利心理,人们将关注的目光纷纷投向成功率只占的天之骄子身上,而对于孩子们的社会文明道德教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多为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态度。事实上只片面追求智育,而让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时间地处于一种滞后状态,这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一个重大隐患,也影响到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发展。
在一篇题为《不该凋谢的花蕾》的报道中,一个天资聪颖,4岁入学,14岁便加入高中生行列的少年张某某,竞将一名年仅8岁的小学生杀害。案发后他满含悔过之意向社会这样袒露心声:现在我杀了人,你们才来教育我,挽救我,可是晚了。这番话任谁听了也不能不为之而痛心,而难过,而遗憾。
四川某县公安局破获一起在公路拦路抢劫过往车辆的团伙犯罪案。犯罪嫌疑人共9名,均系在校学生,其中8名为团员,5人曾任或现任班干部,犯罪团伙首犯竟是现任团委书记。他们的学习成绩居全年级的前15名中。老师、家长做梦也没料到,就是这些平时引以为自豪的“好学生”竟堕落成为罪犯。
辽宁某城市一家境贫寒的五口之家,能力有限的父母对三个学习成绩都很优秀的孩子说:我们只能为你们中的一个人上大学提供条件,究竟谁能上就看你们的运气了。这番话给酷爱读书并已上初中的老大带来极大震动。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决心。一个静谧的黄昏,他把自己尚在小学念书的弟弟和妹妹骗到一背人之处打昏活埋了!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悲剧不时的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防不胜防。
德乃做人之本。著名诗人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增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通篇歌颂的是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却很少提及她科学上的伟绩。居里夫人的人性的光辉比她科学上的业绩,更加温暖着世代的人们。而“重智轻德”只会使我们那些聪明的或不很聪明的孩子,远离文明,远离进步,他们的才智、能量极容易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迹,而异化为一种反动力,给家庭、给社会造成危害。
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除了提高知识水平和智商能力外,进行文明素质的教育就十分重要。所谓文明素质教育,从形式上说,就是人的社会化问题。人的社会化,也就是如何对儿童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适合社会的要求,做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人。人是环境的产物,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儿童接受文明素质教育的程度,首先取决于他所生存的环境,对他发生直接影响的周围的人和事,诸如幼儿因的阿姨、学校的老师、社区的邻里熟人、生活圏中的亲威朋友等,而受影响最深、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担负抚养、教育职责的父母。父母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虽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走向,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品质德行、思维方式、处世方法、素质高低及其显现程度,均能通过日常生活,通过平素的举止言行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的做人和他们一生的生命走向。例如那个亲手害死自己的弟弟和妹妹的初中学生,如果他的父母能在他人生启蒙时多给他一些爱护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教育,而不是单方面地追求、推崇个人成功,或者将成功的涵盖面扩展到以德为主的遍及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当中去,那么不仅这个家庭悲剧可以避免,家庭的和睦程度和家庭的凝聚力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像注意培养孩子的智力一样去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及课堂、书本知识以外的一切与生活、生存有关的各项技能与本领,这将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强盛带来极大的生命力。
儿童的可塑性极强,不仅其生长环境、父母素质,而且老师的施教方式、社会舆论的导向都会对儿童自身素质的建构与发展起决定作用。在什么样的土壤里,便长出什么样的果实。而我们的成人世界往往在自己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中,将自己的劣习和各种毛病于无形当中传给了孩于们。仅就撒说这一出现率最高、曰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来说,好像人人都有此经历,而且人人都习以为常。对于大人来说,这撒说的毛病来自童年的经验,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在他们混沌初开的人生启蒙期,这撒谎的毛病又来自哪里呢?据北京一家心理研究所历经三年、范围达全国7个省13个城市430个家庭的调查,发现从三岁开始,就有52%的孩子开始说说,说谎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九岁时说谎的孩子已达70%。
一位作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乘火车旅行。邻座为一5岁男孩。长途苦旅,便变戏法逗男孩开心。作家摘下男孩帽子,小施伎俩,作往窗外投掷状,男孩问:我的帽子呢?作家说:扔掉了。不过你再吹口气!男孩在作家手上吹了口气,一会儿,帽子又回到手中。男孩极兴奋,朴到作家身上不由分说地摘下他的帽子扔到车窗外,然后大叫:叔叔,你再吹一口气!
这就是儿童,天真的无世故之心,无机变之巧,他们几乎和小动物一样,先天地不会撒说;撒说是向大人学习的结果。在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和各种价值观的熏染下,孩子被我们有心或无心地塑造成今天的样子。在社会上发出各种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呼声时,我们亦应自省自己行为如何;如何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使自己的举止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规范,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内涵,更有助于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
事实上,我们百般强调的所谓文明素质教育,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行文化传统和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的成长史和发展史。而人类文明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延续来实现的。每一代人都承续着人类丈明发展的成果。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知识,了解文明的过去和历史,不能仅着眼于眼前的一时一事、一得一失,或小范围、小集团利益的是非曲直。博大和宽容是每一个人能顺利到达理想彼岸的必备素质。让我们自己和自己下一代的生活更富有文明内涵,这也是培育下一代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必需条件之一。
二十一世纪既是高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不断完善的时代。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实用的、表面的、技术性的、功利性极强的硬件上时,也应同时关注来自人文的、精神的个人修养、艺术情操及情趣、情调等软件。人类间的同情心和利他主义的提倡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这需要我们的家长们、学校的老师们、社会上的每一位成员来共同努力。共同努力完成对现代文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建树,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不论今后他们能否进入大学,都会成长为一个纯洁的、高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应该说,徐海燕对当今中国孩子现状的分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感受到的一那就是除了智力,其他方面应培养的素质却都被我们许许多多的学校和家长所忽略了!
