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19

第19章 赞比西亚省(Zambezia)(2)

★文中文 赞比西亚之最

克利马内是赞比西亚的省会城市,地处赞比西河流域的北面,虽为首府,但其规模充其量只相当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镇子。从殖民时代到独立时期,克利马内人就像附近的赞比西河一样,一直过着平静、古朴、流年似水的生活。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克利马内城因为木材资源突然热闹起来,交上了好运。来自中国大陆、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商人纷纷进驻克利马内收购木材,每月向克利马内城注入几十万元的美金,刺激消费,带来就业机会,拉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现在的克利马内城被木材支撑起来,渐渐有了现代城市的模样。

在非洲的地形图上,有的地区是荒漠一片,有的地区是秃岭童山,而莫桑比克的国土全被覆盖在浓郁的绿色之中,生长着黑檀木、花梨木、铁木、檀香等贵重林木。克利马内人靠木材发了家,各国商人购买最多的是红檀、紫檀和鸡翅木,这些木材殊路同归,主要出口到中国的大陆地区。除了木材资源外,赞比西亚省可圈可点的地方特产仍有不少,一些还能被评为世界之最呢。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椰子林。椰子树是热带非洲最常见的一种树,从内陆到海边,从居民的庭院到荒凉的野外,椰子树随处可见,虽然各地的椰林不少,但人们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椰子林是在莫桑比克的赞比西亚省。克利马内郊外有一条较窄的土路通向扎拉拉(Zalala)海滩,土路两边是长达38公里的椰树森林,为世界上最大的一片人工椰林种植园,隶属于马达尔集团公司,共有2百万棵椰树,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在克利马内,每当椰子成熟时,1个梅蒂卡尔(相当于人民币3角)可买10多个椰子,跟白送没什么区别。更多的椰子树虽然挂满了果,却无人采摘,果实太多,人们只能消费极少一部分,大部分生于土壤,回归大地,任其自生自灭。

世界上最好品种之一的菠萝。菠萝在莫桑比克各地均有栽种,或大或小,或甜或涩,不足为奇,唯独克利马内40公里外的近郊城镇尼可阿达拉镇(Nicoadala)长出的菠萝大如蓝球、甜如蜜汁、香气弥漫,集诸多优点为一身,闻名全国。克利马内的华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菠萝,在未得到考证之前,为说话留有余地,只好暂将其列入最好品种之一中去。

世界上生长成灾的腰果树。腰果在中国,是个好东西,价钱也贵,常见的“宫爆鸡丁”菜肴中就放有腰果。不到非洲,你很难想象腰果树在莫桑比克密集的程度,从克利马内到最北边的彭巴(Pemba)市,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腰果树, 无人居住的荒原生长的仍是腰果树,密密麻麻毫无边际,唯有用生长成灾来描绘。每年,莫桑比克均会出口腰果来赚取外汇,但这些经过加工的成品只占全国实际产果数量的小部分,因为更多的果实在成熟后无人问津而化为泥尘。在克利马内,每到11月份腰果成熟时,2个梅蒂卡尔就能收到1 公斤带壳的腰果。腰果本身不要钱,你所付的只是雇黑人到郊外采摘“野果”的劳务费而已。有时我很奇怪,中国人满世界乱跑,到处寻找赚钱的机会,却唯独没人到此做腰果生意。

世界上优质品种的芒果。我们在马普托市常吃芒果,但这边树上结出的果实果不大、核不小;肉不多、丝不少,塞进牙缝里较难剃出,吃1个要1分钟,但剔牙需10分钟。克利马内生长优质品种的芒果,果大、核小,颜色有青、绿、黄、红几种,特别是果肉里无丝,用刀可切成块状食用,甜爽可口。个别品种的芒果大如海碗,世所罕见,小孩需用双手捧着吃,吃一个一天不饿。

世界上品位最高的钽矿。莫桑比克钽矿储量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有来自美国和南非的公司在此建矿开采,制成钽锭后,运回本国储备。中国也有钽矿,品位仅是百分之十几,还有开采的价值,但莫桑比克的钽矿品位高可达百分之八十几,最具开采价值。1999年,北京五金矿产公司的负责人曾到此考察,商讨开采的可能性,终因建矿耗资太大,所需资金等同于建立一座城市而作罢。

世界上最牛的蜗牛。克利马内城生活着一种大蜗牛,可真“牛”,在未听说其他地方有更大的蜗牛之前,暂且妄言将之列为世界上最大的蜗牛。有多大?比驼鸟蛋小但比鹅蛋大,没有一个中国人到此后不惊奇如此个大的蜗牛,在10月份雨、旱两季交界时最多。居民的房前屋后、草地、路边、树上、爬得到处都是,公路上也时时可见车辗死的大蜗牛。早就知道蜗牛是世上一道名菜,中国人初见蜗牛就想到了吃,1个即可做出一盘菜,但这儿的蜗牛有没有毒素、寄生虫,能否食用,怎么做才安全、卫生、味美?大家嘴上叫得挺凶,但落实到个人,最终没有一人首开吃蜗牛之先河。

