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喜欢处处交朋友,时时帮人忙。胡雪岩交起朋友来,生冷不忌,水陆并陈,没有三六九等的界线,都是生意上的朋友,为着各自的或共同的利益而进行合作,双方互惠互利,互兴互荣,以利益为纽带,谋求对方的支持与帮助。胡雪岩在江湖上办事,很注重情、义二宇,他做生意的原则就是有情有义。在生意往来中,他经常替对方的难处窘境着想,对方见胡雪岩如此义气,也把他当作朋友,视为知己,乐意和他在生意中往来,正因为他广结江湖朋友,所以在生意场中屡屡成功。
依靠官府
做生意不能没有靠山。
——胡雪岩
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多;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远。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借助外界力量的重要。胡雪岩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而非常注重在为自己经营靠山上下功夫。他在官场势力之间层层结交,“栽”出一棵枝桠相连、枝叶茂盛的大树,也为自己开采出巨大的财源。
对于商人来说,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是特殊的。胡雪岩时代的特殊,就特殊在旧制受到冲击,洋人叩打大门,社会发生改变。
胡雪岩时代的旧制,非常影响商人的发展。因为在封建社会制约中,商人在社会中处于最末流,士农工商的次序十分明显。这样,这种体制就与商人的活动相互矛盾。所以官吏对商人的危害极大,一个极小的守门吏都能以其职务特权随便影响一个小商贩的生意。较大的官吏,情况更为严重,他可以以各种貌似合理的理由强行征税,或者宣布该贸易不合法。
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商人要想把其经营进行下去,一定得做出合适的策略。一般来说,商人会设法避开官吏,但这是一种消极的谋略。所以就有商人另想策略,设法与官吏阶层沟通,以争取他们的保护。很显然,所争取的官吏职位越大,能给商人提供的活动范围就越大。
这就是胡雪岩所采取的策略。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发育周期很长,内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升迁制度与习惯。特别是在不成文的习惯部分,托庇大官僚而使自己升迁顺利,已经是一件世人皆知的事情。所谓“官官相护”,或者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就是讲的这一习惯。胡雪岩长期做跑街,与一帮挖空心思捐班升官的人打交道,渐渐熟悉了这一套习惯。他很清楚,有一个坚强的后盾,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少的风险。
长期与这些人打交道,胡雪岩逐渐变得八面玲珑。当他遇到王有龄时,听说他是捐班盐大使,便觉得到机会来了。他利用收款的机会,为王有龄筹集了五百两银子,资助他进京拜官。
王有龄因为胡雪岩这一帮助,取得了机会补了实缺。知恩报恩,胡雪岩方借机有了自己的钱庄。之后。因为有了王有龄这个官声很好、升迁很快的后台,胡雪岩发现自己面前突然铺开了一个新世界。粮食的购办与转运,地方团练经费与军火费用,地方厘捐,丝业,各个方面的钱全往胡雪岩所办的钱庄流了进来。
胡雪岩有了这一经验,回头反思,于是很快明白了在那个特殊时代商业要想大。
发展的因应之道:寻找官场的保护。
要寻找保护的办法有很多,首先是继续帮助有希望有前途的人。在这一点上,对于王有龄绝对适用。家中用度、个人是寒是暖、上司如何打点,都是胡雪岩的“帮助”行列。随后是何桂清。由于有了王有龄的例子,胡雪岩对何桂清更是不惜血本。为了他的升迁,胡雪岩一次可以放出一万五千两银子;为了他的欢心,也为了日后自己的商业,胡雪岩忍痛把自己的爱妾转赠于他。
其次是要替这些有前途之人出谋划策。胡雪岩清楚,办团练,漕米改海运,征厘捐、购军火,借师助剿,所有这些应时之策,固然是绕了一道弯,是在代他人操劳。然而到了最后,无不是帮助这些人得到朝廷赏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有了这些人的稳固,自己的商业势力也就有增无减了。
何桂清在苏浙之日,为朝廷出力很多,所以在这一带的影响日盛。因了这个缘故,胡雪岩的点子也有了市场,他的商业也找到了依托。他个人在经营中渐渐冲破了起初对钱庄的经营观念,开始在官府为后盾的前提下向外扩张。这一扩张预告了胡雪岩在商业上必将称霸东南半壁江山。此时的胡雪岩,由于尝到了在官僚阶层中扩充势力的甜头,他是再也不会回到旧有的经营观念中去了。
何王集团土崩瓦解之时,胡雪岩已经开始在为自己找寻新的商业保护人。这一次的寻找是有意识的,只是也不得不迁就时局,左宗棠这样一位世纪人物就在这时适时地出现了。
左宗棠在位之时,胡雪岩为他筹粮筹饷、购置枪枝弹药,购买西式大炮,购运机器,兴办船务,筹借洋款。这些事耗去了胡雪岩大部分精力。然而他乐此不疲。第一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就是商事,可以从中获利;第二是因为左宗棠必须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安心平捻剿乱,兴办洋务,造就功名大业。左宗棠是个英才人物,其事业日隆,声名日响,在朝廷中的地位日渐巩固,胡雪岩才能愈加踏实。他原来之所以仰赖官府,就是为了减少风险,增加安全。现在有了左宗棠这样一个官府大员作靠山,有了朝廷赏戴的红顶,赏穿的黄褂,天下人莫不视胡雪岩为天下一等一的商人,莫不视胡雪岩的阜康招牌为一等一的金字招牌。胡雪岩因而也敢放心地一次吸存上百万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气地与洋人抗衡。任何一个以本业为主,不能上传下达的商人都不敢像他这么做。只有这么一个胡雪岩,把握住这个时期的特点了,而且做到了。
