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不愧是一个有勇有谋的高参。他想,刘邦要想战胜项羽,就必须找到一个善于统兵打仗的人物,他“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了韩信。韩信从小就熟读兵书,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曾经忍受过胯下之辱。最早他曾投靠到项羽的帐下,但他觉得在项羽的手下不会受到重用,就投奔到了刘邦手下。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他,只是给他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韩信干此活,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才能。所以,他很苦闷,就天天喝酒。一天,韩信同伙伴一起饮酒,不慎引发了火灾,烧掉了两个粮仓。按规定,这种罪是要斩首的。在将要接受处死时,韩信就对着监斩官夏侯婴大喊:“汉王不是要得到天下吗?得天下没有勇士能行吗?杀了我他会后悔的。”夏侯婴听到韩信敢说如此的大话,就没有杀他,把他推荐给了萧何。萧何接见了韩信,与他进行了长谈,发现韩信颇有谋略,对军国大事都很精通,就把他推举给了刘邦。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刘邦也没有直接委任韩信以军权,而只给了一个负责军饷的小官,韩信觉得没劲极了。这时,萧何一边劝韩信耐心等待,一面又去做刘邦的工作,极力说服刘邦重用韩信。可是,韩信等了一天又一天,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韩信终于失去了信心。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韩信独自一人坐在军营的大院里,喝着闷酒,想着心事,越想越烦恼。不禁对刘邦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刘邦真的像人们传的那样爱惜人才吗?他真的能够做一个英明的君主吗?他为什么看不起我呢?我抛弃了项羽,投靠到刘邦的手下,原本是为了能一展大志,可现在这种状态算什么呢?韩信越想越心灰意冷,就在一瞬间,他拿定了主意,一定要离开这里!决心一定,韩信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然后头也不回地策马而去。到了半夜,韩信手下的人一看韩信不在了,就慌慌张张地跑来向萧何报告:“不好了,萧丞相,韩信逃跑了!”“什么?韩信逃跑了!”萧何一听,大吃一惊。他也来不及向汉王报告,骑上马,连夜去追赶韩信。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手下人以为萧何也要逃跑,就赶紧去向汉王报告:“大王,萧何丞相也逃跑了!”“什么叫也逃跑了?”听到这个消息,刘邦急坏了,他坐立不安。因为楚汉之争目前正处于非常时期,萧何一走,汉王就少了一个最好的参谋,下一步可怎么办呢?连丞相都弃我而去,我可如何来稳定军心呢?就在刘邦束手无策的时候,萧何回来了,不仅萧何回来了,韩信也回来了。
萧何立即去拜见了刘邦。刘邦一见,气冲冲地对萧何说:“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汉王,不是我要逃跑,而是我要去追赶一个逃跑的人。”“是谁敢逃跑呢?”萧何说:“就是我常常向您提起的韩信。”汉王说:“韩信?就是那个曾经钻过别人胯下的韩信?逃跑的也不止韩信一个人,为什么你偏偏要去追他呢?”萧何说:“汉王,您可不能小瞧了韩信呀!他虽然出身低贱,但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次他如果真的走了,我觉得您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人才了。”“从何说起呢?”萧何说:“我与他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交谈,他的一些思想决非常人能够拥有。当然,您如果只想称霸汉中这一方,没有韩信也无所谓;但是,如果您想称霸天下,没有了韩信,却是万万不能的。如果您重用他,他就会留下来,如果您不重用他,他还会逃跑的。”刘邦说:“既然你如此器重他,那就任命他为大将吧!”萧何说:“你如果这种态度对待他,保不准他还会跑的。”萧何接着说:“您一向轻慢傲人,不太注重礼节问题。现在您要任命的是一员大将,就这么说说就完了?”“那你说怎么办?”刘邦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萧何全然不顾这一切,继续说:“您如果真心想拜韩信为大将,就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一个隆重的任命仪式。”刘邦说:“一个小小的韩信,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吗?”萧何说:“您这样做,不仅只意味着您重用了一个韩信。此举更可以昭告天下,汉王您真正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这样做不仅不会伤害到您的尊严,而且会使天下的贤者都来归附您,那么,您夺取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刘邦见萧何说的在理,也就依从了他。
到了拜将的日子,汉王刘邦端坐在拜将台的中间,萧何与文武百官站立两旁,一方闪光的金印吸引了大家的全部注意力,众将领除了萧何以外,都在期盼着能领回金印。鼓乐齐鸣之后,汉王宣布任命韩信为大将:“请大将军前来受封!”只见韩信精神十足地登上了拜将台,郑重地接过金印。大礼过后,刘邦就对韩信说:“萧何多次举荐你,你能为我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呢?”韩信就向刘邦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建议,率领汉军很快收复了三秦之地,接着又向东扩展势力,打得顶羽的军队节节败退。刘邦非常赞赏韩信,说:“可惜我用韩信太晚了。”
智慧金言
做事情如果从根本做起,经过短时间必定有收效;从未节做起,必定是劳而无功。功名的建立,是由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得到了贤人的教化。不是贤人,谁能懂得教化呢?所以说,建立功名的根本是在于得到了贤人。
考行览·首时
题解
“首时”就是等待时机的意思。文章通过武王等待时机伐纣、伍子胥等待时机为父兄报仇的事例,说明时机对于成就事业的重要性。时机未到,要耐心等待;时机已到,就要当机立断,顺应时势。
原文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阴阳三合九重八柱十二分图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菱里之丑,时末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玉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①。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上,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日:“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郑子阳之难,狮狗溃之②;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
饥马盈厩,寞然③,未见刍④也;饥狗盈窖④,寞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寞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注释
①说:同“悦”。
