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21742300000024

第24章

说之道亦有如此者也。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其父母以为然,于是令其女常外藏。姑蚣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妇之父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宗庙之灭,天下之失,亦由此矣。故日遇合也无常。说,适然也。若人之于色也,无不知说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日:“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若人之于滋味,无不说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颊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说亦有若此者。

陈有恶人焉,日敦洽雠糜,雄颡广颜,色如浃赪,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陈侯见而甚说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楚合诸侯,陈侯病,不能往,使敦洽雠麋往谢焉。楚王怪其名而先见之,客有进状。有恶其名,言有恶状。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陈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兴师伐陈,三月然后丧。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而友之足于陈侯而无上也,至于亡而友不衰。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劳务从此生。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犹尚幸。贤圣之后,反而孽民,是以贼其身,岂能独哉?

注释

①干:求取,此指谋求官职。

②委质:古代卑幼拜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故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此指送上礼物,拜人为师。

译文

对于被任用的人,就需要遇到好的时机。当时机还没来到,就一定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之后才可以有所行动。所以,比翼鸟中有的没有求得与配偶一起飞而在树上老死的,比目鱼中有的没有求得与配偶一起游而在海里老死的。孔子曾周游列国,数次向当时的国君谋求官职,他曾经到过齐、卫国,拜见的君主有八十多位,奉献见面礼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优秀的学生有七十人,这七十人,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任意找一位来做自己的老师,就不能说这个国家没有人才。虽然有这样的身份和声望,孔子虽然周游列国,但最后只作到鲁国司寇一职。没有重用贤能之士,这是导致周天子威信扫地、列国混乱不堪的原因所在。在混乱的年代,愚蠢的人就多被侥幸重用,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胜任职责,长此以往,对这些人来说,侥幸就会变成祸害了。所遇到的侥幸越大,所遭受的祸害也就越大,这样的祸害不但毁坏了自己,也会殃及国家和百姓。因此,作为君子,不能做侥幸的事,不能苟且投合时俗,应该是先考虑自己的才能,之后确定自己适合担当何种官职,量力而行。

凡是善于听取意见的人,一定会明白议论的是非得失。世俗的君主所能够识别议论的不多,那么,他们所赏识任用的怎么会不是苟且之辈呢?凡是能够欣赏音乐的人,一定是通晓音律的人。如果能够通晓音律的人很少,所欣赏的音乐怎么能够不粗俗呢?有个吹籁技术很好的人来拜见越比翼鸟王,他宫、商、角、徵、羽五音样样精通丝毫不走调,但是越王并不认为有多好,反而认为那些鄙俗的音乐很好。

就是在劝说别人时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情。有一个结婚的女子,别人告诉她的父母说:“你女儿结婚之后不一定会生个儿子,所以,应该让你女儿把一些衣物器具藏在家外面,防备因为没有生儿子被休掉的悲剧发生。”她父母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经常让女儿把家中的一些衣服财物藏在外边。她的公公和婆婆知道了这件事后说:“既然当了我家的媳妇,却还存有外心,不能留养这样的媳妇。”于是就休了她。这女子的父母将女儿被休的事告诉了当初给他们出主意的人,觉得这个人对他们很忠诚,终生对他友好,但是始终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被休的原因何在。宗庙的毁灭、天下的丧失,也是因为不能识别议论的是非和得失啊!因此说,得到君主的赏识和器重是没有固定的规则的,受到欢喜是有相当大的偶然因素存在的。就如同人们都是喜欢漂亮的女性,但是未必就能遇到这样的女性。所以,嫫母得到黄帝的喜爱,黄帝说:“砥砺你的德行而不要废弃,委任你治理后宫而不要懈怠,虽然你长相丑陋,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如同人们都想吃甘脆的食物,但不是每人都能吃到的。文王很喜欢吃腌制的菖蒲根,孔子听说后,皱着眉头才吃下它,三年之后才慢慢地习惯。在齐国有个患狐臭的人,他的父母兄弟妻子都没人愿意和他住在一起。这个人一气之下就搬到海上去居住,海边的人都喜欢她身上的臭气,日夜不肯离开她。喜好也是这样的不同。

陈国有一个面貌丑陋的人,名字叫敦洽雠糜,尖顶宽额,面色黑红,眼睛下垂,几乎接近鼻子,胳膊很长,大腿向两侧弯曲。陈侯见了以后却十分喜欢他,对外让他治理国家,对内让他管理自己的饮食起居。楚王盟会诸侯,陈侯有病不能前往,于是派敦洽雠糜去向楚王表示歉意。楚王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就最先接见他。他进去以后,楚王见到他的怪模样,觉得比他的名字更可恶;听他说话,觉得比他的模样又更可恶。楚王很生气,会合众大夫,告诉他们说:“陈侯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人不可以出使,这就是不明智;如果知道他不可以出使却硬派他出使,这就是有意侮辱我。有意侮辱人而又不明智,这样的人不可不受到攻伐。”楚王于是发兵讨伐陈国,三个月后消灭了陈国。相貌丑陋足以惊吓别人,言谈粗鲁足以丧失国家,可是陈侯却对相貌丑言谈粗的敦洽雠糜喜爱到极点,没有人能超过他了,直到亡国,喜爱的程度都没有减弱。可见不该受到赏识的却受到赏识,国家一定要衰落;应该受到赏识的却没有受到赏识,国家也必定会灭亡。这就是国家之所以混乱、世道之所以衰微的原因。天下的百姓,他们的愁苦劳碌也就由此产生出来了。

大凡举荐人的根本,最上等是根据道德,其次是根据事业,再次是根据功绩。这三种人如果不能举荐上来,国家就一定会残破灭亡,各种灾祸就会一起到来,自身也一定会遭殃,如果能活到七十岁或九十岁,那就是万分侥幸的了。陈侯是圣贤的后代,反而给人民带来危害。因用人不当而残害了自身,岂只是独自受残害呢?

