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21742300000033

第33章

活学活用

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同,那么所持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但出发点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比如前面我们讲的战争,荀子就有他独到的见解。我们知道,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全部政治生活的核心,也是实现天下统一的惟一途径。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也一直活跃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为生灵涂炭而感到深深的悲哀。但他的头脑是清醒的:要停止战争,在一统天下出现之前是不可能的。他决定把儒家的仁爱学说引人战争理论。

一次,荀子游历来到了赵国,恰巧碰上了来自楚国的临武君。临武君也是当时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学者。赵国国君孝成王很盛情地接待了他们二人。在国君的宫殿里,孝成王直切主题,向他们二位请教如何用兵。临武君表现得十分傲慢,很张扬地说:“我认为用兵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要有好运气,二要有好地势。”荀子立即就反驳他说:“我觉得你说的话有失偏颇。我认为决定战争的关键要素只有一点,那就是民心的向背。如果这场战争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算你的运气再好,你占领的地势再好,也绝对不会获胜的。”临武君哪里肯服输呢?他见孝成王入神地听荀子的讲话,就不顾礼貌地一下打断了荀子的话头,说:“我觉得你说的那都是虚的,我们是在讲用兵打仗。作战的要领说来说去,就是一点,那就是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去偷袭他们,这样一定会取得胜利。”荀子看到临武君这样讲求穷兵黩武,心里很生气,接着说:“我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卑鄙手段,对仁义之师都是没有用的。这样的军队,上下一心,纪律严明,士兵作战勇猛无比,所向无敌。”临武君理屈词穷,反复说:“再精强的部队也经不起突然袭击。”荀子面对临武君,明知道对他讲仁义无异于对牛弹琴,但为了教育孝成王,他只得继续说下去:“只有仁义之师,才能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敌人还没来袭击以前,他们早就摸清了情况,报告给军队,等到敌人来的时候,早已经严阵以待了。”孝成王很赞同荀子的观点,在政治实践中也不断加以落实,使得赵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起来。

荀子不但在游说诸侯国君的时候向他们宣传这种观点,他平时教育弟子也是如此。一天,一个叫陈嚣的学生问荀子这样一个问题:“先生你觉得用兵打仗与仁义是不是有矛盾?既然打仗,就必然会死人。而让人丧命也算是仁义吗?”苟子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尖刻的问题而训斥他,而是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接着又耐心地解答:“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先说给你听,如果不通过战争惩罚和驱除敌人,人民怎么能过上好生活呢?”这样一讲解,学生们也从内心真正接受了荀子的学说主张。

智慧金言

如果因为迫不得已而采取行动,就应顺应时势而有所作为,把为万民谋福利作为行为准则。

离俗览·高义①

题解

所谓“高义”,是指推崇义,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文章列举了孔子墨子子囊石渚等人的故事,强调了“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但是文中的“义”主要指的是“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作者认为要自我主动的去做事,是符合“义”的准则。

原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度之于国必利,长久长久之于主必宜,内反于心不渐然后动。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孔子乘辂图“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②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子墨子游③公上过于越。公上过语墨子之义,越王说之,谓公上过曰:“子之师苟肯至越,请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以封夫了。”公上过往复于了墨子。子墨子曰:“子之观越王也,能听吾言、用吾道乎?”公上过曰:“殆未能也。”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虽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听吾言、用吾道,翟度④身而衣,量腹而食,比于宾萌,未敢求仕。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虽全越以与我,吾无所用之。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国,是以义翟也,义⑤翟⑥何必越,虽于中国⑦亦可。”凡人不可不熟论。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狱,亲戚相忍;今可得其国,恐亏其义而辞之,可谓能守行矣;其与秦之野人相去亦远矣。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岐之广也,万国之顺也,从此生矣。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尝有干谿、白公之乱矣,尝有郑襄、州侯之避矣,而今犹为万乘之大国,其时有臣如了囊与?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上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钣,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古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钣,殁头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古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释

