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吕氏春秋》学生活
21742300000037

第37章

季平子控制着王室的政权,孔子知道其理,但是这样做的话就会被疏远的,然后就接受了他的供养好方便劝谏。孔子道:“龙在清水中吃东西和游动,螭在清水里吃东西,在浑浊的水里游动。如今我往上赶赶不上龙,王下不不像鱼,我可能就像螭吧!”打算成就霸业的人,哪能要求他处处符合标准呢?挽救溺水的人一定会沾湿自己的衣服,想追赶别人自己也得奔跑起来。

驾青虬兮骖白螭

魏文侯的弟弟名字叫季成,朋友叫翟璜,魏文侯打算让其中的一个人做相国,却又不知道选哪个合适,就咨询李克。李克道:“陛下打算立相国,那么先考虑考虑乐腾和王孙苟端哪个更贤良。”魏文侯道:“说得也是。”魏文侯认为翟璜推荐的王孙苟端不贤良,季成推荐的乐腾贤良,因此就任用季成为相国。一般进谏能够被君主接受的人,谈论其人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季成是魏文侯的弟弟,翟璜是朋友,魏文侯对他们都不怎么了解,更何况了解乐腾和王孙苟端呢?了解被自己疏远而又低贱的人,不去了解自己亲近熟悉的人,按道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理由这样却又如此决定谁作相国,这是不对的。李克的回答是不正确的。虽然魏文侯和李克都有不对的地方,就像金和木一样,金子即使再怎样软也比木头坚硬。

孟尝君问自圭道:“魏文侯的名声比齐桓公要高,但是他建立的功绩还是不能和五霸比,是什么缘由呢?”白圭道:“魏文侯把子夏当作自己的老师,把天子方当作自己的朋友,尊重段干木,这也是他的名声超过齐桓公的缘由。挑选相国的时说‘季成和翟璜哪个可以胜任’,这就是他的功业比不上五霸的缘由啊。相国是百官之首,选择任用的时候要广泛挑选,而今在他们两个人范围内选择相国,这种做法和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管仲为相国相差得太远了。而且他还任用师友为相国,是公利;任用亲戚和宠爱的人为相国,是私利。把私利放在公利上,是衰败国家的政治。但是他的名声却如此显赫,主要原因还是有三位贤能的人在辅佐他。”

宁戚打算在齐桓公那里谋求官职,但是他很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推荐,然后就替商人赶着货物到了齐国,傍晚住在了城门外。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就命令人夜里打开城门,让货车躲避起来,灯火明亮,随从也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眼神很悲伤地看着齐桓公,就敲打着牛角唱歌。齐桓公听到歌声后拍打着车夫的手道:“果然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啊。”于是命令副车拉上他。齐桓公回到了朝廷,随从问道如何安置这个人。齐桓公赐给了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宁戚见到了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谏他。第二天又见到齐桓公,用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的话劝谏他。齐桓公听了,打算任用他。臣子们劝道:“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打听他吧。假如他的确很贤能,到那个时候任用他也不晚啊!”齐桓公道:“不行,不能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不考虑他的大优点,这也是为什么君主丢掉贤能的臣子的原因。”一般来说能够听从他人的思想一定有他的依据,而今听从他的主张而不顾他的为人如何,这也是他的思想符合了君主心目中的标准的缘由啊。而且人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权衡他的优点,这才是举荐人的正确做法。齐桓公可以说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理啊!

活学活用

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与陈平之间发生的一段故事,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陈平原是项羽手下的一名干将,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投奔刘邦。一见陈平,刘邦很高兴,与陈平交谈起来。随后任命陈平担任都尉,同时担任保卫自己的参乘,监督众将领的工作。这时,刘邦手下的大臣们开始表现了不满,说:“一个楚军逃兵竟然得到汉王如此的礼遇,还不知他的本领怎么样呢!就和他坐一辆车子,还让他来监督我们!”汉王没有听他们的议论,又带领陈平一起攻打项羽,结果大败。汉王也没有怪罪陈平,还任命他为亚将。