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大人的问题?
分数、重点学校、升学直到大学,众多的孩子除了被按此人生轨迹设计、运行外,他们的家长和教师们似乎很少考虑这样的教育到底还缺少什么。知识似乎能代替一切,升学似乎涵盖了孩子成长的全部。
而孩子一旦在某种环境下显露出人格的某种不足的时候,大人们又会将责任归咎于谁呢?
1999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教育忽视了什么》(洪克非、吴湘韩采写;)的报道,留给人们诸多感慨、诸多思索。
一同学溺水死亡,众同学相约隐瞒引发的官司
1999年5月,同在湖南衡阳岳油泵油嘴公司工作的刘某与冯华生走上了法庭。刘某在诉状中请求法院责成冯“停止对我的威胁、干扰、纠缠,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度解决民事纠纷”。
以往交情尚可的两家此次对簿公堂缘自一起意外事故:1997年7月2日下午,冯华生之子、衡阳市一中学生一15岁的冯伟与刘某之子、原衡阳师专自学考试中专班学生刘珂等5人一起来到湘江珠江桥码头边游泳,冯伟溺水死亡。刘河等人惊慌失措,将冯伟的衣物带回学校宿舍焚毁或丢弃。冯华生夫妇多次向刘珂打听冯伟的消息,他都说不知道。不知内情的冯华生夫妇以为儿子是离家出走或遭人绑架,四处寻找但无结果,受到沉重打击的冯华生因此两度住进了医院。
直到1998年6月15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冯华生几经波折找到了此事的一位知情人,才惊悉儿子冯伟已死了近一年时间,悲痛不已。此后,衡阳南岳油泵油嘴公司及冯伟母亲所在单位衡阳电线电缆厂保卫部门联合对刘珂等5名当事人进行了讯问,得出了冯伟游泳身亡的结论。冯家认为当事人的供述中有疑点,多方托人打听并找刘珂的家人“查问事实真相”,并找到了几位证人。几位证人指证冯伟是因救衡阳师专自考班女学生李芳而死的。而就在此后不久,刘家的起诉书送到了法院。
原告刘某称状告实出无奈,“冯华生在冯伟死亡定性和采取什么方式处理冯伟死亡纠纷上坚持缺乏法律依据的错误做法,提出过分的要求,以致人为地激发矛盾,多次对我及家人施加恐吓和威胁。”
对此,冯的代理人唐劲松律师辩称,从冯伟身亡到得知死讯,近一年的时间里,冯家一共找过刘家5次,每次时间并非很长,不可能对刘家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冯家因刘珂等人的故意隐瞒而四处奔波,三赴长沙,两下广东,花费1万多元,并因此两次住院,精神上所受痛苦不言而喻,其查询儿子死因及要求补偿的行为应属合法。当然,谈话过程中难免有过激之词,但考虑冯家的遭遇,于情于理可以理解。
在法官的斡旋下,双方当庭和解,达成调解协议:由刘家支付8000元给冯家作为补偿,冯所在单位考虑给予一定的补助。
冯伟之死至今仍是一个谜。对冯伟的死因,几个当事人有两种说法,但都认为冯伟是因自己不慎而溺水身亡。此后,众人因害怕匆匆离去,赶回师专的宿舍。至于谁主张隐瞒此事,各人说法不一。最后,丁某将冯的衣服焚毁,把裤子和钥匙扔进了垃圾堆。5人约定,谁也不泄露此事。
但另有3名证人指证冯伟是因救体力不支的李芳而溺水身亡的。据目击证人蒋克武老人回忆,那天下午,他在菜地挑水浇菜看见五男一女来到河边玩。此后,女孩下水游泳,不多久听到呼喊:“救命!”那女孩被一把拉了起来,那男孩反而自己沉下去了,那几个男的却无动于衷。蒋克武称,他当时非常愤怒,痛斥这些人太没有良心。
当时在路口边摆烟摊的罗吉祥老人也证实了蒋克武的说法。在罗对面摆烟摊的市拉链厂下岗女工刘咏梅对记者说:“当时许多人在围观,大家都说那几个人太不应该了!”
冯华生曾到公安部门申请立案核查,“他们说,时间隔得太久,要査清困难太大。”冯有些沮丧地说。虽然冯伟的死因至今无法确定,但5名学生故意隐瞒冯的死近一年之久却是事实。他们为什么要故意隐瞒呢?
记者曾试图采访几个当事人,但未能如愿。据这些学生向调查组说:“一怕学校追究责任,二怕冯伟父母找麻烦,三怕挨自己的父母打。”
衡阳市一中团委书记贺雪红认为,长期以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国外,学生经常接受一些诸如火灾、中毒、野外遇险等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而我国许多学生明显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力不能及,又怕承担责任,往往出现隐瞒、逃避、弃之不顾等情况。
从事了20多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銜阳市一中伍副校长认为,冯伟事件暴露出一些学生的人格、心理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之处甚至缺陷,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深刻反思。
孩子有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
一般来说,孩子教养中出现的问题在儿童身上表现得突出一些,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教化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问题会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