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郑观应
21744400000006

第6章 投身洋务企业(二)——上海电报局、汉阳铁厂

郑观应在上海电报局任职时间不久,仅从1881年5月20日至1882年春近1年的时间,但他对电报建设还是很有功劳的。他办电报的目的是为了挽回利权便于商战。在架设津沪电线之后,即和经元善、谢家福等人奏请架设长江、闽浙等处电线,以利商务。在给两江总督左宗棠的禀文中讲道,外国商人从上海至外国有万里之遥,而消息在瞬间即可沟通;而中国商人从内地到上海,有的不过几百里路程,消息却迟于外国商人,致使蒙受经济损失。因此,电线对于商战有极大的关系。

然而,当计划呈请两江、湖广、闽浙等督抚批准时,遇到了阻力,特别是受到左宗棠的阻挠。向来重视学习西洋技术的左宗棠,忽然宛如一个道地的顽固派,这其中是别有原因的。左宗棠的批示不过是一种藉口,他的本意是不肯把长江电线让淮系集团插手,而是要交自己集团中长期办洋务的胡雪岩去办。在湘、淮派系斗争中,郑观应似乎是一个不偏不倚者。通过左宗棠的左右手、洋务局头头王之春疏通左宗棠的左右干将,然后说服了左宗棠,缓和了两集团的矛盾。不但架设电线的要求获得了批准,而且郑观应还得到左宗棠筹办长江电报事宜的委任状。

郑观应在经营电线方面是很有远见的。鉴于津沪电线通成后,报费很贵而效益很少。在长江、闽浙架线兴工时,他就提出首先要培养中国的电话人才,其次才是添招股本增加电线。电报业在创始之初,所用人才都是外国人,工资就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加上水陆电线、机器、磁碗、纸张等器材,又都是从外国购买,所花钱财不计其数。郑观应认为必须培养人才来代替洋工,自己设厂制造电线机器等材料,减少从外洋购买,从而做到减电费、扩大营业、增加效益。因此,他在提出办电报专门学校之外,还计划各分局招收学徒,在打报等实际工作中培养;另外,考选学生出国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专业,然后回国自行设厂制造。按照他的设计,电工聘用华人,器材自己制造,线路必能迅速推广,报费即可大大降低,盈利必将日渐增多。

汉阳铁厂是湘广总督张之洞于1889年开始筹备,1891年动工兴建,1893年投产出铁。它兼采矿、炼铁、开煤三项,实际上是一个官办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当时是东亚最大的钢铁企业,但由于厂址同原料、燃料产地相距较远,运费昂贵,经营管理不善,销路不广等众多原因,投资颇大,收效极微,搞得张之洞心力交困,一筹莫展,只好招商承办。这个“商”就是盛宣怀,他于1896年5月24日接办,随后就请他多年的老朋友,善于经营近代企业的郑观应去做总办。

在盛宣怀接办铁厂后的第8天,即1896年6月1日,郑观应奉北洋大臣和两湖总督的委派,走马上任了。当时他最大的顾虑是就任铁厂总办会失去招商局帮办的职务。因为招商局是肥缺,而铁厂是苦差事。盛宣怀知道郑观应的心事后,即向他保证不会让他失去招商局职位。郑观应一方面碍于盛宣怀的情面,另一方面他已认识到“煤铁于今世界用途最大”的道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便欣然前往就任了。

郑观应刚一上任,即向北洋和两江总督提出了三条关键性意见:第一,解决焦炭来源问题。铁厂需要焦煤,如同人需要谷米一样。为此他化费了很大力气。到1896年秋冬之交,基本上保证了焦炭的来源。按规定,各处运至汉阳的焦炭,萍乡广泰福每月2000余吨,郴州每月1000余吨,开平每月1000余吨,每月共可得4000数百吨。汉阳铁厂如两炉同时运转,月需5000余吨。本来只开一炉,还因焦炭不能常年供应而时有停产,现在供应的焦炭距同时开两炉所需已相差不多了。

第二,培养人才问题,首先他对外洋聘请来的技术人员作了全面的了解。当时汉阳铁厂有外籍技术人员25名,他认为这些洋人不但品格有问题,而且技术水平也不高,其知识手艺还赶不上翻译过来的书中所讲的那些,把他们当作管理工程的人员使用是不合适的,只是在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未培养出来之前,还须聘用洋匠。他在暂时聘用外国技术人员的同时,积极着手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人才。他计划设立学习机器的书院,利用厂中技术人员教授徒弟,为将来代替洋人打基础。到那时,薪水可以大大减低,钢铁成本自然降低,还免去了受洋人技术上的挟制。他认为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堂比上海、天津设立的学堂有效得多。同时,他还主张派有实际经验的工匠去外国机器厂学习,加快缩短与国外技术上的差距。

第三、解决销路问题。无论是“觅焦炭”,还是“选人才”归根到底是为了扩大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没有广阔市场的开拓,汉阳铁厂是维持不下去的。一开始,汉阳铁厂的销路预定以芦汉、粤汉铁路的钢轨为大宗的,张之洞还奏请朝廷明文规定,凡有国家筹建项目的钢铁用料,一律须向汉阳铁厂定购,不许再订购外国钢铁,以保证铁厂的销路。郑观应比张之洞高明,知道单靠行政命令并不一定能做到路轨必从铁厂购买,而是必须把铁路修建权操于自己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为此,他多次督促盛宣怀控制铁路的修筑权。多年以来,郑观应和盛宣怀有着个人利益和事业上的紧密联系,盛宣怀把郑观应看作自己经营实业的得力助手,郑观应则把盛宣怀看作自己在《盛世危言》中提出的理论主张的知音和实现者,是实现自己富强救国主张的依靠人。

郑观应这种善于抓主要问题并加以逐步解决的实干精神,在当时的思想家和实干家中是罕与匹敌的,这必然遭到平庸之辈的妒忌,首先就为张之洞所不容。他对汉阳铁厂的整顿改革初见成效后,颇令张之洞觉得这使他斯文扫地,颜面无光,便处处与郑过意不去。1897年3月15日,有一署名“张某”者,在《苏报》上发表题为《总办其人》的文章,对郑观应大肆毁谤和攻击,致使郑观应心灰意冷,加上他做事多受牵制,被人排挤,许多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多次提出辞呈,终于1897年7月21日将汉阳铁厂交给盛春颐。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织布局,电报局都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近代型官办企业,它们都是以抵抗外国商业入侵为目的而创办的,具有爱国性质。郑观应抛弃洋行买办的职位,投身于此,并为其发展、壮大做出较大贡献,都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