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22416500000007

第7章 大学生就业准备(3)

(九)相对价值性

就业信息的价值不是绝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就业信息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需要就业的个体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同样一个信息,对一部分人来讲非常有价值,对另一部分人来讲就会变得毫无价值。例如:上海某着名公司招聘,对许多人来讲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但对有些人来讲,那里竞争激烈,就没有兴趣参与。

(十)可伪性

就业中发布的信息并不是每一条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有的是由于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也有的是某些公司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人为伪信息”,伪信息带来信息污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例如:有的公司无意招人,仅仅是为了宣传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给人以误导;有的公司打着招人的幌子,召集学生一个个谈话,实际上是刺探技术情报。

二、就业信息的内容

(一)政府就业决策信息

政府是对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力机构,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服从政府依据法律和法规对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如果能了解政策,遵循政策,利用政策提供的条件,那么就能使个人顺利就业。反之,政策不明或与之违背,将妨碍个人的顺利就业,因此必须收集和研究国家和各级地方的政策与规定。

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例如:大学毕业生参军具体条件:①政治思想合格,必须是党员或学生干部,受过处分的毕业生一律不接收;②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总评良好以上,必须获得相应学位;③身体健康:接收补充到指挥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每眼裸视4.7以上,男性身高1.68米以上,女性身高1.58米以上;接收到技术岗位的本科毕业生,每眼裸视4.5以上,或矫正视力每眼4.7以上;④年龄要求:本科生不超过25周岁;⑤生源种类:应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又例如:《关于2002年上海市引进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进沪条件①品行端正,无违法违纪行为,身心健康;②学习成绩优良(无不及格课程,且获得相应学位),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能力(英语达CET4及以上;计算机能力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为二级,文科专业学生为一级);③一般为毕业研究生或上海高校,国务院各部、委、局、办划转地方的高校和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的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④已与上海市的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

(二)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信息

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管理调节和规范组织和个人的活动,排除组织之间的纠纷,制裁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既赋予组织和个人进行各项活动的权利,又赋予了组织和个人同一切侵犯自己合法权益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如果依法办事,不仅可以取得合法效益,而且可以扞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我国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出现了不少违纪犯规现象,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有关就业法规、法令,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目前已出台和执行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合同法》等等。

(三)有关社会职业方面的信息

现代社会存在许多行业职业的划分,理论界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从行业上划分,可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职业类别,从目前我国产业分布状况来看,第一产业(农、林、渔、畜、牧业)人数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业等)人数比重明显偏低,比例失调;第二,从所有制上划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私营所有制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资独营的所有制职业类别;第三,从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业来分,可分为高等学校专业、中等学校专业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第四,从工作特点上划分,可分为实务、社会服务、文教、科研、艺术及创造、计算及数学、自然界、户外、管理等十种类型职业;第五,按职业横向分类,可分为各类专业技术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商业工作、服务性工作、农林牧渔劳动、工业生产和运输等,及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

(四)有关用人单位信息

在高校毕业生选择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又没有一定的对比,于是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选大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盯着有“关系”的单位,企图靠“关系”得到提拔和重用,还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而这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一些假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个客观的评价呢?关键取决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不仅指在招聘广告和职业信息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求职机会,而且还应包括在初步确定了自己想应聘的职业或岗位后,对该招聘单位及应聘岗位工作要求有所了解。对招聘信息多掌握一点,求职的选择机会就多一点,对招聘单位多了解一点,求职的成功希望则会多一点,掌握和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量越大,判断准确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对于用人单位的信息,可以从该单位的介绍资料中获得,也可以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或企业的主管单位那里了解到。当然,如果能认识一些已在该单位就职的人员,从他们那里也许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亲自到企业去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与参观考察将会使你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以便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抉择。

温馨提示:有关用人单位资料的调查提纲

1.企业必须得到工商部门认可;

2.企业没有濒临倒闭的风险;

3.企业的规模、占地面积、固定资产总额、职工人数、人均收入等;

4.主导产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生产总量与销售总额;

5.企业领导人的学历与人品;

6.企业内是否有适合自己兴趣的工作岗位;

7.晋升的机会;

8.现企业职工对企业的评价;

9.企业效益是呈增长趋势,还是下降趋势;

10.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11.企业的福利、工资、津贴、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活设施等;

12.工作的劳动强度;

13.工作环境:包括设备条件、安全保护、污染等。

三、就业信息收集的原则

(一)准确性、真实性原则

准确性要求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必须真实、可信。就业信息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择业人员择业的成功与否。信息不准,会给择业工作带来决策上的失误。例如,IT行业前两年一个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月薪约3000元,他的高年级学长、同乡都给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死抱着这个信息不放,到处应聘,公司开出的月薪只有1500元-2000元,迟迟不肯签约,贻误了很多就业机会;又例如,某着名食品跨国公司给学校传真来一份招聘信息,需求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10人,同专业同学共有10人应聘,其自认为较为优秀,已无竞争压力,大事已定,只等签约,给公司提供个人资料草率应付,其实该公司同时向国内10所高校发布了招聘信息,结果自认为自己较为优秀的同学连复试的机会都未获得,第一轮即惨遭淘汰。由于信息不准确、不全面,而导致就业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适用性、针对性原则

