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读西湖
21829700000022

第22章

杭州虽是个水世界,其实山也不少,西湖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形成一个马蹄形的山地,里面一圈,外面一圈,又以天竺山为界,分南山、北山两大块。按这个老规矩划分,吴山自然属于里面那一圈,划到南山那一块。那么多的山,怎么吴山就偏偏与众不同呢。它是一座人气特别旺盛的山,也是一座世俗气、红尘气特别重的山。杭州人说吴山,好象有一种赶庙会的感觉,是到那里去寻热闹的,至少是到那里去寻闹中取静的。从城市的建构来看,一座城市也往往需要这样一个类似于广场式的集会地点。一般的城市,往往以广场来作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集散地。中国的老百姓们,则以能赶庙会的地点作为他们的市民社交生活的中心。杭州市里的庙会,有两个地点离居住地最近,一个是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再一个,就是吴山了。吴山离从前的皇宫近,御街就在它的山脚下,可以说是皇城根儿了,所以占天时地利人和,成了与杭州人最亲近的一座食人间烟火的小山,也是杭州城里的一处真正的山水杰作。

杭州人有名老话:城隍山上看火烧,这个城隍山,就是吴山。吴山的别名很多,除了城隍山,还叫伍公山,胥山,庙巷山,七宝山、晒网山等等,若一一解释起来,都是故事,我们也只能拣重要的说。

吴山自然是最正宗的大名,有史书上记着出处啊。《西湖游览志》上说了:“吴山,春秋时为吴南界,以别于越,故曰吴山。”行尽吴山见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打败了,杭地尽属于了吴,这座山就是地界。还有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屈杀了之后,沉到了钱塘江里,吴人怜之,就在这座山上为他立祠,这山才又叫做了伍公山和胥山。

至于曾叫它晒网山,也是很顺理成章的。实际上,从前杭州这个地方就根本没有西湖,那时西湖和钱塘江相联,还是一个海湾呢,这座吴山,也就只是环抱海湾的一个岬角。既有海,就有海上的打渔人,即打渔,就得晒网啊,此山既然成了晒网之地,当然也就叫可以叫晒网山了,以后不晒网了,人们渐渐地也就不再那么叫它了。

吴山还有一个特点,初到山上,你会分不清这个山那个山。我曾经在吴山脚下往来几年,常常上山,一会儿云居山了,一会儿紫阳山了,一会儿又宝月山了,后来才弄明白,所有这些山,统统都算是吴山。原来这吴山,就是一座西南到东北走向的弧形的丘岗,由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山头组成,统称吴山罢了。

我第一次上吴山,还是大学期间,因为成功地排演了一出戏,穷学生们决定庆祝出游一次。西湖边早就玩遍了,有个同学住在吴山脚下,说吴山很好玩,有十二生肖石,我们就一涌而上。山不高,也就一百多米,同伴中学中文的人占多数,便想起了刚刚在古典文学课中讲过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十回中专门写了马二先生上吴山的情景。照马二先生看到的,那一路又是庙又是铺,又是酒又是茶又是点心摊,还有算命先生,坡上阶下,是极为热闹的呢。不过我们上山的那一天却并非如此,也许因为下雨吧,人并不多。一个同学喜欢掌故,就给我们说了一个关于吴山上测字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二十年代初浙江督军军阀卢永祥的段子。有一天,有个人穿着长衫戴着礼帽到吴山顶上药王庙前的测字摊上来了。这个测字先生姓叶,是个金华人氏,让顾客报个字儿。这顾客正一脚在门外一脚在门里,就报了一个“门”字。测字先生写了一个纸条让他带回去,说先不要酬金,说的对再付。那纸条上写了两句杜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二天,那人就差副官送来五十元大洋作酬金。这个人就是卢永祥。那时他正和江苏督军齐燮元打得进退两难呢。这测字先生是劝他快快退出这场战争。后来卢永祥果然下野去了日本。我们听了这段子都说是他编的,那测字先生怎么知道顾客是卢永祥呢。说段子的人就笑,说:那时候杭州城里已经有照相馆了,卢永祥的大照片挂在外面,谁不认识啊。

还没上山顶,就见满山的大香樟,极大,这么大的香樟,我只在杭州饭店门口的停车场看到过,听说极目阁门前那一株宋樟有八百多岁了,可称之为吴山群樟之祖。不过那时候心嫩,对久远的历史没有今天的兴趣,心只在那十二生肖上,就直奔目的地而去。十二生肖石在紫阳山上,这座山上石头很多,石灰岩的质地在雨中泛着青紫之光。那十二生肖石也是民间的说法,文人则把它称之为巫山十二峰。突兀地平地立起,我们就各自找起自己的生肖来,发现一个,惊叫一声。叫够了,再往前走,一直跑到那紫阳山顶的江湖汇观亭。站在亭上,一眼望去,钱塘江,西湖水,杭州城,连绵群山,尽收眼底。亭内一副对联,一看就是大手笔,不是大师,断断没有这样的气势: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灯水,尽归此处楼台。

