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敏:我不是一位为了孩子能牺牲一切的母亲。我和儿子之间的亲子之情绝对到不了让我牺牲自己来成全他的地步。我现在做出牺牲是不情愿的,真的是无可奈何。现在社会大环境变得这么厉害,连大人也找不到价值取向,更何况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不只是音乐学院,所有教育环节都没有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环境,家长不在这儿陪着就要出事。我们过高要求学校当然铎人所难。
我辞了职,离开了纸和笔、麦克风,整天围着儿子转,感到自己人格上降低了。在校因见到走师诚惶诚恐,即使见到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师也下意识地点头哈腰。如果老师没有看见或没理睬我,就觉得自尊全无。一次我对儿子说,妈妈把耻辱写在脸上,在学校里走。在哈尔滨是别人求我,在这儿我事事求人。长处全埋没了,短处却暴露无遗。
我开始时在西单租了一间房子。儿子上课去了,我呆在小屋里无所事事,便上街买报紙,把读报当成一种寄托。后朱报纸涨价了,我就不买了,这等于断了自己的精神食粮,觉得自己完了。每次到学校去,看到别的家长心安理得,生活的目的似乎就是相夫教子,觉得陪读很正常。我很羡慕,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可我不能骗自己。每个人不一样,我是被逼无奈。这样的生活简直把我摧垮了,我掸进了无底深渊……
后来我们好不容易在校园内的“夹皮沟”花160元租了一间小屋,在这儿心情好了一些。这儿全是陪读的家长。这就好像病人生活在健康人中间忍受不了,生活在病友中间就挺高兴。我不想让别人同情,但我渴望别人帮助。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只愿看到好的一面。我经常想,家长陪读是不是一种必然?许多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这个问题更重要。学校应该更多从人性角度教育孩子。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道德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作为人格上的东西应该是不变的。比如正直、善良、诚实,对社会做贡献应该什么时候都不变。既让孩子们健康发展,又使个性将到发挥。如果学校从音乐、文化、道德教育、管理机制上都有一个完整体系,我们家长可以不来陪读。但在现有条件下,陪读就是一种必然。
邢进过生日的时候,忘不了将最大的蛋糕留给母亲;可另一位母亲就没那么幸运,她带女儿去西单时,女儿不跟她在一起,说母亲芽得土了吧叽的掉份--
来自沈阳的小姑娘邢进已经上高一了,她的专业是钢琴,陪她的母亲名叫徐远芳,有人说她的名字就注定了要远离家乡。邢进1991年考入音乐学院附小五年级,一直挺顺利的她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不愿看到的一个事实:一年试读期完了以后,学校让她由正式生改为自费生。面对这个挫折与耻辱,母女俩含辛茹苦,挺过来了……
徐远芳:
她爸爸是搞专业的,吹长号,我当兵时也是文艺兵。女儿4岁那年,我们用买彩电的钱给女儿买了台钢琴。我们在挂历背面画上五线谱,拿扣子在上面摆玩具似地给她摆会了。后来在沈阳音乐学院给她找了老师打基础。她爸那时老下基层演出,他是沈阳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女儿学琴就归我了。我不会弹琴,但耳朵比较好,老师上课我也跟着听,回来就带她练琴。
上一年级时她参加了沈阳电台小音乐家杯赛得了第三名。1991年孩子考进了音乐学院附小,进来时老师说孩子能力很强,基本功不错,技术比乐感好。当时我和她爸把她送来,5天以后我们就回去了。可9月开学没几天的新生演奏会,孩子一下演砸了,音乐完整性还行,但很白,没有生气。孩子因为换了一个环境,不适应。我利用下夜班,又跟别人换班,请了3天假。一到北京老师就跟我说:“不行,你把她接回去吧,你孩子试读期肯定过不去。”我有些蒙了,孩子怎么成这样了呢?后来班主任黄老师说:“孩子进来才十来天,能说明什么问題呢?你不要着急。”我回家跟爱人分析原因,可能考试前太紧张,孩子挺疲惫的,考上后回沈阳等通知就放松了练琴。从那以后.我就沈阳北京来回绝。
上完六年级,学校决定让她初一念自费。孩子当时问我:“妈妈,你看我上自费得花多少钱?”我说:“你不要考虑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会给你解决。我们这学期上自费,明年争取上公费。你尽最大努力能转上更好,转不上我们就打道回府。”
这样我从初一开始正式陪读,给她在北京买了一台钢琴。这会儿我打了转业报告,为了孩子高级职称也没评上,复员时是正营职走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的帮助。我当时采取的措施是:老师批评她,我就安抚她;等她取得成绩时,我就给她指出毛病。这一年升初二考试时,我让我爱人也来了,一是让他给我们娘俩壮壮胆,再一个要是转不上公费,让他带一部分东西先回去。也真是老天不负苦心人,转公费5个人考试,就一个名额,我女儿给争下来了……
从1993年陪到现在,4年了,当初复员时我真有点接受不了。我爱人说:“老伴,不管怎么说你是为我们的女儿,将来你没工作了,我养活你!”