为此,在胡雪岩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官场是胡雪岩“公关”的首选目标。只要与官沾边,无论是候补的,还是在任的,胡雪岩都毫不含糊地去下功夫。汪康年《庄谐选录》记载:“胡氏为某钱店司会计,有李中丞者,时以某官候补于浙,落拓不得志,一日诣其店,众慢不为礼,胡独殷勤备至,且假以私财,某感之,誓有以报。迨后场历封疆,开府浙江,甫到任,即下檄各县日:‘凡解粮饷者均由胡某汇兑,否则不纳。’
众微知其由,于是钱粮上兑,无不托诸胡,胡遂以是致富。”书中所载情形倒像胡资助王有龄的事,在众人对王投以势利之眼光时,胡雪岩独报以殷勤礼节,并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擅作主张,动用东家的大笔银两给予资助,表现出其非同一般的政治远见。在王有龄这边,遇胡雪岩如大旱逢甘雨,他对胡的“慧眼识俊杰”自然念念不忘,后来,王有龄以粮台积功报知府,旋补杭州,不出几年,升浙江巡抚,胡雪岩先前的人情投资便得到难以计数的回报,还博得了“东南大侠”的美誉。
除了巴结王有龄、左宗棠,胡雪岩还通过钱庄业务与京中大官奕、文煜等人接上了关系,当然,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对于官阶和名气小的胥吏僚属辈以及士大夫文人,胡雪岩也极力拉拢。
事实证明,胡雪岩为结交官府所做的努力是绝对值得的投资。他后来所得的巨大财富,绝大多数是倚靠官府而来的。这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利用官场为药店筹集资本。
首先,胡雪岩向杭州城里那些贪官墨吏们筹集资金。回到杭州,胡雪岩先说服了杭州抚台黄宗汉出资做股本开药店。黄宗汉出股了,他手下的大小官吏们也纷纷效仿,出资向胡雪岩的药店入股。
接着,胡雪岩又让官府出钱来为自己开药店。
胡雪岩先将自己的高效名药以成本价或免费给军队,让军队接受他的药。然后再与军队管后勤供给的“粮台”打交道,让他一方面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向胡雪岩以预支的形式订购大宗军队药品业务。领下定购药品的款子,正好可以用来发展药店生意,这一步一走通,胡雪岩的药店就像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了。
借助官场的势力使原本还无处可寻的十万银子的本钱现在有眉目了。胡雪岩依靠这个方法办起了胡庆余堂,不光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给自己带来了“济世善举”的名声。但是,若非背靠官场,这些恐怕都难以实现。
在官本位的晚清社会,有了官员做靠山,胡雪岩转粮购枪、借款拨饷无一不可放大胆子、堂而皇之地去做,即以十一之利计之,因此而聚敛的财富也是一般商贾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当然,官、商合流违背政治原则及社会道德,而且倚官为势终究不稳定,肥缺人人想占,这就构成官场上的钩心斗角,政治厂动荡,靠山就难保,胡雪岩后来失败,来自官场的因素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胡雪岩在人们心目中,其最大特征就是“官商”。也就是人们说的“红顶商人”。这“红顶”具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另外,它还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保护的人自然也不应受到掣阻。换句话来讲,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被保护人的信誉。所以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银子存入阜康钱庄。
胡雪岩就是凭着这“红顶”,积累了万贯家资,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然而客观地说,胡雪岩背后有着强大的官场力量,这才是其财富的真正来源。胡氏以其睿智的眼光,发现了当时“中国人做生意不能没有靠山”的现实情况,进而一生致力于培植自己的官场靠山,踩着官场的阶梯,攀上财富的高峰。
趋热门不忘烧冷灶
交结官场,不仅“趋热门”,也“烧冷灶”。
——胡雪岩
结交官府中人,普通人大部分将眼光放在当朝权贵、实权大官身上,却很少有人注意那些身处厄运、人微权轻或大势已去之人。胡雪岩则不一样,他“交结官场,不仅‘趋热门’,也‘烧冷灶’”。
“烧冷灶”表现在结交帮助一些暂时穷困潦倒而将来有可能发迹的人物。这种“雪中送炭”的义举使得受助人感激不尽,而一旦受助人发达,施恩人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便属于这种情况。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另一处的记述讲得更明白。胡雪岩对王有龄说:“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贵,吾为东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请以畀子。”
