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止学》学生活
21445800000017

第17章 誉卷五(2)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狩猎于吕梁山一带,召集司徒崔浩到其行营共商军机大事。崔浩上表陈述安邦定国之计:“以往汉武帝多次受匈奴侵扰,因而开发凉州五郡,通西域,鼓励老百姓种粮储粮,以作为剿灭敌人的物质基础。待到自己的力量积蓄强大之后,频频东西出击,因而汉未疲而匈奴已劳顿不堪,终于臣服。凉州前些时候虽已被我们平定,但北贼尚未彻底心服,征役频繁,这个时候不适合迁移当地老百姓充塞内地。从长远考虑,若将当地人内迁,则反使其地空虚,纵使有边镇戍兵,唯可守御,若大举北进,军资必乏。依我之见,不如按以前议定之计行事,招募北魏的豪强大族徙居凉州,充实凉州人力物力,到大举北进之日,东西一齐进发,此方法算得上安邦定国之计。”

向边境移民,增加那里的人口,发展那里的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边防。崔浩居安思危,才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

宋真宗时,李沆为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当时正值西北边境战况紧急,往往到了很晚才能吃饭,王旦长叹:“唉!我们这些人,怎样才能等到天下太平、悠闲无事的时候啊!”李沆说:“稍有忧虑辛苦,方能使人警惕。假使哪天四方无事,则朝廷里也未必安宁。”

后来,宋与契丹议和,王旦问李沆:“如何?”李沆说:“议和当然是好事。但一旦边疆无事,恐怕皇上又会渐渐生出恐慌。”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则每天搜集一些水旱灾害、强盗、乱贼以及忤逆不孝的事禀奏皇上,皇上听了,闷闷不乐。

王旦认为不值得拿这些琐碎之事去惊扰皇上。李沆则说:“皇上尚且年轻,应让他知道各方面的艰难,具有忧患意识。不然,他血气方刚,不知百姓疾苦。我老了,看不到这一天了,而这些正是你参政之后的愁事啊!”李沆死后,宋真宗看到与契丹讲和了,西夏也对宋称臣了,真的在泰山封岱祠,在汾水建宗庙,大肆营造宫殿,搜集研究已废弃了的典籍,没有闲暇之日。

王旦亲眼看见王若钦、丁谓等奸臣的言行举止,想进言劝谏,而自己却已经陷进去了;想离开朝廷,但念及皇上对他的厚爱,不忍告辞。此时,王旦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感叹道:“李文靖真是一位圣人啊!”

未雨绸缪,这个道理看似平淡,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当事人有的是“愚”:贪图安逸,头脑已经糊涂;有的是“怕”:害怕损害自己的利益,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福特是汽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公司生产黑色T型车,在欧美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款车型简直成了汽车的象征,19年来竟然没有修改过一次。老福特不禁得意忘形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一些工程师对T型车做了一些改进,于是得意地去请福特参观,眨巴着眼等待被夸奖。老福特围着新车转了三圈,然后突然抡起一把斧子就朝新车砍去!在众人目瞪口呆、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福特扔下斧子,一句话不说就背着手走了……“谁也别想碰我的T型车!”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老福特并没有说的话。

就这样,老福特开始众叛亲离,连帮助他创业、功勋卓著的顾问库兹恩斯也不得不向他告辞。从此,福特公司的生产与经营不断滑坡,甚至一度几乎要破产!

此时,他的对手通用汽车在阿尔弗雷德·斯隆领导下大力实施内部改革,实现了“经营集权,生产分权制”,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的协调统一。这大大调动了各公司的积极性,又保持了整个公司目标的一致。于是,适应社会各阶层需求的新车型不断出现在市场,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当时的街景是:富豪坐凯迪拉克,穷人坐雪佛莱。但谁还坐守旧的福特车呢?此时,福特才感到大势已去。失去了大部分市场,眼看一席之地(不到20%)也没有占到,又加上爱子患癌症去世,内外打击,使年过八旬的福特一筹莫展。老福特只好把经营权授予另一个儿子。但作为10多年来每况愈下、积重难返的福特汽车公司,要想复兴谈何容易。

智慧金言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在局中的人常常难有远见。如宋真宗生活安逸,周围拍马屁的人又多,他难免会觉得天下太平;而老福特对自己开发的T型车爱之太深,“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最好的”。当人失去理性,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之时,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及时补救。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

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解读

用不正当手段而取得的名誉,常是祸患的根苗。利欲熏心者不惜用下流方法来获取名誉,无不是为了借誉生利,而天理人道自在人心,他们的阴谋终会败露的。坚信这一点的人,总不会在名誉的取得上施展手段,而是靠本事和努力去赢得,这就深合天理大道了:名誉表面上是人所赋予的,实际上却是苍天对仁人智者的一种褒奖。违逆天理的人,善果是不会属于他的。

