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③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④,方济⑤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褒奖守令忧于龙焉?”龙俯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赚⑥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⑦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恤,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予变于言,则齐国吾与予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无良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山而命悬于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末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自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鄙人也,焉足以问?”白圭曰:“愿公子之毋让也。”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刚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无以应。夏后启辞而出。凡使贤不肖异: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注释
①知分:明白生与死的区别。
②孙叔敖:春秋战国人,名敖,字孙叔。
③荆:楚国。
④省:察看,检查。
⑤济:过河。
⑥嗛:不足,匮缺。
⑦屈:挫折。
译文
通达明理的人,明辨生死的区别。明白了生死的区别,那么利害和存亡就不能使他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是不改变自己的道义。吴国人打算让延陵季子做国君,但是他不愿意。孙叔敖几次当令尹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而高兴,几次不当令尹却不为这个而忧愁。主要因为他们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能够做到通晓明理,外物就不会使他们迷惑了。
次非是个楚国人,在干隧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的时候渡过长江,到达了江心,有两条蛟龙盘绕着他所乘的这个船。次非问船工道:“你以前见过有没有两条蛟龙盘绕着船的情况?并且龙和船上的人都能够活命吗?”船夫道:“从来没有见过的。”次非举起袖子,伸出胳膊,拔出宝剑道:“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上的腐肉烂骨罢了!假如舍弃宝剑能够保全自己,那么我何必爱惜自己和宝剑呢!”然后,跳进江里刺杀了蛟龙,杀死了龙后就上了船。船里的人都活了下来。楚国的君主听说了这件事后,封他为执圭的爵位。孔子听说这事后道:“好事!不因为即将成为腐肉烂骨而丢了宝剑,也许只有他才能够做到!”
禹到南方视察,在坐船渡江的时候,一条硕大的黄龙把他圈了起来。船上所有的人惊慌失色。禹长叹道:“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地养育百姓。生与死是天注定的。我又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然后,龙就垂下耳朵和尾巴游走了。这么说,禹是通晓了生死的区别和利害关系的人啊!
一切人和物,都是阴阳化育而来的。阴阳是由自然界造就而形成的。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衰亡、匮缺、毁弃、隐伏,本来有兴盛、充盈、聚集、生息。人也是一样的,有挫折、紧迫、穷困、匮乏,有洁己家国充足、富有、高贵、成败。这是大自然包容万物的原则,是一定按照大自然的规律这样来的。历史上的圣人不因为感怀私念而费脑伤神,只是泰然自若。
晏子和崔杼盟约。崔杼道:“不亲近崔氏而去亲近齐国,这是会遭殃的!”晏子低头喝了血,仰头向天呼号道:“不亲近齐国而亲近崔氏,这是会遭殃的!”崔杼听了以后很不开心,用矛顶着他的胸部,用抓钩勾住他的脖子,对晏子道:“你如果改变你刚才所说的话,那么我就和你一起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收回刚才的话,那么我就会杀了你。”晏子道:“崔氏,你是不是没有学过《诗经》呢?《诗经》上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的枝头。贤能的君子,不以奸邪求得幸福。’我怎么可以以邪恶来求得幸福呢?你好好想想我说的话吧!”崔杼道:“此人是个贤能的君子,不能杀了他。”然后就撤兵离开了。晏子拉着车上的绳索上了车,他的车夫打算快马加鞭地离开。晏子轻扶着车夫的手道:“安稳点。不能够在这个时候失去了礼节啊!快了不一定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的。鹿生长在山里,但是厨师掌握着他的命呢。如今我的命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晏子的举动可以说明他是懂得命的。命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它就是这样的。依靠智慧巧妙的来行动的,是不会理解其中的奥妙的。凡是贤能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让义来做出决断,自己泰然处之就可以了。
白圭问邹公子夏后启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的豪杰。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经常能够听到晋国的事情,从来没有听说过正直之士的节操、百姓的志向。渴望你能说一些。”夏后启道:“我是一个卑鄙的人,不知得一问。”白圭道:“但愿你不要推辞。”夏后启道:“认为可以做,因此去做了,天下谁也不能够驱使他。”白圭道:“利益不能够驱使他吗?威严不能够禁止他吗?”夏后启道:“就是生死也不能够驱使他的,利益又怎么能够驱使得了他呢?”白圭没有话可以回答了。夏后启就告辞走了。