周勃等大将到汉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我们听说陈平这个人是很不地道的。他在家里的时候,就和自己的嫂子私通。现在您如此器重他,让他来监督众将领,他竟然敢私下里接受将领们送给他的黄金。给黄金多的,他就多说好话;给黄金少的,他就多说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汉王这时也开始对陈平有所怀疑。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叫来,要问个究竟。魏无知说:“我向大王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方面。如今是楚汉相持不下的危急时刻,您所需要的是有特殊计谋的人,关键是要看他的计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而仅仅考虑德行是于事无补的。至于他是否盗嫂和是否接受黄金,我根本不知道。就算这些都是真的,也是无碍大局的。”

汉王又把陈平找来,责备他说:“你侍奉魏王,与魏王不和;侍奉楚王又半途而废;如今跟我在一起,会不会长久呢?”陈平说:“我侍奉魏王,因为他不能采纳我的建议,所以我才离开他;我侍奉楚王,楚王根本不信任我,他所信任的不是他的族人,就是他妻子的亲信。即使才能出众的人也得不到他的信任,所以我离开楚国。我是听说您能重用人,才来投靠您的。我两手空空来到这里,身无分文,不接受别人送我的一点黄金,我连办事的本钱都没有。如果我的建议可以采纳的话,请您尽量采纳;假使我的建议对您毫无益处,所有的黄金都在这里,我会原封不动地交给您,请您允许我辞职回老家。”汉王听了陈平的话,感到深深的后怕,自己差一点就因为别人的几句坏话而失去一个好帮手。于是,他赶紧向陈平道歉,同时也为自己汲汲于一些小的细节而深深自责。

智慧金言

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推荐人是很难的,这是事物的实情。有人用不爱儿子的名声来诋毁尧,用不孝顺的称号来诋毁舜,用贪图帝位来诋毁禹,用谋划放逐、杀死君主的罪名来诋毁汤、武,用侵夺别的国家来诋毁五霸。由此看来,事物怎么可能十全十美呢?所以,君子按一般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按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先王知道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在对事物的选择上,只看重其长处。

恃君览·长利①

题解

所谓“长利”是指国家的长远利益。本文阐述了“天下之士者也,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的思想。

原文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于令,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字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②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戒酒防微劝③,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④,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援,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豁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其辞曰:‘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了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土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上之衣哉?”戎夷太息叹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末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注释

①长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②吾子:对禹的敬称。

③劝:勉励向善。

④说:同“悦”。

译文

凡是天下英雄豪杰,都会考虑天下的长远利益,并且自己还要以身作则。假如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往往是不会去做的。因此,陈无宇的行为是太过火了,他和伯成子高、周公、戎夷相比,虽然都是形体相同的人,但是他们的得失舍取是不一样的,这不是有很大的差别吗?

尧在整顿天下的时候,伯成子高被立为诸侯。尧将帝位传给了舜,舜又让禹继承了王位,伯成子高就此掉了诸侯去耕地。禹就去拜访他,他正好在耕种。禹迅速地走到他的下边道:“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把您立为诸侯。而今我继承了帝位您却辞去了诸侯一职,是什么缘由呢?”伯成子高答道:“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不用奖赏人们就能够勤勤恳恳地一心向善,不采用什么惩罚措施人们就对他产生畏惧。人们不明白什么是怨恨,更不知道下车泣罪什么是喜悦,开开心心的程度就像小孩子一样。而今奖赏和惩罚不少,但是人们反而你争我抢,谁也不服从谁,道德由此被败坏,人们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请问您为什么还不走呢?不要打扰我种地了!”然后,面带着喜悦之色继续耕种,没有回头看禹一眼。作诸侯也是很安逸的而且又有名望,就连子孙后代都可以承受恩泽,这些事情,伯成子高不是不明白的,但是他还是辞去了诸侯,这是傲也是为了禁止后代的混乱啊。

