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拷问中国教育
21122700000033

第33章

美国的学校上课时,教师不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国的教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问,甚至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老师认为许多知识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着力培养综合能力

美国基础教育特别注意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髙,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中小学以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获取信息;二、清晰地思考;三、有效交流;四、理解人类环境;五、知晓人类和社会;六、个人生存能力。

天赋高的孩子就如同一辆性能良好、载重量又大的汽车,我们的教育是该往车厢上拼命添加货物,还是该往油箱里不断注油?

把吸收知识等同于开发智力;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凡此种种都是素质教育上的误区。黄全愈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对美国的教育是有了感性的描述,这也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作者在体味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后的感悟--

“像不像”和好不好

来美国后,待我们安定下来就准备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

在中国,我们的训练模式是: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孩子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别人。每次儿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详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

许多中国孩子具者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的“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其实,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而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孩子就是孩子

有时我与美国朋友们聊起中国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听者多是半信半疑。不爱露声色的人在聊天结束时会加上句言不由衷的评语:“这些孩子真聪明!”若碰到那些外露一些的人,就可能会用质疑的口气询问一番,然后似是不经意地说:“别忘了,他们还是孩子。”“孩子就是孩子!”这是多数美国人信奉的天条。孩子自有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天性。在美国人眼里,让孩子充分发挥其天性是天经地义的事。

“成人感”与“儿童心”的矛盾造成的人格分裂,是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早慧教育”所结下的一个苦果。同时,“一考定终生”的现实也把早慧的孩子推上“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的不归路。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里着一道道有形的或无形的深院高墙: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一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体会生存竞争

五年级时,矿矿的学校搞了一个职业实践活动。这个与众不同的活动是让学生来个“关门办社会”一全校200多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公司”。别小看这个“公司”,假是假,但却“五脏俱全”。从公司的董事会到经理部,从产品的设计处到生产线,学生个个担当角色,人人参与其中。当小工的有之,当工程师的有之,当经理的有之。公司生产小图片,顾客也就是学生自己,用公司自己的货币作流通。

开始,我并不大了解学校搞这个活动的初衷,也就没怎么把此事放在心上,觉得不过是小孩子“办家家”的玩意儿。矿矿因为画得一手好画,被分去当了产品设计师,画些小鸡、小狗的让生产线的工人们复制。活动刚开始时,矿矿还兴致勃勃地努力画些拿手的画,以显其才能。几个星期下来,矿矿开始对工作不那么卖劲儿了。

一天晚钣时,矿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工作:“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我们画一张画才得10美分,可是那些董事会的人却可以拿50美分。他们可是什么也没干,只是坐在那儿开会。那些当工人的更倒霉,他们复制一张画,只得5美分……”听了儿子的抱怨,我这才开始注意这个“办家家”的玩意儿。我不知道其他的孩子从学校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但从矿矿的抱怨中,我知道他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

我当时半开玩笑地对儿子说:“记住,这就是现实社会,这就是生存竞争。”

开发智力别过头

中国现在年轻一代的父母亲可能要比美国的同龄人更相信天赋。他们承认有些人是比另一些人聪明,但他们更相信天赋是可以开发的。一个十分流行的提法,叫做“开发智力”。既然可“开发”,就首先得承认人具有待开发的潜能。一块荒地不“开发”,永远是一块荒凉的不毛之地。下小力开发,其收获与下大力开发差之甚远。

由于有了开发的可能,又有了下工夫大小的区别,潜能的大小倒成了次要的。为了开发出“富矿”,可能累倒了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孩子第一声牙牙学语的“爸爸、妈妈”还没叫全,雄心勃勃的父母们就开始了开发孩子智力的20年计划。其实,这种“开发”早在胎教时就动工了。年轻的父母们把自己父辈没能全力开发自己智力的遗憾化为无比的动力,于是各种各样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法被“开发”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希望更是无限。后天的开发和锻炼十分重要,但先天的潜能也是有一定极限的,因此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我们以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那就错了。

在中国的初级教育中,对有天赋的孩子的“智力开发”以促使孩子尽快地完成学习过程为目的。天才少年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天赋高、智力开发早的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中比同龄孩子显示出优势,于是他们的超人智力被超负荷利用,把同龄人需要的正常学习时间缩短了数年,正应了“能者多劳”的提法。天才少年大学生班就是应试教育体制为这些孩子提供的一条最好的出路。解放强者,比那种压制强者、不分优劣高低一律共同进退的方式,无疑是进了一步。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天赋高的孩于应不应该提前多学一些课程,提早完成学业?“早成大器”,“年轻有为”,“天才少年科学家”等等,在许多人的心中是很有吸引力的。孩子早慧,可以多学一点、学快一点、早日成材。然而,在美国的公立学校里,天赋教育班的教学活动却并不以“早成大器”为目的。按照矿矿和他的几个提前考的同学的成绩,都可以上大学了,但他们中没有一个表示现在要上大学的,他们还有四年半时间,是不是有个别的会提前一年,甚至两年上大学?我不敢保证,但作为孩子来说,他们还想再当四年的孩子,作为家长来说,我们愿意孩子更成熟一些再上大学。

如上所述,美国中小学教育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教育,显然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中国孩子会喜欢吗?

看一看中国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曾颁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前3位的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学生评价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作业练习、实验和用电脑。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目前应付考试和完成学业的主要方式。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手段来提高教育的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解中小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和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你怎么知道夏季的白天比冬季的白天长?”有近49%的小学生、54%的初、高中学生是“通过自己观察”了解的,还有19%的小学生、23%的高中生是通过“读书”了解的。

“怎样使小学生明白夏季的白天比冬季的白天长?”19%的小学生、35%的初中生和46.5%的高中生试图通过“具体清楚说明原理”使小学生明白这个现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主张用观察的方式使别人了解这一现象。说明中小学生倾向于用观察等实践的方式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大量的中学生能够指导小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季节变化与白昼长短的关系。随着年级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具体准确地讲明夏季白天比较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