活学活用

福祸苦乐一念之间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造成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是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的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火海变成乐园。”可若意识观念略有不同,人生世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佛家说“相由心生,相随心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心里有了利欲之念,心也会变得火一般炽烈的贪婪,这时你的人生幸福也会随之堕入痛苦的地狱中。心能清净,即使已经出现炽烈般的欲火,也能把它化为清凉水池。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全由自己的观念造成。观念略有不同,人生境界就会全面改观,因此,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佛经有一首劝诫人们早觉醒的诗,写道: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休。

光明大道人不往,牢门封锁有人来。

天堂有路人不走,地狱无门非要钻。

劝君早觅修行路,了脱三途八难灾。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当事情真正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就难以抵制物欲诱惑的时候,就会失去自己的清醒的头脑,什么光明大道人不往,牢门封锁有人来。天堂有路人不走,地狱无门有些人非要想进去,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明知道那是火坑,却仍然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结果像飞蛾投火一样,不仅不能自拔,这种精神真是让人敬佩,然而连自己的生命都失去了。所以人们对于追求总是无止境,永远都不感到满足,但最终的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就像有个人在机关做事,看到别人和自己的级别一样,可是人家却比自己风光,不仅有香车宝马,堆金叠玉,而且他们还拥有了更多的资产,他的心理自然会不平衡。因此不自觉的会越来越贪婪,象贪污公款。虽然最终这位干部腰缠万贯,可并非他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获得的,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他不仅使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且也失去了人生的自由,更有甚者可能是一命呜呼。

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不难明白:其实祸与福、苦与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谓苦,何谓乐呢?只不过都是人们的“念想”而已。如果符合自己的“念想”,满足了自己的欲望,那么则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念想”,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则被认为是苦。因此苦和乐有时候只在一念之间。

正所谓“祸福苦乐,一念之差”,如果我们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就会懂得和明白,人生的祸福苦乐,只不过是人为的一种虚拟的概念罢了,如果说富有的人是快乐的,那么普通的或许会比他有更多的快乐,这是谁也说不好的事情。

智慧金言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安居乐业才是人们最终所追求的幸福。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译文

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

解读

名誉作为一种奖赏,向来是为上者统御下属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激励世人为国建功的一个有效举措。几千年来,为利而亡者比比皆是,而为名为誉献身者也前后相继,可见它的作用不菲。

活学活用

李渊行奖一视同仁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各地纷纷起兵反隋。镇守太原的唐公李渊,欲与群雄争夺天下,也于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李渊高举义旗,所属州郡陆续响应,广大民众纷纷前来应募,不几天军队扩充了一万多人。李渊对所属将士不分贫富贵贱,都以义士相称,使全军上下相处融洽。此时,西河郡丞高德儒反对李渊起兵。李渊就派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一同领兵征讨。由于二人与士兵同甘苦,作战又身先士卒,使参战将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往返只用了九天,就讨平了高德儒部。在行军作战中,部队纪律严明,沿途见到瓜果蔬菜不付钱不吃,偶然有个别士兵偷瓜果,一经发现,立刻寻找失主,按价偿还,对偷窃的人也不予深究。因而,不但军内关系更加和睦,而且深得民众称颂,以致应募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发展到三万多人。因为将士们和衷共济,团结一心,奋勇作战,所以军中很少有人计较贫富贵贱,出身等级的问题。

当年七月,李渊留下四子元吉镇守太原,亲率三万人马向隋都长安进军。大军进到霍邑(今山西霍邑),遇到隋将宋老生的顽抗。又适值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粮秣供应不上,同时还传来突厥兵进攻太原的消息。李渊顾虑重重,不敢冒进,打算回师太原,待机再举。在一部兵力开始北撤时,李世民说服李渊收回了撤兵的命令。八月,天气晴朗,李渊率军一战取胜,斩杀宋老生,攻克霍邑,为向长安进军打通了道路。

