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学生人数翻一番,教育市场就能陡增消费320亿
经济学家魏杰说:“我们每年都要公布高考录取分数线,好像是一个智力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能养多少大学生的标准。”经济学家钟朋荣认为,说到底是中国的大学太少了,大学的招生数量大大低于全国愿意上大学的生源数量,而大学数量之所以太少,就是因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缺口太大。
目前,经济生活中95%的商品和服务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在教育消费方面却呈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一方面是国家大,需要很多人才,一方面却是高等学校少,很多人想上却没处可上;一边是老百姓有钱并舍得花钱,一边却又是髙校门槛高筑。近2/3的考生难圆大学梦的同时,数千亿元的投资也被拒之门外。
“我国有1100多所髙校,320万在校大学生,如果翻一番,每年再招收320万,按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需花费1万元计算,每年就可以多增加320亿,有了这320亿,中国的市场就能活起来了。”魏杰算了这样一笔账。有关媒体从让学生择校的潜在收益着眼,算了如下一笔账: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生约两亿人。如果其中有10%以教育消费形式“择校”就读,每年的择校费用在5000元的水平上,约有1000亿元的潜在收益;我国现有高中生及适龄高中学生约20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收费以2000元计,每年的潜在收益在300亿元以上;我国髙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约500万人,如果有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费,潜在收益每年约250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消费形式还会使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成为一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这将会有力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钟朋荣说:“既然有那么多应届高中生考不上大学,既然有那么多家长愿意掏钱培养小孩上大学,这说明大学的投资回报串是很高的。只要放开投资,许多人就宁可将资金投向办学,而不是投向洗衣机或造酒厂等。”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消费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比例。
为了鼓励老百姓将口袋里的钱花出去,政府真是费尽了心思:购房可以贷款,买车可以贷款,甚至买家用消费品也可以贷款。结果呢,人们看到的是发行某某债券时人山人海的火爆认购场面,物价还在跌,储蓄还在长。老百姓究竟舍得把钱投到哪里?
有着崇尚教育优良传统的中国人向教育投资、为未来花钱是不会吝啬的。上好学校、买好文具、吃健脑食品、学电脑、学钢琴、学画画,别说是孩子有求必应,就是不求,当家长的还会想方设法多补点儿。一位髙三学生的家长说:“孩子上高三了,花费更多了,家里就决定今年什么大件都不买,全力以赴供孩子,要是没考上,自费也得上大学。”
1999年6月1日,中国银行广东分行首次正式推出学生教育贷款业务,还有多家银行就出台该项业务正在做积极的准备工作。此前,有经济学家指出,在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已形成买方市场,惟独教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是卖方市场。
同年5月中旬,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产业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研讨。是否实行教育产业化,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然而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实际状况表明,中国的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到了该试一把的时候了。
针对近年我国消费疲软的状况,扩大内需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银行几次降息,居民储蓄不降反升。据调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存钱就是为了应付社会保险和子女上学。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8-22岁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么4%,包括成人教育、电大等在内也不过才,这不但远远低于韩国的55%,我国台湾的39%、香港的20%,也大大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接近甚至低于我们的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报考大学的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只收100多万人,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无缘进人高等学校接受教育,而这部分人中不乏有能力自费上学的学生。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7%的比例。另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75%的储户存款目的在于让子女接受教育,并且80%的学生家长认为非义务教育实行合理收费是合乎情理的。
另外,接受高等教育无疑更有利于今后获得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待遇。因此,突破我国现行政府拨款的单一筹资渠道,建立“受益主体”多渠道投资机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单靠现有高校培养规模面临很大“缺口”,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据统计,1995年我国每10万人中有在校大学生461人,而世界每10万人中在校大学生平均是1434人,发达国家平均4110人,我国仅是发达国家的10%左右。同时,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卖方市场”,很多实业家开始把目光集中到这一领域,投资创办学校。仅在江苏省内,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高校已有两所,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的髙校已有9所,正在申报的还有20多所,其中有的投资达数亿元人民币。
教育产业是回报率很高的产业