①高义:椎崇道义。

②趣:赶快,行,去。

③游:动词,使…游说。

④度:衡量。

⑤义:道。

⑥翟:恐怕。

⑦中国:中原各国。

译文

君子会自觉地以实际行动遵循义,世俗的观念虽然认为行不通,但是君子认为行得通。行动不忠于义,举动不遵循义,世俗的观念认为行得通,但君子认为行不通。这么看来,君子的行得通和行不通就和世俗认为的相反了。因此,有功就接受相应的奖赏,有罪就接受相应的惩罚。假如不应该受赏,赏给自己了也应该谢绝;假.如应该受罚,赦免了也是躲不过惩罚的。以这个标准考虑国家大事,就会对国家有长远的利益,君子要先内心反省而不是感到愧疚然后再行动。

孔子拜访齐景公,齐景公就把廪丘送给他当食邑。孔子推辞不愿意接受。回来后就对自己的学生道:“我听说过君子有功才可以接受俸禄的,而今我想说服齐景公尊重我的想法,但是他没有做,还是把廪丘送给了我,这是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们赶快套好车,离开了这个国家。孔子是个普通的人,他曾在鲁国做过司寇的官职,但是即使拥有万辆大车的君主也无法和孔子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臣子也无法和他比贤能,是因为他不舍义而苟生啊!

墨子派公上过去越国游说。公上过讲了墨子的想法。越王很高兴,对公上过道:“假如您的老师愿意到越国来,寡人愿意把过去吴国的土地阴江沿岸三百社的地方封赏给他。”公上过回去把情况报告给墨子,墨子道:“你认为越王会相信我的话,采用我的想法吗?”公上过道:“可能性不大。”墨子道:“越王不了解我的想法,你也没有领会啊!假如越王听我的话,采用我的想法,我会量体裁衣,估量自己的食量吃饭,我会以客人自居,不敢谋求做官;假如越王不听我的话,不采用我的想法,我还要接受他赏赐给我的东西,这不是在拿原则做交易吗?假如用这个作交易,为什么还要去越国呢?中原哪个国家都是可以考虑的。”凡是对人要仔细考察。在秦国的乡下一个地方,一对兄弟为了一点小利,就互相状告、互相残害。而今墨子可以得到越国的土地,但是这是以丢弃他的道义为代价的,所以他拒绝了。可以说墨子保持了自己的道德情操。而秦国的那对乡下人和他就不能比了。楚国和吴国之间要开战,从军队人数上说,楚兄弟共卧国少,而吴国多。楚国的将军子囊道:“楚国和吴国开战,楚国一定会失败的。使得君主的军队失败,名誉受损,国土流失,这是忠臣不忍看到的结果。”于是就没有向楚王禀告就擅自跑回来了。到达了郊外,命人到楚王那里送信道:“臣请求一死。”楚王道:“你之所以跑回来是有理由的,这样也的确有利于楚国,为什么还要死呢?”子囊道:“如果跑回来没有罪,那么以后君主的大将,都会以作战不利为借口而跑回来的。这样的效仿,对楚国是不利的。”然后就伏剑自杀致死。楚王道:“寡人就成全了将军的道义。”接着赏赐他三寸厚的桐木棺材以表惩处,把斧子碾子放在他的棺材上以表示死刑。君主的祸患是,国家被保全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保全住了,国家灭亡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灭亡的。因此,保护好国家与国家灭亡的形式为什么会多次出现了。郁、岐的范围扩大,各个诸侯国的臣服就这样出现了。楚国自形成国家以后经历的十二个朝代了,以前有灵王被迫在干谿自杀,子西子旗被白公胜杀死导致了楚都的混乱局面,楚王在郑袖、州侯的纵容下干一些奸邪的事情,但是现在,仍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许就是因为它有像子囊这样的臣子吧!子囊韵行为不仅仅可以激励一代臣子啊!

