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巴甫洛夫还失去了与其他方面军部队和空军的联系。西方面军的所属部队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就是像待宰羔羊一样地死守阵地。
西方面军副司令博尔金虽然镇定自若地指挥部分兵力阻击了德军,但很快他也失去了与其他部队的联系。博尔金只能参照局部战场的情况发布军令,造成对本部及友邻部队的伤害。
1941年6月26日,第3、第10集团军的残部被包围在明斯克以西,而第4集团军一再向东撤退,西方面军乱作一团。
总结战争初期苏军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苏联军队尚处在改组和装备先进武器阶段。由于没有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反而忙着准备随时入侵德国,结果边境部队未能达到战时编制,没有进入一级战备,使本来在素质上远远超过苏军的德军优势大增。
3.斯大林对德军进攻时间的误判。
苏联在德国面前尚显落后,斯大林认为与强大的德国提前开战会给苏联带来深重的灾难。他希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为苏联备战赢得时间,他认为希特勒会在征服英国后进攻苏联。
斯大林认为若奉行谨慎的对德政策,不给希特勒以任何发动战争的借口,则战争至少可以拖延几个月。他相信几个月后,苏联能够轻松战胜被英国拖垮的德国。在英美提供的一系列战争警告情报面前,斯大林往往从政治层面辩析其真伪,他认为英美不怀好意。
对于德国军队向苏联边境集结,斯大林认为德国害怕苏军入侵,他以为德军正在进行战略防御。他的主观失误使苏联在战争中品尝了苦果。
朱可夫曾在回忆录中承认:“不管是国防委员和我,还是总参谋部,都没有料到德国会抢先发动了战争。我们没有料到德军集中那么多的装甲坦克和摩托化部队。”
如此,身在边境、听命斯大林的巴甫洛夫一开始就被德军打得措手不及。巴甫洛夫必须奉行总参谋部战争前夜发出的训令:“在未得到特别命令的情况下,严禁采取任何措施。”
4.苏联最高统帅部对西部战略方向的误判。
“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初期的基本构想为:德军使用大量飞机和坦克,在战场上实施一系列大纵深的突击,把苏联分割成几段,德军将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苏军集团歼灭。
由于苏联面积太大,德军分别在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三个主要战略方向上发动了大规模攻势。战役开始时,德军计划进行3个纵深的分割突击:在白俄罗斯地区围歼苏军西方面军,在两翼,切断西北方面军,围歼西南方面军。
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总参谋部分析了德国入侵苏联的可能性计划。按照这一计划,苏军主力应该布防在苏联西部地区的白俄罗斯。1941年4月,该计划上交苏共中央政治局。
在对德军主攻方向的判断上,苏军高层出现了严重偏差。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内战中曾指挥红军作战的斯大林反对该计划。他认为德军主力一定会出现在乌克兰和顿巴斯,说:“没有这些资源,德军就不可能维持大规模的战争。”他认为战争初期最危险的地方是西南方向的乌克兰。
苏军总参谋部根据斯大林的看法又修改了计划,把重兵部署在西南方向。这一更改使西方面军兵力空虚,而后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正是从西方面军那里撕开了缺口。
基于斯大林的判断,西南方面军(基辅特别军区)的实力大大加强,共有58个师,其中16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基辅特别军区在兵器方面,也得到苏军统帅部的照顾。但苏军的最高统帅部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德军进攻西欧诸国时,德军往往以最快的速度闪击别国的首都。
当时的国防委员铁木辛哥、总参谋长朱可夫、第一副总参谋长瓦杜丁都来自基辅特别军区,他们也认为西南方向将是德军主力的进攻方向。德军把用主力进攻苏联西部的西方面军,而苏军的主力却在苏联西南的西南方面军。
德军计划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占领莫斯科。为此,德军必须首先消灭横在白俄罗斯的苏军西方面军。希特勒将三大集群中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用来主攻西方面军。
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军战略方向的误判,致使西方面军在兵力、装备、物资配置上减弱,这是西方面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另外,西方面军的兵力部署没有纵深可言。斯大林既希望它可以随时入侵德国,但又禁止它轻举妄动、刺激德国。结果,西方面军的兵力部署既不是进攻的,也不是防守的,处于混乱状态。
朱可夫在回忆中指出:斯大林对西方面军下达指令时,“是从一种不问能力但求积极行动的主观愿望出发的。这种作法在重要时刻无论如何都是危害极大的”。
巴甫洛夫就是在斯大林遥控下错误地调动部队,派第3、第10集团军向前靠近苏德边境的。
战争头几天,斯大林多次到总参谋部了解西方面军的情况,一再对巴甫洛夫表示不满。但不管斯大林怎样指责巴甫洛夫,人们还是能感觉得到,他意识到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意识到战前的失算。
德军的入侵时间、作战方式和主攻方向都出乎斯大林的预料。因此,苏军总参谋部不得不重新制定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计划。斯大林开始意识到,主观主义的战略方针无法对付德军,必须立即纠正错误。
短短几周的防御战,使缺乏现代化战争经验的苏军高层发现了德国“闪击战”的威力及弱点,又使苏军各级军官经受了不断失败的考验,增长了他们对付德军的经验,从而为苏军制定符合战争实际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可能。
5.兵力悬殊。
德国用来入侵苏联的兵力达到181个满员师,每个师14000人左右,其中有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以及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37个师,共550万人。德军拥有大炮47260门、坦克3710辆、飞机4950架。
