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散会后,到洛带古镇看了一下,就匆匆赶往东站了。成都航天中学,已经远别了,艰苦而快乐的高中生活,纯洁而真诚的同窗情谊,却是永远抹不去的春色。
祝福是首歌
在一首优美的歌曲中,我们班的迎春晚会落下帷幕了。同学们欢歌笑语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毕业班难得有这么一次放松啊,我似乎闻到瓣瓣心香。不知不觉已回到寝室,习惯性地拿起一期《语文学习报》翻阅起来。明天就是2006年了,自己该如何祝福这亦师亦友的好报纸和辛勤耕耘的编辑老师呢?
两年前,学校掀起了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热潮,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我也不得不顺应潮流,从单一的钻研教材,拓展到请教同行老师,参加业务培训,有经验的老师都介绍到应订阅一些专业刊物来学习,我到学校图书馆走了一遭,专业报刊倒不少,可对于我来说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实用性不大,我渴望的是能像良师一样指导我的刊物。正在我四处寻找适合我的读物时,语文学习报社寄来了赠阅申请表和一份样报,真不错,带有侥幸心理的我把申请表投进了邮箱。一个月后,我收到了4期报纸,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把它放在最方便的地方,有空就看看。虽说这报纸是才创办的刊物,可确是最有特色的读物,它有语文界最前沿的呐喊,有教育专家的真知灼见,有雅俗共赏的文学趣闻,有有的放矢的试题分析,还有教育一线的心声倾诉。真是包罗万象而又经典层出,理论深而又便运用,这不恰如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吗?不时将里面的逸闻趣事介绍给学生,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参阅同行的点滴经验,会帮我供教学之玉。在语文教学、教研的征途中,我有了奋斗的目标和相依的同伴。目前,我所撰写的60余篇教育论文在该报及其他国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还承研了一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我的成长使《语文学习报》在我的同行和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中广泛订阅,大家都视为不可多得的宝贝。
萍水相逢,不想成了最真挚的朋友。我曾写了一篇文章叫《从教如歌》,那么,我对《语文学习报》的祝福也应是首百唱不厌的歌!
真实的童话
“五一”假期,我应邀到成都参加一个西部教育专家学术交流研讨会,恰好碰到了建华和海军——我大学时期的两位同学。五年没见面了,在蓉城不约而遇,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那天下午散会后,我们便到一家茶楼去饮茶。同学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还有那酸甜苦辣的生活。诚如一位作家所说,男人不谈到女人就不会罢休,最终还是谈到了自己的妻子。
建华大学毕业后,拖关系分配到重庆市区的一所省重点中学任教,妻子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作会计。工作四年多,小两口在南坪买了一套住房,周末的时候就开着自己的“都市贝贝”到郊区农家乐玩玩,日子过得好不悠闲。
海军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初中任教。工作了三年才在县城找了一个丝厂的女工做妻子。由于厂里效益不好,被迫改制,她就这样下岗了。夏天的时候在城里卖冷饮,冬天则在海军的学校门口卖烧烤,我的老同学下课后就去帮帮忙,他自我解嘲道:“晚上还可以吃点夜宵呢!”
我又把话题转到了大学那无忧无虑的生活,谈了一阵子。建华就请我们到外面去吃饭。五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下起大雨来了,大家都感到身上凉飕飕的。这时,海军从提包里取出一件衣服来,不好意思的说,开始还嫌碍手碍脚,还是老婆考虑得周到啊!
