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了解求职就业前应做的准备
掌握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求
培养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求职心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在毕业前准备的充分,才有可能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及特点,当然就业准备也并不是简单的制作简历、整理材料,更需要有系统的,明确的目标,有条不紊的计划和实施才更加有利于择业、就业。本章将系统的阐述知识准备、能力准备、信息准备、材料准备等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建议。
(第一节)知识准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它反映着客观世界各个领域物质运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争取自由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浩如烟海,各门学科交叉渗透,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个人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和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现代职业岗位要求的求职者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
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的知识结构在选择职业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的需求塑造自己,既要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内容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合理构成,它是优化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的信息系统。一般来讲合理的知识本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复合知识。
1.基础知识
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学(力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知识、人文知识(哲学、文学、艺术、文化、伦理道德)、历史学、地理学及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知识
指大学生各自所学专业的知识,是大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一技之长,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直接显示体。
3.复合知识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目前高教界存在的“专才”教育的缺陷而言的。如文科增设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理科增设大学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复合知识的重要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知识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合知识的学习。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型
了解了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容,下面介绍一下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宝塔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如宝塔,上窄下宽,宝塔的底座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然后从下向上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的顶部则是个人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广博和深厚,二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深,三是强调要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数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型都是这种形式。
2.网络型知识结构
网络型知识结构是国外经济管理学派提出的知识结构模型。这种结构模式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其他与该专业有较大联系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结点,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适应性强、能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形式。特点是追求和强调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相互统一,复合型结构,比较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今年社会用人的信息来看,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
3.T型知识结构
T型结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适应性强、在现代社会广泛应用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中,横线代表一般知识跟基础理论知识。特点是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宽厚,又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这就要求大学生做到专、博结合,两者兼备。
(三)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征
从上面可以看出,合理的知识结构虽然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但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却包含以下几个共性的特征:
1.整体性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显示出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它要求知识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复杂,其结构不应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堆积,而应是多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而能够在整体上发挥出最优化的功能。
2.有序性
作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必然有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外围几个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是指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的延伸,要求知识的积累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中心到外围,指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将那些对实现目标有决定意义的知识放在中心位置起主导作用,并让一切相关的知识在整个结构中占有相应位置,由此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3.可调性
人们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的、可变的,能够根据需要经常进行调整,以保持最佳状态。合理的知识结构本身应该有一种转换能力,它能够根据变化了的客观世界和实际需要,从一个目标转向另一个目标而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充实和调整。
二、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现代职业对于求职者的能力跟知识结构的要求必然也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我们已经了解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容,但是无论是建立什么类型的知识结构,归根结底要适应职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要求。
(一)现代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共性要求
⒈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大学生的就业之本。大学毕业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向哪个专业方向上发展,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上已不可能再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要不断适应变化,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所谓广博精深,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范围的深入研究,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其专业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特色所在。这种专业特色可以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成为从事该工作的人才。
⒊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新知识层出不穷,毕业生由于具有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适应社会和快速融入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所以,掌握一定的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也是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以上三点,其实在我们每年的用人信息中都能体现出来。比如许多单位用人方面都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学生成绩好、文笔好、外语好、计算机掌握熟等等。这反映了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成绩好”就是要求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文笔好、外语好”就是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掌握熟练”就是要求有一定的新知识储备。
(二)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
主要阐述以下四个类型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
⒈科研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职业主要指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情报研究、学科应用技术研究等职业。该类职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丰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严谨和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研究中,掌握大量的本专业的当代研究的前沿信息,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种实验方法和调查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教育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职业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以及各类职业教育教师、干部培训教师等。要求求职者具备的知识结构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近的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情况,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达到真正的“博学”。
3.管理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型职业包括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外贸管理、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此类职业者在其知识结构上除具备上述共性要求外,还必须很好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基本的法律,了解税务、工商、外贸的管理知识。
⒋工程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职业的范围包括各行业中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的职位。它要求就业者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新的现代专业理论,熟练地掌握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术知识及一定的管理知识。
(第二节)能力准备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竞争说到底是知识与能力的竞争。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大学毕业生无疑是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得到很多企业的认同。所谓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知识及其他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所表现出的多种技能的整合力。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多一种外语能力或多一种计算机能力、多一种写作能力或多一种公关能力,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因此,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毕业生是既拥有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多种较强的社会能力。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其毕业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但无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并尽快有所成就,都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正确与否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
⒈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理性思维的特征。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和非正常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现实中最典型的两种非正常思维方式是固执己见型和幼稚可笑型。
固执己见型思维方式表现为遇事总是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经验出发。以为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最符合真理的。不听从别人劝导,偏执、钻牛角尖。幼稚可笑型思维方式又叫鸵鸟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以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很巧妙、很聪明,但是在别人看来其做法很幼稚、很可笑。无论固执己见型思维方式还是幼稚可笑型思维方式的人,有时会为班级、为同学或为单位、为同事做不少工作,但是永远不会为同学或同事承认。在学校不能和同学相处好关系,在单位不能和同事相处好关系,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有上述行为的学生,一定要从自身查找原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向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变。
⒉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1)加强哲学的学习
理性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为人们提供方法,启迪智慧。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加强哲学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揭示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对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2)积累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敏捷思维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丰富,他的思路就会越广、越深,思维的成果可以越完全、越准确。因此,大学生要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充分利用人类积累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奠定扎实雄厚的知识基础。
(3)独立思考问题
独立思考,是指对每一个问题从头到尾,由理论到实践充实自己的头脑,关键是“独立”两个字。要“专于学而勤于思”,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推导,善于论证。
(4)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善于随时整理自己的思路,总结思维方法和经验教训,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地总结在思维上的经验教训,可以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大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健全的思维方式。
(5)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
我们知道,哲学使人思辨,逻辑使人严密,数学使人聪慧,体育使人健康果敢,而艺术不仅可以培养人的气质,而且使人们思维更加丰富多彩。美国曾对1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过调查,发现99%以上是音乐或美术爱好者。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先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的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科学”。
(二)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有人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表达能力的现状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各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的占12.3%,而有70.4%的大学毕业生的表达能力令人很不满意。因此,加强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三)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也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四)适应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社会的人能够改造社会。大学毕业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大都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远大抱负,但他们真正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前进时,往往会发现: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