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22416500000006

第6章 大学生就业准备(2)

大学生在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同时,适应社会的意识较弱,适应能力不够。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人们的职责与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大学毕业生只有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并不是希望同学们一味顺从和接受非正义的东西并与之同流合污,而是要求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主流与非主流,适应正义的、主流的、自然的社会潮流。

(五)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的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功。

美国着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一方面要靠他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现代成功学认为,一个成功的人是40%的智商和60%的情商,而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的主要体现。因此,大学毕业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交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自信而不自以为是,谦虚而不自卑。

(六)组织管理能力

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相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具备。近年来,毕业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八)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各种需要自己当机立断、痛下决心来决断的事情。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何去何从,最终要靠自己拿主意。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种问题以及他们的变化进展都需要自己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处理。因此,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要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加强品德修养结合起来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做到:一要积极大胆参与,二要诚实守信,三要平等待人。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无论你其它条件多么优越,也是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谊、真正良好的人际交往。没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在学校,你就不会有良好的同学关系,在单位你就不会有良好的同事关系,也不可能有良好上下级关系。常言道:30岁之前比人品,30~40岁比投入,40~50岁比经验,50岁之后比身体。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你将在人生竞争的第一个阶段被淘汰。因此,大学生一定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加强品德修养。

(二)要把培养创新能力与提倡怀疑与批判精神结合起来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十六大”提出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江泽民同志要求理论界、学术界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创新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提倡培养创新,必须提倡怀疑与批判。只有怀疑与批判,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不轻信,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

(三)要把培养基本能力与理解基本能力结合起来

要培养基本能力,必须在充分理解八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我们提出的八项能力有其生理次序和社会作用。从最基本的思维(思想)到最复杂的决策(综合)、从被动到主动。因此,我们将前五项能力(思维、表达、动手、适应、交往)定性为被动性能力(也叫适应能力),后三项能力(组织管理、创新、决策)定性为主动性能力(也叫改造能力)。被动性能力是基础,只有在充分发挥被动性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行使主动性能力。也就是说,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改造社会。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以后,想全面展示和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理解八项能力,在未充分发挥与展示自己适应性能力的条件下,急于展示自己的改造性能力,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成功人士所具有的15种职业能力

无论在国企,还是在外企,凡是成功人士(以下简称他们)的身上都有独特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值得借鉴和学习。

解决问题时的逆向思维能力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时又找不到解决方法。而且,上司可能也没有什么锦囊妙计时,他们擅长用逆向思维办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的结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考虑问题时的换位思考能力

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常人通常站在自己职责范围立场上尽快妥善处理。而他们却总会自觉地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公司或老板,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就事论事方案。面对人的惰性和部门之间的扯皮,只有站在公司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才是一个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案。能始终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上去酝酿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渐地他们便成为可以信赖的人。

强于他人的总结能力

他们具备的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总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驾驭事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常说苦干不如巧干。但是如何巧干,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否则就不会干同样的事情,常人一天忙到晚都来不及;而他们,却整天很潇洒。

简洁的文书编写能力

老板通常都没时间阅读冗长的文书。因此,学会编写简洁的文字报告和编制赏心悦目的表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是再复杂的问题,他们也能将其浓缩阐述在一页A4纸上。有必要详细说明的问题,再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或表格后面。老板仅仅浏览一页纸或一张表格便可知道事情的概况,如其对此事感兴趣或认为重要,可以通过阅读附件里的资料来了解详情。

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

他们很在意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考核方法等,尤其重视竞争对手的信息。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遇到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这在任何教科书上是无法找到的,也不是哪个老师能够传授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能力

遇到问题,他们不会让领导做“问答题”,而是做“选择题”。常人遇到问题,首先是向领导汇报、请示解决办法,带着耳朵听领导告知具体操作步骤。这就叫让领导做“问答题”。而他们常带着自己拟定好的多个解决问题方案供领导选择、定夺,这就是常说的给领导出“选择题”。领导显然更喜欢做的是“选择题”。

目标的调整能力

当个人目标在一个组织里无法实现,且又暂时不能摆脱这一环境时,他们往往会调整短期目标,并且将该目标与公司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大家的观点就容易接近,或取得一致,就会有共同语言,就会干得欢快。反过来,别人也就会乐于接受他们。

超强的自我安慰能力

遇到失败、挫折和打击,他们常能自我安慰和解脱。还会迅速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坚信情况会发生变化。他们的信条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或“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

书面沟通能力

当发现与老板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佳时,他们会采用迂回的办法,如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报告的形式尝试沟通一番。因为,书面沟通有时可以达到面对面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较为全面地阐述想要表达的观点、建议和方法。达到让老板听你把话讲完,而不是打断你的讲话,或被其桌上的电话打断你的思路,也可方便地让老板选择一个其认为空闲的时候来“聆听”你的“唠叨”。

