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
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3.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的“市场能力“
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为目标,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毕业生市场是运用市场运行机制,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选录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毕业生求职择业中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类型及特点
目前,国家、各地方和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日趋成熟与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就业市场的类型和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类和形式
大学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联系工作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依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固定的场所,它是无形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
目前,有形市场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从举办的单位来分:
(1)单个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会、洽谈会)。它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
(2)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指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为克服就业市场规模小、单位少、效能差而实行的强弱联合或强强联合。
(3)企业自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举办的招聘本企业所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4)政府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一是省(市、自治区)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组织各高校所设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其二是地方人事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所设立的人才市场。
2.从举办的区域来分:
(1)地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就业市场。
(2)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国内外的人才中介组织举办的人才市场,实现了毕业生在国际间的相互流动,招聘的人才可在国内外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就业,形成了国际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3.从举办的类别来分:
(1)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等学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如各省每年春节前后举办的理工类、文科类、农林水类、医学类、师范类专场双选会。
(2)分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指招聘单位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不同而形成的研究生就业市场、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如青岛市常年举办的中高级人才交流会、大中专毕业生交流会等。
(3)分行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主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如举办的石油类、化工类、建筑类等人才招聘会。
当然,就业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用一种分类标准来划分尚有其局限性,从目前的状况看,有些有形市场已同时具备几种就业市场的特性。
虽然有形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无形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教育部、中央其他部委、各地方和学校在这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除了教育部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和决策系统外,各地方、各高校为了进一步完善无形市场的建设,都建立了自己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和就业信息库,加强了就业信息的交流,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物力、财力。有的地方和学校正在探索开展网上招聘和网上择业的模式。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群体性
每年全国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他们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集体的、聚合的,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2.时效性
毕业生一般从每年7月1日起离校,在此之前,大多数毕业生应落实到具体单位,其时间紧,任务重,且相对集中,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有效择业期约为9个月(10月至来年6月)。
3.需求多变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受整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较大,甚至受到国际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其需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正比,供求关系靠自身是不能调节的。
4.形式多样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规模大的,也有规模小的;既有综合的,也有分类的;既有区域的,也有部门的等等。
5.高层次
与其他人才市场相比,大学毕业生是学有所长的专门人才,层次较高、素质较好、能力较强。教育部强调的“准入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高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先。
6.年轻化
即毕业生的年龄一般较轻,同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年轻”。年龄和知识均具有蓬勃的朝气和锐气,是社会所急需的新生力量。
7.初次性
毕业生初出校门,没有实践经验,且多为第一次择业,即是初次就业。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就业率称为初次就业率,它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
毕业生可根据上述就业市场特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市场来就业。同时,市场是变化的,毕业生的就业策略和期望值也应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需求大时,毕业生可适度提高期望值,好中选优;当市场需求较小时,毕业生应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切实降低期望值,低中选高。当然,劣与优,低与高都是相对的,毕业生可酌情而定。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情”
在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其“行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需求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涨”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1.学科专业之间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管理、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
2.学历之间
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心”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高职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提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免谈”。这就形成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地区之间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
4.院校之间
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
5.用人单位之间
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高校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2001年为22%,2002年为18.5%,2003年为16%。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收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二)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
从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对那些只关注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的不满。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及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受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高层次单位要求外语六级以上。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学生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着作发表者之所以很“抢手”,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7.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如果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条件不错,但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体弱多病,甚至未工作先要治病,用人单位也是不愿意接受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三)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顺利就业,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
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四)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尽管社会上已形成了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过大,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或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因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并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如某些高校有60%的毕业生通过学校就业市场成功择业,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五)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1.学校就业指导日益专业化
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目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