辛宽见到鲁穆公道:“从现在开始,我明白了我们的先君周公在受封问题上还没有太公望明智。以前太公吕尚被封到营丘一带海兵的地方,那边海阔山高,险峻固守的地方。因此,他的领域一天比一天扩大,后代越来越昌盛。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以后,不存在山林的险峻,诸侯可以从四面八方袭击而来。所以,领域越来越小,后代越来越衰败。”辛宽出去后,南宫括拜访鲁穆公道:“辛宽刚才责备周公,他是如此说的。”南宫括道:“辛宽年幼无知,不懂得事理。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周成王在建造成周时说的话嘛?他道:‘我营建并且居住在成周时,我行善的一方面容易被发现,不好的方面也容易受到谴责。’所以,行善事的人得到天下,行恶事的人失掉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难道贤能的人想他的后代凭借山林地势的险峻长时期地做恶事吗?可见,辛宽是个小人啊!”如今像燕雀变鸿鹄、凤凰一样能够飞到千里之外的志向呢?假如君主德行不高、道义不深也是不会飞到他的地盘上的。愚笨低俗的人为贤德的人筹划也是这样的。孤陋狂妄、妄自菲薄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戎夷离开齐国到达了鲁国,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等他到时城门已经关了,就将就着和一个学生露宿城外。天越来越冷了,戎夷对学生道:“我的衣服给你,你就能活,你的衣服给我,我就能活下去。我将来是国家有用的士人,为了天下着想不忍心死;你是个不贤德的人,没有必要爱惜自己的生命。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学生道:“既然是不贤德的人又怎么给别人衣服呢?”戎夷道:“哎!道义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然后把自己的衣服脱掉给了学生,自己半夜冻死了。这位学生终于活了下来。假如说戎夷将来对国家发挥才能,这事没有人能够预测到的。但是他做的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这点是不能够怀疑的。他明白生死的区别,仁爱的心是非常诚恳的。所以他用必死的道义表达了自己的道义。

活学活用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辛宽的人去见鲁穆公。他开门见山地对鲁穆公说:“我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先君在周公受封的问题上,远远不如姜太公聪明。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的滨海之地,那里是山高海阔、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齐国的土地日益广大,子孙也越来越昌盛。而我们的先君封到鲁国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山林河沟之险,诸侯来侵之路也可以说是四通八达。所以地域日益减少,子孙也越来越衰微。”说完,辛宽就起身走了,接着南宫括也进来见鲁穆公。鲁穆公对他说:“刚才辛宽责备周公。”鲁穆公又把辛宽说的话如此这般地告诉了南宫括。南宫括说:“辛宽还是一个年幼无知的人,他根本不懂道理。他难道没有听说过成王建成成周时所说的话吗?成王说:‘我营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的地方容易被发现,不好的地方容易被责备。’所以说,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贤德的人难道会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坏事吗?辛宽真是个无知小人!”这个故事说明,如果让燕雀来为鸿鹄谋划的话,一定是不会得当的。它们所谋求的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而已。哪里能比得上鸿鹄的千里之志呢?人也是一样的。

有一个叫式夷的人,大约是春秋时期人。一次,他带着自己的一个弟子,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们师徒走到鲁国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了。他们只好露宿城外。到了深夜,天气越来越冷,实在忍受不了了,式夷对弟子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的杰出的人才,为天下着想,我舍不得死;你是个德才一般的人,不值得爱惜,所以你把衣服给我吧。”弟子说:“不贤德的人,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脱衣服呢?”听了这话,式夷长叹一声说:“唉!道义大概行不通啦!”说完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了下来,给自己的弟子穿上了。到了天将明的时候,式夷真的冻死了,而弟子倒是活了下来。史家评论说:要说式夷的才能是否能让整个社会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了;至于他对别人的爱护之心,确实是无以复加了。他通晓死与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所以他最终是以自己的死来显示了自己的道义之心。

智慧金言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而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只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益的,那也不会去做。

恃君览·知分①

题解

本文阐述了“达士者,达乎生死之分。达乎生死之分,则厉害存亡弗能惑矣”。论述了辨别生死的区别、据义行事的必要性,并且阐明“命也者,就得未得,去之未失”、命授于天的道理。

原文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忘川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②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