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21135900000014

第14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4)

当然面向全体,并不是意味着要忽视个别。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该坚持个体性原则,所谓个体性原则就是指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对待学生的个别化问题。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年龄的差异、民族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只有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才能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排除心理障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时,首先,班主任应注意要在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下,对个别学生的问题也要心中有数,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用一套僵硬的模式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特别是要关注个别问题学生;三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四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助人’’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要达到“自助”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此目的方可达到。另外,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贯彻主体性原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使学生追求独立、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都要首先从班级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问题为基准,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为目的;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因为‘‘强扭的瓜儿不甜”,强制教育只能让学生产生抗拒、冷漠和排斥;也不能替代学生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因为“外因”只能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三、活动性原则

所谓“活动性原则”是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寓“教”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于沽动之中、寓“理”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需要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答案,意在引导学生的认知,激发内心的矛盾,震撼学生的心灵。因此,在确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喜爱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如角色扮演、接龙绘画、辩论、即兴演讲、表演等,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让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获得感受,塑造心理品质;初中阶段以活动与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体验、去改善心理状况;高中阶段应以体验与调适为主,帮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维护与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贯彻实施活动性原则时,班主任首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现实的活动水平;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问题所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三是在活动中要延迟甚至不评价,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与活动的主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

四、尊重与理解原则

所谓尊重与理解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老师与所有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去关注学生、考虑问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要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当学生体验到被尊重与理解时,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并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能换取学生的信赖与尊重,敞开心扉,真正实现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贯彻这一原则时,首先,班主任应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改变自己的心态,勇敢地从“天地君亲师位”的神坛上走下来,冲破教师的自我参照系,进入班级学生的参照系,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不要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地解决学生问题。其次,班主任要有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换位思考,多从自己的主观上找原因,努力地挖掘、科学地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再次,班主任要以非常耐心的态度、十分关注的神情倾听学生说话,并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内心感受,并能适时给予温馨的回应。

五、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用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中来全盘考虑,不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因为,学生的某一心理问题,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生的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往往是表面的,真正的原因还躲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需要班主任用系统论的原理去拨开迷雾,寻找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班主任要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系统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能突出重点。小学阶段可突出学校生活的适应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可突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青春期心理辅导;高中阶段可突出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交往)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教育。

(六)保密性原则

所谓保密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为学生的倾诉内容及有关资料,在不损害他人利益或危及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对外公开而予以保密的原则。因为老师只有为学生保守秘密,学生才会信赖老师,而只有能够被学生信赖的老师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同时,能为他人保守秘密,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心理教育者的职业道德。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班主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当发现学生有自残或自杀倾向、或危害他人倾向时,应及时告知其亲友或有关职能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学生或他人的利益与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二是如果因学术研究或其他的需要,对学生的有关资料公开时,必须征求学生本人的意见,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另外,还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个别对待原则、交友性原则、多形式教育原则等,这些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拓展延伸

《中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节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6.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四节 班主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促进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明特校于2008年1月18日上午在校多媒体教室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交流会由政教主任范丽龄老师主持,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分管校长李勤副校长,教务处、职教处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首先,范主任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理论知识,接着各部门负责人、各班主任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经验交流,大家深感受益匪浅,觉得很多作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交流会上,各班主任还作了班级工作总结,既肯定了成绩,也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还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前,与会人员做了充分的准备;会上,人人都踊跃发言,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使大家深受启发和鼓舞。

最后,李勤副校长就“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结合特校学生的实际”作了专题的发言,介绍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李副校长还就下阶段各部门、各班主任如何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这项工作做了任务安排。通过研讨,各班主任纷纷表示要以此次交流会为新的起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一、班集体建设的全面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良好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班集体建设这个重要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班集体建设之中。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以团体带个体,促进全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能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的熔炉,能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完善自我;在与同学的比较与评价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与人相处。

在利用班级建设这一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首先要坚持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做一个可亲可敬的、民主的管理者。其次,要坚持全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教育自己。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自我管理体制,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上岗“施政”,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三是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要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使心理素质得到逐步发展。

二、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条件是有与之相联系的人或事,或是彼此理解和了解的人。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