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21742300000017

第17章

人们的智力之所以有差异,是由于有的人有远见,而有的人却目光短浅。今天与古代的关系,也就像古代跟将来的关系一样;今天与将来的关系,也就像今天跟古代的关系一样。所以,清楚地了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而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将来。古今前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季冬纪·士节

题解

“士节”就是壮士的节操的意思。文章通过北郭骚以死为晏子洗清冤屈的事例,说明了壮士行事处世,只要符合义理就不会躲避危险,面临祸患时就没有利害之虑,即使含弃生命也要奉行正义,把死看得像回家那样轻松。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

原文

上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晏子返都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网①,捆蒲苇,织萉屦②,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问,晏予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了曰:“夫了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当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自之。”着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予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予死也。”又退而自刎。齐君闻之,大骇,乘驲③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自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

①罘网:捕兽的网。

②葩:麻。屦:鞋。

⑤驷:古代驿站专用车。

译文

士人行事处世,只要符合义理就不会躲避危险,面临祸患时就没有利害之虑,即使舍弃生命也要奉行正义,把死看得像回家那样轻松。如果有这样的壮士,就是国君也不能把他看作朋友,天子也不能把他看作臣下。这种人功勋斐然,可以安定天下;成就稍差的,可以安定一国,肯定需要他们才可以做到。所以,想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的国君,不能不诚心实意地寻求这样的人。贤明的君主在寻求这样的贤臣时很操劳,但是在治理国家的事务上却是很安逸的。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的仆从对晏子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贤能之士,他做人的原则就是不给天子当大臣,不和诸侯交朋友,不贪恋财礼,不苟免祸害。如今请求您施舍奉养老母的什物,是因为他看重和欣赏您的仁义,所以您应该赐给他。”晏子就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说完就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骚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筐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眼睁睁看着国家遭受侵犯,还不如早先死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呈给国君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以此来表明晏子是忠诚的。”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筐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盛了头的竹筐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君是为国事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也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齐国边境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活学活用

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不要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珍贵的东西,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我只有牺牲生命而去就义。生命本来是珍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值得我珍惜的东西,那就是义。所以,我决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令我厌恶的,那就是不义,所以对于有的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一切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免死亡的手段,也会无所不用。然而有些人这样做可以得到生存,却不去这样做;那样做可以避免灾祸,也不去干。由此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喜欢的东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不仅贤良的人有这种正义心,一般的常人也会有,只是贤良的人能永远保持它而已。”孟子的这种舍生取义的主张,也成为历代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生动的故事实在是数不胜数。这里就讲一个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一次,赵国得到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赵国君臣十分欣喜。但是还没高兴了多久,这个消息就传到了秦国。秦王写信给赵王,表示愿意以秦国的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心里很着急,他最明白不过了,秦国一向背信弃义,名义上是要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但他拿到和氏璧后,肯定会违背许下的诺言。可是如果不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肯定也会采取强取豪夺的霸道行为。于是,赵王决定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使者。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拜见赵王时,蔺相如表示可以去出使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