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之道
22138400000002

第2章 抓住机遇,敢想敢干(2)

这是一段茫无尽头的苦日子。因为胡雪岩只是把钱赠给了王有龄,但是王有龄是否能捐官成功,何时能捐官成功,他心里实在没底儿。他只不过在心里默默念道:“王有龄啊王有龄,但愿你一帆风顺,如愿以偿,我胡雪岩才有出头之日!”

如果说胡雪岩正走败运,那么王有龄此时却走上了鸿运。就在胡雪岩满腹委屈、走投无路、濒临绝境的时候,王有龄在天津落脚的驿馆之中,偶然打听到有个叫何桂清的户部侍郎要到南方某地查办某事,现正在天津,王有龄心中大喜,忙打听到何桂清的住处,前去拜见。

原来,王有龄幼时,曾随父亲到云南曲靖府知府幕下混饭吃,门子老何的儿子何桂清聪慧伶俐,和王有龄同塾发蒙。论起身份,何桂清比不上王有龄,称他为王公子;但两人交情很深,常同去同回。后来知府调迁,王有龄父子回福建原籍,从那以后与何桂清天各一方,断了音讯。何桂清天分极高,读书用功,科考次次中榜,由秀才、举人乃至点了翰林,做了户部侍郎,又受皇宠,圣眷正隆,新近放了江苏学政。

这时的何桂清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听闻少年好友来见,自然也欣喜万分,亲自迎出门来。

当下两人寒喧唏嘘,叙谈同窗之谊。何桂清非常重感情,有心要帮助老同学,当即赠银一千两,供王有龄四处打点,又写下几张条子,吏部侍郎一张,浙江巡抚一张,竭力保举王有龄,都是些“胸有韬略,才堪大用”之类的赞语。

王有龄得何桂清资助,接着大肆活动,不几日,花银子加捐为候补州县,分发浙江,拿了一张崭新的“部照”和交银收据,打点回程,到杭州候补。浙江巡抚黄宗汉与何桂清私交极好,新近又因为一桩满人命案需要何桂清援手帮助,所以极其看重何桂清的荐条。没几天,就委他做浙江海运局坐办,主管海上运粮事宜,这是个很有油水的差事。

王有龄时来运转,身登宦门,欢喜之余,不禁想起恩人胡雪岩。他曾差人到信和钱庄寻找,未见到人,又派人四下查访,仍杳无音讯。

一天下午,王有龄公干完毕,闲得无聊,动了寻花问柳的念头,带上随从张保,来到杭州城有名的长三堂子,不期遇到了在此当小厮的胡雪岩。原来,胡雪岩四处求职,一无所获,幸好“醉花院”有个旧相好,介绍他到院里做名小厮,侍候牡丹姑娘。长三堂子的姑娘被人看轻,小厮的地位更加低下,稍有侍候不周,姑娘和嫖客非打即骂。胡雪岩在辛苦劳作之时,听到嫖客在鸳帐中寻欢作乐的娇声浪语,心里真不是滋味儿,他忍辱负重,咬着牙坚持下去,没料到会遇到王有龄。

王有龄见到胡雪岩,尴尬之余,非常愧疚:恩人在此吃苦受罪,自己却枕花宿柳,一掷千金!

胡雪岩却不这么去想王有龄,凡来“醉花院”的嫖客莫不是商贾官宦,有钱的大爷,在此遇到王有龄,不正表明王有龄“投供”成功,已身登宦门?

这一霎间,胡雪岩一脸灿烂,心里想,老天保佑,这一宝押准了!

王有龄到“海运局”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胡雪岩重新把丢了的饭碗找回来。

王有龄有意愿到钱庄摆一摆官派头,替胡雪岩出一口恶气,但胡雪岩不同意这么做,不同意让钱庄的“大伙”难为情。胡雪岩很仔细地考虑到他那些昔日老同事的关系、境遇、爱好,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替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然后雇了一个挑夫,担着这一担礼物跟着他去了钱庄。

钱庄上下人等全知道以前错怪了胡雪岩,现在胡雪岩有王大人撑腰,这次重回钱庄探访,准没好果子吃,大家心怀不安地等着胡雪岩的到来。

可他们万万没料到胡雪岩满脸微笑,好像从前的事从没发生过似的,更让钱庄伙计们想不到的是胡雪岩竟还给每个人备了份礼。众人收下礼物后在背后忍不住地摇头叹息:“嗨!咱当初是怎么对待人家的呀,这……嗨!”