活学活用

吕后(前241~前180年)是汉高祖的皇后。在楚汉战争之初,吕后与一个叫审食(yī)其(jī)的舍人一起被项羽俘虏了,被扣做人质。在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讲和,两人获释。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审食其虽然毫无建树,但因为在做人质期间,他服侍吕后有功,也被封为列侯。吕后所生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但刘盈生性懦弱,无所作为,刘邦一度想更换太子,立戚夫人所生的如意取代刘盈。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里,吕后深知,如果刘盈被废,自己的地位也很难保。在这时候,审食其也千方百计地为吕后出主意,他建议吕后全力拉拢和逢迎刘邦的老臣下,让他们出面来劝阻刘邦废立太子。在巨大的压力下,刘邦只好作罢。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即位,称孝惠帝。吕后为了发泄私愤,开始变本加厉地折磨戚夫人。把她打人牢房,穿上囚犯的衣服,还要每天捣米。戚夫人感到了人生的悲哀,又加上自己的儿子也不在身边,就顺口唱着歌儿表达自己的郁愤和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不想被审食其听到了,他就报告了吕后。吕后对他们母子开始痛下杀手,先是派人毒死了如意,又让人砍去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了眼珠,将她的耳朵熏聋,又下药把她变成了哑巴,放在厕所里,称为“人彘”,“彘”是猪的意思。

刘盈对其母的残暴行径很不满,但他又没有办法。整天只知道忧郁,不理朝政,国家权利实质上控制在吕后和审食其的手里。吕后任命审食其为九卿之一的典客,地位十分显赫。接着,审食其就建议吕后将她的吕姓兄弟全部分封为诸侯王。吕后完全依他的计谋行事,又任命审食其为左丞相。一时间,闹得朝中大乱。

吕后死后,诸吕姓王又联合搞起了内乱,被陈平等人平息,最后审食其也被淮南王杀死。这是不该被重用而被重用的典型例子。

智慧金言

不应该被重用的人却被重用了,事情一定废败;应该被重用的人而不被重用,也是国家混乱、世道衰微的一个根本原因。

考行览·必已

题解

“必己”就是修身致道。文章主要论述了外在的事物没有定则,千变万化,是不能完全依靠的。有了不依赖外物的认识,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者主要揭示了生活中各种不可预料的偶然性,并劝人尽己修身,安时知命。

原文

外物不可必①,故龙逄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入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乎江,苌弘死,藏其血三年而为碧。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疑,曾了悲。

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竖_了请曰:“其一雁能呜,一雁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了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问。材、不材之问,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庄子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判,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牛缺居②上地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求其衣被则与之。牛缺出而去,盗相谓曰:“此天下之显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诉我于万乘之主。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杀之,以灭其迹。”于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此以知故也。孟贲过于河,先其五,船人怒,而以楫虓其头,顾不知其孟贲也。中河,孟贲嗔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使船人知其孟贲,弗敢直视,涉无先者,又况于辱之乎?此以不知故也。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纣为不善于商,而祸克天地,和调何益?

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居众无不趋,舆隶姻媾小童无不敬,以定其身。不终其寿,内热而死。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窟,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注释

①必:依仗。

②居:住。

译文

外物是不可靠的,因此,龙逢被诛,比干受戮而死,箕子装疯,恶来被处死,桀、纣被灭亡。君主都希望自己的臣下忠诚于自己,但是臣下不一定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伍员被抛尸长江,苌弘遇害之后他的血藏了三年化为了碧玉。父母都希望自己玉的儿子能够孝敬自己,可是孝子不一定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孝子受到了父母的怀疑,曾参因为受到亲人的怀疑而感到悲伤。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问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居住在上地的牛缺是位大儒。有一次去邯郸,在途经耦沙时遇到了强盗。强盗就索要他口袋中的钱财,牛缺就给了强盗;强盗索要他的牛马,牛缺也给了;索要他的衣服,也给了。当牛缺步行离开之后,这些强盗们就商量说:“他是个大人物,现在咱们抢了他的东西,还这么侮辱他,他肯定会向君主说这件事,这样君主就会派全国的兵力来讨伐我们,那时大家必死无疑。所以我们不如追上他把他给杀掉,以消灭他的行迹。”于是,这些强盗一同追了三十里,追上牛缺把他杀死了。这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牛缺是贤能之士的缘故。孟贲有一次要过黄河,没有按照顺序登船,船夫就很生气,用舟楫敲打他的脑袋,只是因为船夫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孟贲。船流经河中流时,孟贲瞪大眼睛,怒视船夫,头发竖立,眼眶裂开,鬓须都直立了。船上的人都纷纷躲避他,结果很多都掉进河里。如果船上的人都知道他是孟贲,就没有人敢正视他,没有人敢在他前面登船,更别说是侮辱他了。这就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原因。知道和不知道,都不能凭靠,也许只有持中调和的办法才接近于可靠,但这样还是不能完全的可靠。如果遇到不能识别持中调和的,就是采用持中调和的办法也不足以免去祸患。宋国的桓司马有一颗珠宝,有一次他犯法出逃了,宋国国君就派人追问他珠宝藏在哪里,他说:“扔进水里了。”国君就让人弄干池子里的水寻找珠宝,结果没有找到,池子里的鱼都干死了。这说明祸福是相互依存的。纣在商干尽坏事,灾祸充斥天地之间,即使调和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