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③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印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印曰:“凡所为游④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了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了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⑤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教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予卬也,吾无道知君。”故上自行不可不审也。
郑平于秦王臣也,其于应侯交也,欺交反主,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人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行方可贱可羞,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
赵急求李欺,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人,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
公孙竭与⑥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人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注释
①必:必然。
②与:赞同。
③父兄:宗亲。
④游:出游。
⑤去:离。
⑥与:参与。
译文
先君的论辩已经很彻底了。义是万事万物的开始,是各种利益的根本,普通人是明白不了的,明白不了就不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理就会全心全意地追求私利。追求私利本来就是不能够依靠的,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这些人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按照义行动,就不会做不成事情。臣子之间合谋做坏事,尚且没有人反对,更何况君主和臣子一起谋划行义,没有人会不同意的,不仅臣子不反对,而且全天下的人都会拥护。
公孙鞅对于秦王来说,不是宗族也不是旧好,只是凭借着才能任用了他,他打算为秦国尽心尽责,除了袭击其他国家没有什么打算。然后就为了秦国率领军队袭击魏国。魏国派公子印带兵应战。以前公孙鞅在魏国的时候就和公子印旧交。然后就派人对公子印道:“我之所以四处出游并且为了得到尊贵,都为了公子的原因。而今秦国让我率兵,而魏国又派您来应战,能够忍心交战吗?您可否向您的君主进谏,我也向我的主子进谏,使得双方就撤兵吧。”等到双方都撤军,公孙鞅又派人到公子印那里道:“这一去可能再没有机会见面了,可否和公子道别呢?”公子印道:“可以。”魏国的军官道:“不能再往前走了。”公子印没有听他们的话,还是和公孙鞅聚会了。公孙鞅乘机埋伏了兵卒马车,俘虏了公子印。秦孝公过世后,惠王继承了帝位,他怀疑公孙鞅的品德,计划加罪于他,公孙鞅只好带着家眷逃到了魏国,魏国的臣子襄疵不愿意接受他,道:“你曾经背叛了公子印,我不了解你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情说明士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多加小心谨慎。
郑平对于秦昭公是臣子,对于应侯来说是朋友。他欺骗朋友,背叛君主,是追求私利的原因。当初他做秦国将军的时候,天下认为尊贵的事没有一件不能做,这是因为他位高权重。因为位高权重得到的东西,一旦权位失去后它们也必然失去。郑平离开秦将的位子,进入赵、魏后,百姓认为卑贱的事情没有不做的,百姓认为羞耻的事没有不为的。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被人所鄙视不言的,而没有秦将的大权,就等着困境吧。
赵国四处紧密地搜捕李欬,李言、续经跟随他到卫国投奔公孙与。公孙与不仅接见了他们而且还愿意接纳他们。续经就乘机向卫国的官吏告发,让他们逮捕了李数,为此他得到了赵国五大夫的爵位。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上朝,他的子孙也是因为这个而没有朋友。
公孙竭参与过阴君的事,但是反而向樗里相国告发,也为此得到了秦国的五大夫的爵位,功绩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却进不去赵国、卫国、魏国的国都。公孙竭这个样子,更何况没有他这些功绩但还是做这种事情的人呢?
活学活用
商鞅对于秦王来说,非亲非故,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而被秦王重用的。他要对秦国尽职,除了进攻别的国家,没其他的办法。
一次,秦国派商鞅率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即率兵抵御。商鞅当初在魏国的时候,与公子卬关系很好。这次两军遭遇,商鞅先派人对公子卬说:“我所以出游并希望显贵,都是由于您的缘故。现在秦国让我统兵与您交战,我们怎能忍心互相交战呢?这样吧,请您回去向您的君主报告,我也回去向我的君主报告,让双方都罢兵吧!”就在双方都准备班师回朝的时候,商鞅又派人对公子印说:“咱们回去以后,恐怕再也无缘相见,我真希望能同公子见上一面。”公子卬(áng)信以为真,就说:“好吧。”魏国的将领都劝公子印不要去,但公子印不听。于是前往赴约。谁知,商鞅这时早已布下了埋伏,乘机俘虏了公子印。
秦孝公死后,秦惠王即位,因为此事,他对商鞅的品行甚是怀疑,想加罪于他。商鞅只好携带家眷逃往魏国。魏国的大臣襄疵根本不接纳他,对商鞅说:“你对公子卬背信弃义,我怎么能相信你呢?我无法了解你呀,你还是走吧!”商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看来,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真是不可不慎重啊!
