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22492600000061

第61章 大滑坡·大崩塌·泥石流(4)

俗话说得好:“天灾八九是人祸。”虽然雪山的崩塌不像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洪灾等)那样强烈地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它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人为的破坏。以格兰达克山大雪崩为例,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铜矿过度开采,部分地破坏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平衡系统。强烈的震动,使沉睡的格兰达克山苏醒过来,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终于酿成了这场灾难性的后果。

这次雪崩灾害发生之后的救援善后工作是值得赞扬的。未遭到雪崩严重袭击的工人及时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并在营救人员赶到之前开始了自救。而及时赶到的救援人员,也一直坚持到最后,努力寻找幸存者,他们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正是他们的努力工作,极大地减少了工人的伤亡,使雪下的一百多名工人获救。

五、1970年秘鲁瓦斯卡兰山大雪崩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是太平洋东岸的一个美丽国家,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080公里。全国被划分为3个地区:

西南沿海为狭长的干旱地带,气候干燥而温和,年降水量一般不到50毫米;中部多高原和盆地,有良好的高山牧场,平均海拔4300米,气温变化较大,着名的亚马孙河发源于此;东部亚马孙林区,地面平缓,河网密布,属亚热带雨林气候。与玻利维亚交界之处,有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湖面海拔达3850米。秘鲁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着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它的山顶长年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地人把它称作“尼尔多”瓦斯卡兰,“尼尔多”

在当地土语中的意思是“白色”或“白雪覆盖”。瓦斯卡兰山下,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牧地,再过去一点,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小麦茁壮地成长着。不远处,星罗棋布地建起了许多小村镇。这些村镇的背后,就是高高耸立的瓦斯卡兰山,放眼望去,白雪皑皑,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然而,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却是“白色死神”频繁出没的场所。1970年5月3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大雪崩,将瓦斯卡兰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造成了2万居民的死亡,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惨的雪崩灾祸。

其实,被称为“白色恶魔”的雪崩灾害对于瓦斯卡兰山区的居民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在1941年的那次崩塌中,形成了一个冰湖,并迅速演化成泛滥的洪水,淹没了整个瓦拉斯镇,造成近5000人死亡。在1962年,瓦斯卡兰山又发生过一场大雪崩,6座村镇被毁,另有3座城镇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共有4000人和上万头牲畜在雪崩中丧生,庄稼损失达120万美元。人们对这场突发的灾难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8年过去了,人们还没来得及洗去脑海中恐怖的记忆,可怕的“白色恶魔”再一次袭击了瓦斯卡兰山。

1970年5月31日20时23分,在寒冷的山区,不少人已沉睡于甜美的梦乡之中。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好像波涛中的航船,顿时失去了控制,在疯狂地、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山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甜美的睡梦中惊醒。有的人醒来之后,顾不得穿衣服便稀里糊涂地向外奔跑。那些正在夜读、娱乐和工作着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了,稍待镇静下来,也都急急忙忙地逃到室外。人们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了下来。

“地震!”“地震!”有人惊恐地呼喊着。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地震灾祸已经降临。那些还未来得及逃离屋子的人们,都被压在乱砖碎石之中。有的已被砸死、砸晕,有的在大声地呼救、哭泣。已经跑到室外的人们,此时也都站立不稳,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去抢救那些被压在坍塌物之下的亲朋好友。外面,寒风凛冽,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到谁,只听到隆隆的崩塌声。

这场里氏7.7级的地震震中在钦博特海港,波及到了瓦斯卡兰山区,震动了瓦斯卡兰山的冰帽,地震把瓦斯卡兰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同时也震裂、震松、震碎了坚硬的冰雪。强烈的地震波又将山峰上的岩石、冰雪击得粉碎。瞬间,冰雪和碎石犹如巨大的瀑布一样,紧贴着悬崖峭壁倾泻而下,一场由地震诱发的大规模的雪崩爆发了。

北峰700万立方米的冰体崩离冰崖,直落900米,击落在崖下冰川上,顿时地动山摇,冰川中一亿吨冰雪连同巨石、泥土被高高抛起,顿时刮起14级的旋风,整个山峰笼罩在冰雪雾之中。别处的冰体也受到地震的连锁反应,爆炸声四起,纷纷崩落。抛起的冰雪再次落地,引起又一阵冲击波。在瓦斯卡兰山山峰下,是一片冰川粒雪盆。这里,聚积了厚厚的冰雪。

此时,在冰雪和碎石的猛烈冲击下,打碎了粒雪盆内的厚厚冰雪。在巨大的气浪作用下,盆内的冰雪粉尘腾空而起,好像下了一场特大的暴风雪。顿时,雪花纷飞,漫天四溅,蘑菇似的雪云升达数百米之高,大有遮天蔽日之势。剧烈的震动,使山顶上的冰雪和岩石连续不断地崩塌。每崩塌一次,就升起一个蘑菇状的雪云。粒雪盆里,第一次崩塌下来的冰雪,堆积还没有稳定,雪粒还没有全部落下,又被再次崩塌下来的冰雪击得粉尘四起。由峰顶纷纷塌落下来的冰雪碎石,在粒雪盆里汇成了非常庞大的冰雪体。盆内的冰雪愈积愈多,愈积愈厚,开始以极大的速度溢出粒雪盆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冰雪流。这股强大的冰雪流,像脱了缰的野马,带着强大的气浪,喷着白色的烟雾,犹如一条冰雪巨龙,顺着8年前那次雪崩冲击的故道,以每小时300~400公里的速度,呼啸而下,疯狂地向山下冲去。

