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评价多样化。其一,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以及家长和其他有关成员的参与,形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这样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获得发展。其二,评价角度多样化。分析学生的言语和言语表达,搜集学生在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学生发展的优点,同时也包括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描述,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其三,评价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一些学生思想道德有进步,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进步,尽管与其他表现优秀的学生还有很大差距,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3.重视质性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不宜量化,而适宜质性评价。质性评价能比较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中,应该掌握的主要方法有:(1)观察法: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法:教师通过开展与学生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个别面谈、电话交流、书面交谈等。(3)问卷法: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学生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的方式搜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搜集服务于评价,服务于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搜集的内容是什么形式和类型并不重要,只要能描述学生的真实思想及发展状况,具有发展的价值,与评价的目的相关,就可以收进成长记录袋。
在实践中,教师利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质性评价,制成一张评价表奖励给学生,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在校内校外,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非常严重,但有的学生不但能做到自己不扔,还主动自觉地捡别人的,真正做到“你扔我捡”。这时班住任可以采取这种评价方法:“某某同学:你真像一名清洁小卫士,能主动自觉地捡起别人乱扔的纸屑,你给大家带来了整洁的环境。相信通过你的努力,我们周围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美。”
拓展延伸
学习辅导资料参考
秦刚(科学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杨业华(1963.2~)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
杨再鹏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榜样示范教育法(摘选)
所谓榜样示范教育法就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来提高学生认识的方法。借助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感人事迹和警句名言,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清和履行时代赋予自己的崇高责任。搞好榜样教育。一要注意所选取的材料应该具有典型性。这就是说从榜样人物身上选用来教育学笺材料,应吻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课题。对于完成某个专题的教育任务具有典型意义。二要注意所选取的材料应是最富有感染力的。作为榜样人物,他们的事迹从总体上说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我们用以教育学生的不可能是榜样人物的所有言行。这就有如何选用的问题,需要我们本着获取最佳效果的愿望。从榜样人物丰富多彩的事例中选取最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最能感染学生的材料,作为教育的内容。三是教师要借助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在心灵深处树立起榜样人物的崇高形象,这样在向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才能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使榜样人物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此外,还应该适当注意同步性。如选取的榜样人物是学生同龄人,或者所选用事例与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有直接联系等等。
§§§第三节 对品德行为不良学生的教育
人的许多态度、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的。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注意及时表扬校级和班级的优秀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并让这些优秀学生同品德不良的学生谈心、交朋友,关心他们的细微变化,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改变他们。
一、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
所谓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种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学生。但品德不良不可滥用,要注意掌握两个分寸。一是品德不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者说一贯表现不好;偶有过失,不属于品德不良。二是缺点多,不一定品德不良;只有行为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不好,才是品德不良。品德不良的学生虽然在班上人数不多,但如不采取一定措施,那么会对班上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对这类学生的教育。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特点
1.品德不良学生没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他们对于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正确与错误、光荣与耻辱、什么该做与什么不该做,都没有正确的标准和明确的界限,甚至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他们目光短浅,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判断能力低下,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抗诱惑的能力。
2.从客观说,品德不良学生是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受到错误思想观念和不良行为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没有哪个人一生下来就品德不良。
3.从过程说,品德不良学生一开始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或由于侥幸产生了满足的情绪体验。多次侥幸得逞,逐渐地强化了这种不良行为,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4.从表现说,品德不良学生行为的不良习惯差,长期表现不好。例如:爱骂人,好打架,喜撒谎,惯偷窃等。
(二)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方法
品德不良的学生尽管是少数,但是对他们的教育、转化和帮助,不仅关系到其本身,还关系到全班乃至全校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风尚。放弃对一个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就意味着多了一个危害社会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教育。
1.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品德不良学生之所以没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道德判断能力低下,就在于他们心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免疫系统”。有了它,才能抵抗“精神病菌”的入侵。
