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尽其用,首先要察其所能,也就是准确地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看人要看手面,做事的手面,反映的是人的气量。这就好比大家闺秀透露出气度、涵养。而小家碧玉显示出娇媚、可爱。能收能放、调度自如的一个人,可以让他负起方面之任;锱铢必较、算计精确的人,宜司明细账目,不适合跑外场。
胡雪岩使用陈世龙和刘不才,是两个绝佳的例子。若以社会一般标准,这二人都嗜赌,有些痴,同有赌瘾,搞得家业不继,家境困顿,家庭暗淡,在人们眼中,二者是“败家子”,人人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憾。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因此而对其不屑一顾,他充分地了解到了他们的长处。
陈世龙年轻,有耐性,不如做自己在丝生意方面的帮手,将来还可让他学外语,直接和洋人打交道。刘不才堪称“赌圣”,投其所好,让他接待阔少、达官和江湖朋友,只要是赌,刘不才可以自如地掌握场面。在胡雪岩来说,只要你能自如地掌握住场面,我就可以拿钱供你赌。不过需要输的时候你一定不要心疼。该输的时候,要大把大把往外送钱。并且要做得自然,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不露破绽。
杭州光复后,胡雪岩寒夜拥衾,听着那自远而近“笃、笃、笃、笃”的梆锣之声,有着空谷足音般的愉悦和感动。杭州城什么都变过了,只有这个更夫没有变,每夜打更,从没间断过一次。顺着这番感慨往下想,胡雪岩就发现了打更人的可用之处:他尽忠职守。就连杭州城这么大的灾难和饥馑也都捱过来而没失职。尽管只是打更,从早到晚一想来,世界上有许多职务,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去做。肯做并一本正经坚持下去的,就是个了不起的人。像这位更夫,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典型,胡雪岩发觉了这一点,就雇佣他去巡守仓库,果真让人放心得下。
说起来,胡雪岩尽管拥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人才,处理不当,同样不会有什么帮助。但他坚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按照个人能力与专长给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以尽可能大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如古应春懂洋文,了解洋行,善于和洋商打交道,胡雪岩便在与洋人有关系的生意比如生丝销洋庄、贩运军火等的运作上完全器重他;尤五掌握着漕帮势力,熟悉帮会情况,胡雪岩就让他主持杭州经松江到上海一路的丝、粮水运;老张老实本分、人缘好,胡雪岩就让他当丝行老板;陈世龙年轻机敏,胡雪岩就教他在江湖上的奔走往来;黄仪是丝行的“档手”,老张掌握不了,胡雪岩又鞭长莫及,但黄仪文字功夫好,胡雪岩便要召他到自己身边当“文书”。杭州城一个老更夫,胡雪岩看中他忠于职守的精神,便聘请他来看守自己商号的仓库。这不都是很恰当的人事安排么?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这里面也隐藏着很深的用人的学问。大才小用,对人才是一种委屈,也不可能激发出人才的积极性,而小才大用,才力不够,不仅不能胜任交给他的工作,还极有可能使生意受损。相反,用得合适,就算如刘不才这样的不成器的篾片,也能起到别人起不到的作用。生意场上,人才的延揽是重要的,而给自己手下的人才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则更显出一个成大事者的见识与眼光。胡雪岩正因为有了这种眼光和见识,才能使自己在生意场上处处得人相助。而如何因人而异,如何用人专长,这也是每个领导者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遭人妒才有出路
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
——胡雪岩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一个人如果才识过人,必定使他显得不平庸,这种才识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绩,打破与别人的平衡关系,造成与其同僚的不同,这样难免引起周围人的妒恨。
平庸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也不会对周围人的利益构成威胁,因此他是不会引起旁人的嫉妒的。
胡雪岩是以果溯因,以否定式的判断“不遭人妒是庸才”反过来推理: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因此,他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对那些在别人口中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因为他知道,成就大业之英才,常常易不见容于别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识别人才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一格、较之一般人远为宽阔的眼光。
胡雪岩的“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观,首先就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出来。胡雪岩从学徒做起,因办事利练,快速提升,其锋芒之锐,当即引起了同事们的不安与嫉恨。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在老板面前诬陷胡雪岩,说他如何如何办事无能,又如何如何欺上瞒下,总而言之,咬定胡雪岩是个心术不正之人。
这些谣言传到老板耳中,幸亏老板也是个久经世故的人,他知道什么叫“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对这些谣言也不大往心里去。
后来,胡雪岩擅自把钱庄的钱借与王有龄。事情传开之后,老板又气又恨,按规矩,出了这种事,肯定是把胡雪岩赶出“信和”,毫无言语可讲,但老板想到胡雪岩是自己一手栽培起来的,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又于心不忍。
这时,钱庄的伙计可不依了,平时他们恨透胡雪岩,却苦于无机会施以报复,如今遇此良机,他们怎肯放过?于是成天在老板面前怂恿,说胡雪岩如此无法无天,这次不把他赶出钱庄,说不定会留下后患,要是别的伙计也竞相效仿,那钱庄还不得早晚关门?