李渊攻克霍邑,似绝路逢生,十分欣喜。进入霍邑城中,立即下令各部评议军功,奖励义士。这时,有些军吏提出疑问说:“军中虽不分贵贱统称义士,可是这义士里面有主有奴,有贫有富,包含着许多等级。奖励军功,能做到主人和奴隶不加区分吗?”这个影响内部关系的重大政策问题提出后,使李渊感到十分为难。他既觉得主奴不分不成体统,可又有许多事实使他不便严格区分。心想:在我身边英勇作战,屡建功勋的钱九陇和樊兴等人都是奴隶出身,能够埋没他们的功劳吗?女婿柴绍从军作战,将女儿留在关中,因得到马三宝的帮助,在关中响应起义,已发展到数万之众。对马三宝能另眼看待吗?再看军中应募参军的奴隶为数众多,而且作战大都十分英勇,如果有奖励军功中不能一视同仁,必将使他们心灰意冷,削弱部队的战斗力。为了争夺天下,权衡利弊,他不得不暂时抛开盛行于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当众宣布:“两军交战,刀枪弓矢不分贫富贵贱,为何论功行赏时却要有高有低呢?必须一视同仁,不分主权,论功行赏!”号令一出,全军上下无不雀跃欢腾。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但进一步增强了军队内部的团结,而且在民众中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使部队迅速扩大,为进军关中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形势。

由于李渊能够坚持贯彻论功行赏,一视同仁的政策,所以有些奴隶出身人,因屡建战功而获得了很高的封赏。钱九陇后来升任到眉州刺史、巢国公,樊兴升任到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马三宝升任为左骁卫大将军。李渊的这一政策,不仅对唐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以后的一些封建王朝树立了一个争取民心的范例。

智慧金言

名誉之所以让人舍生忘死,关键之处全因为它贵重,不易得到。如果当权者忽视和轻视此节,任人惟私,轻易赏人权位荣誉,毫不慎重,不仅受誉之人不知感恩,而且世人也会由此不以名誉为重,更无人为之效力了。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译文

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

解读

获得荣誉、赢得名声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考验。如果心安理得地接受,全没有一些辞让之心,这样的人不仅让上司猜疑,也会让别人多有非议。在上司的眼里,纵使下属功劳再大,也不该忘却上司的存在,不忘对之心生敬畏,反之则是野心家之类,应当防范了。在其他人看来,如果一个人有功自骄,目中无人,他就无法让人依靠和信赖,人们对他自失去了信心,抵触情绪和拆台之举便油然而生了。

活学活用

对权力与金钱不可欲望太浓

能把最难放怀的事情放在一边,那么心境永远会平静豁达。

严子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之一,浙江会稽余严子陵姚人。他原名叫严光,子陵是他的字。严光年轻时就是一位名士,才学和道德都很令人推崇。那个时候,严光曾与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一道游学,两人是同窗好友。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严光便改了名字,退隐山林。待到朝政稍微稳定之后,光武帝刘秀想起了自己的这位老同学。因为找不到这个叫严光的人,所以他就命画家画了严光形貌,然后派人“按图索骥”,拿着严光的画像到四处去寻问。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在齐国那个地方有人汇报说:“发现了一个男人,与画像上的那个人长得很相似,整天披着一件羊皮衣服在湖边悠闲地钓鱼。”

刘秀听完,猜想这个钓鱼的人就是严光,于是就派了使者,驾着车,带着厚礼前去聘请。使者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这个人请来。此人果然就是严光。刘秀高兴极了,立刻给严光安排房子住下,并派了专人侍候。

司徒侯霸和严光是老朋友,听说严光来到朝中,便派了自己的下属侯子道拿自己的亲笔信去请严光。侯子道去时,严光正在床上躺着。他伸手接过侯霸的信,坐在床上读了一遍。然后问侯子道:“君房(侯霸的字)这人是不是有点痴呆,是不是还经常出点小岔子呀?”侯子道回答:“曹公现在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不痴了。”严光又问:“他叫你来干什么呀?来之前都嘱咐你些什么话呀?”侯子道说:“曹公听说您来了,非常喜悦,特别想找您聊聊天,但因为事太忙,抽不出身来。所以想请您晚上亲自去见见他。”严光笑着说:“你说他不痴,可是他教你的这番话还不是痴语吗?君主派人请我,千里迢迢,往返三次我才来。我人主还不见呢,何况曹公只是人臣,难道我就一定该见他吗?”

侯子道请求严光给自己的主人写封回信,严光说:“我的手不能写字。”然后口授道:“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腰)领绝。”侯子道嫌这封回信太简单了,请严光再多说几句。严光说:“这又不是买菜!”

侯霸收到严光的回信很气愤,第二天一上朝便在刘秀面前告了一状。光武帝听了侯霸告状却只是哈哈大笑,说:“这可真是狂奴故态呀!你不用与这种书生一般见识,他这种人就是这么一副德性!”侯霸见皇上如此袒护严光,也只有无语了。

刘秀劝过侯霸,亲自坐车去见严光。

严光仍是卧床不起,更不出迎。光武帝明知严光作态,却并不道破,径直走进他的卧室,把手伸进被窝,触摸着严光的肚皮说:“好你个严光,我费尽周折把你请来,难道竟不能得到你一点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