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就业信息铺天盖地,如果在信息收集中不注重适用性,那么就可能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把握不住方向,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估,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力、性格、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去收集有关就业信息,避免收集不适于自己的信息,而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贻误就业时机。例如:某非上海籍生源的同学,未取得全国计算机考试二级证书,毕业前应聘了上海市许多企业,其中有多家企业愿与他签约,他选择了一家签约,报批上海市教委毕分办,不符合进沪条件,未获批准,而上海以外各省就业信息几乎未收集,一时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后悔不及。又例如:某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为肝炎病菌携带者,不适合从事食品加工与管理的岗位,收集了大量不适于自己的信息,而从事食品工程设计、市场营销等信息几乎没有收集,贻误了就业时机。

(三)系统性、连续性原则

就业信息的收集要求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因为许多就业信息的获得并不是空想,许多时候得到的信息是零碎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善于将各种相关的信息积累起来,然后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一种能客观、系统地反映当前产业政策,人才需求动向的就业信息,从而为自己今后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某同学是食品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他放弃了在市区某国有银行工作的机会,而选择了张家港保税区某粮油工业公司工作,许多人不理解,而他自有他的思考,他分析道:目前从各种形势来看,金融行业人才趋于饱和,自己又不是科班出身,也许目前收入较高,但长远发展并不有利。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深加工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同时利用国外廉价的资源--大豆进行深加工,发展空间巨大,投身于这一事业,必将大有作为。

(四)计划性、条理性原则

作为信息收集者来说,首先必须制定信息收集计划,明确信息收集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就业信息收集才有方向,才能发挥信息收集的主动性。其次,明确自己所需的就业信息的内容范畴,是有关就业政策的、就业动向的、还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四、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及方法

(一)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毕业生收集信息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渠道:

1.学校的主管部门

目前各高校学生工作处为组织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一般都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各院(系)党总支为组织协调本院(系)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职能部门,一般也都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专栏”。毕业生可以直接到校学生工作处,院(系)党总支、分团委咨询就业信息。就目前状况来看,毕业生从学校得到的就业信息需求数量大,可信度高,其针对性、准确性均较强,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校学生工作处和各院(系)党总支通过组织一个个招聘会,架起供需桥梁,使学生顺利就业。

2.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

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多数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制订所辖区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交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他们每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可靠的就业信息。

3.全国及各省、市人才交流会

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指导、推荐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根据2001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状况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学校推荐,参加学校、部门或地方主管单位举办供需见面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的意见》规定:“根据招生和拨款制度的改革步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把‘以国家为主体、统一安排毕业生’的就业制度过渡到‘国家政策指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除少数享受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位奖学金的学生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依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步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高校毕业生通过各级各类就业市场就业,通常有参加各类供需见面会、参加公务员招考等公开考试等方式。

4.师长和校友

高校中许多专业教师与校外的研究机构、企业、公司等合作开发科研项目,许多教师在行业协会中都有兼职,并参加各类行业年会与学术交流会,你可以通过有关教师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校友也是你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宝贵资源之一,你可以利用学生干部经历,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的经历,甚至是“老乡”关系,尽可能多认识一些“学哥”、“学姐”,请他们为你收集本单位或本行业内的就业信息。你也可以给已在你感兴趣单位供职的校友写一封信,告诉他,你是他的校友,请他为你提供有关公司内部招聘的情况,等等。总之,只要你是有心人并注意开发这方面的资源,定会收集到更多的就业信息。

5.家长和亲友

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动员家长、亲戚、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为你提供就业机会,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他们的社会交往广泛,社会经验丰富,对你人品、学业、能力、个性等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容易提供适合供需双方要求的信息,并且在帮助了解就业信息或推荐就业时积极主动、不遗余力。

6.社会实践

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锻炼与体验人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推销自我的机会。目前,按照学校的要求几乎每一个在校学生都有利用寒暑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任务。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外兼职,到各单位挂职锻炼,争取为公司宣传、推销产品的机会,了解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同时了解其现有的职位、职业竞争机会和其内部管理情况,以便于日后的择业竞争。

7.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前奏曲,是参加工作的预演,所以每个人必须充分重视这一难得的经历。通过实习,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你有所认识、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社会工作有更感性的认识。如果你向单位证明你是一个有价值的职员,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你的才华、能力与敬业精神,为你加盟该公司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8.有关新闻媒体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招聘信息。这类信息经常公布在日报、晚报、广播电视报及各类相关行业的专业性报刊杂志上,注意定期收集,并向他们查询有关资料。也有的同学自己在有关新闻媒体上做广告,介绍自己的简历,希望感兴趣的单位与之联系,往往收效甚微。

9.查阅电话簿

一般来说,电话簿的分类目录,包含了一个地区的几乎所有企业的名单,特别可以从“黄页”电话簿中找到有关企业的名字和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