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状来看,这一代孩子的身心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全国大中小学生近视率达44%,在校1.2亿学生中有7000万人(即31.8%)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尤以缺铁、锌、钙等为突出。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更严重。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的一项研究表明,全国中小学生当中有32%的人存在心理异常现象。类似的数据还有很多,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的是,这一代孩子不是没问题,而是有很多问题。这往往是由于老师及家长在教育孩子当中存在一些误区造成的。1997年5月30曰的《南方周末》刊登了部分教育专家对此的会诊,归结起来为以下几点:
令人担忧的一代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刘荣才指出了当今教育的5大缺失:1.只重视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轻视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培养。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培养出来的“小皇帝”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困难的承受力差。南京地区曾经对2300名大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71%的学生缺乏毅力,67%的学生难以承受失败。
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监督和管制,造成孩子胆小怕事不合群的性格。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说一不二,是小霸王,一出门就怕见生人,胆小如鼠。
家长对孩子样样事情包办代替,使他们的自理能力极差。天津市少工委曾经对1500名中小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发现有51%的学生长期不会整理生活用品;71.4%的人生活、学习离开了父母就束手无策。生活上毫无责任能力的人往往在学习上责任承担力也不够。
家长缺乏健康教育的科学观念。独生子女家长在孩子身上都舍得花钱,但是,不少的花费是用于孩子买零食,很多孩子因此偏食、挑食,或者拼命让孩子多吃,肥胖儿和豆芽型的孩子增多。而一些保健品、补品的滥用,使得孩子提前发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要想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问题不在孩子
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不在孩子”,并说:
我在北京大学读社会学博士时,着手研究独生子女问题。我在湖北的5个城市随机抽取了1293位1一6年级的小学生家长,其中700多位是独生子女家长。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长与非独生子女家长在是否溺爱孩子这一点上,前者明显强过后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甚至严过非独生子女家长。
中山医科大学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授邓桂芬则从孩子的3个Q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IQ即智商,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高频率使用的词汇。实际上衡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应该有3个指标,发育商(DQ)、智力商(IQ)和情感商(EQ)。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高智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子成龙,而忽视了孩子发育商和情感商。殊不知,DQ与EQ发育不健全,同样会影响IQ的水平。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营养学知识,给孩子吃一些口服液之类含有激素或类固醇的补品,造成一些儿童过度肥胖。肥胖儿机体反应慢、运动少,与小朋友在一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即使是本身智商并不低的孩子,长期下去,也容易造成IQ低于同龄人。再有就是EQ,这是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词,其实不仅儿童,就是成人,如果没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IQ再高,要想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生长发育及心理特点,希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多学一些关于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现在小学一年级孩子书包就有5公斤重,而6岁到8岁半的孩子正处在发育的突增期,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伸展性的运动和游戏。不应该用书包的重量去压制孩子的自然生长。国外的一些小学专门在学校设有小书箱,平时不用的书本就放在小箱里,而不用背来背去,我们的小学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做法?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过早地教给孩子一些书本知识忽视孩子智力发育的阶段性,孩子一知半解,到了三年级以后就容易出问题。早期教育主要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而不应该只陶醉于自己的孩子会背几首唐诗,多认得几个字等。
更令我担忧的是,现在不少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一些教师对班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叫他去做IQ,只要IQ值不高,似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负责任;有些老师甚至公开歧视差生,并让同学们不理他;还有不少老师经常暗示学生给他们送礼。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EQ值高的学生来呢?
当掠夺式教育的乌云长期笼罩中国孩子的时候,中国的大人们却很少考虑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最终是否会大打折扣。而当他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并非像他们所预料的成为真正具有健康人格的参天大树的时候,理应深刻反思的当然不应是孩子而是孩子的教育者和监护者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们!
古往今来,教师曾经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句话中,“传道”被排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作为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当今中国,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相当一些教师的修养变味了、人格扭曲了,这种令人心痛的灵魂蜕变,究竟始于何时尚待考究。
记者曾到北京的一些学校采访,问及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被问的教师几乎都众口一词:师德建设。师德,师德一你真的是现代人丢失的草帽?
体罚学生,难道要成为一种时髦?
