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玩游戏,立即被吸引住了。孩子们把几颗糖果平均放在几个口袋里,由一个公选的人把一个“幸运糖”(一颗大一些的糖)放进其中某个袋里,不许别人看见,然后大家随意选一个口袋,有幸拿到“幸运糖”的人就能享受特权,即他是皇帝,其他人是臣民,每人要上供一颗糖……,他思索着这种奇怪而有趣的游戏规则,突然一个灵感闯入他脑海,他欣喜若狂。他思考了许久,有了一套宏伟的计划。
当时,美国的许多糖果是以1分钱卖给小孩的。罗宾就在糖果包里包上1分钱的铜币作为“幸运晶”,并在报纸、电台打出口号:“打开,它就是你的!”这一招很有效果,因为如果买糖中包有铜币的就等于完全免费。孩子们都去买来吃。罗宾把“香甜”这个名字也改为“幸运”。他除了大量投入生产外,还不惜血本招来许多经销商,另外再大作广告,将“幸运”糖描绘成一种可以获得幸运机会的新鲜事物,并创造出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形象作为标志,使人人都非常熟悉。因为方法奇特新颖,立即闻名全国。罗宾糖的销量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涨了几百倍。
其他糖果商在此启发下,也蜂拥而上,纷纷模仿此法。罗宾就更进一步,买中“幸运牌”的不仅免费,还可以奖励几颗糖。后来他在食品中放上其他物品,诸如玩具、连环画、手枪……始终处于同行前列,转眼间他就拥有了800多万美元的资产。
因为人们都有好利的心理,所以,罗宾把它抓住了,并很好地利用了,自然会带来生意的红火。由此看来,研究透因与果的关系,会使你的人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七 标与本
君子务本,小人重标。
标是表面现象,本是内在的本质。世间凡事凡物都有标有本,只有练就一双慧眼,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知进知退,进退有理、有据、有度。
古人对本的认识很高,多有论述。
《淮南子·秦族》说:“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讲的是治国大事之本。意思是:治国的根本,务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在于衣食用度富余;能让百姓衣食用度充足的根本,在于使百姓能正常地生产不受到干扰。
《墨子·尚贤中》说:“尚贤为政之本。”讲的是为政的根本,在于崇高有才德的人。
唐吴兢在《贞观政要·择官》中说:“治天下者,以人为本。”讲的是,治理国家,以恰当地选拔人才为根本。同时他还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讲的是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水平为本。
宋苏舜卿在们旨匦疏》中说:“民为邦本”,强调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这些关于“本”的论述,涉及的多是定国安邦、为政用人之大事,所以流传至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标、本的故事也很多。
宋真宗年间,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属下说:寇准这个人是个奇才,可惜学问差点。张咏和寇准是多年的好朋友,听说他当了宰相当然很高兴,但是身为宰相所做所为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张咏找个机会劝寇准多读些书。
过了不久,恰好寇准到陕西来办事,张咏也从成都卸任到这里,老朋友见面谈话十分投机,不觉天已晚,寇准送了一程又一程,将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你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吗?”张咏对此早有考虑,想了想,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去后,寇准拿出《汉书·霍光传》仔细读起来,当他读到“光子不学无术”时,恍然大悟,笑着自语道:这是张咏要和我说的话。霍光在汉朝当过大司马、大将军,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由于不认真读书,不明事理,酿成一些弊病,导致家族的最终败灭。由此明白了张咏的真实用意。心中对好友非常感激。
张咏向寇准推荐《霍光传》是标,其本意是劝寇准多读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完全应该领悟到,在说话办事中事理标与本的艺术。我们常说,含蓄是一种美,写诗做文是这样,说话为人做事也是这样。
中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有一次去某精神病医院采访一位女患者。编辑的采访提纲中原先拟好的问题是:“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赵忠祥感到这话过于刺激患者,就改用委婉亲切的问法:“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几句和蔼可亲、婉转温和的问话,一下子缩短了交谈双方的距离,那位原是小学教师的患者感到来访者亲切可信,回答问题时也显得自然恳切。她说:“最近,我快出院了,我非常想念我的学生们。我真想快一点治好病,能为教育孩子贡献我一份力量。”语言诚恳感人,谈得十分投机。赵忠祥马上接口讲:“您很快就要出院了,真为您高兴。今天咱们这段谈话已经录了像,过几天在电视里一放,我想您的学生看到您的身体恢复了健康,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作为采访,主要是能达到了解情况,取得基本素材的目的,从而完成采访任务。然而,采访是一门高级的言语交际艺术,其关键之处在于能够融洽感情,让对方自然而顺畅谈出所需材料。这只能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得以实现。赵忠祥同志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这个问句,虽然问的是时间,却因“精神病”一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恐怕会引起反感,病人便不予配合。于是他改成“你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住多久?”,也是问的时间;“觉得怎么不好?”,问的是病的症状,但都避免了直接的语言刺激,像是亲朋好友之间在拉家常,从而缩短了情感距离,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这说明,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同义表达方式,便可委婉含蓄地表达本意,从而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标虽不同,本却一致。
以上谈的是说话要讲究一个“标”与“本”的关系。做事其实也是如此。
东汉有个盗贼,深夜潜入了太丘县令陈实的家中,藏在梁上,被陈实看到了。陈实便先起床穿好衣服,又把子孙们叫醒,一本正经地教训他们说:“做人不可不自重。做坏事的人不一定本性恶劣,大都是一天一天一点一点的习惯养成的,才到了做出坏事的地步。梁上这位君子就是这样的。”盗贼大吃一惊,自己跳下来,跪地顿首请求治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这样子不像坏人,应该很好地检讨自己改正错误。今天这事只算作是你家庭贫困。”说完便叫家里人送给盗贼二匹绢。从此太丘全县没有发生盗窃现象。
陈实如果让子孙们将盗贼抓住,在衙门上给他治个什么罪,也只是治标,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这个人。所以,陈实先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以教育子孙为标,以教育“梁上君子”为本,后是直接慢慢的开导,又送绢给他,使“梁上君子”从骨子里决心痛改前非,进而使全县盗贼悔过自新,全县再无盗窃现象发生。这就是标本兼治。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的单位规章制度繁琐而又严格,靠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其实只是治标,不如多做思想工作,或者用好的政策、制度去鼓励人们好好工作。比如,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等等,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做,变“要我做”为“我爱做”,这才是治本。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不听话,迷恋电子游戏厅等,很多家长往往会采取“高压政策”,非打即骂,这都不是治本的方法。治本,是要让他真正意识到沉缅于游戏厅,不好好学习的危害,树立起努力学好知识的信心。