那一瞬间,大家都沉默了。文艺殿堂的爱情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成了美丽的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真实地感觉到了美丽的爱情。
吾之三友
物有“岁寒三友”之说,人有“朋友四型”之论。即将跨进而立之年,翻开人生的记事本,在友情的长页里镌刻下了三位友人的名字,一如淡淡书香弥散在我的情感世界。
文友胡丽君
我和晚报的胡丽君编辑倒算得是世交,她给我的最初的印象便是美丽,那时我也只有七八岁。她和我父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因为和父亲是同事,我竟不知道叫姨还是叫姐,她着实不过比我大上几岁。后来,胡姐调到日报工作,父亲经常把她写的文章带回来给我看,懵懂之中的我明白了铅字是可以变成文章的,曾经是身边的人做了最好的佐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应是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吧。参加工作后,偶儿也写点文学作品在晚报上发表,胡姐总会给我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前一阵子在玄同论坛上有人评价她是达州第四文人,我觉得是很公正的,绝对没有溢美之词,不管是从人品还是从文品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每每读她的诗都能感到一份灵动,读她的散文都有着是一份隽永和厚重。周围的朋友常说胡丽君编辑的文章很美,我仅有的是那心头的喜悦,她曾经说过作品是文人最好的诠释。也许我一辈子就在在文学之门前徘徊,但今生定会透过淡淡的墨香为亦师亦友的胡姐默默祝福。
烟友王立坤
“烟出文章酒出诗”,我没有诗人的灵性,不敢在诗的世界漫步,仅仅写点零碎的文字强填报脚。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到铺天盖地的“吸烟有害健康”都不曾动摇我吸烟的意志,但不让别人吸“二手烟”的良心发现缩小了我的战场。前年到北方参加一个笔会,遇到了吸烟型编辑王立坤。一见面,他二话没说先给我打上一支烟,很诚恳地说:“这是东北特产‘长白山’香烟,一品长白山,更思北国情”,也全然不顾身边女友小董编辑的愤然眼神。此时,报业界大亨、天仁出版集团的老总包天仁教授来到了办公室。立坤解释到:“四川的朋友彭辉,今天薰烟论英雄。”包天仁教授高兴地说:“可以破例,可以破例。”后来,我们一行到长白山天池观光,带队的小董总是奇怪地打量我,我却大谈吸烟的种种好处,她也只得不停地说“我真是服了你!”。听说他俩快结婚了,请我喝葡萄酒、品长白山,立坤告诉我这绝对是小董的意思。
教友严景东
景东兄长我两岁,已是安徽语文界执牛耳的人物了。我们同到北京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在北上的火车上邂逅相遇。读书人相见,固然有了几分默契,在车厢接头的吸烟处,我们不约而同地说:“是参加会议的吧?”互报家门,可谓高山流水,在哐啷哐啷的伴奏声中紧紧握手。他风趣地说:“四川出了个******,安徽出了个胡****,都来自伟人的故乡,难得,难得!”原打算一起在北京游玩几天,因他有急事,我们在清华的招待所闲侃通宵后便匆匆作别。我没有送他,记得有位诗人曾说,你走的时候,我不送你;你来的时候,我撑伞来接你,何况我也是过客呢!几次以学校的名义约我到他所在师大附中讲学,都没时间去,平添了几分遗憾。前几日,网上相见,他告诉我有小孩子了,还没有来得及问他“玩璋”还是“弄瓦”,喜悦之中的他给我发了篇文章《提前幸福》,用文字记录下其间的感受,并给公子取名为“与之”。我想,君子之交理当是平淡、也应是与之。
如果说幸福是人生开出的美丽花朵,友情就是那不可或缺的滴滴雨露。
我们正在青春,我们曾经青春
接这篇约稿的时候,回想起我的教育随笔集《千年守望》封底的一句话:把日子过成段子,把段子写成日子。和《语文学习报》已有四年多的交情了,因而也就有了很多的点点滴滴。
报纸的好坏与办报人的理念、编辑人的水平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到语文学习报社的邀请参加报社举办的全国作者笔会,一路向北,到了风光秀丽的通化。在报社,我见到了很多闻名全国的作者和意气风发的编辑朋友。说实话,当时还正让我吃了一惊,但看这群编辑老师的年龄,还很难将如此好的报纸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社长包天仁教授的一翻介绍,才让参会的专家和作者们豁然开朗,这就是年轻人学得快、思路新、敬业精神强,这不是俗话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吗?一晃三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们早已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了。
一次的相逢换来今生的相依,无论是与这份刊物,还是与这群编辑朋友,我都用一份真诚去对待。而更多的是得到他们的大量帮助,使得我能够在一线教学中尽快成长起来。光阴荏苒,流年似水。不经意间,我也迈入了奔四的行列,也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可喜的是《语文学习报》也在编辑和广大读者的精心培植下长成了参天大树。习惯的终极目标便是造就一种自然,忙完一天工作的我总会在入睡前翻阅《语文学习报》各版文章。时刻关注报社的发展,也常有灵感突来,为其写点东西的冲动,这可能就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编读情感吧!
上面是两三年前在报纸上发表的几段文字,回头读来很是感慨。更为感慨的是很多编辑已不在该报工作了,好在依旧保持着很好的联系。时常在爬完格子后遐想,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自己会怎么样?但自己始终坚信一点,即便是时光无情地逝去,职业的变换更迭,当我们再回首这一段段美好的时光时,会因之而骄傲和自豪。
明天清明,回家吧
这个春天,频频梦到故亲。从来没有过的,如此思念故乡。
曾经那么渴望丢掉故乡的痕迹,那是在困顿而轻狂的少时,甚至把远离当作期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召唤着我,曾经一无反顾地踏上开往异乡的客车。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当外面的世界把你打磨得得体圆润,当你把血汗把青葱的时光交付外乡,似乎也在把这个他乡当故乡时,心底的召唤倏然苏醒:回来吧。这是故乡的召唤。那里,有撒欢儿的童年,有湛蓝的星空,有飘香的古槐,有深澈的老井,有皎皎月夜下藏了隐秘的麦秸垛,有青青草丛里丢了魂儿的小蚂蚱(被小疯丫折磨死啦),有扯开嗓子的吆喝,有徐徐升起的炊烟……像是记忆中的一幅幅油画,渐次清晰。还有那一张张满脸褶子一笑便如风中万寿菊的苍老面孔,今天还能见到几个?
