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英明的君主是很尊敬士人的,尊重的缘由是因为他们敢于直言进谏。言论正直,歪理就会露出破绽。君主的缺陷在于喜欢听取奸邪的谗言而讨厌良言,这就是堵塞了水的源头还想得到比于水,水又从何而来呢?这些是卑微的人想得到的而高贵的人所抛弃的,所想要的又从何而来呢?
能意拜访齐宣王。齐宣王道:“我听说你喜爱正直,有这回事吗?”能意答道:“我哪里能够做到正直呢?我听说过喜好正直的人,不会居住在政治混乱的国家,自己也不去拜访德行污浊的君主。而今我来见您,并且我居住在齐国,我怎么能够做到正直呢?”齐宣王愤怒地道:“卑鄙粗俗的人。”就计划问他的罪。能意道:“我年轻的时候喜好直言进谏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陛下怎么就听不进鄙野之人的劝谏使得做到他们爱好的事呢?”齐宣王就赦免了他。像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谨慎地在君主的身边议论国事,肯定不会曲意奉承君主。不曲意奉承君主,那么君主就会得到很多,这也是贤能的君主所求之不得的事,却是不贤能的君主所讨厌的事情。
狐援游说齐湣王道:“殷朝的鼎陈列在周朝的朝廷上,殷朝的神社成为遮盖周朝神社的屋子,殷朝的宫廷音乐为人们游乐所用,灭亡国家的音乐不能进入宗庙,灭亡国家的神社不可以见到太阳的,灭亡国家的重器被陈列在他国的朝廷上,这些都是为了警世后人的。君主一定要努力啊!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吕陈设在他国的朝廷上,不能使得太公的神社成为了遮盖他国神社的棚屋啊!不要使得齐国的音乐成为了他国人们的游乐。”齐湣王没有接受他的进谏。狐援就离开了朝廷为国事痛哭三天,边哭边道:“先离开的人还可以穿布衣,后离开的将身陷牢狱之灾。我即将看到百姓恐慌地向东逃跑而不知道居住的地方。”齐湣王问狱官道:“为国事哭丧的人该处于什么刑罚呢?”狱官道:“斩首。”齐湣王道:“就依据法令执行!”狱官抱着刑具到了齐国国都的东门,不想杀他,想把他吓跑。狐援听到这件事情跌跌撞撞地跑去问狱官。狱官道:“为国事哭泣是要杀头的,先生也是老糊涂了啊i还是头脑发昏了?”狐援道:“这哪里是头脑发昏呢?”然后就接着说道:“从南方来的人,像鲋鱼一样卑微地进来却像鲵鱼那样居住在其他的国家,为了加祸于他国,使得他国的朝政变为草莽,国家也变成废墟。殷商有比干,吴国有伍子胥,齐国有狐援。你不听我的话,那就在东门杀死我吧,如果杀掉我就把我和比千、伍子胥三者并举吧!”狐援被斩头当然是不愿意的,国家已经混乱,君主已经不能够头脑清醒地考虑事情了,他在为国家即将消亡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痛苦阿!因此才说这些话的。这些话虽然不是什么合理的言辞,但还是希望使国家能够得到挽救;因此,他的话可能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的嫌疑。齐滑王不但没有接纳他的劝谏反而杀死忠臣,这就是触子离开齐国,达子为齐国殉难的缘由啊!”