在这儿也有人劝我找点儿事干,看看琴房,当当生活老师什么的。我觉得不合适我。我这人爱看小说,这两年看了不少名著。有时一直看到夜里两三点钟。爱人每次来都要带一兜书回去。由于不常和人来往,我说话有时打瓢,连女儿都能听出来。我就想个办法,女儿不在时我就念报纸,练一练嘴皮子。现在我心里挺坦然,女儿专业也挺好,也懂事了。我跟她开玩笑说:“我完了,培养你一大顿,你要出国走了,妈该多想你呀。我完成了使命,我老了,回去怎么办呢?”女儿说:“妈妈你不用愁,我要出国了,一定好好奋斗,干出点名堂来挣钱养活你!”我女儿也爱美,但她身上没有名牌,我跟她讲:“妈妈陪着你不挣钱,靠家里支持。”
每年女儿过生日都跟我过,去年10月过生日时,她跟我商量想回宿舍和同学一起过。我说行,妈妈给你订一个生日蛋糕吧。我说做一个双层吧,她说单层的就行。在宿舍过生日切蛋糕时,她切了一大块放在一边,然后才给别人分。同学说你那么偏向给谁,那么大一块?她说是给妈妈留的。晚上她把这块蛋糕拿回来,她说:“妈妈,我过生日是你受苦的日子,你陪了我这么多年,我应该把最大的蛋糕送给你。”我当时止不住眼泪直往下掉。孩子大了,理解母亲的心了。也有不理解母亲的心的孩子。妈妈在这儿陪着,孩子又搞对象又东跑西颠,找不着影儿,根本不把妈妈放在眼里。有一个从太原来的女孩子,家境并不好,父母省吃俭用地供她,可她来北京后,变得很自私。有一回她母亲用出差机会来北京看她,那会儿我们俩住一间房。她妈说下午带她去西单买些衣服,然后明天就回去了,可女儿不让母亲跟她在一起,她说和同学一块去,让母亲在一边等着,她看上哪件衣服母亲只管交钱就好了。路上还说母亲穿得土了吧叽的掉份。她妈穿了一件工厂发的工作服,所有的钱全供她了,回来后,这位母亲进屋就面朝里躺床上了。我问她怎么啦,她也不说。我过去一机拉她,她正冲墙掉眼泪呢!后来这个孩子还出国了。可这样一个除了爱自己连母亲都不爱的孩子,将来能怎么样呢?父母尽管伤心,可还是满足了她出国的要求。
陪读的家长中,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大多集中精力照顾子女,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就得找些活儿干,以补贴生活。在学校里找的活一般是看琴房、在宿舍为学生做生活老师。还有的在外面看孩子、烧锅炉、当卫生员、给包工队做饭,也有的在学校一个角落经营起家乡的风味小吃……这实际上是他们为了生存而作的最后努力。除了极少数陪读家庭由于这样长期两地分居而导致破裂,绝大多数艰辛地保持着家庭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