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教育市场,经济学家提出非义务教育应该实行产业化,试图以此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一设想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至今仍满足不了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经费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一直靠政府拨款,这种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结果是因教育经费的短缺而很难进一步拓展办学规模,在学校内部也很难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许多教师因此纷纷跳槽,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后继乏人。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两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6,教职工达1450万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的1/10以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合理比例。
事实证明,教育产业是回报率很高的服务产业。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个人的回报率为14.对社会的回报率为15%,个人收益率超过社会收益率。在一项“学历与收入关系”的调查中表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不同学历的人,收入比为1:1.17:1.26:1.28:1.80。
教育产业化能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
对于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一直存有争论。业内人士认为,教育产业可以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严重滞后,教育体系内部统得过死,缺乏竞争,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据权威的统计材料,世界各国的高校当中,师生比例大约是1:10,也就是1个教师至少要带10个学生。中国呢?目前的髙校师生比例约为1:3.7,在名牌大学里可能只有1:3,也就是说,1个教师只负责3个学生。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叫一个连长三个兵。中国高校里的“人满为患”,其实并不是表明师资力量有多么雄厚。高校里的行政管理人员严重超编,顶着教师的衔,干着官员角色的人在高校中要占到1/3。北师大党委书记袁贵仁慨叹,在高校,管理上基本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校、院、系都搞小而全,万事不求人,浪费严重。有识之士疾呼:从科教兴国的大计上讲,高校的“减官改革”甚至比其他事业单位的精简更为迫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檀传宝认为,有消费就要有投资,因为不仅社会要消费教育,教育本身也需要消费。他说:“要启动教育产业,社会各方面应该有相对多的投入。几十年来投人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有一个现实不能不面对:高校里还有一些教师在为生计而分心,一些长线的科研课题的经费投入不足。这是我们这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应该尽快改进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要满足更多群众上大学的需求,有两条出路,一靠国家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二靠改革髙等教育体制。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1.5%,2000年的预期目标也仅仅达到4%,在义务教育占用大量教育经费的同时,国家已很难在增加高等教育投资上有太大的作为,因此,改制是一条更迫切、更重要的途径。政府在行动,经济学家在讨论,教育界也在思考。曾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考察过的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倪传荣说,国外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率可以达到60%-80.5%,他们的高等教育分层次的做法似乎可以借鉴,一流的大学,学术水平和能力都向高层次发展,以博士生、硕士生居多,综合性较好;二流学校是专业面比较宽的;三流学校则是适用性很强、很灵活的。这样不仅学生人学时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而且学校培养人才也更有针对性。
教育里含有很多产业因素,这个产业的发展要靠国家、企业、社会、中外合资各个方面的投人。国外的民办教育发展得非常快,真正国家办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很少,非政府办学行为多,资金来源多,学校的活力也就比较大。
教育产业化的根本点是解决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这理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认真思考。经济学家热衷于教育产业化是因为它客观上会刺激居民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剌激消费。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愿意以自费形式就读的,受现在考试制度限制而不能就读的学生)约有500万,如果大部分(约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消费,潜在收益每年约250亿元。
其次,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我们扩大社会办学规模,采取宽进严出政策,扩大招生人数,每年将会增加100多万在校大学生人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建设、教研究室、实习工厂对于有关装备及原材料的需求,教学活动对于教科书、课外读物、声像设备、声像制品的需求,学生业余活动对参观、旅游、娱乐的需求,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一般的和特殊的需求等等,不但需求数量大,而且需求种类繁杂。这些需求将有力地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成起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再次,教育产业化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我国15-19岁就业人数约464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73%,其中城镇约1054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5.32%。如果该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低一半的话,全国劳动就业供应量可减少2300万人,其中城镇可减少5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当中国的亿万父母攥着大半生的积蓄准备为孩子的成才敲开大学的校门之时,当教育产业化的呼声响彻云霄的时候,1999年秋天,原本那铁板一块的中国高校终于扩大招生了。尽管如此,仍远满足不了高考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国教育的门滥究竟何时能彻底拆除?万众瞩目!万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