赵简子袭击卫国,军队迫近卫国的城外。赵简子亲自率领士兵,但是到了交战的时候却远远地站在箭弩射不到的地方,又躲在屏障和盾牌的后面。赵简子击鼓,士卒的气势还是不能振奋。赵简子扔掉了鼓槌叹息道:“哎!士兵都已经懒惰到这种地步了。”行人烛过摘掉头盔手执长矛劝谏道:“这只是您有所不能罢了,士卒没有什么过错的。”赵简子听了很气恼,脸色大变道:“我没有指派其他大将而是自己亲自上阵,你却说我无能,你能够把这件事解释清楚吗?不能够解释清楚就得死。”烛过道:“从前我的先君即位五年内就兼并了十九个国家,他所用的就是这支军队。惠公即位两年整天沉迷于声色,残暴傲慢,喜爱美女,秦国攻打我国的时候,逃到了离国都七十里的地方,用的还是这支军队!文公即位两年用勇敢善战激励士兵,所以,三年使得士卒变得十分勇敢善战而且果断;城濮之战,曾经五次打败了楚国人,包围了卫国,袭击了曹国,攻取了石社,使得天子的位置得到了巩固,使得自己的名声远扬海内外,用的还是这些士兵。只有君主做不到的事情,士兵又什么不对呢?”然后赵简子就离开了屏障和盾牌,站立在箭弩所能够射击到的地方,每击一次鼓,士卒就能够登上城墙。赵简子道:“与其获得千辆革车,还不如听行人烛过的肺腑之言啊!”行人烛过可以说做到了能够直谏君主。战斗时,击鼓正酣,不增加赏赐,不加重刑罚,只是说了一句话就能够让士卒为了自己而死。
活学活用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狐援的大臣对齐闵王说:“殷商的九鼎被周摆放在朝廷,它的神社被周罩上了棚子,它的舞乐被人们用在了游乐中。亡国的音乐不准进入宗庙,它的神社不准见天日,它的重器被摆放在朝廷,这些都是用来警戒后人的,您一定要好自为之呀!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吕摆在别的朝廷,不要让太公建起来的神社被别人盖上棚子,不要让齐国的音乐充斥在别人的游乐中。”齐闵王根本不听他的劝诫。狐援离开了朝廷以后,为国家即将到来的灾难哭了三天。他一边哭,一边诉说:“先离开的,尚可穿布衣;后离开的,遭难满监狱。我马上就会看到百姓仓皇东逃,不知道在哪里安居。”齐闵王问狱官说:“国家好好的,他却哭丧,按法令该处以何罪?”狱官说:“此罪当斩。”齐闵王就说:“依法办吧!”狱官把刑具摆放在国都的东门,并不忍心真杀狐援,只是想吓一吓他而已。没想到狐援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不但没有逃走,还自己跌跌撞撞地来见狱官。狱官说:“为国事痛哭,是要判死罪的,你不知道吗?你真的是老糊涂了,还是头脑发昏呢?”狐援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我既不糊涂也不是发昏。有人从南方来,进来时像鲫鱼那样恭顺,住下以后却像鲸鲵那样凶狠残暴,使别人的朝廷变为草芥,国都变为废墟。殷商有个比干,楚国有个伍子胥,齐国就有个狐援。你们既然不听我的话,又要在东门把我杀掉,这是要把我同比干、伍子胥比并为三呀!”老实讲,狐援肯定不会愿意被杀,只是国家太混乱了,君主太昏聩了,他哀怜人民,所以才说这样的话。他是想以此来挽救自己的国家。却遭到了齐闵王的杀戮,这正是齐国的可悲之处。
智慧金言
贤主崇尚的莫过于士人。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言谈正直,就会使邪恶的东西显现出来。君主的弊病,就在于想知道邪恶的地方却又害怕听到正直之言。这就像阻塞了水源又要得到水是一样的。阻塞了水源,哪里能来得了水?这就等于轻贱了自己想要的而尊尚了自己所厌恶的,所要的又从何而来?