在强大气浪即“雪崩风”的震动和冲击下,沿途的积雪纷纷落下,跟随着呼啸而去,汇成的冰雪巨龙越来越大。轰隆隆之声,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断裂声,传遍了空旷山林。冰雪巨龙所到之处,岩石被击得粉碎,树木不是被连根拔除,就是被拦腰折断,房屋被冲得支离破碎。被冰雪巨流扫荡过的地方,留下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到处都是倾倒的树枝,匍匐着的灌木,被剥去植被的光秃秃的山坡,破碎的房屋在冰雪巨龙之前形成的强大气浪,是由冰雪体高速运动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所造成的。这种由冰雪巨流形成的气浪,冲击力非常之大,能将途中的石块腾空卷起。有一块重达3000公斤的大石块,竟被抛到了600米之外的地方。它的破坏力远比冰雪体本身要大得多。正是这种强大的雪崩气浪,不仅成了冰雪体一路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而且还殃及了沿途两边较大范围内的森林植被,使冰雪巨龙没能到达的地方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片大片的森林、果园、田地和房屋被毁。

这条冰雪巨龙在故道里高速行进着,速度之快,令人十分震惊。或许是高速运动之故,它改变了原有的前进方式,形成了罕见的跳跃式雪崩:一股高速行进中的冰雪流,带着强大的气浪,翻越了瓦斯卡兰山山峰下的一个山脊,向着沟谷肆无忌惮地横扫而去。所经之处,森林植被全部被毁坏,使另一个山谷也遭到冰雪流的严重破坏。当冰雪巨龙沿着故道冲到冰舌的末端时,崩塌而来的雪量已达到了3000万立方米,其中挟带着数以百万立方米的岩石碎屑,形成高达近百米的龙头,继续呼啸着向山下河谷、城镇冲去。一路所过,河流被截,道路被堵,城镇被毁,农田被淹在瓦斯卡兰山下,有一座容加依城,当雪崩刚刚发生之时,它正在遭到地震厄运的袭击,人们正在忙着抢救自己的亲人,有的准备逃离危险之地以躲避灾祸。这时,带着强大冲击力的气浪迎面袭来,把人们全部推倒在地。顷刻,冰雪巨龙呼啸而至,大多数人被压死在冰雪体之下。快速行进中的冰雪巨龙形成的强大的空气压力,使许多人窒息而死。

有人记录了当时的惨景:“有的张着大嘴,瞪着双目而死;有的抱着头,蜷缩身子而亡。少数没有被冰雪吞噬的,也个个呼吸困难,张大了嘴拼命地喘息着”

容加依城所有的建筑物,已被地震震得东倒西歪,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随着冰雪巨龙的飞速到来,强大的气浪将废墟上的一些轻便物品、门窗残木、床板木架等掀得一干二净,房屋柱梁被冲到了河谷之中,残剩的房顶被抛到了远处。

冰雪巨龙扫荡了容加依城后,最后停滞在附近的一条河谷之中。巨大的冰雪体堵住了一条河流,使河水蓄积,形成了一座“临时水库”。经过一段时间,由冰雪体形成的临时冰雪坝开始融化,导致了冰雪坝的垮塌。“临时水库”蓄积的大量河水,汹涌而下,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水灾,使容加依城附近的农田被淹。

这场大雪崩所形成的冰雪巨流横扫了14.5公里的路程,受灾面积达23平方公里,将瓦斯卡兰山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毁,有2万居民死亡,城外大部分农田、村庄毁于一旦。正所谓“祸不单行”,地震不仅诱发了大雪崩,还触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地震发生之后,山峰上的碎石、土体和冰雪碎块急驰而下,高速滑动中的冰雪碎石和土体形成了泥石流,从山上席卷而下。一路上,大量的森林、荆棘、灌木丛被毁坏殆尽。然后,泥石流又向秘鲁中部的阳盖镇和潘拉赫城冲去,大批房屋、人畜被掩埋,死亡人数约2万。

地震、雪崩、泥石流,给秘鲁人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据有关部门灾后统计,在地震中死亡人数达1.2万,在雪崩中死亡人数达2万多,在泥石流中死亡人数约2万人,合计死亡人数达5.2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7亿美元。

