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拷问中国教育
21122700000031

第31章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彻底砸碎了的封建僵尸一八股文尚有八股,而今天的髙考作文只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三股,何其哀哉!莘莘学子国家民族之未来遭其戕害何其深矣!文章之妙自古就有“画龙点睛”的美谈佳话,一篇好文章,可以是整个行文妙语连珠、奇趣横生;也可以是开头和整个行文都平如秋池,而结句石破天惊,一鸣惊人。如果按照“三股作文”的标准去衡量,那么,鲁迅的《秋夜》、朱自清的《冬天》、巴金的《星》,都会不及格,甚至完全有可能挨上某个教书匠力透纸背的大红叉。

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导致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南辕北辙,磨灭了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应该立即放弃高考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给教育松松绑,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松松绑。

教师们在千什么?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提出和实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前后提了几次工资,教师的住房医疗福利有了保障,地方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首先解决教师工资,还有《教师法》的颁布,等等。这些在物质条件上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保证,但教师在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上却是越来越不自由。一个语文教师的工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1、接受教学任务。2、按照《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计划。3、阅读课文。4、根据统编《教学参考书》(实为标准教案),参阅几种辅助资料编写教案。5、按照教案讲课。6、按照省厅组织编写的《课堂同步练习》布置作业。7、根据《教参》参考答案(实为标准答案)批改讲评学生作业。8、单周一次小作文,双周一次大作文。9、根据高考、中考作文模式批改讲评作文。10、安排学生自行完成互相批改各种社会上提供的“限时达标测试”和《标准化训练》一二种。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教师,有几人能传道授业解惑?开始并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教学参考书》数本,教师稍有己见,学生立即翻书印证:“老师,您讲错了!”教师在五六十双眼睛的聚视下红着脸只好说:“那就以书上说的为准吧!”

教师编写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做蓝本,讲课备课有《教学参考书》代劳,作业练习有《课堂同步练习》布置,平时测验有《单元达标测试题》,中期考有《标准化试题》。长此以往,教师的各种功能慢慢萎缩,教师仅仅是一架传声的机器。一个大学毕业生,教五年中学就大失其大胆创新思维和活泼健康姿态了。难怪有人说教书是一个磨灭人性的职业,教师是活得太累太沉重了。

那么,教师们就甘心把鼻子给别人牵着走吗?不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初登讲台时都有雄心壮志,初生牛犊不怕虎,意欲以一己之力扭转整个教育之弊端。但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纷纷弃甲。当年我刚走上讲台时,散文重其意境,小说重其人物,戏剧重其矛盾,议论文重其思辩,教师讲起来有劲,学生听起来有味。然而,一位老教师出于关爱对我说:“学校已知道你上课的情况,要枪打出头鸟。”不久,学校领导就找我谈话了,并停了以我为顾问的班刊。一天,一个学生家长也是我的朋友,很善意地问我:“大家都认为你讲课对写作很有帮助,但对高考用处就要差些了,是吧?”在当时,我能说什么!

教师在标准化的统一高考下,同样是牺牲品。高考的标准化导致了标准化教学,在各种参考资料铺天盖地而来泛滥成灾之际,一些权威单位部门组织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编写整套整套的教案供教师们使用。一般教师谁有特级教师的水平和经验?加之不动脑筋少费力,当然照抄照搬是最方便的了!有的干脆就拿教案书去上课,学校要求检查教案的,下课后。抄一份去不就行了吗?

在标准化的统一高考之下,教育者、被教育者及教育本身,都将受到致命伤害。高考指挥棒不扔掉,教育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教师永无出头之日!

学生们在想些什么?