一般来说使用贤能和不贤能是不一样的:役使不肖的人用赏罚就可以了,役使贤德的人必须用道义。所以,贤能的国君一定要用道义役使自己的臣子,小心谨慎地使用赏罚制度,于是贤德的人或不肖的人就能够为自己所用了。
活学活用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说过吧!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当时秦国一统天下已经成为定局,秦国凭借着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不断对其他的诸侯国发起进攻,许多小的诸侯国已经危在旦夕。这时,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也被赶回了燕国,燕国的处境非常危险。为了能够保全燕国,也为了报复在秦国期间秦王对自己的刻薄歹毒,燕太子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找人去刺秦王。
他在努力寻求了一些日子之后,大臣田光向荆轲推荐了智勇双全的侠士荆轲。太子丹亲自到荆轲的住处求荆轲,他跪在荆轲的面前,声泪俱下地说:“大侠,为了燕国百姓和我们的国家,请您助我一臂之力,我将终生铭记您的大恩大德。”荆轲赶忙扶起太子丹,说:“太子快别说了,大丈夫在世,一生不留英名,就等于自来世上一遭。现在正是我报效国家的好机会,您就尽快吩咐吧!”自从荆轲答应去秦国刺杀秦王以后,太子丹就把荆轲奉为上宾,每日锦衣玉食、美酒佳肴。然而荆轲所在意的并不是这些,他只考虑一个问题,如何见到秦王,如何杀死他?突然,他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在燕国避难的秦国大臣樊於期。现在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以他的项上人头来换取秦王的信任,不然,根本没有办法接近秦王。但他又如何开口夺人性命呢?正在这时,有人来报告说樊於期自杀了,他是为了感谢太子丹对他的收留,也是为了帮助荆轲成功。太子丹亲自穿丧服为樊於期送行。然后,荆轲就带着樊於期的人头,策马扬鞭,直奔秦国。
在秦王的宫殿里,荆轲先是献上樊於期的头,然后又把燕国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洋洋得意,就在地图将要展开之际,一把匕首露了出来,荆轲闪电般跃起,抢过匕首,向秦王刺去!但狡诈的秦王异常敏捷,一下躲了过去。整个宫殿里顿时乱成一团,很快,荆轲就被包围了,一阵乱箭之下,荆轲倒在了血泊之中。即使差点成为荆轲刀下之鬼的秦王,也对荆轲表示了由衷的敬佩,感叹道:“真是大义士啊!”然后下令:以最高的礼节,厚葬荆轲!荆轲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精神和气概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智慧金言
通达事理的士人,他必定是通晓死生之义的。通晓死生之义的,那么利害与存亡就都不能使之迷惑了。
将君览·达随
题解
本文从“达郁”的角度论述了君主应当重视贤臣的道理,指出“国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大,此国之郁也”。而国家长期郁结,就会“百恶并起”、“万灾丛至”。而贤臣敢于直言劝谏,排除国家的郁结,所以要重视贤臣。
原文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①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②,草郁则为蒉。国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国郁处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故圣王之贵豪士与忠臣也,为其敢直言而决郁塞也。
周厉王虐民,国人皆谤。召公③以告曰:“民不堪命矣。”王使卫巫监谤者,得则杀之。国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④谤矣。”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败⑤人必多。夫民犹是也。是故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上正谏,好学博闻献诗,矇⑥箴师⑦涌,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下无遗善,上无过举。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过,恐为社稷忧。”王弗听也。三年,国人流王于彘。此郁之败也。郁者,不阳也。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为其不阳也。不阳者,亡国之俗也。
管仲觞⑧桓公,日暮矣,桓公乐之而征烛。管仲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公不说,曰:“仲父年老矣,寡人与仲父为乐将儿之?请夜之⑨。”管仲曰:“君过矣。夫厚于味者薄于德,沈⑩于乐者反于忧;壮而怠则失时,老而解则无名。臣乃今将为君勉之,若何其沈于酒也?”管仲可谓能立行矣。凡行之堕也于乐,今乐而益饬;行之坏也于贵,今主欲留而不许。伸志行理,贵乐弗为变,以事其主,此桓公之所以霸也。
列精子高听行乎齐滑王,善衣东布衣,白缟冠,颓推之履,特会朝雨祛步堂下,胆之经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曰:“公姣且丽。”列精子高因步而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喟然叹曰:“侍者为吾听行于齐王也,夫何阿哉?又况于所听行乎万乘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而镜?其唯士乎!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镜之明己也功细,上之明己也功大。得其细,失其大,不知类耳。”
赵简了曰:“厥也爱我,铎也不爱我。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铎之谏我也,喜质我于人中,必使我丑。”尹铎对日:“厥也爱君之丑也,而不爱君之过也;铎也爱君之过也,而不爱君之丑也。臣尝闻相人于师,敦颜而土色者忍丑。不质君于人中,恐君之不变也。”此简子之贤也。人主贤则人臣之言刻。简子不贤,铎也卒不居赵地,有况乎在简子之侧哉?