是谁写出这样的绝妙佳联啊,没有落款,不知何人。许多年以后才知道,是惊世大艺术家大文豪山阴徐渭徐文长啊,怎么能把这样伟大的人的名字漏掉呢。

距我们这些穷学生登临吴山后几年,杭州市评出了西湖新十景,其中吴山被定名为“吴山天风”。天风二字是有出典的,远一点的是元代诗人萨都:天风吹我登驼峰,大山小山石玲珑。这个驼峰,就是吴山。出典近的,就要推秋瑾了。秋瑾到底又是一个伟人,行事非凡,作诗也非凡,萨都和她一比,那种境界和气魄,就差远了。诗曰:老树扶疏夕照红,石台高耸近天风;

茫茫浩气连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

我后来是常去吴山,有一次带着摄制组到吴山找三茅观,那是于谦16岁时的读书地。于谦家就在吴山脚下,大井巷旁,他15岁中了秀才,16岁到三茅观读书,23岁中举,次年入京,会考第一,这吴山正是他苦读书的地方。我还去过吴山的宝成寺,那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纪年密宗造像。宝成寺附近有感花岩,那三个红色的大字告诉人们一段风流故事。我从来也没有想到那崔护的人面桃花的故事会发生在这里,这多半应该是一个传说,但人们宁愿相信其有,不愿相信其无。于是许多题诗就出现在这感花岩上。先是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然后是宋代苏东坡的“去年崔护若重来”;然后再是明朝吴东升的“岁寒松柏”和朱术的“感花岩”。这些用诗串起来的美好故事,给人多少温柔的遐想啊。

感花岩下面有三个大字“第一山”,这才是真正师出有名,书出有家的,这是北宋大书法家米南宫的手笔,是明朝时的钱塘县令姜召命人拓刻上去的,常有人到这里来观赏揣摩这几个字呢。记得在三茅观附近,我也看到过“吴山第一峰”这几个大字,也很遒劲有力,是高手之作。

说到这个吴山第一峰,又有一个段子。说的是北宋那个风流才子惯写长调的柳永,写了《望海潮》一词,说杭州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结果诗让金国的完颜亮看到了,想,杭州原来这么好啊。可到底还是没有看到过啊,就让画工施宜生潜入杭州,画了一张西湖图,带回去制作成了屏风。完颜亮越看杭州越好,就把自己也画了上去,策马立于吴山顶上,然后还题了一首诗,说: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都说吴山顶上的名人古迹是特别多的,比如有人说元朝大诗人杨维祯的读书处就在这里,因为这一处名叫铁冶岭,所以杨维祯自号“铁崖”。说起杨维祯,今天的年轻人可能还不太清楚,你们只要记住他是西湖竹枝词的首导者就可以了。清代大戏剧家李渔大家应该知道了吧,据说李渔的介子园就在这里,他的《闲情偶记》也是在这里写的。介子园现在是找不到了,但李渔死后的确就是葬在西湖旁的莲花峰下的。

我后来知道了吴山的庙多,有药王庙,水神庙,火德庙,雷神庙,文昌庙,仓圣祠和酒仙殿、太岁庙等等,这些庙听上去都很食人间烟火,老百姓三天两头地去拜访它们。反正一年到头都有名目,不说春节、端午什么的,有一个节日是立夏,那一天上吴山的人就特有讲究。原来杭州人中,有一类人叫五郎八保,哪五郎?原来是打米郎、剃头郎、倒马郎、皮郎、典当郎;哪八保呢?原来是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像像保(即阴阳生)、马保、奶保(即中人),到立夏那一天,规定了这五郎八保是要上吴山的。我们从这一个侧面大概也可以知道,吴山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人群的山。

我曾经去找过伍公庙,没找到。从资料上看,伍公庙和城隍庙是吴山上最大的庙。伍公庙建于唔在山的东侧,建于唐代,是西湖最早出现的以真人为神的庙。祭祀伍子胥,定在农历九月二十,祭品是一头整猪。

城隍庙原来并不在吴山,宋以前在凤凰山,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才迁到吴山。后来没有了,只剩庙庭前的大香樟树。药王庙倒还在,一度里面摆了许多蜡人,成了先贤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那些蜡人中,有杭州的不少名人,其中有个叫周新的,就是城隍山的城隍神。周新是明代杭州的地方官员,在浙江任按察使,也就是一个司法部门的官吧。他有点类似于包公这样的人物,据说长得冷面寒铁,断案如神,能为老百姓申冤,也不怕皇亲国戚,基本上就是一个包青天了。但到底还是没有尚方宝剑,下场远没有包拯那么好,最后还是让明成祖朱棣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