现在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很大,原因是什么呢?我想,除了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加重压力外,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在高考标准化、统一化的直接导向下,普通基础教育已成为以考试为中心、为目的的高度技术化训练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下的学生,其承受的压力是不知情者无法想像的。应试教育使语文课成为技艺之学,使政治课成为苍白的说教,历史课成为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成为名词概念图表的死记硬背,数学作业失去了数字排列组合和儿何空间变幻过程的丰富有趣,仅剩下8%的机械选择,学生能不感到枯燥无味吗?现在的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还不到10%,家长老师逼着学习的占859%以上,厌学者占509%左右;初中生自觉学习的占25%左右,受逼迫读书的占65%,已无心上学的在以上。高中生由于高考临近,对未来的考虑和面子问题,80%的学生都能自觉学习,10%的学生搞地下恋爱活动和开始有性接触,10%的学生学习恋爱都沾不上边而意志消沉感到前途无望。实际上,真正因兴趣爱好而自觉学习的中小学生不到10%,其中多数是因方方面面的压力而学习的。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几乎有80%的学生不满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由于标准化教学、标准化考试,很多学生自己的教学参考书比教师的还多。这些教参书一是学校要求买的或学校统一买的,一是家长或亲戚朋友买的。这众多的参考书至少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不利:其一,孩子们不堪重负,我女儿8岁上三年级,其书包有20多斤重,每次接她回家,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为她背书包。我说这样读12年书,非得佝偻病不可;其二,大量的参考书使孩子们无所适从,不知看哪一本好,而老师家长又严格要求看,使孩子们一提看书就倒胃口,增强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其三,大量的参考书使学生非常清楚他们的老师不过是只“传声筒”,他们从内心里失去了对教师的崇敬感而不愿听课学习。

在学习中,学生对现行的题海战术深恶痛绝。有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很重视题海战术,有的教师宣称:“高考题就在我给大家的题中,希望大家认真训练熟练程度,把握各种题型。”而实际上现在高考复习三天一小试五天一大试的题目绝大多数是雷同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题型练习。当学生受不了这种题海战术而请求告饶时,教师就会搬出“标准化”、“时间”、“速度”等来吓人了。伹事实上并不是教师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正像《羊城晚报》洪禹平、杨东平的文章所说的那样,现在的高考,“没有经过高三突击训练的大学中文老师、中学语文老师照样考不及格。”看来,为了标准化的统一高考,也只好如此了。

厌学思想不仅在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存在,在成绩好的学生中也占相当比例。南方某市42中初二(5)班学生郝文,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一天,她突然失踪,学校和家长报案,通过电视台寻找,一点线索也没有。一星期后,郝文回来了,老师和家长问她为什么要出走,去哪里啦,她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她告诉同学心里话:

“其实我讨厌上课、讨厌考试,加上老师在班里常说我为他们争了光,我爸妈也说我为他们争了光,好像我是为他们学习为他们而活着的一样。所以我就走了,我想离开学校,离开这个环境。”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逃学、离家出走、集体吸毒、服药自杀的屡见不鲜,这些事件至少有80%是与教育相关的。

教改之路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来年,我们仿佛是越努力,离我们的初衷越远。改革局限在原有的枢架以内,尽管我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有突破。这里我们单说语文教材的改革,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细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科学化、技术化。把“词组”改为“短语”,更易于标准化命题。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段落层次,分析句子结构成分、短语结构成分直到词的结构成分,并且这些东西占语文基础知识的量非常大。像词的结构即语素与语素的结合这一类东西究竞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早就不应该让它再出现在中学课本中。

给教育套上枷锁,让教育在圓桌上尽情地充分地发挥舞蹈表演天才,永远也不会有真正的舞蹈艺术出现,而最终只能是把教育累死!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是一座横亘在教改之路的奇大无比的高山,不把这座高山搬走,教育改革是不会有出路的。

扩大招生,拆除高考独木桥

下面是一篇寄自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署名“左然博士”的来稿。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我所在的《中国青年》杂志没有刊发,但作为编辑,我感觉到这篇来稿的价值,所以保留下来--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已经逐渐告别了商品短缺一除了少数项目,例如火车票、住房等。但还有另一种多年来极大的短缺,那就是上大学。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青年上大学比在中国更难的!中国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比例是60:1,而发达国家多为2:1。因此,中国的亿万学子从迈入小学的那天起,就被家长告诫、老师引导,朝着升学考试的方向疾跑。最后目的地:通过高考,升入大学;概率:1/60。

在高考指挥棒下,从小学、中学一直延续到大学,一切围着考试转,以考试为学习的归宿,以考试成绩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惟一评价。其结果是,一方面造就了少数死读书、读死书的考试尖?;另一方面造就了大量文盲、半文盲(那些考学无望的青少年必然会放弃学习或被学校遗忘)。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的形成是必然的。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来目的,不仅使我们本来就不高的民族整体素质愈加低下,而且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它造成创造力的5:缩、思想的僵化和道德水准的下降。尽管近年来应试教育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政府也采取了若干措施,但是,在高考制度不变的大环境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巨大惯性岂非几条行政命令可以阻挡。显然,不改革高考制度本身,一切素质教育的改革都只能是杯水车薪!