青少年正处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加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分辨是与非,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或少管所、听法制讲座、看法律书刊,以警醒学生;也可召开主题班会或主题团、队会,组织演讲会、辩论会,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来认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抓住各种时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培养习惯——通过行为改变思想
行为是受到思想支配的,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训练,也可达到改变思想的目的。班主任可通过开展半月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学生良好行为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师评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做法是从行为人手进行教育。学生长期受到某种行为的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应的意识观念。实际上,品德不良的学生,一开始并不是思想品德就不好,而是长期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了不良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止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不断强化,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3.真情感动——融化学牛心中坚冰
品德不良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成人的斥责和同伴的耻笑、歧视,常常比较敏感,对老师和进步的同学有戒心和敌意。要教育好他们,必须使他们解除顾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式,这尤其需要班主任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爱心温暖学生,学生才敢于袒露自己的思想,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教育。
浪子尚有回头时。品德不良学生毕竟是学生,仍有可塑性。尽管教育、转化品德不良学生难度较大,但我们只要真诚地去帮助他,教育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是会成功的。真情是火,它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
思想是灵魂,是统帅。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或忽视思想教育。对于品德不良学生,尤其应加强思想教育。
4.磨炼意志——防止学生的惯性反复
在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因为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就有习惯性。改掉它也不能只求一朝一夕。当他们出现反复时,班主任切不可表现出急躁情绪,应及时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及时调整对策,寻找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巩固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考验一个已经改正盗窃习惯的学生,让他穿过森林到城里银行去取一笔巨款。当这位学生体会到这是老师对他高度的信任时,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荣誉感、责任感和尊严感。新的高尚动机战胜了旧的卑劣不良行为和动机,学生取回了巨款,马卡连柯的教育取得了成功。借鉴马卡连柯的做法,当学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之后,采用给学生安排一定岗位的方法,让他们通过磨炼自己的意志来改正不良行为,如让经常违犯班规的学生去管理班级秩序,让不爱护公共财物的学生去管理财物。这样不好的行为不断受到抑制,好的行为不断受到强化,错误复发的次数愈来愈少,最后达到与不良行为完全决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巩固疗效,对于彻底治愈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是非常必要的。经过教育和帮助,学生有了认识和悔改表现,这时不应停止教育,而应继续关心、教育,尽量防止学生旧病复发。因此,班主任对他们要经常敲打,见好不收,继续努力。
5.防微杜渐——警惕学生的负面强化
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帮助品德不良学生时,应耐心细致,并要高度警惕学生的惯性反复和环境对其的负面强化。防微杜渐,是说哪怕一丁点儿的负面强化,都可能抵消教育的成果。这好比一处伤,经过治疗,已基本痊愈,如果再弄坏疮疤,就影响结痂了。品德不良学生由于自身的“精神免疫力”较低,如果再受到负面影响,危害就大了。所以,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帮助品德不良学生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力控制外界对其的不良影响,斩断危害源。需要重视的是,一个细小的影响可能毁坏整个教育。
6.净化环境——健康学生的生存空间
人是环境的产物,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应与家长配合。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教育。必要时,可先与其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探讨,使他们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现在,有的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或家长培训班,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学校应加强校风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应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教育学生绝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办到的。教育、转化和帮助品德不良学生,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
二、对行为克制能力差的学生的教育
行为克制能力差,即通常所说的自己管不住自己。行为克制。准确地说,是克制行为或行为被克制。用什么克制行为呢?用思想、精神、理性、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等克制自己的行为。行为克制能力差不同于蓄意破坏、故意捣乱,前者不具有目的性、攻击性、破坏性,较少影响他人,后者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攻击性、破坏性,一般会危及他人。行为克制能力差也不同于多动症,前者有后悔表示,后者没有后悔表示;前者具有明显的反复性,后者没有明显的反复性。行为克制能力差也不同于缺乏上进心,前者是心理不成熟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后者是思想不成熟而缺乏前进的动力,行为克制能力差不一定就缺乏上进心,缺乏上进心也不一定就行为克制能力差。把握行为克制能力差与蓄意破坏故意捣乱、多动症、缺乏上进心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帮助、教育行为克制能力差的学生。
(一)行为克制能力差的学生的特点
班主任要取得对行为克制能力差学生的教育实效,首先必须把握他们的特点。
案例
某中学有这样一位男生,成绩中等偏上,喜欢打电子游戏。每次教育他,他都说:“我也知道打电子游戏的危害,保证下次不打了。”可没过多久,又发现他打电子游戏。有一次,班主任到电子游戏室查看,看到他又在打电子游戏。该生突然间回头发现了老师,一溜烟跑回寝室,迅速换了刚才穿的衣服,躺在床上拿起一本书来看。班主任找到寝室,问他刚才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是在寝室看书,哪里也没去。无论怎么开导,他死活不承认打电子游戏的事。后来班主任找来与他一起去打电子游戏的同学,他被迫承认了。经过一番教育,班主任让他回寝室去反思。过一会儿,同寝室的一位同学满头大汗地跑来向老师报告,说这位同学用水果刀把自己的无名指给砍了。老师急忙将其送到医院包扎,并通知了家长。家长问他为什么要砍自己的手指,他回答说:“我以此表明再不打电子游戏了。”
这位同学是行为克制能力差的典型。我们对此进行个案分析,就会发现行为克制能力差学生的特点:
1.管不住自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对外界诱惑缺乏抵抗力。这位同学说:“我也不想打,就是管不住自己。有时放学后,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电子游戏室的门口,顺便进去打两把。有时看到别的同学在打,自己也想打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