非洲草原是动物世界的天堂,莫桑比克早在殖民时代就建有国家级的野生动物公园,可惜在内战中遭到破坏而废置,人都无暇自顾,谁还去管动物的死活!中国人深入林区,押车运输木材,常看到黑人掂着刚捕获的野生动物出售。这些国人,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就是一个字:吃。在这里,我实话实说,罗列一二。

克利马内算是鱼米之乡,陆地上生活着一种旱龟,壳色鲜艳,观赏性极强;附近的一些湖泊里有很多带须的大鲢鱼;长着一对钢钳般的大虾以及甲鱼等。中国人虽不吃龟,对甲鱼可不客气,有一次,杨哥公司的中国人逮到一个重达7公斤的大甲鱼,可惜的是众人烹饪技术欠佳,又缺乏佐料, 未把甲鱼的美味做出来,吃不完就倒掉了,真是暴殄天物。

从克利马内城通往林区的公路上,一些黑人常提着动物向行人兜售:草原上野生的珍珠鸡,1 0梅蒂卡尔1只,这种鸡肉较硬,不容易炖烂,吃时得用手使劲扯着吃,肉味不如家鸡,众人吃过几次,以后再无兴趣;河狸鼠、大蜥蜴被捉到后,黑人喜欢将其肉剖成块,架起碳火烤黑后出售;野猪,大、小羚羊现捉现杀,论公斤卖生肉;树林里还有一种长脸的大马猴(狒狒),成群结队特别多,大个的有30斤左右。经常看到黑人拖着死的大马猴叫卖,20或30梅蒂卡尔一只,很少见有活猴,可能是这种猴太厉害,反抗意识强,捕捉时只好将其“就地正法”。

一天,一台湾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杨哥某处有黑人捕到一头活的穿山甲,想不想吃。穿山甲属于山珍中的极品,能吃到说明你口福不浅。机会难得,杨哥随即赶到,出价400梅蒂卡尔将其买下。穿山甲封在一蛇皮袋里,众人解开绳扣,把它放入一间空屋。这头穿山甲体型较大,不算尾巴光是身子就有1米3之长。临近中午,一名华人进屋,准备将其提出宰杀,但一个人就不是穿山甲的对手,连边都靠不上。众人皆不服气,杨先生带着另外两名同事,三人在屋内竟然花了两个钟头,还未把穿山甲按住。穿山甲不咬人,需要当心它那钢钩一般的长爪子,戳着人可不轻。最后,众人只好借助工具,抛绳索将其套住,吊到外面的树上,用匕首捅了好多刀,流了许多血,穿山甲这才咽气。它的肉和羊肉相似,鲜红鲜红的全是瘦肉。大伙觉得穿山甲的鳞片挺稀罕,便想剥离下来保藏,但那鳞片和肉皮紧紧连在一起,一片一片没法剥。有人想个好主意,把连在一起的鳞、皮扔到平房的房顶,让风吹日晒,让蚂蚁咬噬,让其自现原形。

因运输生意太忙,众人将此事忘个一干二净,两个多月后,杨哥才猛然想起。他登上房顶仔细一看:嘿,肉皮被蚂蚁吃得丝毫不剩,唯有300多块鳞片如同列队出操的士兵那样干干净净、 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水泥面上,蔚为状观。

★文中文 寻找非洲矮人族

提起非洲的矮人族,人们自然想到中部非洲的俾格米人和南部非洲的布须曼人,他们均为非洲大陆最原始的土著居民,尤其以身材矮小而闻名于世。其实,除了这两种人外,非洲可能还存在有其他的矮人族,只不过他们的居住地更为隐秘,人数更少,不足为外人所知。我在莫桑比克生活多年,经常听说这个国家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支更矮的民族一阿曩(Anau) 矮人族。我们商店雇佣的保安也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他在戈龙戈萨山区伐木,曾多次见到一伙小矮人穿行山中。我此次走访莫桑比克,寻找阿曩矮人族便列上了日程。

2006年8月7日,我来到克利马内市,拜见了当地华侨张女士,特意咨询此事。张女士告诉我:她早就知道,并在市区看见过,他们显著特点是头大,下身短,身高在1.2米以下,长相丑陋,看后能吓人一个跟头;他们总是两人一起,匆忙而来,买些盐巴、糖等生活用品后匆忙离去,极少与人交往,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后,张女士建议说,本市的码头历史悠久,可以去那问问船长、售票员、门卫等人,从当地人口中直接采集一些相关信息。

如果是给<<故事会>>或<<传奇故事>>供稿,看见矮人与否,我都会写出“莫桑比克惊现矮人国”之类趣味十足的文稿,故事吗,允许艺术加工,但我是以学者的态度来研究,一定要严谨、实事求是,亲身经历,而后才能评判结论,那么,在未见到矮人之前,从理论上来说,他们有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呢?