②猁狗:疯狗。溃:乱。
③寞然:安静的样子。
④刍:喂牲畜的草。
⑤窖:本指地窖,这里是狗洞的意思。
译文
圣人做事,看上去好像很慢,其实是很迅速的,这是为了等待时机的原因。王季历为国事辛劳而逝,周文王感到痛苦,同时又没有忘记被纣拘禁在菱里所遭受的耻辱,他之所以没有立即报仇,是因为时机还没有成熟。武王臣事商纣,日夜操劳,但是没有忘记文王在玉门受纣斥骂的屈辱。武王在位十二年之后,就在牧野大败商军,致使纣死商亡。太公吕望,是东海边的贤士,立志安定天下但是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听说周文王贤明后,就在渭河边上垂钓,以观察时势变化。
伍子胥想要拜见吴王僚,但是始终不能见到。吴公子光的门客把这件事告诉了光,公子光就召见了伍子胥,但是很是厌恶他的长相,于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就辞绝了他。门客向公子光问起这件事,公子光说:“我非常讨厌他的长相。”门客又把公子光的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很好办。就让公子坐在堂上帷幕之后,只露出衣服和手来,请用这种方法来谈话。”公子光同意了。伍子胥谈到一半的时候,公子光就揭开了帷幕,上前握住伍子胥的手,同他对面坐下。听完伍子胥的谈话之后,公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由此认为,公子光将来必定会成为吴国的国君统治吴国。于是,回去之后就在乡间从事耕种。七年之后,公子光果然取代了吴王僚成为国君。他任用了伍子胥,伍子胥就整顿法制,举用贤良,选练士兵,操演战术。六年之后,吴国在柏举大胜楚军,取得九战九胜的战绩,把战败的楚军追击到千里之外。楚昭王也逃亡到随地,吴国占领了郢城。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的陵三百下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胥先前在乡间种地,但是并没有忘记父兄的仇恨,只是在等待时机的成熟。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都没能够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他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以此见到了惠王。他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想走近路结果反而远了,走了远路结果反而近了的情况,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而没有夏桀、商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可能成就王业;有夏桀、商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可能成就王业。在圣人看来,人事和时机的关系,就好像步行时身与影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在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之所以到处隐匿藏伏,只不过是为了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人从平民一跃而成为天子,有的人从千乘的诸侯起家而取得天下,有的人从地位卑贱的身份一跃而成为辅佐三王的大臣,有的人身为一名普通百姓却可对拥有万乘军车的君主进行报复。所以圣人所重视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会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暖花开的时候。所以一个人即使拥有聪明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就不可能建功立业。当树叶正长得繁茂的时节,一天到晚采摘它,也采摘不光;等到秋霜一落,林中的树叶就都凋零了。做事情的难易,不在于事情的大小,而在于必须掌握好时机。
郑国子阳的遇难,就是在人们追逐疯狗时,混乱中被杀的;齐国高氏、国氏的遇难,也是发生在人们追赶逃跑的牛时,众人趁这个机会杀死了子阳、高氏、国氏。当遇到合适的时机,狗和牛都可以作为人的先导,更伺况是有人当作先导的时候呢?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厩,默不作声,是因为它们没有看到草料;钏.饿的狗充满了狗洞,默不作声,是因为官晚归图们没于看到骨头。一看到骨头和草料,它们就会争先抢夺而不能阻止。混乱之世的民众默不作声,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贤人的原因。如果遇到了贤人,他们就会纷纷归附而势不可当。他们去归附不是身体上的归附,而是从内心上归附。齐国因为号称东帝而为天下诸侯讨伐,结果大败而归,湣王也亡命在外,鲁国趁机攻占了齐国的徐地;赵国为了修建陵墓而征用民众劳役,导致百姓离心,结果被卫国趁机夺取了茧氏。凭借鲁国、卫国这样的小国,却能从齐国、赵国这样的大国那里获取了他们想得到的,这只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良好时机。所以,想要心忧天下民众的贤明君主、贤能之士正好遇到当今的混乱时世。上天是不会给人两次机会的,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们的能力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完美,成就大事的关键就在于恰逢其时抓住时机。
活学活用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顺应时势的最好表现。“毛遂自荐”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手下一个门客的故事。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起来,周围的国家一个一个地被秦国吞并了。
长平一战,赵国大受挫败,危在旦夕,赵王急忙派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援。这次出使楚国事关赵国的生存大计,所以平原君也丝毫不敢懈怠。尽管他的手下有食客三千多人,但真要挑出二十个能够一起出使的人,还真让平原君大伤了一番脑筋。挑了十九个人的时候,最后这一个无论如何就再也没有中意的了,这时,突然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要求面见平原君。见到平原君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说您要挑选出使楚国的使者,我觉得我可以算一个。”这是一个在平原君的食客中只能算是末等的一个人,所以他的话一出口,就招来了其他食客的一阵耻笑。平原君问他说:“先生您来我这儿有多少年了?”“已经三年了。”平原君感慨地说:“一个有才能的人跻身于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应该会显示出他的才华而被社会所认可的。就像一把装在口袋里的锥子一样,它的锋利是很快就会刺破袋子而露出来的。您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多了,我怎么从来就没有听到过别人对您的赞扬呢?这次挑选的可都是极其优秀的人啊,我看您还是留下吧!”听了平原君的话,毛遂并不气馁,继续说:“您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想,如果您早一点把我放进口袋里,也许我早就会脱颖而出了。”平原君看他说得理直气壮,就决定带他出使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