老板一听,知道胡雪岩犯了众怒,就算自己有心留他下来,只怕他以后的日子也难过。于是狠下心来,把胡雪岩赶出了“信和”。胡氏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便是失于“人妒”之中。
但是后来又怎样呢?胡雪岩跟随王有龄,掌握了浙江海运,赚了数十万的银子,他们把这笔钱不存在别人那里,反而偏偏存在“信和”,信和老板这时才发现自己干了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尽管自己那时已知胡氏是个人才,但却碍于众人的非议,不敢把他留下来,如今看他短短几年之内,居然拥有万贯家财,自己真是有眼无珠呀。始知遭人妒者,才是英才。
而胡雪岩尚未创业之时资助王有龄,也是出于这种观念。王氏一介书生,科试不第、捐官无路以至于穷困潦倒,却不肯放下读书人的志节与骨气,于是遭市井人耻笑。唯胡氏不以人短而非之,他看出王有龄“骨相清奇,必富贵相”,将来必定有所做为,是以不顾别人的非议,冒险赠金,事实表明胡氏的判断正确无误,王有龄得此资助终于发迹,而胡氏也终于因此踏上发财致富之坦途。
因此,胡氏发迹后,用人时,尤其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这一句话,为自己,也为别人发现了许多人才。
王有龄在湖州府上时,管辖的一个县城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竖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幕僚大都言剿。王有龄也支持这种意见。
但是手下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士却反对这种办法。他认为,如今官兵久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乱军风头正劲,不与之相争才是上策。不然,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心,又可平定民乱。
司马松这个人平时寡言少语,又贪小便宜,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很叫同僚看不起,王有龄也有些烦他,只由于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本来平日在他人眼里,司马松便是一个不可造之才,无足轻重,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很是气愤,不予理睬,派了个营官领了一千人马去镇压乱军。
事情果真不出司马松所料,一千官兵在半途便中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便也纷纷起来闹事,响应“无敌大王”。
王有龄大惊失色,召集众幕僚,再商对策,众幕士说来说去,都没找出好办法,而欲寻司马松,却发现人已不见,告假养病在家,请之不出。
胡雪岩听完王有龄的述说后,认为司马松就是平乱所需的英才。他解释,司马松面相端正,属善良忠直之辈,眉间英气凝聚,有传世之才,行动愚钝,大智若愚,不形于色,心计必定极深沉。他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辞令,但那日献计用抚不用剿,的确为计深远,非一般人所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日藏而不露,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隐忍不发,不愿为王氏效命,是因为王有龄以寻常眼光对之,未发现这一人才而已。
实际上,司马松命中多难,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爹便死了,全靠他母亲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后来又替他娶妻。不料他老母又一病不起,过了几年,妻子留下几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这下,司马松简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既要照顾老母,又要照顾孩子,欠的债不计其数。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通过种种关系把他介绍到王有龄的衙门。司马松这个人虽然聪明,但不善交际,而且不谙人情世故,加之身受挫折太多,性情难免古怪,所以在王有龄的衙门一直不受重视,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这一次他给王有龄出计献策,王有龄刚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大为气恼。
胡雪岩了解这一切之后,特地登门拜访,为司马松还清旧债,驱去债主。临走又留下五百两银票,以备司马松日常开支。
归后,胡雪岩见到王有龄,将司马松之困窘备说详细,又劝王夫人以美婢赠与司马以为续弦。
这一切令司马松感激涕零,第二天前来拜谢,胡雪岩便把王有龄的意思告诉他,司马松一听,也不多说,主动要求去与乱民谈和。
司马松果真厉害,舌战乱民,很快就瓦解了乱民的斗志,乱民各自离去。王有龄闻讯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马松有功,令他就在民变的县城就任县令。司马松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平定人心,发展生产,一时间政通人和。此时王有龄才认识到:“司马松素日在同僚中倍遭非议,原来果真是个奇才!”