高考制度的存在,无非是大学门开得太窄。我们为何不能引进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行全民高等教育,把大学门向所有青年开放,实行宽进严出呢?反对取消高考、扩大招生的人士有下列理由:一曰现行高考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取消高考将给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带来可乘之机;二曰国家财力不够,高校资源有限,容纳不了更多的大学生;三曰中国经济不发达,不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四曰大学生多了将带来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不安定云云。这些理由真的成立吗?我们不妨来逐项分析一下:

现行高考(中考)制度公平吗?

首先,单凭几门课程的一次考试来决定终身,而将大多数可造就青年排斥在外,不知多少考生因为仅相差几分,就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难道公平吗?其次,目前的所谓按分数档录取方式有许多不公:任何一位大学老师都知道,每年6、7月份,都有大量的条子递到前往各地招生的老师手中。在同一分数档的考生,有没有条子,与录取在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大相径庭。而许多报考一流大学的考生,仅仅因为相差一两分,就被划到三流学校,这些都丝毫未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一年一度的高考(近几年又把它转移到中考,进而把全民平均文化程度定格到初中!)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种竞争并未促进社会进步,而是造成社会畸形。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短缺,自然易引起走后门之风。当大学之门打开,实行宽迸严出后,走后门之风会大大衰减,而不是相反。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财力的确有限。

有限的财力应首先用在哪里?中国的教育经费与的比值一直徘徊在2.55%,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上述比值美国、日本等均为85%以上、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排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之后。政府在办教育上的这种缺乏远见,已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诟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经费(如美国、日本)除靠政府财政支出外,还有几乎一半以上是靠企业与个人的捐赠以及收取学费。我国有着上万亿元的民间存款,民众有着高涨的投资教育热情(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与GDP之比一直保持在35%以上,居世界之首)。将这笔储蓄引向投资教育比引向购买制造交通堵塞与环境污染的小汽车要明智得多。政府增加投入,民间集资(对捐款教育的人和企业实行减免税),大学扩大招生(亦增加了学费收入、完全可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此外,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却浪费严重,大学现有的潜力远远未被挖掘。例如师资问题,发达国家大学的师生比普遍为1:15至1:20,而我国的比例则普遍为1:5(有统计数为1:10,那恐怕是包括了电视大学和业余大学)。尽管基础课教师较忙,但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常常无课可教,甚至为完不成教分而犯愁。许多大学机构臃肿,官员繁多,成为蔡元培先生多年前就斥责过的地地道道的“官僚养成所”。又如校舍问题,我国的大学教室、图书馆一到中午、傍晚就停课、关门几小时,而美国的大学教室从早到晚排课,利用率极高,图书馆也很少关门(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甚至24小时开放)。我们勤劳的中国人为何非要定时吃饭、睡午觉呢?宿舍问题若动员学校周围的社会力量,同时实行本地学生走读,立即可以大大缓解(当然需要改革多年来实行的大学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最后,大学何必非要四年(清华大学甚至六年)?欲掉陈旧、不必要的课程,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本科学习三年(少数名牌大学可适当长些)足矣!而美国、日本亦有大量两三年学制的短期大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国家还可节约一大笔资金!

经济落后的国家,应优先发展什么?

这不是复杂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而是明确无误的:越是落后的国家,越应优先发展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都证实了这一点。对比起来,我国目前尚有两亿多文盲,适龄人口的大学入学率不到29%,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印度均为10%以上)。教育的差异导致了公民素质的差异,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的许多落后状况正是由于落后的教育所造成。经济是人搞出来的,有了掌握现代知识的人,才能有发达的现代化经济,特别是在我们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因此,借口我国经济不发达而不能扩大高等教育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些人担心所谓“教育过度”造成危害,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根本谈不上“教育过度”,而是严重“教育不足”。我们尤其应该大力扩大高等教育,以此来抵消多年来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进而推动中等教育的普及,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