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22215800000013

第13章 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的新思路(4)

其次,必须充分借鉴与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社会管理经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许多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可以用。还有像随着垄断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股份制、参与制、联合制、合同制等,还有国家为调节经济生活而实行的财政、货币、税收制度以及一整套手段和措施,这些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只要进行现代化大生产,都可以而且应当采用,不仅资本主义可以采用,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不能把它们与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混为一谈。在这个方面,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采取的某些民主形式、民主原则和民主方法,如普选形式、监督和制衡机制、竞争原则等,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中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提倡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推崇民主法制意识,重视提高效率,优胜劣汰,提倡以伦理方式对待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比较复杂,很多时候是鱼龙混杂,良莠难分。对于那些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特别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的问题。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违法犯罪、消极腐败现象日益增多,这是必须认真考虑解决的问题。西方一些敌对势力仍然在不断地向我们推行“西化”和“分化”政策,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搞垮。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惕。

三、“三个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新思路

(一)社会主义应当不断体现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揭示了使社会主义不断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都曾经有过凯歌高奏的年代。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遭受了重大挫折,社会主义仍将继续面对资本主义的强大压力。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国家顶住资本主义压力、迎接挑战、寻求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不断体现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则难以在日益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但理论上的原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人们才能理解和相信;只有不断体现出发展速度快、质量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等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才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我们对这一点理解不够深刻,总以为生产关系的先进、上层建筑的先进,就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全部标志。自然,在经济总量、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我国还不具备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面比较的实力,这是历史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一叶障目,看不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许多特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经由改革开放前位居世界第二十八位提升到第七位。这些事实,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证明。

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社会主义如果不能充分体现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尽快发展壮大自己,将面临对外丧失竞争的主动权,对内丧失凝聚力的危险。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定要加快步伐,使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都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并使人民群众切实从他们自身的生活中感受到这一点。当前,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断深化改革。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在容纳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既能反映时代要求,又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保证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并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样,各种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就会在改革开放中充分体现出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会牢牢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三个代表”思想与当代战胜资本主义的新思路

实践在变化,新情况与新问题在不断地出现,因此,也就要求理论实现发展和创新。也就是说,在对立面双方都发生重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矛盾关系的思路做重新的审视,以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三个代表”理论表明了战胜资本主义的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优越性是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全球一体化新时代,面对社会主义最终依靠什么去战胜资本主义的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了他们的庄严回答。江泽民坚持了邓小平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理论,做为战胜资本主义的重要武器。既在最低纲领中说明了当下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又在最高纲领中明确了战胜资本主义的远大理想。也就是说,只要真正实现了“三个代表”思想中提出的要求,我们就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这个“战胜”不是通过充满了“血与火”的战争与革命,而是通过和平竞赛来实现的。实现了三个代表,也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吸引全球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从而引发先辈革命家盼了许久却总是迟迟不来的那场“世界革命”。

一般而言,马克思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大都认同于以下的观点,即:做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互为对立面的和相互矛盾的。从产生的顺序上看,社会主义要表现为是“资本主义之后”,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在社会主义出现之后才形成的。再具体一点,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如此以来,我们便可知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相对社会主义而言,它有自己不可克服的缺点与弱点;同时,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它能够避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否则的话,社会主义如果连资本主义都不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历史由此便可以安安稳稳地“终结”于资本主义了。“三个代表”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指出,只要做到了以上三点,社会主义就能够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就一定能够实现。当然,战胜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它必然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要逐渐体现出在上面三个方面的优越性,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就是说,“谁战胜谁”的问题仍然是两种制度之间对立的根本性质,不过此处的战胜依靠的将不再主要是指军事的胜利,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竞争的成功者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自己的阵营。

1.优越性之一:先进的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个代表”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要地位,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结论。它使党的性质与社会基本规律的本质方面直接结合在一起,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最具决定作用和本质意义的因素。因此,它更加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更具有本质性、科学性。

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历史发展看,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关键是生产力的水平。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代表和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或政治组织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它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掌握了领导和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主动权。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了当时以小农经济为特点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由于资产阶级代表了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新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而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要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终将阻碍生产力发展,要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无产阶级始终代表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即现代化的机器生产相关联,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方向和要求。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群体,代表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通过现代政党即无产阶级政党来实现的。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通过党的组织活动和路线方针政策,体现无产阶级同发展生产力相适应的愿望和要求,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力量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力量。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的神圣使命,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我们党正是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政党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并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伟大贡献为中国人民所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且从它诞生以来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