苏北某县的一所中学政教处对该校初二年级的21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学生达189人,占被调査学生的88.3%。近年来,该县教育局纪检监察机关处分体罚学生的教师多达十余人。
在四川某地,一名教师规定成绩差的学生要被成绩好的学生抽打100鞭子。该班3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被班里其余同学每人抽打100鞭子,每个“差生”要被打几千鞭,怎么受得了?躲到桌子底下还被同学拖出来打,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泣不成声。
在江西,11岁的男孩谢自强在课堂中向同学问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被教师呵斥,同被呵斥的还有7名男生和1名女生。这位年龄不过20岁的女教师,采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段:她命令8名男生互相抽对方耳光,轻了不行,必须重重地打。那名女生则由教师本人亲自处置。处罚完毕,谢自强捂着红肿的脸一路痛哭回到家,诉说左眼疼得厉害。经医院检查,谢自强左眼球破裂,需手术摘除。
北京一位干部接受我的采访,谈起孩子在学校的不幸遭遇,两行泪水顺着她苍白的脸滚落下来。痛苦在她心里已埋藏了好几年,但她愿借此文唤醒所有教师的良知,让天下的教师都爱孩子。
她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遇上了一个厉害的教师。一天,因为孩子不听话,被老师用手指甲将下眼皮捅破。在老师的严厉训斥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身上也常有被打的伤痕出现。家长实在看不下去,找到老师质问,老师理直气壮:“孩子不听话。”家长据理力争:“不听话也不能打。”这下惹恼了老师,孩子接二连三地被罚站。老师在班里威胁学生:“谁敢告状,我就开除谁。”这句话不知封住了多少孩子的嘴。
一天,这位家长的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又惹恼了老师,老师将一盆凉水从他头上浇下去,可怜的孩子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长时间的惊吓,使孩子受了刺激,怕光,怕声,说话结巴。
家长忍无可忍,开始告状。教育局领导派人到学校召开了3次座谈会,结果发现,——有36个孩子被打过,12个男孩子被浇过水,教师用高跟鞋踩孩子的脚面,让孩子互相抽嘴巴,还振振有词:“这可不是我打你们,是你们自己打自己。”座谈会后,教育局副局长含着泪对这位家长说:“我们对不起家长!”
不久,教育局做出决定,将这名教师调离教育岗位。与此同时,孩子也转学了,暴风雨似乎已经过去。不想孩子最怕碰到的事情又发生了;老师发脾气时撕孩子的作业本、摔孩子的铅笔盒,把孩子轰出教室……所不同的是,这一回,孩子不再向妈妈诉说这一切了,他已经“长大”了,换句话说,他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
现在,这位母亲惟一的心愿就是想替孩子找一所校风好、师德好的中学,让孩子在学生时代真正体会一回什么叫“师爱”。
比体罚更可怕的是--精神虐待
随意嘲弄、讽刺、挖苦学生,比起体罚来危害更大。这种方式也称体罚。
有的老师在“差生”面前,总是一副冷面孔,还有的老师将“差生”编成一个组,让全班同学孤立他们。北京海淀区一个三年级的女同学哭着对我说,因为她顶撞了老师一次,老师让全班同学疏远她,谁都不许理她。每天,她独往独来,已经一个多月没和同学说话了,提起上学,她就吓得要命,夜里常常哭醒。
还有的教师将学习差的学生打入另册,排座位放到远离集体的地方,贴上“弱智”标签,另眼看待。这些同学作业可以不交,统考可以不算数,午睡时当“巡视员”,自习课时当“清洁工”。用教师的话说,这叫“丢卒保车”。但他们是否想到,抛弃一个学生,对一个班级、一所学校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可对学生本人来说,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教师在批评做错事的同学时,常常讽刺挖苦、讲粗话骂人,对学生采取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全盘否定态度,尤其对后进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甚至进行人格侮辱。批评教育的方式不是耐心开导,而是威胁恐吓,什么下次再犯就不让上课、记过处分、送校长室处理等等,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其结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他们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
很少有教师注意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的巨大伤害。一位心理学家分析,缺乏教师爱抚鼓励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位教育专家疾呼,精神虐待是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训斥和咒骂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已经认识的孩子,只能损伤他的自尊心,甚至使其悔改之意荡然无存。
责任心也成了逃学的孩子?