楚昭王在位的时候,有个贤士名字叫石渚,为人公正无私,他被楚昭王派去处理政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杀了人的人,就追赶上这个人,结果此人是他的父亲。他掉转车子返回,在公堂上道:“凶犯是我的父亲,杀死自己的父亲我不忍心;袒护罪犯,不顾国家的刑法这也不行的。执行法律的时候没有执行好是应该受处罚的,此乃臣子的道义。”然后趴在斧锧上受死。楚昭王道:“没有追赶上杀人的人,怎么就一定受处罚呢?你就重新担任这个职务吧。”石渚推辞道:“如果不爱自己的父亲,那是不孝的;为君主做事而违法,就不是忠臣。陛下下令赦免我,是您的恩惠;不敢废除刑法,这是我的道义。”就这样,他没有让别人把刑具去掉,就在公堂上当场自杀而死。依据国内公正刑法,违反了法律是要处以死刑的,父亲犯法,儿子不忍心处死;君主赦免自己,但自己为了道义却又不接受。石渚作为臣子,真是又忠又孝啊!

活学活用

当你吃着甜美的葡萄、石榴、核桃等许多食物时,你是否知道你之所以能吃上这些东西,最早是得益于一个叫张骞的人?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共同对付匈奴,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接受命令的张骞,立即奉节踏上了西行之途。不幸的是,张骞一行刚走到祁连山山区时,就被匈奴军队发现并重重包围了。最后全都成了匈奴军队的俘虏。匈奴单于听说他们要去月氏国,很气愤,下令不允许他们离开匈奴国。单于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月氏国一向与我为敌吗?不如留在这里吧,我可以封你做官。”张骞说:“我堂堂大汉使者,怎能做你匈奴的官呢?”单于见软硬均不奏效,就命人把张骞痛打一顿,然后,把所有的人都贬为奴隶。为了消磨张骞的意志,单于还把一个匈奴女子许给他做妻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问十一年过去了,张骞的匈奴妻子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张骞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于也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警惕,看管得也不那么严了。张骞就借机通过一名随从,私下里通知了大家逃跑的时间,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们逃跑了。天亮之后,一名随从说:“回长安应该向东走,我们怎么向西行呢?”张骞说:“我们使命未完成,怎么能回去呢?”于是,他们又开始了长途跋涉,走草原,过沙漠,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月氏。月氏国国君对张骞一行比较礼遇,只是不肯联合攻打匈奴。过了一年,眼看无望的张骞一行只得打道回府。归途中,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了一年,好在匈奴发生内乱,他们借机逃走了。张骞的妻子拼命追赶,无奈被追兵隔断,张骞就这样与妻子、孩子分开了。

过了十三年的张骞一行回到长安时,汉武帝异常惊喜,封张骞做了太中大夫。以后,汉武帝又几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终于打开了西域门户。西域诸国也多派使者到汉朝来修好,与汉朝建立了友善关系。汉朝与西域诸国从此开始了贸易往来,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长安,中原的物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张骞一行出使的西域国家多达三十六个。匈奴见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成为汉朝的朋友,所以,也不敢轻易来犯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既相互交流又相互促进,张骞功不可没。为扬汉朝国威,张骞不计个人利益,舍小利而谋大义,所以名垂青史。

智慧金言

君子自身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义的原则,行为也必须遵循义的原则,世俗虽然认为行不通,但君子认为行得通。行为不忠义的原则,举动不遵循义的原则,世俗虽然认为行得通,但君子认为行不通。这样看来,君子所谓的行得通与行不通,就跟世俗不同了。所以有功劳的就接受奖赏,有罪的就接受惩罚。如果不该受赏,那么即使赏给自己,也是坚辞不受;如果应该受罚,即使赦免自己,也一定不躲避惩罚。用这种原则考虑国家大事,一定会对国家有长远的利益。要对君主有长远的利益.君子一定应该内省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行动。

离俗览·上德①

题解

本文认为崇尚道德是治理天下和国家的根本。列举了舜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征服了三苗,郑被瞻忠于自己的主子而且行道义,墨家的钜子孟胜死义的事情,提倡重视道德的威严。此外,文章对法家的思想表达了不满。

原文

为②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③,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能;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王者,德回④乎天地,澹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天覆地载,受恶不臧,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⑤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⑥传命。”周明堂,金在其后,有以见先德后武也。舜其犹此乎?其臧武通于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