农人在田间播下一畦畦的麦子,春种秋收。我们生命的那一茬茬麦子呢,种在奔波的路上,种在忙碌的风中,种在岁月的河床,收获几何?小时候收麦时节,看着大人们挥镰如风,曾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这种节奏。现在,听着键盘的噼里啪拉,我想我再也握不住那把镰刀了,我再也回不去,实现不了那个愿望。我只能在文字里找寻自己梦想的节奏。
下午发车,现在先发出一程思念。
故乡的泥土与井水,早已融入血液,流淌在生命的每一根神经。
明天清明,回家。
端午余韵
习惯地翻看日历,今年又只能与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擦肩而过。没有与家人团聚,没有刺鼻的黄烟味,也没有清清的粽子香……疲倦地回到家中,在收拾书桌时看见儿子画的一幅粽子图,顿觉在今岁端午淡去的时刻,幸运地感受到了端午的余韵。
最近网上多谈端午节多了商业味,少了传统味,端午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我索性点上一支烟,躺在椅子上读点美文来排遣心中的失落,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吸引了我:“乡情并不是故乡,乡情是自己在故乡的一段记忆,它不是印在故乡的土地上,它只留在自己的记忆中。”端午佳节,何尝不是一处美好的回忆呢?它在华夏儿女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弥散出淡淡的芳香,让你记起那抹之不去的一些人和事。
有端午概念时,我已被父母送到县城读书了,好几个端午节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可喜的是周末回家,妈妈总会为我准备一碗粽子以作补偿。当然离端午的时间早晚不一,粽子的味道也各有千秋(何况那时还没冰箱一类保鲜的东西)。只要蘸着星星点点的白糖,和着父母和蔼的言语,吃起来依旧是那么的可口。毕竟是回家了,见着时刻想念的亲人了。当我身为人父时,母亲早已离去,我也吃不着那隔有三五几天的粽子。但一到端午,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这或许也是端午在我生命中的韵味吧!
作为重要传统节日的端午有着不胜枚举的风俗习惯:吃粽子、看龙舟、撵鸭子……总有那么一种会给你难以忘怀的感受。对我来说,还有一缕艾叶香时刻在脑中萦绕。那年入暑,两岁的儿子孩子全身瘙痒,哭个不停,把我们折腾得够呛。一天,楼下的陶姨进门说:“老师,今天是端午节,给你们送点粽子尝尝,还有这把艾叶,熬水给小孩洗止痒效果好。”孩子的瘙痒最终是被一种软膏搽好,但余下的那束艾叶依旧挂在门前,自己也弄不清楚是为了用来品味屈原的《离骚》,还是要记住那份如兰如艾的纯洁情感呢?
的确,人生经不住流年的冲洗。也许有一天清晨起来会发现鬓角染霜,也许有一个月夜会因思念而倍感孤独,我也只会是悠悠端午节的一个小段子。但无论何时,端午的余韵都会如一汪清泉浸入我的心间。
中秋感怀
中秋前夕,作协组织了一次中秋诗歌座谈会,这次活动既有文友的联欢,又有开江中学高56级部分校友的参与,二者相得益彰,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不过,那群老校友却让人领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简记之,以自勉。
一是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参加诗会的只是高56级的个别代表,或许是十来个人相约的一次回乡之旅,恰在中秋之际。虽然他们也出生、成长在开江这么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但他们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这里面有师范大学的校长、教授,有师从钱学森的核动力专家,有师从冼星海的音乐家,也有极具权威的建筑专家------。从他们的成功不难看出,成才、成功关键在于自己的奋斗,与外界条件关系不大。
二是做一个有乐趣的人。人从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有的人是生存,有的人是生活,这大概就是生活质量的差异。从他们的才华展示中,我看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其秀如兰的生活品位。在座谈会上,他们满怀激情的朗诵自作的诗歌,歌唱自己喜爱的歌谣,这才让人知道“夕阳无限好”的真正意味。试想,我们如果能多几项,哪怕一项业余爱好,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从而真正做到生如夏花。
三是做一个有童心的人。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按理说是生活在最好的世界里,但与这些老同志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在一起回味童年时期、求学时代的乐趣,真让人羡慕不已。虽然那时的条件相当差,但他们能在《上学歌》、《放学歌》、《送别》等歌曲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如果一个人富有童心,想必是世间最好的过客,幸好是那一本书和那一个人换回了我的童心,让我感受到人生的快乐。
因另有应酬,没有参加他们的晚宴,但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欢饮达旦和从酒盏中飘出的同窗情、故乡情、团圆情,因为这确实是一个不一般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