理论依据

莫桑比克地处东南非洲,研究其境内是否存在矮人一族,首先需要了解黑非洲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另两个矮人族的生活状况,以供参考。布须曼人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石器时代曾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起源至今不详,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55米左右,肤色呈黄褐色,更接近亚洲人。他们身材矮小,不擅战事,在优胜劣汰的部族冲突中占尽劣势,领地逐渐被南下而来的班图人吞食。更悲惨的是17世纪遭到布尔人(Boer,迁往南非的荷兰人及其后裔)疯狂地屠戮,“布须曼”一词即是布尔人对其蔑称(Bushmen:生活在灌木丛中的人)。有学者称其为萨恩族,他们和身体特征较为相似的科伊族一起,合起来统称为科伊萨族。为逃离白色人种的黑色统治,布须曼人迁入荒无人烟的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现在,布须曼人的数量正在锐减,他们仍在沿袭几千年前原始的生活方式,为当今世界上很难再见到的原生态的原始民族。

非洲是野生动物糜集的大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布须曼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猎过一种现已灭绝的野生动物一斑驴(Quagga)。斑驴曾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广阔的草原上,生性机敏,听力极好,与斑马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的四肢与后身没有斑纹,它们与角马、鸵鸟的默契配合成为动物世界的一个传奇:斑驴有超乎寻常的听力,角马有灵敏的嗅觉,鸵鸟有良好的视力,这些动物经常混群吃草,相安无事,一旦它们共同的敌人一狮子出现时,就会相互快速传递信息,立即逃之夭夭。遗憾的是十九世纪,斑驴遭到布尔人疯狂地屠杀,几乎被斩尽杀绝。1860年,一头饲养在伦敦动物园的斑驴,因不能忍受长期的禁锢,愤然撞墙而死,举世震惊;1878年,最后一头野生斑驴遭到猎杀;1883年,最后一头饲养的斑驴在荷兰动物园内死去,至此,斑驴在全世界无可挽回地走向灭绝。

俾格米是非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迄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就散居在非洲的许多地区,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大诗人荷马的著作中都曾有过关于俾格米人的介绍。历史上,俾格米人由于身材矮小,自卫能力低,长期遭受其他种族的虏掠和屠杀,使得这个数世纪之前曾经达到200多万人口的民族不断减员。他们难以在人类的战斗中生存,不得不隐身于莽莽的森林中去,借助大自然的庇护来保存自己。今天的俾格米人总人数估计在15—25万之间,分布在中西部非洲8个国家。居住在刚果(金)的人数最多,大约有8万人左右;喀麦隆、刚果(布)次之;加蓬境内约有3000人;中非、赤道几内亚、布隆迪和卢旺达境内也有少量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俾格米人也失去了数千年来与世隔绝的传统生活。刚果(金)、喀麦隆、加蓬等国的政府在森林附近修建公路,构筑营地,鼓励和帮助他们放弃狩猎,走出原始森林,学习种植技术,过上了以农耕为主的现代社会生活。

俾格米人主要生活在原始林区,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猎过一种现已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一霍加皮(Okapi)。人们普遍认为霍加皮是与长颈鹿血缘最近的近亲,这两种动物的脸部相像,但笔者总认为霍加皮应该归类于驴马家族,因为它们的外表很相似,尤其是霍加皮的臀部和四肢也有条状的斑纹,与斑驴的条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长颈鹿身上的纹路是格子块状形,在颜色和形状上无法与霍加皮“攀亲”。霍加皮最初是1959年8月在刚果(金)境内的维龙加国家公园中被世人发现,因数量极为稀少,人们以后很难再发现它的踪迹,成为非洲大陆最神秘的野生动物。2006年,从刚果(金)传来好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宣布:由他们和刚果自然保护研究所联合组织的调查活动中,在维龙加国家公园内,重新发现了消失近50年的珍稀动物霍加皮。

莫桑比克最早的原始居民是布须曼人,至今在马尼卡省(Manica)、赞比西亚省(Zambezia)和太特省(Tete)的一些山区,仍残留着许多布须曼彩绘岩画,后来,气候的变化导致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逐渐扩大化,生活在沙漠以南、赤道以北的班图语系人纷纷向南迁移,于公元1世纪前后到达莫桑比克,并与原有的布须曼人发生部族冲突。到了公元3世纪,班图各族开始替代布须曼人成为莫桑比克早期土著居民,至公元10世纪完全定居下来,而布须曼人却迁移到非洲更南面的荒野地区。非洲是一个非常封闭、落后的大陆,在西方白人到达之前,黑非洲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是停滞不前,仍以一个个独立的原始部族存在,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布须曼人在班图人到来后,不可能最终全部迁移,肯定会有少数分支群体隐遁在孤僻地带,能否顽强地保留至今,并非绝无可能。另外,非洲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有迁移的风习,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刚果(金)等同属黑非洲地区,距离不远,不排除有布须曼、俾格米或其他矮人族迁移至此的可能,所以,若在莫桑比克境内发现矮人族,还是有理论依据来支持的。

初见小矮人

8号中午,我到一家酒吧进餐,看到同桌坐着3位老人,就顺便向他们询问矮人族之事,没想到其中的一个老头语出惊人,告诉我在克利马内的郊区,就居住着一个从山上下来的小矮人,如果不信,下班后可以带我前去核对。克利马内就有矮人?我倍觉不可思议,决定在此等候,以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