就这一下子,胡雪岩就把众人给收服了。人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胡雪岩倒霉时,不会找朋友的麻烦;他得意时,一定会照顾朋友。

胡雪岩的所做所为,让王有龄大为赞叹,对他这位莫逆之交愈发敬重,大事小事总要先向胡雪岩请教之后才去办理。

胡雪岩有了王有龄这个靠山,从此出人头地,平步青云。

乘势而起

做事情要像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很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知晓乘势的缘故。

——胡雪岩

时,机会也;势,力量走向也。

要真正能够把握住自己遇到的机会,让这机会真正成为自己的财源,除了行动迅速、敢想敢干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学会乘势而行。

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行借款成功,很明显是乘势而行的结果。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以前,政府尚无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并且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贷款。例如身为军机首领的恭亲王就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疑虑,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使他得以坚定。

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同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非常可能获准。这是时势所趋使,一财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这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绝不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很得内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也不一样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不用说,事实自然如胡所分析。

这里所说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全部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而言,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不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取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我们更应清楚,在大多因素中,对时机的选择与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说是我们“乘势”的灵魂,这就好像我们在平常发表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件事做一个决策的看法一样。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与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商场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个身位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即使是你的意见十分富有科学理性、意见绝对正确、决策十分果断准确,如果你想让你的意见或决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响,你也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乘“势”而发。反之,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徒然自误;说的场合不佳,效果不大,甚至带来负作用。这都是“势”的作用。

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就一生,在很多场合、事件中游刃有余,就是因为他是一名“乘势”之高手。

密切关注时局

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局相关。

——胡雪岩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时局是经营的脉搏,两者会产生共振现象。”其语言简意赅,表达了一个深奥的生意经,即做生意同时局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时局的改变会影响到生意上的经营,另一方面,可以从时局的变化之中找到无限巨大的商机。缘何海湾局势紧张石油价格就飙升?美国政坛一出事则华尔街股市暴跌?地区战事一起则生意难做?一句话而言,皆时局对做生意的影响大的缘故。

此一点,红顶商人胡雪岩了解得十分透彻。

有一天,胡雪岩在反思自己的生意发展过程时,突然明悟:

“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局有关。”

胡雪岩认定自己做生意,都与时局有关,明显是他切于己身的体会。胡雪岩的生意成也好,败也罢,的确都与时局密切相关。例如他的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平天国走向败局的大势有关;比如他的生丝销洋庄也既与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也与上海在乱世之中采取“东南互保”而市面相对稳定有关。正因为这样,胡雪岩也总是把帮助维持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因此自己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在杭州战后,胡雪岩的善后赈济就是典型的例子。

杭州被官军收复的消息一传到上海,胡雪岩就立马起身赶赴杭州,投入到了杭州战后繁忙的善后赈济工作之中。

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之前,杭州被太平军包围,弹尽粮绝乃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筹款买到两万石大米,运往杭州却进不得城去,只能把米转道运往宁波。胡雪岩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当初胡雪岩将这批大米转道运往宁波时,宁波刚刚被太平军攻下,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刚好救急。只不过当接收这批大米的米行要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取,只要求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三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

就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将一大笔钱搁置在那儿。因为就当时的时局来看,杭州能否收复,收复之日何在,真是无法确定。并且,即使在三五年之内能够收复,如此之长的时间,这笔钱利上滚利,一石米也翻成了两石米了。但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却有其独到之想法,如果他留着大米不捐献出去,等杭州收复,可以随时起运,这样虽然稳妥,但是获利不大,况且假如对时局万一把握不准,可就是老本赔尽了。于是,不如干脆将米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