智慧金言
先王对于事理的论述已经很清楚了。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本源,这是才智平庸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理解不了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追求私利。追求私利的做法肯定是靠不住的。
慎行论·疑似题解
本文阐述了对于相似的事物要仔细辨别。首先告诉了辨别相似的重要性,举出典型的例子,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其次又讲述了辨别相似的具体方法,就是要向了解情况的人请教。
原文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①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②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周宅③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了.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予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典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褒姒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人于泽而问牧童,人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人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
①玉人:治玉的人。
②辫:能言,巧语。
③宅:居住,定都。
译文
相似的事物往往令人深感疑惑。像玉的石头是玉工所担心的;相剑的人担心自己辨别不来像吴干这样的良剑;贤能的君主所担心的是博闻巧言,好像通达事理但又不像的。失去国家的君主看似贤明,亡国的大臣看似忠诚。看似相同的事情实际上容易蒙蔽人的耳目,所以圣贤的人会反复思虑的;因此,墨子见到岔路,就不知道怎么走了,而为之哭泣。
周都于丰、镐之地,靠近戎人。以前和诸侯盟约,在大路上修筑堡垒,其上设鼓,以便远近都能够听到声音。一旦戎敌到来,就击鼓相互转告,诸侯的军队就会援助天子。戎敌以前也侵犯过他们,幽王命令人击鼓,诸侯的军队没有一个不到的,妃子褒姒大喜。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然后就屡次击鼓,诸侯的军队数次前来,却不见敌人。到了后来戎敌真的进犯了,幽王命令人击鼓,结果没有一个诸侯派部队到来,幽王于是被杀死在了骊山之下,受天下的人耻笑。这是因为本来没有敌人来而乱击鼓导致周服剑了真的敌人来了却没有人来援助了。贤人有小恶会造成大的错误,褒姒败坏了国家的大事,为了让君主博她一笑之轻微的事情而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覆灭。因此,幽王身首在不同的地方,三公九卿各位臣子纷纷逃窜。这也导致了褒姒的死,而平王之所以迁都洛阳、秦襄公、晋文公能以勤王赏赐给他们地的缘由了。
魏国的北部黎丘乡有奇鬼,善于模仿人的侄子兄弟的样子。乡里有个老头到集市上去,喝醉了回来,黎丘鬼怪就装作他的儿子,去搀扶他并且在路上折磨他。老头回来以后,酒醒后指责儿子道:“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还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却在路上折磨我,是什么缘由呢?”儿子哭泣着跪下磕头道:“您是不是碰到鬼怪了,就没有这回事。那个时候我到东邑去讨债,任何人都可以证明的。”父亲就相信了他的话,道:“好吧,那就一定是鬼怪了!我以前也听说了。”第二天就故意在集市上喝醉了,打算碰到那个鬼怪杀掉它。到了集市上又喝醉了,他的真儿子担心父亲回不来,就去接他。老头看见儿子,就拔剑刺杀了儿子。老头的智慧好似被鬼怪迷糊了,结果就把自己的儿子真的杀了。那些被看似贤能的人蒙惑了,就会失去真正的贤士,这些人不过有黎丘老头的智慧。
看着相似的现象,一定要查清楚它们的本质。明察,就一定找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即使圣人舜做马夫,尧为尊者,大禹当车右,进入草泽也要询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问渔夫,因为这些人了解得更清楚。孪生的孩子虽然长得到很像,但是他们的母亲还是能够辨认出来,就是因为了解他们的情况啊!
活学活用
据《晋书·乐广传》记载,一次,乐广的一个朋友到他家里去做客,回去以后,就得了一场大病。乐广知道后觉得很奇怪,就前去探望。见到朋友的时候,只见他面色苍白,无力地躺在床上。乐广关切地问他到底生的什么病。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个中缘由。原来,在乐广家喝酒的时候,他老是看见在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蠕动。他不敢喝,又觉得对朋友不礼貌。勉强喝下去,越喝越恶心。回到家里以后,总觉得小蛇在他的肚子里爬,吐也吐不出来,于是就病倒了。“哪里来的蛇呢?”乐广也觉得很奇怪。他想,酒杯里是绝对不会有蛇的,可是朋友却真的看见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回到家里,他到处查看,终于他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猜到了可能就是墙上挂的一张雕弓作的怪。他马上倒了一杯酒,换了几个角度,弓影投到酒里,果然好似有蛇在游动。乐广马上跑到朋友的家里,把朋友请来,叫他再看酒杯,还是那条蛇在游动。乐广就指着雕弓给朋友看,朋友一下子全明白了,病也好了。
智慧金言
让人深感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玉工所忧虑的,是像玉一样的石头;相剑人所忧虑的,是像吴干一样的剑;贤明的君主所忧虑的,是见闻广博、能言善辩像是通达事理的人。亡国的君主看起来好像很聪明,亡国的臣子好像很忠诚。相似的事物,不仅使愚昧的人深感迷惑,即使是圣人也是要用心思索的。
慎行论·求人①
题解
所谓“求人”是指唯才是举。文章开头阐述了“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说明唯才是举的重要性,并且重点强调了君主在求贤方面的态度。“求贤无不以也”,使用各种手段,并且可以屈尊下士,“极卑极贱极远极劳”。尧、舜、禹就是这么做的。就是这样,还是有贤能的人不肯出山。文章还列举了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原文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②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③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肯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④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予,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趾、孙朴、续椭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有虞二妃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黧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
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
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
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日:“郑有人,了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注释
①求人:寻找贤能的人。
②术:方法。
⑤以:用。
④寿:长存。
译文
要使自己安身、国家稳定、天下太平,就一定要任用贤能的人。上古君临天下的有七十一位圣人,从《春秋》中可以看出,自鲁隐公到哀公已经有十二代,其中君主所以用来得到君位,所以失去君位,途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求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显;失去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败。
先君为了得到贤能的人,什么都愿意做,见到了贤人,自己愿意做一个卑贱的人,为了求得贤人,自己可以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如果虞国听从宫之奇的进谏、吴王计从伍子胥的告诫,这两个国家即使延续到今天也是可能的。这么说,国家是可以长存的。若说有延长人的寿命的方法,没有人不愿意试试;而今又使得国家长存的方法。作君主的不知道追求,这就是大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