但愿我们能从陈实教育梁上君子的故事中受到启迪。
总之,人生在世,不能不正确地把握好标与本的关系。因为标本可决定进退,标本可决定成败。
八 进与退
只进不退者莽,只退不进者懦。
几度苍海横流,几多时光飞逝。悠悠中华青史,成功者如恒河之沙不可胜数。虽其时空、经历、功业各有千秋,但细晶即知其共有特质大体相通,即善于进退者,不管命运如何不公,他们都如老练的航海者在风顶浪尖上破浪扬帆,在暗流汹涌、岩礁错综间进退自如,最终游刃有余地抵达成功彼岸。
他们何以如此轻松,他们成功是否天命使然。
非也!
常言道:道路宽,风水顺,进为先;顶不住,惹不起,退为上。
只进不退,智者不为;只退不进,懦夫所为。
进与退,原本一线之隔,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赵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谓善“进”,而杯酒释兵权又可谓善“退”。范蠡陪越王勾践赴吴为人质,此为“进”,而勾践称霸后他隐居江湖通达商贸,被世人美称为“陶朱公”,此为退。
掌握主动,肇机进攻是现代人获取成功的基质和必备要素,但“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样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以退为进”,“退中求进”。
进退间,成功与失败早已注定。
进——是兵家致胜的上上策。
退——是赢家出手的高高招。
凡成功者,须深谙“适时进退”之理,应熟念“进退有度”之术。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意思很清楚:见到能获胜的机会就进攻,认识到难以取胜就后退,这是指挥军队的一条好办法。
《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还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意思是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够完成就进取,办不到就撤退。要正确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去做相应的事。
春秋时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气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
接着,就撤退九十里,他撤到晋国边界城,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军迫到城下,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拣、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迫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部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区,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也。”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回奔跑,故意弄得烟尘四起,遮天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军埋伏圈内,再次被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左、中、右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入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了。
晋文公以退为进,量力而行,深得“进退有度”之术,终于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当进必进。为了报忠于旧主和兄弟之情,关羽辞了曹操去找刘备。一路上受到铁岭关、洛阳城等守将的阻拦,尤其是在黄河边古城下被张飞逼迫,又被大将蔡阳追赶。这一路过关斩将,关羽若在那些守将面前一打则退,一吆喝就投降,关羽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事,曹丞相给他的荣华富贵也依然不会少。然而,正因为关羽知难而进,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才使他的人生更辉煌,更具传奇色彩,更加动人。
当退必退。正如老子所说: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磨炼得锐利,不可能保持长久的锐势。金玉满堂,没有谁能永远守藏;如果富贵而骄横,就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功成名就则身退,这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当一个人的名利、权位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国历史上,能“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等明智的功成身退,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做人处事的绝好借鉴。反之,如果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到头来只会像伍子胥一样被摘下头颅挂于城门之上,难免像李斯一般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会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会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现实生活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不是更能证明此中道理吗?
现实中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幸福荣华。然而,“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战国时代,有位叫商鞅的政治家,仕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触犯了原来是他强有力的靠山的孝公,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当初,他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有孝公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当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划陷害他,终以谋反罪名处以极刑。
西汉人疏广,字仲翁,东海人。地节三年,任为太子太傅,哥哥的儿子疏受,任太子少傅。
五年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人说过,知道满足的人不受到侮辱,知道停下的人不会遭受危险,成就了功名勇退,这是合乎规律的。现在已功成名就,不肯离开,将会怕有后悔的时候。”过几天,两人都称生病了,向皇帝上书请求回家安度晚年。请求同意了。皇帝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太子赐给他们五十斤。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门外举行送别仪式,送他们的有一百多辆车子。人们都说:“这两个大夫真贤能。”
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识廉知耻,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二疏之所以被认为“真贤能”,是因为他们见好就收,功成身退。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识廉知耻,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自古以来,凡在进退上处理不当者,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永年。
以上各例,都是古人的故事。似乎离普通读者远了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进退之术,无时不有,须臾不可离开。