西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敖德萨军区共同守卫2100公里边境线,拥有149个师。苏联西方面军下辖4个集团军,拥有24个步兵师、12个坦克师、6个摩托化师和2个骑兵师。
苏军最强大的集团配置在西南方向的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共有45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10个摩托化师和5个骑兵师。
结果,中央集团军群(含第4、第9两集团军、2个装甲集群)在第2航空军支援下,很快把西方面军合围。这里,德军兵力形成局部优势:中央集团军群兵力为西方面军兵力的几倍。
6.严重缺乏优秀军官。
1940年,在苏芬之战中,100多万苏军进攻20万芬军(只有3万正规军),竟打了4个月。虽然苏军最终取胜了,但伤亡惨重。
苏芬战争使苏军发现自己的力量是外强中干的,苏军急需大批经验丰富的中高级军官。德国军事观察员发现了强大的苏军指挥不力的一面。
经过大清洗和苏军军事理论的落后僵化,造成了苏军的外强中干。德国了解了苏军战斗力,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苏联动向。
大清洗使苏军损失了90%的中高级军官,苏联军界呈现清一色的年轻面孔,这些军官往往连升几级。1941年6月,大清洗仍在继续,使苏军内部人人自危,侥幸存活的军官们已经变成了“应声虫”。
苏军本来就军官紧缺,再加上苏军战前大规模扩军,使许多军官被任命时越过很多中间环节。他们接受的培训严重不足,无法在决定性的时刻采取正确的军事行动。
比如,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巴甫洛夫、基尔波诺斯都是连跳好几级提拔上来的。他们虽然都具有爱国精神,但均缺乏军事才能,军事才能只能靠日积月累,只有极少数天才例外。
1941年6月,苏军严重缺乏受过院校教育的中高级指挥官。表面上,苏军仅投入西部战场的有几百万大军、19000架飞机、22000辆坦克,但在精锐的德军面前,苏军表现得不堪一击。
1956年,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的生杀大权。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大批冤假错案平反。
根据苏共中央的指示,苏军成立以索科洛夫斯基为首的审查组,审查当年巴甫洛夫4人遭枪决一案。
事实上,卫国战争发生的前一周,巴甫洛夫曾经几次向斯大林汇报请求准许部队进入野战工事。但他得到的答复是:这会引起德军挑衅,严禁部队进驻野战工事。
1956年11月5日,审查组得出结论,认为尽管巴甫洛夫等4人在指挥上犯了很多重大失误,但他们没有犯“有意破坏部队的指挥及不战而向敌人投降”的罪行,因此推翻了战时对4人的指控。
1957年7月,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对前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及其部下的案件作出了新结论,撤销1941年7月对此案的判决结论。至此,巴甫洛夫等4人得到平反。
1957年,苏联共产党中央、苏联政府和苏联国防部公开为巴甫洛夫等4人恢复名誉。
当年,西方面军的不利部署和筑垒地域配置是总参、国防部决定,并经斯大林批准的,谁当西方面军司令都不能更改。苏军战备状态的松紧同样受到苏共中央、斯大林的控制。可见,巴甫洛夫等4人只是斯大林指挥错误的替罪羊而已。
当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群共同扑向基辅,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保存实力而放弃基辅的建议时,朱可夫立即被斯大林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斯大林还向防守基辅的西南方面军下达反攻命令,结果使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仅被俘者就有66万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战死,否则必将像巴甫洛夫一样被枪毙。
4.斯大林的家庭悲剧
1941年7月,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施维利被德军第39摩托化军俘虏。雅科夫是个好学上进的好青年,在苏军第十四榴弹炮团担任一名上尉,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 ,与部队开赴白俄罗斯前线。雅科夫被俘后,德国人认出了他,大肆宣传斯大林的儿子已经落入他们手中。
希特勒拿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当人质,印了很多传单和宣传广告,强烈要求与斯大林交换被俘德军将领。斯大林听说以后,冷笑着说:“他们想用我的儿子交换德国被俘军官,这是痴心妄想!打仗怎么可能不死人!”希特勒的目的未能达到。
8月16日,斯大林签署发布了第270命令:任何在战斗时撕下军衔标志,以及投降的人的家属都会被枪决。
德军宣称雅科夫是自愿投降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可是斯大林却相信了德军的宣传。8月20日,雅科夫的舅舅被斯大林下令枪决。
1942年初,雅科夫的两个姨妈被斯大林处死,雅科夫的妻子被斯大林投进监狱。
斯维特兰娜是雅科夫同父异母的妹妹,在斯大林的所有孩子中,斯维特兰娜年龄最小。1943年冬,斯维特兰娜去看望日夜忙碌的父亲,斯大林说:“德国人又建议我们用一名德国军官去交换雅科夫。我决不同意!”
斯维特兰娜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他心情很激动。1945年夏季,大战结束后。斯维特兰娜又去看望父亲。斯大林告诉她:“德国人把雅科夫处决了。”斯维特兰娜注意到他说话的时候心情沉重。
斯大林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从他上台,他的家庭就始终伴随着悲剧。早在斯大林越来越独断专行的时候,他的家庭悲剧就已经出现了。
1932年夏季,严重的大饥荒猛烈地在苏联大地上蔓延着,威胁着人们,每个人都难以回避。
大饥荒在乌克兰共和国和北高加索地区最严重,但各地的救灾工作却无人主持。无数村庄几乎变为无人区,许多百姓家门口都钉上了木板,农庄一片荒凉。死于饥荒的人数不胜数,尸体被整列整列地运走,流浪的人遍布城市和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