当然,胡雪岩这个冷灶烧得十分冒险,因为胡雪岩事实上是挪用了东家的钱来帮助王有龄的。所以王有龄担心自己用了这些,连累胡雪岩。胡雪岩的回答十分踏实:“子毋忧,吾自有说。吾无家只一命,即索去无益于彼,而坐失五百金无着,彼必不为。请放心持去,得意速还,毋相忘也。”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既然能做出这种打算,就看出胡雪岩主意已定,这个忙是非帮不可了。胡雪岩的这一次“烧冷灶”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这种烧冷灶的手段,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颇为流行。旧社会上海滩上的黄金荣,结识蒋介石于患难之时,他不只是代蒋了结了数千元债务,还资助蒋一笔旅费,使蒋得以投奔广州。后来蒋介石政界发迹,黄金荣的地位也就无人敢动摇了。
杜月笙交戴笠也是如此,戴从小是个小混混,靠摆小摊骗钱度日,为警察所追捕,后来混到上海,也是在流氓群中做些无本“生意”。其时,杜月笙已跨进黄金荣的大门,与戴一见面,就认为戴是个“人才”,倾心结纳,不久结为兄弟。后来戴仕途遇阻,一度陷入一文不名的困境,就去求杜帮忙,那时,杜月笙已是名声威震上海滩的人物。当然顾念旧情,一次给了他50元。用完了,杜又给他50元。对杜的“慧眼识英雄”,戴念念不忘,在他后来炙手可热、杀人不眨眼的时候,还不时对部下提起往事,称道杜“古道热肠”,是他生平知己之一。每次去沪,必和这位盟兄亲密聚会,共商“党国大计”。
烧冷灶的另一种情形是结交下台政客、失意文人。也许会有人结义或有意帮助未发道之人,但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势之人。胡雪岩则不然。宝森因为政绩平庸,被当时的四川巡抚丁宝桢以“才堪大用”的奏折形式,借朝廷之手体面地把他送出了四川。宝森闲居在京,每日呼朋唤友,吟酒品茶泡财场,表面上十分悠闲,其实心中倍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访,劝说他到上海一游,费用全部由胡雪岩承包。宝森因旗人身份所制,在京玩得实在不过瘾,就随了胡雪岩去游上海,逛杭州,猜拳狎妓,游山玩水,很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视为密友,以后凡遇大事,必自告奋勇,代胡雪岩在京里通融。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开业不久,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浙江藩司麟桂捎了个信来,想找阜康钱庄短借五万两银子,胡雪岩对麟桂也只是听说而已,平时没有交往,更何况胡雪岩听官府里的知情人士说,麟桂马上就要调离浙江,这次借钱有可能是用于填补他在财政的空缺。而这时的阜康刚刚开业,包括同业庆贺送来的“堆花”也不过只有四万现银。
胡雪岩很为难,借了,人家一走,岂不是拿钱打水漂,声音都听不到?即使人家不赖账,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官府去要债。两万两银子,对刚开张的阜康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按通常情况看,根据“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坏”原则办事,一般钱庄的普通老板大约会打马虎眼,阳奉阴违一番,四两拨千斤,几句空话应付过去。不是“小号本小利薄,无力担此大任”,就是“创业未久,根基浮动,委实调度不动”;或者,就算肯出钱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活生生把那麟桂剥掉几层皮。
然而胡雪岩考虑到,一旦在人家困难的时候,帮着解了围,人家明显不会忘记,到时利用手中的权势,行个方便,不怕五万两银子拿不回来?据知情人讲,麟桂这个人也不是那种欠债不还、耍死皮的人,现在他要调任,他不想把财政“空缺”的把柄授之于人,影响了他仕途的发展,所以急要一笔钱来解决问题。
想到这一点,胡雪岩决定冒一次险。他不惜动用钱庄的“堆花”款项,以超低利率,悉数把钱贷给麟桂,这样做,钱庄大伙刘庆生有些不理解,胡雪岩则说:“调度,调度,作生意讲究的就是调度,所谓‘调’,就是调得动,所谓‘度’,就是预算。生意要做得活络,有进有出,什么时候有银子进来,什么时候银子该用出去,要有计划。
银子调来调去,只要不穿帮崩盘就可以。”
胡雪岩这一宝,倒是压对了。虽然麟桂就要调走,但他临走前,送了“阜康”钱庄三样礼物:
一、找到名目,请朝廷户部明令褒扬“阜康”,这相当于是浙江省政府请中央财政部,发个正字标记给“阜康”,不光在浙江提高“阜康”名声,将来京里户部和浙江省之间的公款往来,也委托“阜康”办理汇兑。
二、浙江省额外增收及支援江苏省戡剿太平天国的“协饷”,也委由“阜康”办理汇兑。
三、将来江苏省与浙江省公款来往,也归“阜康”经手。
这样的一招“烧冷灶”,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不仅不愁没有生意做,还将生意做到了上海和江苏去。“烧冷灶”的利益回报,一下就显现了出来。
胡雪岩不只是烧过地方官员的“冷灶”,甚至也烧过朝廷的“冷灶”。话说胡雪岩开设“阜康钱庄”没多久,朝廷军兴,需财应急,因而户部(也就是清廷的财政部)乃发行“官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