贵直论·知化
题解
本文阐述了君主贵在知化,知化是指要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见,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昊王夫差之所以最终身死亡国,就是因为不能够知化。夫差不能够知化的原因主要是师心自用,拒绝直谏。文章告诫君主要虚心纳谏,听取直言。
原文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①,以②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末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③也。
事有可以过④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了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⑤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
译文
用勇武侍奉别人的人就是用生命在侍奉别人,在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而谈论以死来侍奉别人,没有人会了解。等到勇士死了,人们就了解了,那个时候已经太晚了,与没有了解以前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一般来说智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可以事先觉察到事物的变化。君主的糊涂就不是这样的。在没有发生变化的守候就丝毫没有察觉;等到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才发觉,这个和不发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有些事情是可以犯错误,有些是不能够犯错误的。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怎么能够犯错误呢?这是贤能的君主所重视的,是糊涂的君主所轻视的。如果把这点轻视了,国家当然就容易灭亡了。自己又怎么能不遭受困厄呢?行于危亡困厄之途,遭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于不能够事先觉察到事物的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的,伍子胥并非没有觉察到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伍子胥进谏而夫差不纳谏,所以吴国被消灭了,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想要袭击齐国,伍子胥道:“不行。齐国和吴国的风俗习惯不同,所讲的语言也不一样,我们即使得到了齐国的土地,但是不会让吴国的百姓安居乐业,他们的百姓也会不被役使的。吴国和越国,土地相连,国境相接,天地交错道路相连,风俗习惯也差不多一样,语言相通,我们得到它的土地能居住,得到它的人民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国和越国势不两立。越国对于吴国就好像是心腹之疾,虽然现在还没有发作,但是伤痕严重并且已经到了体内。齐国对于吴国就好像疥癣之疾,不担心不能治愈,而且也没有什么伤害。而今放弃越国而去袭击齐国,就如同担心猛虎之患却去刺杀野猪一样,即使胜利了,也会后患无穷。”太宰嚭道:“伍子胥的话不可行。君主的命令之所以不能够在中原各国执行,就是因为齐国和晋国。君主假如袭击齐国并且取得了胜利,接着移齐军兵临晋国的国境,晋国一定会听命于您的。君主这样就可以一举降服两国,君主的命令就会在中原各国得到执行了。”吴王夫差认为太宰嚭说的有道理,就没有接纳伍子胥的话而采用的太宰嚭的进谏。伍子胥道:“假如上天要灭亡吴国就让君主战斗取胜,假如上天不想让吴国灭亡就让君主战斗不能取胜。”吴王夫差还是不肯听取伍子胥的劝告。伍子胥两手举起衣服,脚抬得高高的从朝堂中离开,道:“唉!吴国的朝堂肯定会荆棘遍生。”夫差聚居军队讨伐齐国,在艾陵同齐国交战,大败齐军,回国以后诛杀伍子胥。伍子胥在临死的时候道:“我怎么才能够留下一只眼睛看越国的军队进入吴国呢?”说完就自刎而死。夫差就把他的尸体投入长江了,挖掉他的一只眼睛挂到国都的东门上道:“您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国呢?”过了几年,越国对吴国进行报复,攻破吴国的国都,灭绝吴国的世系,毁掉吴国的社稷,踏平吴国的宗庙,夫差也被俘虏了。夫差临死的时候道:“假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颜面在地下见伍子胥呢?”然后就把面巾覆盖到脸上死去。对于糊涂的君主来说,祸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不要告诉他,祸患到来以后虽然已经明白了但是却一切都迟了。因此,夫差到死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还不如不知道。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了胥之伍子胥—战入郢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祛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汝胡视越人之人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螟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注释
①论:知道,了解。
②以:通“已”。
③一贯:相同。
④过:错误。
⑤已:痊愈。
活学活用去打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但是后患无穷。”太宰嚭说:“伍子胥的话根本不能听。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在中原推行,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您如果发兵攻打齐国并战胜它,然后再以大军压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投降的。您这是一举两得啊!这样,您的命令一定会在中原推行了。”夫差以为太宰嚭的话对,就采用了他的意见。伍子胥一看吴王如此不明事理,迈开大步离开了朝廷,说:“吴国的朝廷要生荆棘了!”结果,吴军与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后,吴王就要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到越国军队入吴呢?”过了几年,越国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也被活捉。夫差临死的时候说:“死人如果地下有知,我将如何有脸面见伍子胥呢?”于是用一块布蒙上脸自杀了。祸患到来之后,虽然明白过来也为时已晚。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可是已经太晚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同,即使我们得到了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国和越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患,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患,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有什么妨害。现在舍弃越国而去进攻齐国,就像担心虎患却。
智慧金言
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的人。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已经死了的时候,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大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君主中的糊涂者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懵然无知;变化出现后,知道了也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不苟论·不苟
题解
“不苟”在本文中有两层意思:一是笃乱礼义,二是指忠于职守,不越权行事的行为。文章主要讨论了为臣之道。作者认为,贤主和不肖之主尽管喜欢忠臣的言论是相同的,但实际做起来却是不相同的,所以得到的祸福功名也是不一样。
原文
贤者之事①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