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61

第61章 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构(5)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卢克石油公司、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集团、俄罗斯航空财团等是这种金融工业集团的代表。

政府代表国家掌握着这些金融工业集团的控制股。同时,在实行大规模无偿私有化的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领导人利用私有化法赋予的掌握企业更多股份的权利,利用所处领导地位收购职工手中的私有化券和股票,逐步把企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变成工业“巨头”。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他们又通过各种渠道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吸纳金融资本,于是也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的金融工业集团。

银行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是在银行私有化和国家实行全权委托银行制度过程中靠攫取超额利润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资本,通过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份,参与大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经办国有股份抵押贷款的途径,掌握工业企业甚至重要工业企业的控股权而形成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多数是由私人控制的,“欧奈科斯姆银行”、“桥银行帝国”、“梅纳捷普银行”等七大银行是银行主导型金融工业集团的代表。

全权委托银行制度是金融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资金收支是由国家银行代理的,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银行独立于财政,财政资金的管理应从银行代理制转为国库制。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过渡时期财政资金的管理和国家的重要金融事项仍需由银行代理。

这样,在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过程中就出现了全权委托银行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将代理国库、掌管税收、国家债券、外贸服务,甚至国际金融业务都委托给银行办理。被授权成为委托银行的有国有银行、股份银行和私人银行。这些银行利用预算资金,经营上述业务,攫取了大量超额利润,资本急剧增大,其中的私人银行家迅速成长为金融巨头。例如,波塔宁领导的私人银行——欧奈科斯姆银行,其资产中的国家预算资金超过国有俄罗斯储蓄银行1倍,其经营国债的利润一年达10亿美元,在短短两三年内其自有资本总额就扩大到占据俄罗斯商业银行第三位的程度。

国有股份抵押贷款是银行资本控制工业企业的有利条件。

1994年7月俄罗斯停止“证券私有化”,转入“货币私有化”

阶段,即从无偿私有化转为有偿私有化。但是由于缺乏原始资本,私有化进展十分艰难。政府为了推动私有化、筹集财政资金和增加投资,便采取了国有股份抵押贷款办法。即把私有化企业的国有股份抵押给银行,银行直接地或者在对企业进行一定整顿后出售这些股票。国家得到的贷款一部分作为预算收入,一部分用于企业投资。股票出售后,国家用获得的收入偿还贷款;如果销售不出去,股票作为抵押品归银行所有。这使国有资产甚至大型企业的控股权直接落入大银行手中。例如,波塔宁的欧奈科斯姆银行以1.7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俄罗斯最大采矿企业“诺里尔斯克镍业”38%的优惠股和51%的控制股(伦敦交易所对该公司资产的估价为40亿美元),还获得了全俄储量第一、采量第四的“辛卡丹”石油控股公司51%的控股权;别列佐夫斯基的“罗卡瓦斯银行”和斯摩棱斯基的“首都储蓄银行”获得了全俄采量第六、储量第八的“西伯利亚石油”控股公司51%的控股权;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梅纳捷普银行”获得了全俄采量第二的“尤卡斯”石油控股公司78%的控股权。

三、金融工业集团的性质和作用

根据俄罗斯《建立金融工业集团》联邦法的规定,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是加入集团的母公司或子公司依据建立金融工业集团的条约将其全部或部分资产联合起来的法人的总和。

从产权组织结构看,它是一种控股公司,即拥有一系列生产性和金融信贷性子公司控制股的母公司。但是,由于俄罗斯的法律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规定,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也建立了一些不构成控制股的集团,或者母公司和子公司不存在依附关系,或依附关系颠倒的集团。

从所有制和经济行为的角度看,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这是因为,第一,许多金融工业集团(比如石油天然气等天然垄断部门和军工部门的一些金融工业集团)是在政府的指令下组建的。政府代表国家掌握着这些金融工业集团的控制股;第二,许多金融工业集团的领导人要么是过去和现在的政府要人,要么同政府有着政治、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因此,可以说,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不仅是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垄断资本,而且是官僚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的官僚垄断资本,还具有与外国资本结合的官僚买办资本性质。

在俄罗斯社会生活中,金融工业集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控制着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和重要部门,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首先,金融工业集团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扩大,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起初的5%增加到10%以上。其次,经济增长强劲,对一般企业起着示范作用。在俄罗斯经济连年下降的情况下,金融工业集团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上升的趋势:1995年金融工业集团实现的利润额比上年增加43%。其中,15家最大的金融工业集团产值增加5%,销售额增加近31%,出口额增加28%,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倍。1998年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金融工业集团的经济状况仍然好于一般企业。比如“下哥罗德汽车”金融工业集团所属企业的产量按可比价格计算仍然增长了5%。。再次,金融工业集团掌握着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垄断着金融信贷部门和石油、天然气等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据大寡头别列佐夫斯基估计,包括俄罗斯“七巨头”在内的金融工业集团已控制了俄罗斯近50%的经济。第二,寻找政治代理人,干预和左右俄罗斯政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满足于对经济的控制,它们要成为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并能左右俄罗斯政治进程的主宰力量。“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谢尔盖·穆拉夫连科公开表示:“大企业家必须是政治家。”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金融工业集团的头面人物直接进入政府担任要职。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后台切尔诺梅尔金长期担任政府总理;“欧奈科斯姆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帝国”的总裁波塔宁1997年曾经担任过政府的第一副总理;大巨头别列佐夫斯基曾经担任过国家安全会议秘书等要职。其次,资助政治势力,左右政局。早在1993年和1995年的议会选举中,这些金融工业巨头就在各个政党和政治团体中物色自己的代理人,并且出资支持包括激进民主派、自由民主党以及俄罗斯共产党在内的政党和政治团体参加竞选。在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金融工业集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有倾向性的支持,对叶利钦再次当选总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98年3月到1999年5月三次解散政府都与金融寡头的幕后活动有关。