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秘鲁政府对这次大雪崩十分重视。灾后,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雪崩进行研究和防治,并积极采取了修建防灾工程的措施,如在公路、铁路通过的严重雪崩地区,以及对一些重要建筑物,采用石料或钢筋水泥修建长廊,将雪流导开;采用堤坝、挡雪墙、挡雪网等,减轻雪崩的能量,降低雪崩造成的破坏。此外,他们还广泛地采取了人工控制大雪崩的各种方式,如人工触发雪崩,以免积雪过多,造成更大的危害。最常用的是大炮轰击,造成人为雪崩,随崩随清,零打碎敲,防止积雪过厚。同时,他们还应用乙醛、亚磷酸盐等,进行化学预防。将它们喷撒在积雪上,以减低积雪的几率。因为乙醛能控制积雪变质,增强雪层的强度,亚磷酸盐则可以促进积雪融化。另外,他们还广泛地种植树木,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因为茂盛的森林是雪崩的天然屏障,它能有效地减轻雪崩的危害。

虽然雪崩是一种自然灾害,但是在这种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六、1980年中国远安盐池河谷大山崩

灾难经常在凌晨突发。

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宜昌地区盐池河谷磷矿区发生灾难性山体崩塌,崩塌山体的总体积约达100万立方米,崩塌堆积物摧毁了整个工业矿场和民用建筑,死亡人数达284人。

这天凌晨,忙碌了一天的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都还在睡梦中,突然间一声巨响,一场大规模的山体崩塌发生了,几秒钟之内,约有100万立方米的山体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然倒塌下来,掉进500米深的谷底。山体落地前,空气被剧烈地压缩,矿区全部建筑物都被吸起来,抛到对面的山坡上被击得粉碎。

山体落地时乱石四溅,刚被击碎的建筑物残体又被埋到20多米深的乱石之下。短短的几十秒钟之内,整个盐池矿务局,包括四层办公大楼、宿舍楼,以及绝大部分采矿设备和物资毁于一旦。284名矿工和家属还在睡梦中,就糊里糊涂地白白送命。幸运的是,有3个人恰好在边缘被压缩空气甩出而幸免于难,但他们的后半生将在疾病的折磨下度日。

事故发生之后,救援人员和调查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但是整个矿区都已夷为平地,如同硝烟刚刚散尽的战场。救援人员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抢救工作,但一切都为时过晚。乱石覆盖下的矿工及其家属无一人幸免于难。这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但是那284位遇难者的性命又如何计算呢?这场灾难给他们的亲属所带来的巨大悲痛又怎能用金钱去衡量呢?

盐池河谷磷矿区属于山高、谷深、坡陡的山区,河床标高为500米,崩滑山体标高为850米,相对高差达350米,河谷狭窄,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山体上部是由坚硬的厚层白云岩所形成的峭壁,对山体的变形和崩塌可起到部分的控制作用。但是,由于下部山坡稍平缓,岩层软弱,对山体起不到支撑作用。在山区,像这样上陡下缓、上硬下软的山坡结构,是很容易发生山体崩塌和滑坡事故的。但是,盐池矿务局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矿区内绝大部分建筑物居然直接建筑在河谷两侧的峭壁下面。当灾难发生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建筑物。

盐池河谷山体发生大规模灾害性崩塌,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地下磷矿层的过度开采是上覆山体变形崩塌的最主要人为因素。这一地区本来就属于活动断层带,裂隙纵横,随时都有山体崩塌或滑坡的现象发生。但是,盐池矿务局对这些恶劣的地质条件丝毫不予理睬,自1969年建成投产之后,即开始在山下采矿,年产磷矿石8万吨。到1980年初,山体采空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埋藏深度为300~330米,山体已基本上全部放顶。人类对大自然超强度的开发和掠夺,终于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由于长年采矿,盐池河谷山体躯壳虽存,但山体底部早已悬空,摇摇欲坠。自1980年2月后,随着井下放顶面积的继续扩大,坑道中顶板出现裂缝,支柱被压裂,底膨、片帮等现象相继出现,地表山头上先后出现大小裂缝十余条,最长的达180米,最深则达160米。这一切都预兆着一场大规模的山崩呼之欲来。但是,遗憾的是,那些毫无远见卓识的技术人员,那些占据着高位而不负责任的管理者们,并没有在技术上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也没能采取紧急、必要的预防措施,及时撤离矿区的居民。如果他们事先能够多做一些努力,也就不会酿成这场灾害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是他们的短视、漠然和鼠目寸光,最终导致了这场巨大的悲剧。

剧烈的降雨,充当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线。山体崩塌的前三天,当地开始进入雨季,日降雨量达80毫米左右。连续降雨的作用,一是渗透水从地表下渗土体孔隙和岩石裂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降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托浮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剪强度的降低。山体岩体强度减弱,塌体和底座彻底剥离。6月2日山体滑移加速,滚石纷纷掉入山谷,吵得矿区居民难以入睡。当矿区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于6月2日半夜到县里做紧急汇报时,为时已晚。次日凌晨,全矿覆没,除探亲外出人员外,其他人员无一人幸免于难。

另外,对矿区的居民也应当给予适当的批评。他们对于自己的栖身之所建立在峭壁下面,居然毫不关心,无忧无虑。对于山体可能发生的危险,他们完全处于盲目的麻痹中,即使落石发出的巨大声响吵得他们难以入眠,他们也没有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