胡雪岩不以人非而非,独具慧眼证明了他“不遭人妒是庸才”的人才观的英明。
胡氏这一独特的看人眼光为他招揽了不少人才,洋行买办、为胡雪岩的洋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古应春就是一个。
古应春是上海洋场的“通事”,也就是外语翻译。他一表人才,洋朋友多,对英国人特别熟悉,英语翻译水平很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混迹洋场,却十分维护中国的利益,对中国人内部互相争斗而洋人捡便宜的现象很不满。
胡雪岩从古应春的言谈举止中推知他必是遭同行倾轧排挤,有感而发。同时,他也正是从这里看出古应春是一个难得的可为自己所用的人才。不遭人妒是庸才,受倾轧排挤的,大多能干的居多。古应春的能干,胡雪岩从他的说话、见解就可以想见了。此意一定,胡雪岩就提出了与古应春合伙与洋人做生意的要求。惺惺惜惺惺,古应春自然也是非常乐意。此后胡雪岩与洋人做军火交易,比如同英商哈德逊谈判,以恰当的价格及时地买到两百支枪,一万发子弹,生丝销洋庄,第一笔几万包丝在上海卖给洋人,一举赚得十几万两银子,古应春都功不可没。
胡雪岩认为,大凡受人非议的人物,必然有非常之行为,有非常之行动,必然身遇非常之事,只要能够查明事因,对症下药,定能为我所用。
不管在哪个领域,要想有所发展,必定要启用一些非常之人,以其非常之手段,推陈出新。不然,便会老是在原地踏步。停步不前,就等于后退,必定遭到淘汰。
能不为世俗的成见所拘束,吸纳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才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人才济济;有了人才,事业才能发展。而且,在延揽人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遭人嫉妒而又确实有才干的人。因为这些人遭嫉,自然免不了被人说闲话,如果仅凭人言,一定会失去一些有能力的人才。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其传记中说道:“我历来相信,一个不招人妒的人是没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唯众人的意志是图,我的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松下幸之助的用人智慧与胡雪岩的用人之道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对手下要给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胡雪岩
胡雪岩作为一名在市场的风险与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商人,他需要人才,也离不开人才的使用。实际上,胡雪岩尤其善于调动自己手下人才的积极性,尽可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用人上,的确有许多奇计,而这“奇计”之一,就是“对下属给予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危机四伏,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能及时抓住机遇,事后悔之晚矣。要抓住时机,就要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敏锐地判断,果断地决策,迅速地行动,以高效率的工作占领生意场上的有利山头。但这种高效率的取得,并非易事,除去才识眼光的原因,还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对伙计来说,必须;看老板的脸色、考虑老板的愿望来行事。但如此一来便会放不开手脚,也便容易失去许多很好的机会。因此,作为老板,就要给予下属充分的授权,让他们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胡雪岩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敢于开拓,敢于出奇招,做一般人不敢想、不敢做的生意,而且他谋事周密,对生意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考虑推敲一番,因此往往能出奇制胜,大获其利。只要看准了,便大胆果断地行动,这是胡雪岩的作风。但是光有他一个人的高效率是不行的。他还必须带出一批人,这批人的工作要能与他的作风相适应、相一致,能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独当一面,具有独立判断决策的能力,并能快速付诸行动。
一旦有了这样的下属,胡雪岩作为总领导者就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细节,他放心地信任下属,将职权完全交给下属,令其独立处理,他绝不进行不必要的干扰。他的用人不疑,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下属的工作信心与办事效率。
刘庆生接受胡雪岩的聘请,做了阜康钱庄的档手。他上任开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备钱庄开业事宜,这其中一件重要的工作,自然是招聘钱庄伙计。招聘伙计是一件大事,自然不能不请示胡雪岩。按胡雪岩的原则,既然已经聘用了刘庆生,就尽管放手让他自己做主,所以,他在回答刘庆生时,既没有提出任何具体人选,也没有提什么具体要求,只是给了他一个大的原则,即“看了人再用,不要光看面子”。对于具体的操作,他没有进行任何指示,放心地交给刘庆生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