学生逃学,教师总免不了要批评谴责。而现在教师责任心也一如逃学的孩子,许多学校和教师随意远离自己的职责,把本该肩负的责任下放给家长,引起社会与家长的不满。
长期以来,学生家庭作业每天由家长签字,在一些城市中小学十分普遍。上海马当路小学四(1)班学生家长王国全坦率地说:“每天为孩子作业签字,家长确实很累,这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有心理上的。由于家长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给孩子捡查作业常有不懂的地方,在孩子面前很尴尬,心理上感到很累。”
教育界人士认为:教师不应当把签字、辅导作业作为一项任务硬性布置给家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而不是辅导孩子默写生字、改错题等。家长不能替代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师不应当把学校的教学任务下放给家长。
一位当医生的家长对笔者说,最近她越来越害怕开家长会了。原因是,过去家长会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确实能起到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作用。而如今的家长会早已变味了,家长一落座,便开始听老师的训话,不只是班主任训话,而是几位任课教师轮番训话,接着就是布置任务要求家长抽出时间来辅导孩子的功课。
有的学校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带上孩子平时用的课本、纸、笔。家长会上,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各科考试复习要点,要求家长回去后据此辅导孩子复习。
无奈,这些家长不光“陪读”,更须“陪学”。为了肩负起辅导孩子的“神圣使命”,家长们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休息和娱乐,甚至还得四处奔波购买教学参考书,致使新华书店一度出现教师参考书脱销的局面。人们不禁要问:家长什么都干了,要你教师做什么呢?一些家长说,孩子从小到大,我得一直辅导,谈何容易?过去学校要求我们每天为孩子的作业签名,后来发展到出口算式、听写、检查背课文……这些还勉强能完成,但要求我们给孩子指导复习,实在难以应付。
教育界人士认为,让家长充当“家庭教师”,实在是教育的倒退,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不容忽视。
以教谋私,积重难返的腐败
韩愈有言:“从师不论年长少、位贵贱,道存则师存。”自古以来,教师就有清正自律、洁身自好、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然而,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冲击着教师队伍,致使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蜕变和扭曲。
黑龙江某县的一个小学班主任,肩扛冰棍箱子,手提装满瓜子、巧克力等零食的塑料袋走进课堂,上课当老师,下课当商贩。他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吃4根冰棍,上午两根,下午两根,并且必须买本班班主任的货,不许买别班的。有的学生说:“我长大也当教师,既挣工资又可做买卖,学生还不敢不买!”
教师节前夕,一名教师走进课堂便开门见山:“同学们,教师节到了,你们送什么礼物呢?请把送的礼物名称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学生写好后,这名教师看了一张纸条,说:“不错,这位学生送给老师一条烟,但送什么烟呢?送云烟还差不多。不过,不能是假的。”接着,他又看了另一个学生的纸条后说:“你爸爸是卖布的,要送好布给老师,这才叫‘尊师,呢。”某小学每逢过完教师节,教师都把学生送的礼物摆到桌子上展览,逐一向全班学生介绍是谁送的。有些学生因为拿不出像样的礼物,在班上常常抬不起头来。
北京海淀区某校一个三年级女学生就对我说,老师曾在班里明确告诉大家:“家长对教师什么样,教师就对学生什么样。”这个女生父母都是工人,因为逢年过节拿不出像样的礼物送给老师,心里感到特压抑。
某学生的父亲是一家生产针织内衣的中外合资企业经理。一天晚上,儿子说班主任要买一套健美服,老师既然张口了,就免费送去了一套。这下可好了,以后隔三岔五的不是买运动服,就是买内衣,能收钱吗?孩子在人家手下读书,家长有苦难言。
某市纪检部门曾就教师向学生索要钱物一事进行专题调查,在被调査的120名学生中,有57名学生反映教师有此类情况,其中80%以上是以购买物品为名。纪检部门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当前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索取钱物,或明目张胆或旁敲侧击,严重损坏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此类不正之风,必须严加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