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讲话
21440600000029

第29章 村民自治组织(4)

其三要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推进农村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是现代法治观念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民族精神、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它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伴而生。先进文化能引导农民接受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传播进步的思想理念,弘扬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逐步加大对各项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倡导培育健康的乡村文化,丰富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从而为倡导和弘扬法律文化,促进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及执法环境的改善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中,要加强农村立法,依法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开发和繁荣。同时要清理那些体现城乡差别政策、忽视农民国民待遇的法律法规。

7.如何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号召。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尽其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既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要发挥政府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都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今年要傲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今后还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仅要加大投入,成为参与者,而且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协调组织新农村建设,成为组织者主导者。

其次要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各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动员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把农村建设好,使在农村的几亿人口也能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应当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过程,是城乡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过程,最终形成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其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特别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山东“以企带村、村企共赢”建设新农村的好经验。它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的有效形式。推广这个经验有可行性,有必要性。这个做法和韩国“一村一社”有类似之处。只要政府加以引导,并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非农企业互动起来,一企一村,或者一企多村。新农村建设就多一个重要形式。

其四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我国有2.4亿农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的是村民,靠的是村民。不管穷村富村,都要动员农民、组织和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建设新农村。无论是解决投资问题,还是规划实施等问题,只有把亿万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

8.如何加强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创造了有利于发展“三农”的政策环境。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直接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一是运用行政调控手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既要用“看得见的手”,又要用“看不见的手”。

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就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并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统一,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引导城市发挥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明确各大中城市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加大市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引导农村根据城乡统筹战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各个部门力量的整合、多种资源的整合和诸多项目的整合工作,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业投资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各地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其次要发挥国家的扶持作用。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近三年国家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三个高于”的要求,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发挥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既要解决好越位问题,又要解决好缺位问题。不该由政府办的事情要坚决交由市场和社会去办,该由政府办的事情要切实承担起政府的责任认认真真办好。当前,特别是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了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任务。中央积极推进包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国家为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从今年起,国家财政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与此同时,国家还及时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道路建设、五保户供养等方面的责任。

9.如何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工程,全国现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如果缺乏规划,很容易发生问题: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总体规划,坚持科学的规划先行,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首先要把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制定规划时应从农民利益出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要着眼本村的发展远景,立足本村的具体条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纲领,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考虑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照顾村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尽量节约使用土地,又要考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经济;既要统一规划,又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其次要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和实施整治村庄的规划。村庄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为此,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思想,从农村实际出发,找准当地村庄整治工作的重点,突出农民在整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抓住农民参与和政府帮扶的结合点。目前村庄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既注重解决当前村庄整治的重点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后续的村庄规划与管理需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要依据政府发布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并做出相应的现状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整治项目的空间布局与技术要求,明确整治项目的主要指标,测算工程量,提出实施计划、实施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管理建议。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的成果应达到“三图、三表、一书”的要求,即村庄现状图、村庄整治规划图和设施图,主要指标表、工程量测算表、行动计划表和说明书。

其三要稳步推进,坚持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相结合。要本着统筹规划的原则,由国家有关综合部门牵头,农口各行业和相关涉农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全国性的新农村建设纲要,以此作为指导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特征、环境资源状况和人口素质程度等因素,以5年、10年或15年为时间段,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县级新农村建设要以国家和省级规划为指导,以整合现有各类政府支农投资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县域内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本着集中力量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创新政府引导扶持与发动群众艰苦奋斗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根据沿海、城郊、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类型区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突出建立节约型社会观念,突出特色,体现多样化,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具体地讲,城郊与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适度超前,构建城乡统一的乡村建设格局。平原地区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中的趋势,不盲目铺摊子,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节约利用;丘陵、山区和草原地区要把新农村建设与以工代赈、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等现有工程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最急迫的生产生活问题。

10.怎样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农村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特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好阐释好,让党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有针对性地编写党的农村政策通俗读本、宣传手册、宣传页、宣传画,通过组织宣讲团、农民培训、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和谐,实现农村长治久安,都离不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此,要坚持知行统一,既要广泛宣传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活动,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使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真正扎根农民群众,内化为道德修养,转化为自觉行动。要扩大工作覆盖面,采取有效措施,使思想道德建设覆盖到农村的各类人群。还要突出农村未成年人这个重点,逐步改变一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也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多管齐下,多方面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要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深入开展“三下乡”、“心连心”等新形式的活动,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要培养农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为此,要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要切入点,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把创建活动与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卫生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突出科普宣传,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适用技术,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加强唯物论、无神论与相关科学常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自觉抵制“法轮功”等歪理邪说的侵蚀。要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农村文明新风。革除赌博、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附录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知识问答

一、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