注释
①比:细密,细腻。
②蠹:蛀虫。
③召公:召穆公。
④弭:止。
⑤败:伤害。
⑥礞:盲人。
⑦师:乐宫。
⑧觞:进酒。
⑨夜之:夜里继续饮酒。
⑩沈:同“沉”。
译文
凡是人都有三百六十个骨节,有九窍、五脏、六腑。肌肤应该让它细腻,血脉应该让它运行。这样,病痛就无处居留,而恶疾就无从产生了。疾病的居留,恶疾的产生,是因为精气避结。因此,水闭结就会变得浑浊,树闭结就会蛀虫,草闭结就会枯死。国家也有闭结。国家的闭结存在的时间长了,那么各种邪恶就会一起产生,所有灾难也会一起出现了。高官与下民的相互残害,也会由此产生。所以圣明的君主尊重豪杰之士和忠臣,因为他们敢于直言进谏而解除国家的郁结。
周厉王虐待百姓,百姓就指责他。召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周厉王道:“百姓不能够忍受陛下的命令!”周厉王派卫国的巫者监视敢于指责他的百姓,抓住以后就纳箴赐帛杀掉。国中没有人敢讲话,彼此在路上相遇只是用眼睛看看而已。周厉王很开心,就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召公,道:“寡人可以消除百姓的指责了。”召公道:“这只是阻止了百姓的口,但是并没有消除他们对陛下的怨恨。堵住百姓的嘴比不堵住他们的嘴还要厉害。大河被堵住,一旦角口,伤害的人更多。百姓也是一样的。所以,治河的人疏通它使得它流畅,治理百姓的人应该使得百姓放开大胆说话啊!所以,天子处理国事,让公卿到士直言进谏,让好学之士进献讽谏的诗,让乐宫进献讽谏的话,让乐师朗读讽谏的诗,让百姓把意见传上来,使得身边的近臣把进谏天子的话全部都说出来,使得同宗的亲属弥补天子的过失,监督天子的政事,让天子能够酌情实行。所以,下边没有遗漏善言,上边没有过失德举动。而今陛下堵住了下边的嘴,造成上边君王的过失,可能会导致国家社稷担忧了。”周厉王没有听召公的劝谏。三年过后,百姓把周厉王放逐了。这就是闭结所导致的后果啊!闭结就是失掉阳气。周鼎上雕刻着鼠形图画,让马踩着它,因为它不属于阳。失掉阳气,这是亡国的特征。
管仲宴请齐桓公,天已经黑了,齐桓公喝得正在兴头上,派人点上蜡烛继续喝。管仲道:“白天招待陛下我占卜过;至于晚上我没有占卜过。陛下可以走了。”齐桓公不开心道:“仲父年级大了,我和您作乐还有多久呢?还是继续喝吧。”管仲道:“错了。贪图美味的人道德就卑微,沉醉于享乐的人最后要忧伤。壮年懈怠就会失去时机,老年还这样的话就会失去功名。我从现在开始对陛下加以勉励,怎么能够沉醉于饮酒作乐中呢?”管仲可以说已经树立品行。凡是品行堕落在于过分的享乐,而今虽然作乐但他态度更加端正;品行的败坏在于过分的尊贵,而今陛下想留下饮酒,他却不同意。管仲申明了自己的意志。依据义理行事,不会因为尊贵和享乐就会改变,抱着这种态度侍奉他的君主。这也是桓公为什么能够建立功业的缘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