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

他们对新组织的企业文化都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换个新企业犹如换个办公地点,照样能如鱼得水般地干得欢畅并被委以重用。

承受岗位变化的能力

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企业的成败可在一朝一夕之间发生。对他们来讲,岗位的变化,甚至于饭碗的丢失都无所畏惧。因此,他们承受岗位变化的能力也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存能力的问题。

对组织的忠诚

从他们身上你会发现对组织的忠诚。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忠诚并不仅仅有益于组织和老板,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为,责任感和对组织的忠诚习惯一旦养成,会使他们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他们更清楚投资忠诚得到的回报率其实是很高的。

积极寻求培训和实践的机会

他们很看重培训的机会,往往在招聘时就会询问公司是否有提供培训的机会。善于抓住任何培训机会。一个企业,如果它的薪酬福利暂时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但却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他们也会一试。毕竟,有些经验不是用钱所能买回来的。

勇于接受份外之事

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他们都不轻言放弃,而把它看成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并意识到今天的份外,或许就是明天的份内之事。他们勇于接受别人不愿接受的份外之事,并努力寻求一个圆满的结果。

职业精神

他们身上有一种高效、敬业和忠诚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将其运用于经营实践中。言行举止无私心,在公司的业务活动中从不掺杂个人私心。这样,就敢于直言不讳,敢于纠正其他员工的错误行为,敢于吹毛求疵般地挑剔供应商的质量缺陷。因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待人接物规范化,这也是行为职业化的一种要求。有了这种职业精神的人,到任何组织都是受欢迎的,而且,迟早会取得成功。

(第三节)信息准备

就业信息就是指择业者事先不知道,然而经过加工整理,能被择业者所接收并对其选择所从事的职业或职位有价值的消息、资料和情报。收集就业信息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业信息越广泛,择业的视野就越宽阔;就业信息质量越高,择业的把握性就越大。而高质量的就业信息存在于广泛的信息之中,因此,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广泛地、全面地收集与择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就业信息的特性

(一)社会性

就业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社会性表现在就业信息联系着的是人们的活动,并且它与很多部门及个人相关联。就业信息的社会性似乎很抽象,其实非常的实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个人就业相关的信息必然存在于个人所能认知的社会关系中,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来获取就业信息。这是就业信息社会性特征决定的。

(二)时效性

就业信息的效用是有一定期限的,过了期限效用就会减少,甚至丧失。比如某企业近日欲招聘两名技术员,当日有人去应聘并被录用,那么“某企业需两名技术员”的信息在次日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可见信息具有鲜明的时间效应。信息只能在得到并及时利用的情况下,才会有理想的使用价值。

(三)变动性

就业信息受国家政治、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不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范围内的行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背离,存在环境、生态危害性的行业将逐步淘汰出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新厂不断建立,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所以就业信息总是随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而变化的。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周期性的,一般本科教育的周期为四年,当你入学时选择的是热门专业,就业需求量很大,并不意味着毕业时同样能有当初的就业需求量。反之,也是这样。例如:前些年金融、会计、财贸人才紧缺,就业需求很大,而这几年人才相对饱和,用人需求量下降,获得职位的机会相对较少。反之,如食品、纺织人才,人才供给量较少,而需求量的增加,就业机会相对会增加,就业信息总是随着人才的供需矛盾而波动的。

(四)传递性

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更没有信息的效用。这说明,就业信息总处在一定的流动过程中,必须善于在流动过程中获取有关信息。一般来说,学校、学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获得用人信息后,及时公布给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最新资料。

(五)寄载性

就业信息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媒介)来进行传递的。诸如:网络、报纸、电话、传真等硬件,反映出来的用人单位资料介绍、招聘要求等。

(六)共享性

就业信息可同时为众多的使用者所共用。目前,大多数着名的或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在Internet网上或通过电话、传真向全社会及具有某一专业的各高校,同时发布就业信息。这就要求就业信息享用者一旦获得了某种信息后必须快速作出决断,向招聘单位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就业信息的共享性意味着你择业的竞争对手并不局限于你周围同学,还有全国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许多学生,在择业中往往捷足者可先登。

(七)效用性

就业信息的效用性就是它的价值性。如果高校毕业生根据就业信息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既满足了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使企业用到了合适的人才,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是就业信息的正效用;当然,如果就业信息不准确或对就业信息认识不深,也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效应。

(八)可积累性

就业信息具有可积累性,因而它更有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就业信息虽然有老化、过时的过程。但就业信息积累越多,对就业的形势、特点认识越清楚,在择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对作出明智的就业抉择而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