再次,控制媒体,掌握舆论界的政治导向。据称,大银行家古辛斯基的“桥媒介”集团掌握着《今日报》、《公共周报》、《新报》,以及颇有影响的独立电视台;波塔宁的“奥涅科西姆银行”控制着《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电讯》、《专家》杂志;“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拥有《劳动报》、《工人论坛报》、《职业》杂志和《新日报》;别列佐夫斯基的罗戈瓦斯汽车工业集团掌握《独立报》、《星火》

杂志和《俄罗斯公共电视台》。

(第七节)私有化的结果、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对私有化的评价

通过私有化,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主体基本实现了多元化。根据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截至1996年底,俄罗斯实现私有化的企业共12.46万个,占私有化初国有企业总数的60%;在企业比重上,国有企业和市政企业占16.6%,非国有企业占83.4%(其中私有企业占69.1%);在资产上,国有资产约占资产总量的45%,非国有资产约占55%;在产出上,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非国有经济占72%(其中私有经济占28%)。但是,由于私有化目标的政治性、进程的激进性和方式的无偿性,使得整个所有制改革严重脱离国情,违反经济发展规律,产权改造流于形式,企业治理缺乏创新,加之宏观经济环境恶劣,因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了小私有化之外,可以说私有化基本是失败的。

(一)小私有化取得了一定成果

首先,实现了该领域所有制形式的转换。私有化以来,俄罗斯消费市场发展最快的是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和其他非国家所有制形式,非国有经济成分很快占据优势地位。据统计,1994年非国有商饮企业占登记注册的商饮企业总数的63%~69%,其中零售商业的非国有企业比重为70%~71%,公共饮食业的非国有企业比重为48%~53%。在1994年的零售商品流转总额中,国有成分只占15%,非国有成分占85%;按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计算,则前者占25%,后者占75%。

其次,活跃了消费市场,促进了流通领域经济的稳定和恢复。小私有化使数万个商店、饭馆、咖啡厅和生活服务企业转到私人手中,个体商亭如雨后春笋,遍布城市主要街道。大型百货商场的经营也灵活多样,日益活跃。改革以来俄罗斯生产连年大幅度下降,但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到1993年已逐渐丰富起来,社会商品流转总额开始转为正增长。据统计,1993年零售商品流转额比上年增长2%,1994年又增长3%。

第三,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改造。改革前俄罗斯的第三产业比较落后,1991年服务性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9%,而商品产值占60.4%。随着小私有化的迅速开展和流通领域各种新型服务机构的建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服务性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92年上升到占50.6%,1993年略有下降,为42.0%,1994年又上升到占48.9%,而商品产值降至只占43.1%。

第四,促进了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1995年俄罗斯约有90多万个小企业,它们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9%,占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的20%。这些小企业按所有制划分,国家所有制占2%,市政所有制占2%,社会组织所有制占1%,混合所有制占10%,私人所有制占85%。小企业的概念指职工人数为200人以下的工业和建筑业企业,100人以下的科学和科学服务企业,50人以下的其他生产部门企业,15人以下的商业饮食业企业。私有化以来(1994年比1991年),从事一般商业活动的小企业增加19倍,科学和科学服务小企业增加7.5倍,商饮小企业增加3.3倍,建筑小企业增加1倍。虽然整个国民经济形势复杂,但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指标表明它们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很强的生命力。政府预计,到2000年小企业的数目将达到160万~200万个,就业人数2700万~3000万人,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5%。

(二)大私有化没有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有资料说,私有化企业的效率总的来说比国有企业好。例如,俄罗斯《经济与生活》周报1996年第19期报道,据国际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对位于13个地区的8个国民经济部门的266个企业所做的调查,从综合经济指标、经济效益、财政状况和支付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私有化企业好于国有企业,私有化企业中国家掌握股份25%以下的企业好于国家掌握股份25%以上的企业。但是宏观经济效果几乎毫无显现。

私有化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衰退性危机之中,社会生产持续大幅度下降,1992~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40%,工业生产下降50%,企业亏损面达43%。经济下滑固然与政治局势直接相关,但主要还是私有化本身和整个经济政策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